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会展旅游界定文献综述:东陆职教论坛

会展旅游界定文献综述:东陆职教论坛

时间:2024-01-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内对会展旅游界定的文献综述湖南桃江县职业中专胡进辉摘要:会展旅游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我国与美国、德国等会展业发展迅速的国家相比,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有很大的差距。王保伦则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看,可将会展旅游界定为: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馆之外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

会展旅游界定文献综述:东陆职教论坛

国内对会展旅游界定的文献综述

湖南桃江县职业中专 胡进辉

摘 要:会展旅游在我国虽起步较晚但发展很快,目前我国与美国、德国等会展业发展迅速的国家相比,在相关理论研究上有很大的差距。本文希望通过对我国国内有关会展旅游的文献的回顾与分析,促使人们对会展旅游有更为清晰的认识,有益于以后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会展旅游 会展业 旅游业 综述

一、前言

会展旅游被国际旅游界奉为“旅游业皇冠上的明珠”,在世界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会展旅游在德国、美国等会议或展览业发达的国家的发展状况如火如荼。而我国,从'99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开始,会展旅游才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近几年来,会展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态势可以说是呈现迅猛发展之势。但国内对会展旅游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笔者认为,对会展旅游的概念及内涵的分析有利于对会展旅游的理论研究,能推动有关会展旅游的各个方面的发展、完善,以及与之相关的品牌发展、培养会展人才的教育的发展等。

二、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内涵

会展旅游虽然让人们看到了旅游业中的新的发展动力,但目前对会展旅游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对会展旅游地的描述及区域会展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与策略探讨,理论上缺乏对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及其特征的准确界定。因而本文收集了大量国内的有关会展旅游的文献,对会展旅游的概念及内涵等做一下总结,以便有利于以后的研究。

(一)从产业表象的角度界定

林翔和李菊霞认为:“鉴于会展活动已成为旅游业的组成部分,用会展旅游业这一名称比会展业更直观。……在广义角度上,各种性质、各种规模的会议和展览及各种节庆活动都可以纳入会展旅游的范畴。”谢雨萍等也指出:“国际上通称的会展旅游包括奖励旅游、会议、展览三大块(MICE,即Meeting,Incentives,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s),基本含义是借举办各种类型的会议……以招徕各方客人洽谈业务、交流沟通和旅游参观访问……刺激他们消费,从而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李爽以及梁留科等也认为会展旅游即MICE。笔者认为这些均为宽泛意义上的概念,都存在一个误区——认为会展业属于旅游业的一部分。

另外,根据会展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也有学者认为旅游业涉及会展活动的行为就是会展旅游。马艳辉认为,会展旅游就是通过举办各种国际展览会、交易会、招商会,通过会议吸引游客。许峰也指出:“毫无疑问,会展旅游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大多数学者都赞同它对应国外发达旅游国家所指出的MICE市场。”王元珑等持有相同的观点:会展旅游即指国际上通称的MICE,包括举办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交易活动、文化体育盛事、科技交流、奖励旅游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

还有,邵筱叶认为,会展旅游不应包括以上通称的MICE中的I——奖励旅游及节日庆典和体育赛事为主题的节事(Events)。会展旅游在国际上统称为MICE,意指包括各类专业会议、展览会与博览会、奖励旅游、大型文化体育盛事等活动在内的综合性旅游形式,会展旅游的研究应定位在会议和展览上。

(二)从经营行为的角度界定

企业经营行为的角度对会展旅游进行界定,有利于明确会展旅游操作的微观基础,对旅游企业经营有现实的指导意义。王云龙对会展旅游的定义是:会展旅游是指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特点衍生出来的行为,但不包括旅游业对会展的多元化经营业务。这一界定的出发点很好,但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一大批旅游企业早已开始从事会展业务,例如,奖励性的会议旅游业务已经成为许多旅行社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王保伦则提出,从狭义的角度看,可将会展旅游界定为:为会议和展览活动的举办提供展会场馆之外的服务,并从中获取一定收益的经济活动。笔者觉得这也不属于会展旅游,因为这些服务只是会展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条件,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旅游产品。但笔者很赞同王保伦的另一个观点:“我们所提倡的会展旅游不是让旅游企业去举办各种会议和展览,而是让旅游企业发挥行业功能优势,为会展的举行提供外围服务。”魏小安也持有相似的观点:“会展旅游严格地说只是会展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一个总概念和属概念的关系,二者不能画等号。会展旅游是在会展经济的基础上分一杯羹。”

(三)从旅游方式(产品类型)的角度界定

卞显红和黄震方指出,会展旅游是一项专业性极强、单团规模较大、停留时间较长的旅游方式,也是一项非常有潜力的高消费的专项旅游活动。国内知名的会展专家应丽君也对会展旅游进行了界定:“会展旅游是由于各种类型的会议、博览、展览等活动举办而产生的一种旅游产品。”她还进一步提出:“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主题式专项旅游产品。”吴远明等认为,会展活动可分为六种类型,这六类会展活动构成了四类旅游产品,即会议旅游、展会旅游、文体旅游、节庆旅游,且每一种产品的参与者和活动特征都不一样。

何建英持有相似的观点,但她对会展旅游的界定更加具体:“无限扩大会展旅游的内涵,使之包含本属并列关系的奖励旅游、体育旅游、节庆旅游等旅游形式,是毫无意义的。”“会展旅游是以会议和展览为主要吸引物,吸引旅游者前往会展举办地参加会议、展览及相关活动,满足旅游人际交流需求的一种综合性旅游产品。其具体内容包括会议旅游和展览旅游两大类。”

另外,李云霞分别从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角度,对会展旅游进行了界定,提出会展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方式(需求角度)和一种新型的旅游产品(供给角度)。王颖和林越英也从相同的两个方面阐述了类似的定义。

春雷认为,会展旅游关心的不是开什么会、展览什么,而是如何向与会展相关的人员提供服务,从会展本身拓展到住宿、餐饮、娱乐方面,继而争取在游览、购物、旅行等方面创造需求。

(四)从综合的角度界定

王春雷认为,会展旅游只是会展业与旅游业有机结合后的一种旅游产品形式,或者说是旅游企业实现经营多元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而不能称其为产业。(1)会展旅游是随着会展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型旅游产品形式,其稳步发展需要会展企业和旅游部门的实质性合作;(2)会展旅游的范畴也可从会展旅游者的角度来界定,主要包括转化为旅游者的会展活动参加者,以及奖励旅游者;(3)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是紧密联系、相互渗透的,但绝不是简单的等同或包容的关系;(4)会展活动和旅游活动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征,即服务对象的异地流动性,这为两者在具体运作上的合作提供了基础条件。

林茂提出,会展旅游只是旅游业介入会展业从而产生的多元化经营业务中的一种,它包含于后者之中,会展旅游就是旅游属性结合会展活动的特点而衍生出来的产品。

综上分析,作者得出一些初步的结论:会展旅游正是由会议、展览、展销会、交易会、博览会等的举办为大前提和诱因而延伸到旅游业的一种产物。它的具体实施和操作方应该是会展组织者或承办方指定的旅游企业,而会展公司从这些延伸性的服务中抽身出来,也是现代社会中高度专业化分工的产物,并有利于它们提高主体产品的服务质量。

(五)国外业界的认识

国外学术界对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不仅宽泛而且学者间的理论分歧较之国内更小。国外对事件及事件旅游的研究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一个“事件及事件旅游热”,有关这方面的文献较多,而且涉及面之广是近年来旅游学术研究领域少见的。他们主要将节庆、会展、体育、休闲在内的各类事件归于一统,通通纳入事件业的范畴。西方学者中Getz的认识是具有代表性的。他把事件分为8个大类,包括文化庆典、文艺娱乐事件、商贸及会展、体育赛事、教育科学事件、休闲事件、政治或政府事件、私人事件等。其中再细分为30个小类。在Getz的分类中,将展览会/展销会、博览会、会议等商贸及会展事件作为会展业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另外,把国际旅游业划分的一个细分市场——MICE(会展及奖励旅游产品)。它包括:会议旅游、奖励旅游、大会旅游及展览旅游。因此可以看出,国外学者把“I”即奖励旅游有时也包括在会展旅游之内。

三、认识误区——与会展旅游相关的概念

将会展业归属到旅游业中,将其视为专项旅游形式的一种,参加会展的人员包括亲属等随行人员都被纳入游客的统计范围,认为参加会展活动本身就是进行都市旅游活动的一种表现。这种观点得出的结论是“会展业即指会展旅游业”。这种观点目前在旅游界颇为盛行,许多研究会展旅游业的论文实际是以会展业作为研究对象。但这是存在一定缺陷的。

会展是指以经营各种会议和以商品展销为目的的展览而形成的一种行业,狭义的会展指“会议”与“展览”。“会议”的基本含义指人群聚在一起,为了共同的目的而进行商讨;“展览”的基本含义指将原来藏起来的东西打开并陈列出来供人观看。广义的会展包括演唱会运动会、交易会、展示会、节庆聚会。会展的核心功能是信息与物质交流,是对“善”的追求和实现过程,具有明显的物质功利性,是现代社会的生产和交换的重要过程。

李爽指出:“旅游业同会展业一样都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发展迅猛的新兴产业,同时一个涉及多行业、多部门的产业。……从发展过程看,会展旅游既是会展产业的一个环节,也是旅游业的延伸,是会展业与旅游业结合的产物。……旅游业是会展旅游产生的前提条件;会展业是构成徽州旅游的核心基础……会展旅游是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相结合的产物。”

北京大学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中心的许峰博士认为,会展与旅游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体系,二者并不能简单地等同。会展旅游的研究应集中于会议与展览两个层面,将节庆、体育等容纳进来会重蹈“生态旅游”概念泛化的局面;而且会展旅游关心的是如何为与会展相关的人员提供服务,从会展本身拓展到住宿、餐饮、娱乐方面,继而争取在游览、购物、旅行等方面创造需求。

云南大理学院旅游系的张建雄则主张把会展看成是一种新的媒介和载体,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把会展旅游看成是产业边际化、交叉化的产物,而不是节庆旅游或商务旅行和观光旅游的简单叠加,更不能单纯地等同于开博览会。

北京联合大学的刘德谦认为,今天的会展旅游就是MICE(会议展览与奖励旅游)中去掉了I(奖励旅游)的MCE。其中M即会议,C即大会,E即展览。

林茂认为,旅游业与会展业是两种几乎完全不同的产业群体,但两者整体上存在一种主从关系,即旅游业(从)服务于会展业(主),从事会展业通常是旅游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路径选择,会展业则是把旅游业提供的各种服务和资源作为开展会议展览活动时的辅助要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四、会展旅游的特点

会展旅游具有9个突出特点,即:内容主题专、旅游方式新、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人员花费多、经济效益高、带动作用强、季节性不明显和影响力大。

1.内容主题专

虽然会展旅游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社会各个方面和领域,但一次会展的内容总是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的,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呈现很明显的专业性。

2.旅游方式新

虽说世界上会展旅游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但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会展旅游业只有几十年的历史,是一种新颖、时尚的旅游产品形式。对于我国这样会展旅游起步较晚的国家来说,会展旅游更是一朵奇葩

3.停留时间长

根据“国际大会和会议协会”(ICCA)的界定,国际会议的会期应在3天以上。而且,一般除去会展期间的一些休闲娱乐、参观考察外,在会展结束后有不少人员有自己的旅游活动安排。

4.团队规模大

一般来讲,各类展览会、博览会、展销会等,其规模要大于会议,而会展活动举办的效果如何,一般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间接性的因素,即国民经济景气指数。举办会展的数量、质量、类型等,本身就与举办国家、地区或城市的社会、经济、科技、文教发展状况有关,它反映了有关机构、企业或人员对某一地区、某一城市和某一行业发展的信心和预期;二是直接性的因素,即会展参加人气指数。那些被看好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国家、地区、城市,那些成长性较好的行业,那些历史悠久、特色鲜明、具有品牌知名度的会展,大多能够吸引众多的团队和人士前往。以2002年在西安举办的东西部经贸洽谈会为例,参展人数约12万人,国内参展企业约8000家,涉及我国28个省区,国外500强中的柯达西门子、IBM等著名企业也派出近千人参加本届洽谈会。

5.人员花费多(www.xing528.com)

参加会展活动的人员大多是代表企业实体或政府机构,消费绝大多数为“公款”支出,个人掏腰包的机会不多。因此,参加会展的机构和企业都舍得投入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在整个会展旅游过程中的花费要大大高于一般性旅游活动的花费。

6.经济效益高

经济效益高与人员花费多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收入角度而言,另一个是从支出角度而言。前者是指会展组织者及会展举办地通过组织会展活动,获得的收益较高;后者是指参加会展的机构、企业及个人在会展期间的花费较多。

7.带动作用强

会展业同旅游业一样,同属于新兴的第三产业,同属于服务业,具有天然的内在联系。它们具有行业相关性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高、对地方经济拉动大等共同特点。旅游业与会展业有机组合,具有明显的关联、带动及辐射作用。有经验数据表明,会展业的直接经济收益与综合社会经济收益的比例为1∶9,即举办会展活动收入1元钱,可以为当地带来9元钱的其他收入。

8.季节性不明显

一般来说,与旅游有联系的很多都是有比较明显的淡旺季的。而会展旅游则不是,不仅淡旺季对它的影响较弱,而且它还可以成为当地旅游淡季时的一个补充活动,使旅游淡季不淡。

9.影响力大

大型国际会议、展览的召开通常会招徕国际各大新闻媒体的关注,会引起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这样可以扩大举办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提高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整体形象,而且有助于增进国家间、地区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丰富市民生活

五、对今后的展望

会展旅游已经成为当今都市旅游中有强大需求的一个市场,而且已经呈现出全球化、创新化、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趋势。相信在会展旅游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同时,以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研究为基础,对有关会展旅游的理论研究,如多元化选地——建立会展旅游圈,特色制胜——培育名牌、多元化经营,培育适合会展旅游需求的人才等方面的研究发展会更快,更能为我国会展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参考文献:

[1]王春雷:《国内旅游会展研究述评》,《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12月第15卷第6期。

[2]林翔、李菊霞:《我国方针会展旅游业的前景及策略初探》,《人文地理》2001年第3期,第49~50页。

[3]谢雨萍等:《中国旅游城市会展之定位》,《地域研究与发展》2002年第4期,第78页。

[4]梁留科、曹新向、孙淑英:《会展旅游的理论及其案例研究》,《经济地理》2004年第1期,第115~119页。

[5]马艳辉:《会展旅游:经济迅速腾飞的丝绸之路》《现代经济》2000年第12期,第51~52页。

[6]许峰:《会展旅游的概念与市场开发》,《旅游学刊》2002年第4期,第56~58页。

[7]王元珑、汪娟丽:《关于成都会展旅游的初步探讨》,《经济师》2003年第5期,第224页。

[8]王云龙:《会展活动与旅游活动的比较——兼论会展旅游概念的界定》,《旅游学刊》2003年第5期。

[9]王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旅游学刊》2003年第1期,第35~38页。

[10]魏小安:《对中国徽州旅游发展的思考》,《中国(2002年)徽州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旅游学刊》2002年第4期。

[11]卞显红、黄震方:《发展南京会展旅游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第4期。

[12]应丽君:《关于中国会展旅游的思考》,《旅游科学》2003年第1期。

[13]吴远明等:《会展积极与会展旅游思索》,《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3期。

[14]何建英:《论会展旅游的概念内涵》,《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15]李云霞:《会展业与会展旅游市场开发》,《学术探讨》2003年第5期。

[16]王颖:《我国发展会展旅游产业的策略选择》,《市场论坛》2003年第5期。

[17]林越英:《对我国徽州旅游发展若干问题的初步探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18]李爽:《从会展业与旅游业的关系看我国会展旅游的发展》,《亚太经济》2004年第3期。

[19]张建雄:《会展旅游不是什么》,《旅游学刊》2002年第4期。

[20]刘德谦:《关于会展旅游的再认识》,《旅游学刊》2002年第4期。

[21]林茂:《对会展旅游的概念界定问题的再认识》,《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19卷第9期。

[22]陈锋仪:《对我国会展业与会展旅游的相关分析》,《理论导刊》2002年第10期。

[23]孙焕琴、魏翠芬:《关于会展旅游的思考》,《山西统计》2003年第11期。

[24]吴明远、叶文、李亚:《关于会展与会展旅游的思考》,《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4卷第6期。

[25]周春发:《国内会展旅游研究进展》,《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年第12卷第4期。

[26]郑四渭、郑秀娟:《国外会展旅游对国内的启示》,《当代经理人》2005年第13期。

[27]史本林:《会展旅游的系统分析》,《云南社会科学》2005年第4期。

[28]文岚:《会展旅游发展趋势与湖南发展机遇研究》,《企业技术开发》2005年第24卷第12期。

[29]何彤慧、陶雨芳:《会展业与会展旅游》,《旅游经济》2003年第3期。

[30]邵筱叶:《我国会展旅游发展探析》《南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3卷第9期。

[31]《中国(2002)会战旅游发展研讨会发言摘要》,《旅游学刊》2002年第17卷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