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战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揭秘

抗战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揭秘

时间:2024-01-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士兵示范麦特森轻机枪及脚架的携行方式。抗战爆发后,兵工署决定采用含“软式”三脚架的麦特森轻重两用机枪,以及同样设计的高平两用20毫米机炮为制式武器,除了向原厂订购、派员赴丹麦验收外,计划自行生产。加拿大的英格力斯公司,也设立了勃然轻机枪的生产线,生产.303口径的勃然轻机枪。

抗战中日军队轻武器史料揭秘

麦特森系列是丹麦早在1904年研制定型的一种机枪,后来基于同样作业原理,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机枪及机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该机枪已是老旧不合时宜的设计,但是由于丹麦不断地在周边设计上更新,因此仍属于称职的武器,丹麦则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仍采用其作为制式武器。

士兵示范麦特森轻机枪及脚架的携行方式。注意左边枪手腰际所带的水壶,这是原厂配用的枪手水壶,用来往枪管上浇水,以冷却因急火射击而过热的枪管。每挺枪共配有3个,枪手1个、副枪手2个(联勤总部图片)

丹麦造麦特森轻机枪,为国府合约枪,枪匣印有青天白日徽

麦特森机枪使用一种很独特的作业方式,操作系统属于长管退式(Long Recoil)。它的特性是枪管后退的距离大于子弹长度,因此在枪匣内有上弹锁,在枪管返回与上弹机件间有足够距离时才放开上弹,因而射速较慢。

枪机在射击时上下移动,类似旧式单发步枪马梯尼(Martini)的升降闭锁栓,退壳钩、上弹器都是分开的个别零件,构造复杂,造价昂贵,许多人理论推断这种设计不可能生效,但实际上却相当可靠。

国内广东兵工厂最早仿造,清末即开始以手工仿造,称之为“轻机快炮”。其他如开封兵工厂亦有仿造,但均不是大量生产,抗战时仍有一些在部队中使用。

在1930年左右,丹麦的杰森上校(Halvor Jessen)发表了一篇有关通用机枪的文章《现代战争通用机枪的精确性》(The Modern Battlefield and Precision and Universal Machinegun),文中对麦特森首创的“软式”(Soft Mount)三脚架极力推崇,以为是通用机枪应用的一大突破。此文后来引起了德国陆军的注意,将“软式”三脚架列入其新式机枪的设计,而制出了供给MG34及MG42的Lafette脚架。

开封兵工厂在民国初年生产的麦特森轻机枪

麦特森轻重两用机枪的专用软式脚架,结构虽然轻巧,但是使用弹簧缓冲后坐力,仍然可以达到稳定效果。麦特森脚架的前支架为三段式,完全延伸后,脚架可以作为防空支架使用。软式脚架的特色之一,是射手不直接操作机枪上的扳机,而使用某种遥控装置作业,使枪完全浮动于枪架之上,达到更精确的效果。上图下方即为扳机把柄。麦特森软式脚架的遥控扳机,使用类似相机快门线的机制作业,不用时固定在脚架上。右图为遥控扳机的放大照片,两端的L型框架,一端可以转动,其目的是用来固定在枪的扳机护弓上

传统的脚架纯以重量与后坐力对抗,所谓的“软式”三脚架即是在三脚架上加上缓冲器,减弱射击时的后坐力,机枪“浮”(Float)在脚架上,因而脚架重量可以大为减轻,仍能得到稳定的效果,取得较高的精确性。

抗战爆发后,兵工署决定采用含“软式”三脚架的麦特森轻重两用机枪,以及同样设计的高平两用20毫米机炮为制式武器,除了向原厂订购、派员赴丹麦验收外,计划自行生产。

但是麦特森轻重两用机枪在当成重机枪使用时有致命缺点,显然是因为它使用32发弹匣,比起使用弹链的其他型式,在更换弹匣时,会有火力间断的问题。话说回来,日军以哈其开斯改良的三八式、三式及九二式机枪,使用30发保弹钣,也和弹匣半斤八两。

麦特森机枪作业图之一:麦特森机枪的弹匣虽然由上方插入,但并不是在正中央,而是偏向左边。在枪管延伸部的左方,有一个子弹形状的开口,子弹由此进入。(a)枪机上方是一个凹槽,正好接受子弹;(b)由上弹杆将子弹推入弹膛;(c)子弹上膛后,枪机上升,枪机面抵住弹底,右方底部的枪机尾受击铁打击,将子弹击发

麦特森机枪作业图之二:(d)子弹击发后,枪管及枪管延伸部后座,将枪机上推,露出弹底,注意左下方的退壳钩将弹壳拉出;(e)弹壳沿枪机下方的凹槽,向下掉出。枪机、上弹杆及退壳钩的活动,靠后坐时经由枪匣上的各种凸起及凹槽来完成

兵工署为麦特森机枪印制的说明书封面

麦特森机枪油壶。左二为原厂出品、右为51厂所制,毛刷已脱落殆尽。壶面有51厂厂徽。可见某些订购的机器已经抵达

麦特森机枪的弹匣,弹匣固定卡榫兼作子弹挡榫,弹匣插入之后,卡榫打开,子弹即可自由落下

战前麦特森机枪的采购细目表

民国27年(1938年)3月,兵工署决定设厂自造麦特森机枪,遂电令赴丹麦验收人员向欧美各国订购各种制造机器。民国28年(1939年)4月,正式成立兵工署第五十一兵工厂筹备处,拟以该厂作为自制麦特森机枪的生产厂。

后来欧战爆发,滇越铁路及滇缅公路运输能力有限,器材、钢料内运困难费时;民国29年(1940年)6月,专制麦特森机枪的全套刀具及图样,又被炸毁于滇缅路西南运输处的遮放站,原订计划遂无从实现。

虽然自制的计划未能实现,战时国府曾向麦特森厂订购两批7.92×57毫米机枪,一共3300挺,在民国27年3月至民国29年3月(1938年3月~1940年3月)之间运抵。

1930年英国开始一项轻机枪筛选测试,捷克勃诺兵工厂最初以7.92毫米 的ZB-27轻机枪参选,测试过程中,其表现优于所有其他的参选武器,其名字Bren由Brno和Enfield合并而来。捷克兵工厂1935年1月起授权英国生产,1937年9月正式开始量产

加拿大的英格力斯公司,也设立了勃然轻机枪的生产线,生产.303口径的勃然轻机枪。

战时向麦特森厂采购的7.9毫米机枪细目表

加拿大造七九口径勃然轻机枪,弹匣为直形,与捷克式轻机枪相同,可以互换,容量为20发

加拿大造七九勃然轻机枪的弹匣,在背脊上都有“JI”(John Inglis)的打印

加拿大造七九弹匣(左)与一般ZB弹匣比较:除了顶端处理、盖片形状不同之外,最明显的是加拿大造弹匣在盖片上多了一个点焊的处理

加拿大造弹匣(左)本体的终端处理也不一样

加拿大造勃然轻机枪使用的弹匣盒,由英格力斯公司生产,每个装有10个弹匣,上有中文印记。原品有一条短的帆布携行带,已经遗失

.303口径的勃然轻机枪Mk I*。由于使用.303子弹,弹匣为弧形,容量亦增加为30发(罗伯特·法里斯藏枪)

1.Bren及ZB-30缩短了联动杆,其枪机套在前移的Piston Post上。

2.Bren使用.303有底缘子弹,弹匣成弧形,弹匣容量为30发。

3.Bren枪管无散热片,有瓦斯调节钮在瓦斯缸管终端,ZB-30在消焰器与枪管接点,ZB-26无调节钮。

4.Bren的照门调转了180度,位于调整钮后方,靠近射手,加长了瞄准基线,Mark II之后改为枪匣表尺,侧觇孔式照门。

5.Bren Mark 1枪托下加左手握把,后来取消。

在美国租借法案的援助下,美国答应国府的“中国国防供应公司”,向加拿大付款采购轻机枪,第一批仍为.303口径的勃然轻机枪。至抗战结束,一共运交18135挺勃然轻机枪及子弹、弹匣、备用枪管和脚架。其中部分为.303口径,由于新口径的引入,可能会造成后勤补给上的困难。

勃然轻机枪联动杆与捷克式轻机枪联动杆的比较。上为勃然,整体缩小,击发部位也前移,整体设计较为精简

加拿大造勃然机枪,中文“七九勃然”印记

勃然轻机枪租借法案采购额度表

勃然轻机枪与捷克式轻机枪联动杆与枪机的比较,上为勃然轻机枪,下为捷克式轻机枪

民国34年4月,驻印军新6军一部在操练完回营途中,前两名士兵肩上扛的即是加拿大制造的Mk II勃然轻机枪

勃然轻机枪各部说明图

勃然轻机枪枪管部说明图

勃然轻机枪三脚架各部说明图

勃然轻机枪Mk I与三脚架

M26轻机枪(贾瑞·莱姆蒂思(Jari Lemmetyinen)提供)(www.xing528.com)

后来加拿大也通过了租借法案,中国即按该法案要求供应轻机枪,民国32年(1943年)10月,英格力斯公司开始为中国生产7.92×57毫米的勃然轻机枪。从民国32年(1943年)起,英格力斯公司计划再运交国府18900挺勃然Mk II轻机枪。原计划是将先运到的.303口径机枪装备给重庆附近的战备部队,当时滇缅公路中断,因此该批轻机枪抵达印度后,即无法内运。小量轻机枪由驼峰空运,至民国34年(1945年)初仅运入1117挺。民国34年(1945年)滇缅公路重开,至7月中,已有13806挺运达国内。当时主要配发的部队为驻印军,全部配发.303口径勃然轻机枪;远征军仅每团1连配发.303口径勃然轻机枪;绝大多数勃然轻机枪在抗战结束前并未及时运回国内配发部队。

英格力斯公司所生产的勃然轻机枪在枪匣右侧有“BREN Mark II Inglis 1944”或中文“七九勃然”等印记。

拉提轻机枪是由芬兰著名枪械设计师拉提(Aimo Lahti)设计,沙勒伦打(AE Saloranta)协助完成的一种轻机枪,在1926年定型。

拉提轻机枪是第一代真正的轻机枪,有脚架、可换枪管、全自动功能及插入式弹匣等特征;制造质量高、准确性高,但由于公差很小,对污染非常敏感,容易发生故障,连芬兰军队都比较信赖俄国的席格加列夫轻机枪。同时,芬兰一共在两次对俄作战中掳获8000挺以上的DP,因此DP反客为主,成为芬兰部队的主要轻机枪。

7.92毫米的M26轻机枪,注意其弹匣与7.62毫米/.303口径型号不同(图片来自芬兰国家图书馆典藏的VKT兵工厂(Valtion Kivaaritehdas)原厂1933年印发的使用手册)

拉提轻机枪的剖视图

M26具有快速更换枪管的功能,在枪托上有一个释放转环,旋转180度之后,取出枪托,再打开枪匣上盖,即可将枪管、枪管延伸部及枪机一起取出。原厂的手册上说明,更换枪管的动作7~8秒内即可完成。这样的设计,在作战情况下使用并不理想,等于是将全枪分解,而且枪匣内部暴露,战场上的沙尘异物极易进入。

芬兰当时一共只生产大约5000挺拉提轻机枪(7.62×54mmR)供给芬兰军队,芬兰深知国内市场太小,一开始即想向国际市场找出路;因而设计了枪管、枪管延伸部及枪机三样配套方式,更换口径时使用另外的这3种组件即可。最早生产的型号提供.303及7.92毫米两种口径的样枪,希望能取得德国及/或英国,或者使用这两种子弹系列国家的订单。在更换7.62毫米/.303成为7.92毫米时,弹匣也不同;枪上的弹匣插入部分也是模块化的,可以与弹匣同时更换为配套的组件。弹匣插入部件取下之后还可以使用75发的弹鼓。芬兰的销售目录中建议,士兵上前线时应携带可以更换敌军口径的组件,以便作战时可以利用掳获的敌方子弹。

可惜事与愿违,拉提轻机枪自始至终唯一的买主是抗战初期亟需枪械的国府。抗战开始之后,外援断绝,采购困难,因此国府转向芬兰,曾订约欲购买30000挺,但是由于日本人从中作梗,一共只有800挺在民国27年(1938年)交货。

比利时造勃朗宁自动步枪

勃朗宁在1917年8月提出勃朗宁自动步枪的专利申请,随即被美国陆军采用,1918年在欧战中首度用在战斗中。勃朗宁的原始设计目标是提供一把单兵使用的自动步枪,以强大的火力清除战壕中的敌人。但是由于其重量并不适合单兵运动中使用,在战后又经过了多次的改进,加上脚架之后,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步兵班使用的重管自动步枪(BAR)。

FN公司在1930年开始生产一种改进的勃朗宁自动步枪外贸型,除了瓦斯调节钮、防尘盖、高低射速转换钮之外,还加上了手枪握把,使操作更为舒适。FN版与美国版的零件不能互换,其配置较为接近轻机枪。

20世纪30年代,FN公司提供数种不同口径的选择,销售到世界各国,是非常成功的一种武器。中国的各方势力,包括中央政府在内,也都采购了相当数量的7.92×57毫米 FN Mle 1930式自动步枪。至少陕西的随军修理厂也曾经自行仿造过一批数量不明的该型武器。

武汉保卫战中的一个轻机枪掩体,图中即为比利时造勃朗宁自动步枪(原载于大美画报2卷6期)

民国22年(1933年)上半年中国首度采购 FN Mle 1930式自动步枪,一共进口了1771挺;财政部进口5000挺,至民国23年(1934年)底仍有2000挺库存,交由兵工署分配。至抗战开始,已进口9148挺。“七七”事变后,国府又先后订购了8000挺,至民国28年(1939年)5月由滇缅公路一共交货7412挺。

民国34年云南龙云部队昆明游行照片,头戴法式钢盔,前排均肩负勃朗宁自动步枪,注意第二排士兵腰间的弹包,其职务应是副射手

FN 1930式轻机枪的闭锁机构示意图。上方为闭锁状态,与捷克式轻机枪一样为后方闭锁,可以清楚地看到连接部打击撞针。下方为联动杆后退,将枪机带出枪匣闭锁部

勃朗宁自动步枪在常德战役中,摄于民国32年(中国台湾中国第二档案馆藏)

7.92毫米口径的比造勃朗宁自动步枪,日军在中国俘获后,在太平洋战争中又被美军掳获

云南龙云部队的自动步枪班(原载于民国26年申报

哈其开斯轻机枪,本枪为战后所生产,缺两脚架。瓦斯管下的护木换成了小握把。其他完全相同

哈其开斯在1909年推出了第一挺轻机枪,但并不是很成功,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专注于重机枪的生产,供应法军。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又开始研发轻机枪,定型于1922年。其设计基本上与其重机枪型号类似,只是大幅地减轻重量。其销路并不好,在法国也未被采用。

哈其开斯轻机枪闭锁作业示意图。上方为枪机与枪管闭锁的位置;下方为作业杆将枪机拉出开锁。注意右方连接部分的相关位置

民国20年(1931年)起,中国即已开始采购此型轻机枪,至战前为止已经进口了2620挺。抗战爆发之后,又于民国26年(1937年)11月起分别订购了700挺、200挺及500挺。至民国28年(1939年),由滇缅公路一共交货925挺。广西政府另外在民国27年(1938年)进口了500挺。

民国26年在太原外围,我军使用哈其开斯轻机枪在作防空射击。注意其进弹方向在右边,保弹钣必须反过来用,即是底面朝上(中国台湾中国第二档案馆藏)

席格加烈夫轻机枪构造简单,容易生产,可靠耐用,是轻机枪中最优秀的设计之一。它简称为DP,即为席格加烈夫轻机枪步兵型,另有改良型DPM、战车型DT、改良战车型DTM、航空型DA、弹链式RP-46及其他数种衍生而来的中型、重型机枪。由于其在1927年定型、1928年量产配发部队,一般称为DP-27或DP-28。

1922式轻机枪专用的15发保弹钣

其为人诟病之处,大概是使用盘式弹匣,携行极为不便,以及早期型复进簧与枪管接近,受热之后会失去弹性,影响作业。后期型已将复进簧及瓦斯管与枪管分开,改善了这一情形。中国后来仿造的五三式,是基于俄国于1934年推出的DPM改良型,将复进簧改到了枪匣后方。DP系列的枪亦可更换枪管,在枪匣右方有一个释放钮,按下后,枪管向前旋出。

DP系列轻机枪使用的闭锁挡片,上方为联动杆将撞针推入枪机中时,挡片向外,卡在枪匣上,形成闭锁,下方为联动杆将撞针拉出,挡片收入,形成开锁,枪机即随联动杆后退

民国28年国军在广东从化使用DP-28轻机枪与日军作战(良友杂志144期)

DP枪机使用简单的两个挡片,撞针向前时,挡片向外卡在枪匣上,即为闭锁,在瓦斯杆及复进簧后退时,将撞针拉出,挡片收回,即为开锁,又称“鱼鳃式”闭锁。此种操作系统原为1870年瑞典人D.H.Friberg所发明,但是并未付诸实行,一直到1907年,Rudolf H.Kjellman才制出一款依此原理设计的重机枪。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德国Gewehr 43也采用类似的闭锁方式。

抗战初期的俄援贷款,由民国27年(1938年)3月起分3批,一共进口了5600挺。该批枪立即投入了战场,在民国27年(1938年)3月~4月的台儿庄战役派上了用场。当时在27师服役的老兵郑玉良回忆说:“记得我师是三三编制,我连约120多人,武器装备比较好。当时我担任中士班长,这个班有14人,分两个组:一个是机枪组,使用苏式762转盘机枪;一个是步枪组,都是咱们汉阳造79步枪……”事实上DP的盘式弹匣并不转只有盘面转,是用内部发条弹簧的力量,将子弹推往弹匣口。

该枪是托可瑞夫(Fedor Vasilevich Tokarev)在1925年将水冷式马克西姆机枪简化而成的一种轻机枪。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没有自己设计、生产的轻机枪,托可瑞夫的设计在1925年获得采用。该枪仍是基于当时生产的马克西姆重机枪,主变动为去除水筒、简化机匣、加上两脚架、快速更换枪管等。部队实际使用之后,仍觉得过于笨重,需要进一步改进。托可瑞夫在1927年提出一个新的设计,但他自己向审核的炮兵委员会进言,重新生产新的型号是不合理的,此种设计已经走到了尽头。因此新型并未投产,俄国转而开始大量采用DP轻机枪。

马克西姆-托可瑞夫轻机枪的两脚架折起展示图(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藏)

北京轻武器博物馆展陈的马克沁-托卡列夫机枪(左边展柜挂墙上第一支枪),上方的照片为中国军队使用该枪与日军作战的场景

俄国在1926~1927年间一共生产了2450挺此型机枪,随即停产。抗战初期的俄援采购,在民国27年至民国28年间(1938~1939年),一共进口了1400挺,超过总产量的一半。俄国当时早已将此型淘汰,将库存货卖给了国府,另外的一半,据说是卖给了内战正殷的西班牙。根据史料及照片,俄式弹鼓从未在西班牙出现过,而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卖到中国的这批轻机枪,确实是配有弹鼓的。随后的俄国与芬兰的“冬季战争”中,该枪亦曾经参与,由于俄军损失惨重,可能也有少数被芬兰掳获,但是数量不可能太多,因为俄国已经没剩多少该枪了。此枪由于生产量小,非常稀有,中国可能是目前实物最多的国家。

刘湘部属范崇实回忆,自民国17年至民国19年间(1928~1930年),由范崇实亲自参与的订购国外军火就有3批。第三批为英国路易斯(重)机枪3000挺、子弹1500万发。事实上,路易斯机枪并没有重机枪的型号,只是轻机枪而已。

路易斯轻机枪M1917(Charles Kramer藏枪)

路易斯轻机枪由美国陆军上校路易斯(Isaac N.Lewis)于1911年研发成功。可是当时的美国陆军,对轻机枪毫无兴趣。他随后退伍,在1913年,把枪带到了比利时,立即大受欢迎,开始量产。随后英国的伯明翰厂(Birmingham Small Arms Company,BSA)也向他购买专利,开始生产。

英国在1915年正式将路易斯轻机枪定为制式武器,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被勃然轻机枪所取代。路易斯轻机枪的两个外观上的特色为其枪管的散热筒及盘式弹匣。散热筒的设计是利用枪口发射子弹时溢出的瓦斯气,将空气吸入筒中,造成空气的流通,以达到散热的效果;后来英国曾经进行试验,发现散热筒实际上对枪管的冷却并无帮助。其盘式弹匣有两种,47发为步兵型、97发为航空型,大小一样但厚度不同。这个弹匣是在中心固定,射击时弹匣轴承转动,子弹一发一发落下,和其他鼓型弹匣本身不动靠弹簧将子弹转动不同。

北京轻武器博物馆馆藏的路易斯轻机枪

路易斯轻机枪的剖面图及闭锁机构。注意扳机前发条状的圆盘是路易斯轻机枪的复进装置

最左方为路易斯盘式弹匣上视图。左二起显示装弹的过程,在轴承之外,有一圈分弹柱,子弹由分弹柱分隔。轴承上有螺旋刻槽,由上而下。装弹时由最上方的缺口部进入,轴承旋转,子弹即随刻槽降至最下部。射击时,反向而行,出缺口后即被推入弹膛

路易斯轻机枪是日本海军航空队的制式武器,口径为7.7×58mmR,但在中国算是比较少见的武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