首页 理论教育 疼痛的性质、部位及临床意义

疼痛的性质、部位及临床意义

时间:2024-0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或病危虚阳上越。表4-16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问疼痛的部位①头痛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⑥背痛背痛不可俯仰者,多因督脉损伤所致。肩背作痛,多为风湿阻滞,经气不利所引起。若风湿郁而化热,则可见四肢关节红肿疼痛,或小腿部兼见结节红斑,称为热痹。

疼痛的性质、部位及临床意义

一、问诊的一般内容

问一般情况:包括性别、年龄、性别、婚否、民族、职业、籍贯、现住址等。

生活史:包括生活经历、饮食嗜好、劳逸起居等。

问家族病史:病人直系亲属的健康状况,曾患何种疾病?

问既往病史:病人既往健康情况和曾患过的主要疾病。

问起病:问此次疾病发生发展治疗全过程。

问现在症状:问诊的主要内容,以下详述。

二、问现在症状

1.问寒热 寒热即怕冷、发热(表4-15)。

表4-15 寒热表现及临床意义

(续 表)

2.问汗

(1)表证辨汗

表证有汗:兼见发热恶风、脉浮缓者,是外感风邪所致的中风表虚证,或为外感风热所致的表热证。

表证无汗:兼见恶寒重、发热轻、头项强痛、脉浮紧,属外感寒邪所致的伤寒表实证。

(2)里证辨汗

自汗:病人日间汗出,活动尤甚,兼见畏寒神疲乏力等症,属阳虚

盗汗:病人睡时汗出,醒则汗止,兼见潮热颧红等症,属阴虚

③大汗:实证:病人蒸蒸发热,汗出不已,兼面赤,口渴饮冷,脉洪大。属实热证。虚证:冷汗淋漓,兼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属亡阳。

④战汗:先恶寒战栗,表情痛苦,几经挣扎而后汗出者为战汗,见于伤寒病邪正相争剧烈之时,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如汗出后热退脉缓,是邪去正安、疾病好转的表现;如汗出后仍然高热,脉来急疾,则是邪盛正衰,疾病恶化的表现。

⑤黄汗:汗出黏衣,色黄如黄柏汁。因风湿热邪交蒸所致。

(3)局部辨汗

①头汗:病人仅头部或头颈部出汗较多。为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或病危虚阳上越。

头面多汗:兼见面赤、心烦、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脉数者,是上焦邪热蒸于头面所致。

头面多汗: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黄腻者,是中焦湿热上蒸所致,为湿温病。

重危病人额部汗出如油,兼见四肢厥冷,气喘脉微者,是久病精气衰竭、阴阳离决、虚阳上越,津随阳泄的表现。

②半身汗:病人仅半侧身体有汗,或左,或右,或下半身。属患侧(无汗一侧)经脉阻闭,气血运行不周所致,可见于中风、痿证、截瘫等证。

③手足心汗:即病人手足心出汗较多,其原因多与脾胃有关。脾胃有病,运化失常,津液旁达于四肢而手足心汗出。

3.问疼痛

(1)问疼痛的性质:见表4-16。

表4-16 疼痛的性质及临床意义

(2)问疼痛的部位

①头痛

前额部连眉棱骨痛,属阳明经头痛。

痛在两侧太阳穴附近者,属少阳经头痛。

后头部连项痛,属太阳经头痛。

巅顶痛,属厥阴经头痛。

头痛连齿者属少阴经头痛。

若头痛晕沉,腹泻自汗者,属太阴脾经。

凡发病急、病程短、头痛较剧、痛无休止者,多为外感头痛,属实证。如病人头痛连项,遇风加重者,属风寒头痛;病人头痛怕热、面红目赤者,属风热头痛;病人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者,属风湿头痛。

凡发病慢、病程长、头痛较缓、时痛时止者,多为内伤头痛,属虚证。如病人头痛绵绵、过劳则甚者,属气虚头痛;病人头痛眩晕、面色苍白者,属血虚头痛;病人头脑空痛、腰膝酸软者,属肾虚头痛。

胸痛

胸痛憋闷、痛引肩背者,为胸痹。是因胸阳不振,痰浊内阻;或气虚血瘀所致。

胸背彻痛剧烈、面色青灰、手足青至节者,为真心痛。是因心脉急骤闭塞不通所致。

胸痛、壮热面赤、喘促鼻煽者,属肺实热证,是外感风热犯肺,肺失宣肃所致。

胸痛、潮热盗汗、咳痰带血者,属肺阴虚证。是阴虚化燥生热,虚火灼伤肺络所致。

胸痛身热、咳吐脓血痰、味腥臭者,属肺痈。是因热毒蕴肺,气血瘀结,肉腐成脓所致。

胸胀痛走窜、太息易怒者,属气滞为病。是因情志郁结不舒,胸中气机不利所致。

胸部刺痛、固定不移者,属血瘀为病。是因跌仆损伤,瘀血阻滞胸部脉络所致。

③胁痛

胁胀痛、太息易怒者,多为肝气郁结,情志不畅所致。

胁肋灼痛、面红目赤者,多为肝火郁滞,火灼胁部脉络所致。

胁肋胀痛、身目发黄,为肝胆湿热蕴结所致的黄疸病。

胁部刺痛,固定不移,为跌仆闪挫,瘀血阻滞,经络不畅所致。

胁痛,患侧肋间饱满,咳唾引痛,为悬饮病。是饮邪停留于胸胁所致。

伤寒胸胁苦满,往来寒热,为少阳证,是肝气郁结。

④胃脘痛

胃脘冷痛剧烈、得热痛减者,属寒邪犯胃。

胃脘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便秘者,属胃火炽盛。

胃脘胀痛、嗳气、郁怒则痛甚者,属胃腑气滞。

胃脘刺痛、痛有定处者,属胃腑血痛。

胃脘隐痛、喜暖喜按,呕吐清水者,属胃阳虚。

胃院灼痛嘈杂、饥不欲食、舌红少苔者,属胃阴虚。

⑤腹痛

大腹隐痛、喜暖喜按、便溏者为脾胃虚寒,运化失职所致。

腹胀痛,小便不利者为癃闭,是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小腹刺痛、小便自利者为蓄血,是瘀血停于下焦所致。

少腹冷痛,牵引阴部,是寒凝肝脉,肝脉拘急收缩所致。

绕脐痛,起包块,按之可移,为虫积。

凡腹痛暴急剧烈、胀痛、拒按、得食痛甚者,多属实证。

腹痛徐缓、隐痛、喜按、得食痛减者,多属虚证。

凡腹痛得热痛减者,多属寒证。

凡腹痛喜冷者,多属热证。

⑥背痛

背痛不可俯仰者,多因督脉损伤所致。

背痛连及项部,常因风寒之邪客于太阳经输而致。

肩背作痛,多为风湿阻滞,经气不利所引起。

⑦腰痛

腰部绵绵作痛,酸软无力者,属肾虚腰痛所致。

腰部冷痛沉重,阴雨天加剧者,属寒湿腰痛。

腰部痛如针刺,痛处固定不移、拒按,不能转侧俯仰者,属瘀血腰痛。

⑧四肢痛

多见于痹证,是外感风寒湿邪所致。

其中关节游走窜痛者为行痹,以感风邪为主,故见窜痛。

疼痛剧烈者为痛痹,以感寒邪为主,故见痛剧。

痛处沉重不移者为著痹,以感湿邪为主。

若风湿郁而化热,则可见四肢关节红肿疼痛,或小腿部兼见结节红斑,称为热痹。

⑨周身疼痛

病人周身疼痛,多见于外感风寒、风湿之邪的表证。

若因外感暑湿疫毒,面赤发斑,身痛如被杖打,称为“阳毒”,系湿热疫毒阻滞气血运行。

若久病卧床不起而周身疼痛,多由营气不足、气血不和所致。

4.问头身胸腹不适

(1)头晕:病人自感头部眩晕,轻者闭目自止,重者视物旋转、不能站立,常伴有恶心呕吐,甚则晕倒。

头晕胀痛,兼见面赤耳鸣口苦咽干者,为肝阳上亢所致。

头晕昏沉,兼见胸闷呕恶痰者,属痰湿内阻所致。

头晕眼花,过劳或突然起立则甚,兼见面白舌淡、心悸失眠者,为气血两亏所致。

头晕耳鸣、遗精健忘、腰膝酸软者,为肾精亏虚所致。

(2)胸闷

胸部有痞塞满闷之感,谓之胸闷,或称胸痞。

胸闷咳喘,痰白量多者,属痰湿犯肺。

胸闷、心悸、气短者,多属心气不足,心阳不振。

胸闷心痛如刺者,多属心血瘀阻。

(3)心悸:是指患者经常自觉心跳、心慌、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的一种症状。

惊悸:由于受惊而致心悸,或心悸易惊,恐俱不安者。常由外因引起,多时发时止。病情较轻。

怔仲: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怔仲常是惊悸的进一步发展,多由内因引起,劳累即发,持续时间较长,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重。

(4)胁胀:胁的一侧或两侧有胀满不舒的感觉,称为胁胀。

胁胀易怒,为情志不舒,肝气郁结。

胁胀口苦,舌苔黄腻,多属肝胆湿热。

(5)脘痞:患者自觉胃脘部胀闷不舒,谓之脘痞,或称脘胀。

脘痞,嗳腐吞酸者,多为饮食伤胃。

脘痞,食少,便溏者,多属脾胃虚弱。

(6)腹胀:患者自觉腹部胀满痞塞不舒,如物支撑,称为腹胀。

喜按属虚,多因脾胃虚弱,失于健运所致。

拒按属实,多因食积胃肠,或实热内结,阻塞气机而引起。

臌胀:腹胀如鼓,皮色苍黄,腹壁青筋暴露。多因酒食不节,或情志所伤,或虫积血徵,致使肝、脾、肾功能失常,气、血、水互结,聚于腹内而成。

(7)身重:病人头身困重,兼见脘闷苔腻、纳呆便溏者,为感受湿邪所致。身重嗜卧、少气懒言、倦怠乏力者,为脾气亏虚所致。

(8)麻木:患者肌肤感觉减退,甚至消失,谓之麻水,亦称不仁。多因气血亏虚,或肝风内动,或湿痰瘀血阻络所致。(www.xing528.com)

5.问耳目

(1)耳鸣:或单侧或双侧,或持续,或时发时止。

暴鸣声大,以手按之更甚者,属实证。多由肝胆三焦之火循经上扰所致。

耳鸣声小,以手按之可减轻者,属虚证。多由肾虚精亏,髓海不充,耳失所养而成。

(2)耳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甚至听觉丧失。

突然耳聋伴鼻塞头重者多为外感风温,或风邪袭于少阳,经气闭塞所致,属实证。

久病、重病出现耳聋,为心气虚衰,肾惫精脱,病属危重。

老年耳聋,为气虚精衰。

(3)目痛:单目或双目疼痛。

痛剧者,多属实证;痛微者,多属虚证。

目痛难忍,兼面红目赤,口苦,烦躁易怒者,为肝火上炎所致。

目赤肿痛,畏光者,是风热之邪上行之象,多为暴发火眼或天行赤眼。

若目微赤微痛,时痛时止,并感干涩者,多由阴虚火旺所引起。

(4)目眩:视物旋转动荡,如在舟车之上。

目眩兼头晕头胀,面赤耳鸣,腰膝酸软者,为肾阴亏虚,肝阳上亢。

目眩兼头晕胸闷,体倦肢麻,恶心苔腻者,为痰湿内蕴,清阳不升。

(5)目昏:两目昏花、干涩、视物不清,多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而致。

(6)雀盲:一到黄昏视力明显减退,如雀之盲,属肝虚为病。

6.问睡眠

(1)失眠:以不易入睡、睡后易醒、或彻夜不眠为其证候特点,并常伴有多梦。是阳盛阴虚、阳不入阴、神不守舍、心神不安的病理表现。

①不易入睡、兼见心烦多梦、潮热盗汗、腰膝酸软者,属心肾不交。

②睡后易醒,兼见心悸、纳少乏力、舌淡脉虚者,属心脾两虚。

③时时惊醒,兼见眩晕胸闷、胆怯心烦、口苦恶心者,属胆郁痰扰。

④夜卧不安,兼见脘闷暖气、腹胀不舒、舌苔厚腻者,属食滞内停。

(2)嗜睡:神疲困倦,睡意很浓,经常不自主的入睡为其证候特点。由机体阳虚阴盛或湿困脾阳所致,或温病邪入心包。

①困倦易睡,兼见头目昏沉、身重脘闷、苔腻脉濡者,属痰湿困睥。

②饭后神疲困倦易睡,兼见形体衰弱、食少纳呆、少气乏力者,属脾气虚弱。

③病人极度衰惫,神识朦胧,困倦易睡,肢冷脉微者,属心肾阳衰。

④病人昏睡谵语,身热夜甚,或发斑疹,舌绛脉数者,属温病热入营血,邪陷心包,蒙蔽心神,热盛神昏而致昏睡。

7.问饮食口味

(1)问口渴与饮水

①口不渴:为津液未伤,见于寒证病人,或随无寒证亦无明显热邪的病人。

②口渴多饮:津液大伤的表现,可见于热证、虚证。

口大渴喜冷饮,兼见面赤壮热,烦躁多汗,脉洪大者,属实热证。

大渴引饮,小便量多,兼见能食消瘦者,为消渴病。是肾气肾阴亏虚所致。

大汗后,或剧烈吐下后,或大量利尿后,出现口渴多饮,是因汗、吐、下、利后,耗伤津液所致。

③渴不多饮:虽有口干或口渴感觉,但又不想喝水或饮水不多。是轻度伤津液或津液输布障碍的表现。可见于阴虚、湿热、痰饮、瘀血等证。

口干但不欲饮兼见潮热、盗汗、颧红等症,属阴虚证。

口渴饮水不多,兼见头身困重,身热不扬,脘闷苔腻者,属湿热证。

病人渴喜热饮,但饮量不多,或水入即吐,兼见头晕目眩,胃肠有振水音者属痰饮内停。

口干,但欲嗽水而不欲咽,兼见舌质隐青或有青紫色瘀斑,脉涩者,属内有瘀血。

(2)食欲与食量

①食欲减退:又称为“纳呆”或“纳少”。即病人不思进食或甚则厌食。

食少纳呆,兼见消瘦乏力,腹胀便溏,舌淡脉虚者,属脾胃气虚。

脘闷纳呆,兼见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属湿邪困脾。

纳少厌油食,兼见黄疸胁痛,身热不扬者,属肝胆湿热。

厌食,兼见暖气酸腐,脘腹胀痛,舌苔厚腐者,属食滞内停。

已婚妇女停经,厌食呕吐,脉滑数冲和者,为妊娠恶阻。

②厌食:厌恶食物,或恶闻食味,多见于食积。

常兼暖气酸腐,脘腹胀满,则多属饮食不节,停滞胃腑,腐熟水谷功能失常。

厌食油腻之物,兼胸闷呕恶,院腹胀满者,多属脾胃湿热。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身热不扬者,是为肝胆湿热。

孕妇若有厌食反应,多因妊娠后冲脉之气上逆,影响胃之和降,一般属生理现象。但严重者为妊娠恶阻,是妊娠期常见的疾患。

③多食易饥:即病人食欲过于旺盛,食后不久即感饥饿,进食量多,身体反见消瘦。

多食易饥,兼见口渴心烦,舌红苔黄、口臭便秘者,属胃火亢盛,腐熟才过,代谢亢进。

多食易饥,兼见大便溏泻者,属胃强脾弱。为胃腐熟功能过亢,脾运化功能减弱。

④饥不欲食:病人有饥饿感,但不想进食或进食不多。

饥不欲食,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是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⑤偏嗜食物:多见于小儿寄生虫病,或妇女妊娠期。

(3)口味:见表4-17。

表4-17 口味的表现及临床意义

8.问二便

(1)大便

①便次异常

便秘:高热便秘,腹满胀痛,舌红苔黄燥,属实热证,是热盛伤津,大肠燥化太过。

面色苍白,喜热饮,便秘,脉沉迟,属冷秘,是阴寒内结,肠道气机滞塞所致。

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属阴虚,因阴液亏虚,肠道失润所致。

久病,老年或产后便秘,属气液两亏,是气虚无力排便,津亏,肠道失润所致。

泄泻:纳少腹胀,大腹隐痛,大便溏泄,属脾虚。

黎明前腹痛作泄,泄后则安,腰膝酸冷,属肾阳虚

脘闷嗳腐,腹痛泄泻,泻后痛减,属伤食

情志抑郁,腹痛作泻,泻后痛减,属肝郁乘脾。

②便质异常

完谷不化:多见于脾虚泄泻或肾虚泄泻。

溏结不调:见于肝郁乘脾。若大便先干后溏,多属脾虚。

下利脓血是痢疾;便黑如油是远血;便血鲜红是近血。

③排便感异常

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见于暑泻。

排便不爽:多属肝郁乘脾,肠道气滞;便溏如黄糜,泻下不爽,是湿热蕴结大肠,肠道气机不畅所致。

里急后重:是湿热内阻,肠道气滞所致。

滑泻失禁:属脾肾阳虚,肛门失约。

肛门气坠:属脾虚中气下陷。

(2)小便

①尿量异常

尿量增多:小便清长量多,畏寒喜暖,属虚寒证。

口渴,多饮,多尿,消瘦,属消渴病。

尿量减少:小便短赤量少,多属实热证;或汗、吐、下后伤津所致。

尿少水肿为水肿病,是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气化不利,水湿内停所致。

②尿次异常

小便频数:小便短赤,频数急迫者为淋证。是湿热蕴结下焦,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小便澄清,频数失禁,是因肾气不固,膀胱失约所致。

夜尿增多,小便清长,是肾阳亏虚,开合失度,膀胱不约所致。

癃闭:癃——小便不畅,点滴而出;闭——小便不通、点滴不出。因湿热蕴结、或瘀血结石阻塞者,属实证;因老年气虚、肾阳不足、膀恍气化不利者属虚证。

③排尿感异常

小便涩痛:排尿不畅,且伴有急迫、疼痛、灼热感。见于淋证。是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余沥不尽:常见于老年人,属肾气不固。

小便失禁:病人神志清醒时,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多属肾气不固,膀胱失约。若病人神志昏迷而小便自遗,则病属危重。

遗尿:即睡中不自主排尿,属肾气不足,膀胱虚衰。

9.问妇女

(1)月经

①经期异常

月经先期:若月经周期提前8~9d以上,称月经先期。多因气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所致;或因阳盛血热、肝郁血热、阴虚火旺,以致热扰冲任,血海不宁所致。

月经后期:月经周期经常错后八九天以上,称月经后期,或称经迟。虚者多因营血亏损;或因阳气虚衰,血源不足。实者,因气滞血瘀,冲任不畅;或因寒凝血瘀,冲任受阻。

经期错乱:月经或前或后,经期不定,称经期错乱,或称月经先后不定期。多因肝气郁滞,气机不调,或因脾肾虚损,或因瘀血阻滞,使血海蓄溢失常所致。

②经量异常

月经过多:月经量较以往明显增多,周期基本正常。多因血热,冲任受损;或因气虚,冲任不周,经血失约;或因瘀阻胞络,络伤血溢所致。

崩漏:来势急,出血量多的称崩;来势缓,出血量少的称漏。因热伤冲任,迫血妄行;或因脾肾气虎,冲任不固,不能约制经血;或因瘀阻冲任,血不归经所致。

月经过少:虚者,或因营血衰少,血海亏虚;或因肾气亏虚,精血不足,血海不盈所致。实者多因寒凝、血瘀或痰湿阻滞引起。

闭经:因气虚血亏,血海空虚所致者,属虚证;因气滞血瘀,或寒凝痰阻,胞脉不通而致者,为实证。

③经色、经质异常:若色淡红质稀,为血少不荣;经色深红质稠,乃血热内炽;经色紫暗,夹有血块,兼小腹冷痛,属寒凝血瘀。

痛经: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多属气滞或血瘀;小腹冷痛,遇温则减轻者,多属寒凝或阳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多属气血两虚,胞脉失养所致。

(2)带下

白带:带下色白量多,质稀如涕,淋漓不绝,多属脾肾阳虚,寒湿下注所致。

黄带:带下色黄,质黏臭秽,多属湿热下注所致。

赤白带:白带中混有血液,赤白杂见,多属肝经郁热,或因湿热下注而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