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文化基本架构-中国文化十一讲

中国文化基本架构-中国文化十一讲

时间:2024-01-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我们把五行作为文化现象简单地介绍一下。五四时代,人们就是以科学为标准来分析五行,因而认为它是不科学的迷信。五行这个框架,是中国人无法摆脱的。所以,我们把它视作一个文化现象,视作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很重要的切入点。十二是两位数,其基数为六。严格地说,五种德行并不是我们要讲的五行的主要内容。

中国文化基本架构-中国文化十一讲

【第四讲】 五 行:中国文化的基本架构

汉 四神青龙纹

阴阳和五行是中国文化的基本构架。你同意也好,不同意也好,说它好也好,说它坏也好,无论如何中国文化都摆脱不了阴阳、五行的影响。在这里,我们把五行作为文化现象简单地介绍一下。首先应该注意的一点就是,千万不要用科学来研究五行。五四时代,人们就是以科学为标准来分析五行,因而认为它是不科学的迷信。事实上,五行本来就不是科学,它是一种文化。它之所以不是科学,也正因为它是一种文化。我们不能因为它不是科学,就置之不理。五行这个框架,是中国人无法摆脱的。所以,我们把它视作一个文化现象,视作一个了解中国文化的很重要的切入点。

1.五行之前:五与六竞争至尊地位

我们先说“五”,然后再说“行”。数字共有十个: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对中华民族而言,这十个数字里面,最得宠,最为大家认可推崇的大概就是五。南美洲的一些民族喜欢四;日本人喜欢三。而我们这个民族的的确确最喜欢五。原因很简单。因为人有十个手指、十个脚趾,每一只手或脚上各有五个指头。不过,五也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才得以确立如此崇高的地位。跟五竞争的大概是六。为什么六敢来竞争呢?这跟天文现象有关。地球有一颗卫星,叫作月亮。月亮绕着地球转,每年转十二圈,形成十二个月。因此,十二这个数字就显得非常神圣。十二是两位数,其基数为六。六与天象有关,得天时;五跟人体有关,得人和。所以,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人们无法确定五与六到底谁更尊贵一些。

在《国语·周语下》里面,有句话说:“天六地五,数之常也。”五和六是常数。有人把“天六”,解释成“阴、阳、风、雨、晦、明”。文献中有“天有六气”的记载。哪六气呢?就是阴、阳、风、雨、晦、明。但是,在没有任何文献背景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不把“天六地五”的六解释成六气。作为“数之常”,这里说的只是六、五两个数字。所以,我们可以把六理解或想象为上面提到的天文现象,即月亮与地球的关系。在《国语》中,天六居首,地五居次。此外,大家都知道“天干地支”。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一共十个;而地支却有十二个。我们不知道为什么是十二地支,十个天干;而不是十二天干,十个地支。简单说吧,在五备受推崇的同时,数字六的地位也非常显赫,有时甚至还取得了优势。“天六地五”的语序就说明了这一点。据现有资料来看,大概在春秋时期,五跟六的位置还很不确定,二者仍处在竞争之中。

左传·文公七年》引《夏书》说:“水、火、金、木、土、谷,谓之六府。”府就是收藏东西的地方,也就是储藏室。水、火、金、木、土,加上谷——庄稼和粮食的总称,合称为“六府”。就是说,天下万物都可以储藏在这六种东西里面。请注意,水、火、金、木、土就是现在我们所知道的五行——五种元素。而谷不是原始的自然元素,是被创造出来的。我们可以将前五府视作自然元素,而第六府则是人造的第二自然。把谷与水、火、金、木、土并列在一起,在观念上有些杂乱,其抽象度显然不高,所以,应该出现得比较早。虽然我们不能确定其具体时间,但是依据思想发展的逻辑推断,六府观念早于五行。在五行确立以前,六与五互相竞争。后来,五慢慢占了上风。

2.五行的涵义:元素、能量与德行

行这个字,麻烦更多。行的本意是道路,在甲骨文里写作,就是十字路口。这是一个具体的东西,但同时强调了通行的意味。一条路就可以通行,所以十字路口暗示了四通八达,着重于行的动词意味,即,前进、行进。可见,行有两层意思,一个是道路;另一个是行进。因此,五行的行也应该有两层意思:第一,它是物质元素;第二,它处在运动中。大家一定要认识到第 二点的重要性。西方人翻译五行时,往往把握不住“动态”这个内涵,所以大多翻译成“Five Elements”。Element是元素,并不包含动态的意义。后来李约瑟建议,改用“Energy”来翻译,译作五种能量。能量的能,就把行的动感表达出来了。

在中国,五行的行,除去上述“物质元素”和“运动之中”这两层意思之外,还有一层更重要的意思,那就是“德行”。这三种涵义长期混杂并行。严格地说,五种德行并不是我们要讲的五行的主要内容。可是,在文献中最早出现的,恰恰是五种德行。《尚书·甘誓》篇据说是夏禹王的儿子在攻打有扈氏前发布的誓词。打仗之前,把队伍召集起来,进行动员说:我现在要去攻打有扈氏。为什么?因为他有两大罪状:一是“威侮五行”;二是“怠弃三正”。前人总是对此困惑不解。因为一提到五行,大家就想到金、木、水、火、土。可是,金、木、水、火、土这五种东西怎么能够被“威侮”呢?一个人能够坏到“威侮”金、木、水、火、土的地步,这确实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既然大家都不明就里,有些人就大胆臆测,以至于出现各种各样的解释。后来,我们才搞清楚,这里五行的行应该念héng。现在以行为字根,读为héng的字很多,如:珩、桁、胻、烆。可是,很奇怪,作为这些字字根的行,在现代字典上却没有héng这个读音。我认为,有扈氏所“威侮”的应该是五行(héng),指的是五种德行(héng)。现代口语说的道行(héng),实际上就是德行(héng)。说某人道行很高,其实就是说他德行很高。有扈氏“威侮”了五种德行,所以招致讨伐。哪五种德行呢?就是我们后来在马王堆帛书里看到的仁、义、礼、智、圣。

关于帛书中的五行,我们这里先简单提一下,以后再具体讲。金、木、水、火、土是五行(xíng);仁、义、礼、智、圣是五行(héng)。至少在西汉以前,人们是很清楚这个分别的。从五行(héng)到五常的演变过程就印证了这一点。我们之所以知道仁、义、礼、智、圣是五行(héng),就是因为它后来变成了五常。以“常”字代替“恒”字,是汉文帝时期的用法。汉文帝叫刘恒,为了避讳,就把所有的“恒”字都改为“常”。恒山改叫常山;姮娥就叫嫦娥;而五行(héng)就变成了五常。直到董仲舒时代,人们都非常清楚这一点。

我们现在读西汉武帝时期的大儒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会觉得有些地方非常费解,比如“故五行者,五行也”。如果不知道五行(héng)的读音与意义,这个句子就解释不通。假如我们把两个行都念成“xíng”,“故五行(xíng)者,五行(xíng)也”。天下有这么写文章的么?同语反复,到底是什么意思?其实,这句话应该是“故五行(xíng)者,五行(héng)也”;或“故五行(héng)者,五行(xíng)也”。两个行分别指两种东西:一个说的是金、木、水、火、土,另一个说的是仁、义、礼、智、信。董仲舒认为,我们之所以要提倡仁、义、礼、智、信,是因为世界的基本规律就是五行(xing)。仁、义、礼、智、信这五行(héng)跟天地之间的五行(xíng)是对应的。只有搞清楚五行(xíng)与五行(héng)的不同读音与含义,我们才能真正读懂《春秋繁露》。

3.五行的起源:甲骨文中的“五方”

清楚了“五”和“行”这两个字的意思,我们就可以把二者合起来,探讨五行这个范畴。五行的最早形态是五方,或者说,五行起源于五方。五方就是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每个人以自我为中心,确定出东西南北,再加上居于中心的自己,就形成了五方,这大概是最早的五行思想。我们现在看到的商代甲骨文几次谈到五方:说东方怎样、西方怎样、南方怎样、北方怎样,最后说中方怎样。中方有时候也写成“中商”,是商人对自己的称呼。商代人为什么如此重视五方呢?这跟商人的游牧生活方式有关。总的来说,农业民族比较重视“时”,游牧民族比较重视“方”。或者说,前者比较重视时间,而后者比较重视空间。农业民族必须搞清楚时令,否则错过播种时间,庄稼就不长了;错过收获时间,粮食就全掉在地上了。可见,时间观念对于农业民族很重要。而空间、方位观念对于游牧民族则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游牧民族赶着牛羊四处放牧,如果没有明确的方位观念,晚上就回不来了。周人是农业民族,这已有定论。商人虽说并非完全不种庄稼,但是他们更多地依赖游牧生产方式。所以商朝人搬来搬去,迁徙了好多地方。作为游牧民族,他们非常重视方位。

在甲骨文里,我们看到东方、西方、南方、北方;也看到西方的风、东方的风、南方的风、北方的风;还看到西方的帝、南方的帝、东方的帝、北方的帝等等类似的观念,其中出现最早的是五方。确定了五方,然后把这五个方位拟人化,想象成五个不同的“帝”。东边的帝叫作青帝,南边的帝叫作炎帝或赤帝,西边的帝叫作金帝或白帝,北边的帝叫作黑帝,而中间的帝就是黄帝

这个思想不仅出现在甲骨文里,传世文献中也有记载。《墨子·贵义》篇里有一个关于五帝的有趣故事。有一天墨子从南往北走,在路上碰见一位“日者”。日者就是根据天象算命打卦的人。日者对墨子说,你今天最好不要往北面去。为什么?因为今天天帝要“杀黑龙于北方”,“而先生之色黑,不可以北”。墨子整天在外面跑,脸晒得很黑。他被称作“墨子”,估计跟脸黑也有关系。日者说,你的脸太黑了。今天天帝正在北方杀黑龙呢,你往那儿跑,可能就顺手把你杀了。墨子当然不相信,坚持前行,最终平安归来,还跟这个算命的辩论了半天。《墨子》的成书年代比较晚,大概已经到了战国时代。可是这个故事所反映的思想还是最早的,方位意义上的五行。除此之外,在《山海经》、《吕氏春秋》等书里面,也有东方神、西方神、北方神、南方神这些概念。东方的神叫句芒,南方的神叫祝融,西方的神叫蓐收,北方的神叫禺彊。这些名字有的可以解释;有的不好讲。自古以来,有些人名有特别的意义;有些人名只是个称呼,以示区别。如果一定要解释的话,我们姑且认为,东方代表生,所以叫句芒(即,句萌);南方代表长,祝融跟火有关;西方跟收获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所以叫作蓐收;北方跟保藏和水有关,但是我们至今不知道它为什么叫禺彊。在甲骨文里与五方、五帝、五神、五风同时出现的,还有五火。我对它的解释,请大家参考《火历》一节。总而言之,五行是从五方开始的;而五方之所以受重视,跟商人的游牧生活方式大有关系。

4.五行的确立:从五材到五行

五方进一步发展,就落实到五材上面。五材,就是五种材料。上文提到,西方人把五行翻译成“Five Elements”,就是侧重于材料这层意思。中国人的确曾经在一段时间里,更明确地把五行视为五种材料,或者说五种元素。我们迄今所见最早明确指出五材就是金、木、水、火、土的文字,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天生出五材,这五种东西老百姓都要使用,不能只用一种;也不能偏废其中的任何一个。就是说,这五种材料是人们生存、生活、生产的必需品,缺一不可。这个五材说比较明确,也比较符合逻辑。五种材料都是天生的,跟混杂了属于第二自然的谷的六府说大不一样了。可见,在春秋晚期,五行思想已剥离掉包括谷的六府概念,演变、升华成五材的观念。

此后,五材逐渐转变为五行。我们迄今所见最早使用五行一词的文献是《尚书·洪范》篇:“初一曰五行。”又说“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洪范》里一共谈了九个大问题,也就是治理国家的九大基本法则。其中“初一曰五行”。第一大法就是五行,把水、火、木、金、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可见,在讨论如何治理国家、安定社会的时候,古人首先想到的是宇宙的形成、万物的生长,这是从宇宙论世界观的角度来提出五行。因此,在诞生之初,五行的地位就十分明确重要。前面提到的五材、五方、五风、五火、五帝,都是非常具体的东西。而五行则是治理天下的九条根本大法中的第一条。这说明,当时的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五行是关于宇宙观的一套理论。

请注意,《洪范》中五行的排列顺序是:水、火、木、金、土;它们对应的数字分别是一、二、三、四、五;以及第二次循环的六、七、八、九、十。一、二、三、四、五是五行的生数;六、七、八、九、十叫作成数。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排序。但是,在这种顺序下,五行之间既不是相生关系,也不是相克关系,更不是循环关系,毫无章法可言。对此,后人提出了一种解释,叫作“由微及著”,就是从不明显到明显,从小到大,从少到多。水最少,然后火稍微多了一点,然后变成木,变成金,最后变成土。土当然最大了,因为整个地球都是土。仔细分析的话,我们就会发现这种理解太牵强。如果“由微”开始,火应该是最“微”的。水还能被舀起一碗呢。而火是没有形状,抓不着的。人一动它,它就跑掉了。所以,火、水、木、金、土的次序似乎更合理一些,可是《洪范》里却是水、火、木、金、土。

后人在谈到五行时,可以有各种理解,也可以按照不同的需要来排序。但是,五种元素分别对应的数字却几乎是固定不变的。比如,提到水,人们马上想到的就是一和六;土就意味着五和十。所以,我们有理由推测,最早确定五行顺序及其对应数字的就是《洪范》。此后,所有谈及五行的人都接受了《洪范》的观点。这说明《洪范》中的五行观念出现得最早。

大家可能听说过浙江宁波的藏书楼天一阁。它之所以叫天一阁,是根据《易传》“天一生水,地六成之”来命名的。到过天一阁的人都会发现,它是六间房的开间。这在中国是非常特殊的。在其他地方,开间大多是单数。比如说,故宫是九开间,一般人家是三开间。其实,无论是天一阁的名字,还是六开间的格局,都源自“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为什么呢?藏书最怕火。要想制住火就得用水。储水当然要用水缸了。于是,就盖一栋六开间的房子,并把房子涂成黑颜色,起名叫天一阁。黑色代表水;六开间代表“地六成之”;天一就是“天一生水”,一切都是水,所以这个地方就不会着火了。此外,承德有个藏书楼叫文津阁,与天一阁一样,也是六开间。后来,人们还试图把八卦及音乐中的五音十二律与五行联系起来。宫、商、角、徵、羽五音可以与五行一一对应。不过,我们很难确定十二律、八卦与五行的对应关系。

世界其他国家的古代哲学中也有类似五行的概念。印度哲学有“四大”,分别是地、水、风、火;而希腊哲学的“四大”则是火、气、水、土。这两种四大”观念差异不大。在印度叫作风的,被希腊人换为气。其实,风就是气,气就是风。尽管印度人和希腊人也认识到了几种元素,但是他们的四大里缺金。说实话,金这个东西呢,尽管后来很重要,但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无足轻重,因为人们利用不了它。金就是能够冶炼出金属的矿石。如果人类的生产能力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就不能冶炼矿石,它就没有用。这就好像铀一样。现在铀不得了,是制造原子弹的原料。但是在若干年前,它一点用处也没有。因此,印度、希腊只谈四大而忽略了金,是可以理解的。中国的五行观念包括金。这说明,在五行观念出现时,中国的发展程度已经比较高了,人们开始加工利用矿石。也就是说,矿石是“民并用之”的“天生五材”之一。这是需要注意的第一点。第二点就是,印度也好,希腊也好,它们的“四大”本身不会动。希腊人认为:世界上有两种力,一个叫爱力;另一个叫恨力。爱力使四大结合,恨力使四大分离。爱力、恨力是作用于四大的外力。而中国的五行,既是五种物质,又是五种运动变化中的东西;五者之间存在着复杂而深刻的联系。

5.五行的十种排列顺序

下面我们来谈谈五行的顺序。这是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对了解中国文化大有帮助。水、火、木、金、土怎么排列?如果现在搞一个问卷调查,大家一般都习惯说金、木、水、火、土。但是,《洪范》篇中记载的最早的五行顺序却是水、火、木、金、土;它们分别对应数字一、二、三、四、五。为什么会是这样?除此以外,五行还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从逻辑上讲,五行的五种元素可能有120种排列方法,它的数学演算公式是:5!=5×4×3×2×1= 120。在历史上,大概只出现了十几种排列方法。我现在向大家介绍十种。有的意义玄妙而深刻,有的却没有太大意思。

5.1原始序

第一种顺序,我叫它原始序,即最初的顺序;是我根据文献资料推断出来的。它就是:水、火、金、木、土,也就是上文说到的六府中的次序。我认为,这就是五行最早的顺序。为什么呢?因为当时五种自然元素与属于第二自然的谷合称六府。这说明五行思想还未成熟,还不够纯粹抽象,所以它应该出现得比较早。

5.2经典序

第二种顺序,我叫它经典序,就是《洪范》中的水、火、木、金、土。为什么叫经典序呢?因为不管人们以后怎样调整五行的次序,它们各自对应的数字却固定不变,总是遵循《洪范》所确定的。比如说,我们现在一般说金、木、水、火、土,但这并不意味着金就是一。在金、木、水、火、土这个序列中,金仍然对应于四和九;木仍然是三和八。所以,我推测,《洪范》提出的五行顺序,在当时应该是被奉为经典的。《洪范》还规定了五行的基本性质:“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水的性质是润下,火的性质是炎上,这很清楚。木的性质是曲直,这就有点麻烦了。这里的木指的是植物。植物是可弯、可直的;而且相对于水、火而言,木是有形状的。革就是变化。金即矿石,用火加热,就熔化;冷却以后,就凝固。所以,人们可以把它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形状。从革的意思就是,矿石随着人们的锻造而变化: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可以是这种形状,也可以是那种形状。“土爰稼穑”,土是生长庄稼的地方。

下面还有五句话:“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作是动词,意思是作为什么东西干什么,或作为什么东西表现出来。润下就表现为咸。大家知道,水最后都流到海里面去了,“奔流到海不复回”,而海水是咸的,所以说“润下作咸”。炎上就表现为苦。食物烧糊了,味道就发苦。曲直就表现为酸。或许有的植物是酸味的吧。从革就表现为辛。辛就是辣。从革是金属的性质,金属弄到嘴里,没有别的味儿,大概只有一种刺激舌头的味儿。“稼穑作甘”,甘是庄稼的甘甜。以上是《洪范》所规定的五行的顺序、对应的数字、基本性质和表现,都是非常经典的。

除此以外,还有一点也可以算作经典,那就是居于首尾位置的元素。不知道当时是不是有重水的观念。传统的解释认为,按照“由微及著”的顺序,水最微小,最细微,所以被放在首位。不过,我猜想,水、火之所以被放在前面,跟民生日用有关。日常生活中,最最重要的就是水和火。大家现在看看,考古发掘出的人类聚居地遗址附近一定有水,或者说曾经一定有水。否则的话,是不能住人的。所以,水、火位于五行之首,可能跟它们在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关。而土之所以被放在最后,可能跟古人重土的观念有关。水放在开头,我们说古人重水;土放在末尾,我们又说古人重土。那么,到底是开头重要还是结尾重要?我认为,开头和末尾都很重要,中间的东西倒有可能是凑上去的。放在第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放在最后压轴,也是一种表示重要的方式。比如,《国语·郑语》说:“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生百物。”先公先王拿土与金、木、水、火混杂起来,就产生出万物。所以“土比于五行最尊”(《白虎通义》),即,土在五行中是最尊贵的。《管子·水地》篇说:“地者,万物之本原,主生之根本也。”这个观点最有趣。《水地》篇贯穿着尚水的思想,我猜想可能跟尚水的道家有关。可是它开头第一句恰恰是:“地者,万物之本原,主生之根本。”在一篇尚水的作品里面,开头便说土是万物的本原。可见,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尚土的观念时时发挥着影响。不管主张什么看法,尚土始终占据着最基本的位置。这当然跟农业和农业民族的生产方式有关。土地对于农业民族的重要性,在几千年前存在,至今也依然未改。安徽凤阳的农民搞改革,不就是为了一点点土地么?土地对于农业民族最重要,所以要把土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因而,在《洪范》的经典序里,水在最前,土在最后。这反映了农业民族尚土、尚水的观念。

5.3相胜序或相克序(www.xing528.com)

第三种顺序叫相胜序或相克序,就是土、木、金、火、水。其实相胜序有好多种排列方法,而土、木、金、火、水是当年邹衍用来解释历史演进的一种顺序。唐虞夏商周,朝代更替的顺序为什么会是这样?战国后期,有个叫邹衍的人解释说:“五德之次,从所不胜。”它“所不胜”的就是它下面的那个。每个朝代都有一种德行,是土、木、金、火、水五行当中的一个,出来取代它的一定是能够战胜它的那个。你的朝代是土德,那么取代你的一定是木德的朝代。为什么呢?因为木可以克土,木可以胜土。木代替了土之后,金又来克木。金克木之后,火又来克金。比如说,商朝是金德,周朝是火德。火可以克金,所以周朝取商朝而代之。秦朝是水德,就取周朝的火德而代之。德的差异,还导致其他制度、观念的不同。在邹衍的学说作为理论明确提出来以后,历朝历代都有意识地推行与自己的德行相匹配的各种制度。其中,秦朝最为典型。秦朝自认为得水德,所以在数字上崇尚代表水的六;在颜色上崇尚与水德相配的黑色。秦朝的官服、礼服一概都是黑颜色的。秦朝数尚六、色尚黑的情况在《史记》上有详细的记载;而且大量出土文物也证明了这一点。

可是到了汉代,却发生了混乱。照道理说,土克水,汉代战胜了秦朝的水德,应该是土德。不过,各种各样的争论搞得汉人一会儿尚土,一会儿尚火,一会儿尚水,最后大概还是落在尚土上。顾颉刚先生的《方士与儒生》中有一篇文章《五德终始下的政治和历史》,其中谈到汉代对自己到底是火德、水德还是土德的争论过程。这说明,原本只是一种思想学说的“五德终始说”,在当时成为某种人为的历史顺序,甚至反过来作用于现实,影响了历史的发展。

5.4相生序

相胜序之后,出现了第四种顺序:相生序,即,一个生一个的顺序。它主要见于《管子·五行》篇、《礼记·月令》、《春秋繁露》以及后来刘向、刘歆父子的著作。相生的顺序是木、火、土、金、水: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生序的出现,是历史观的一个大变化。在相胜序的历史进程中,下一个推翻上一个、后一个战胜前一个,这是一个革命的顺序。你是火德,我就是水德,来战胜你这个火德;你是水德,我就是土德,来战胜你这个水德:终归是后来的战胜前面的。与之不同,相生序更强调历史的传承性和延续性,是一个承接一个的顺序。前朝是木德,后朝就是火德。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样传递下去。历史到底是革命地推翻前一个呢,还是继承地延续前一个呢?这显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历史观:前者是战国末期邹衍的带有革命倾向的历史观;后者是实现大一统以后出现的侧重继承与发展 的历史观。

5.5通行序

五行的第五种顺序是通行序,也就是现在大家通用的顺序:金、木、水、火、土。这个顺序是从哪儿来的呢?它既不相生,也不相胜,既不是经典的,也不是最初的,然而它却是最流行的。这种顺序曾经出现在《越绝书》、《文子》、《淮南子》和《白虎通义》等等诸多文献中。我认为,金被提升到第一位,显然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变化,很可能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拜金主义思想有关。虽然在中国古代,历朝历代都压制商业,反对提倡“利”,但是在五行的通行序里,金稳稳地占据了首位。一直到现在,我们谈到五行时,还是说金、木、水、火、土。

5.6五方序

五行的第六种顺序,我叫它五方序,即五个方位的顺序。五方的顺序从东方开始:东西南北中,或东南中西北。五方序则是:木、火、金、水、土。木是东方,火是南方,金是西方,水是北方,土是中间。这个顺序出自《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5.7五常序

第七种顺序,我给它起个名字,叫五常序,就是木、金、火、水、土;它们分别代表了仁、义、礼、智、信。这种顺序出现在《中庸》、《洪范》的郑玄注里面。郑玄在注释《中庸》、《洪范》时说“木、金、火、水、土”跟“仁、义、礼、智、信”正好相配。为什么?他没有作解释。仁配木,义配金是公认的看法,但是其他三种元素与三种德性的搭配在当时就是混乱的。因为没有太多的准确的根据,人们只是凭着自己的习惯使用,所以有各种不同的说法。有人拿水配智,有人拿水配信,还有人拿水配礼。至于为什么仁配木、义配金,有各种不同的解释。有的有道理,有的则完全是臆测。

5.8五音序

五行的第八种顺序是五音序。中国音乐里,宫、商、角、徵、羽是五音,它们依照土、金、木、火、水的次序与五行搭配。所以,土是宫,金是商,木是角,火是徵,水是羽。为什么呢?谁也说不清楚。历史上有些比较牵强的解释,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找来看看。

5.9四陆序或四宫序

第九种顺序,我给它起个名儿,叫四陆序,或者叫四宫序。四陆和四宫是中国天文学上的术语,二者都是指天空的东、南、西、北四个区域。古代天文学家把天空分成东、西、南、北、中五个区域,叫作五宫。中间的区域固定不动;而周围的四宫在不停地转动,一年为一个周期。这四宫分别用四种动物来命名,并被安上五行的属性:东方苍龙属木,西方白虎属金,南方朱雀属火,北方玄武属水。也可以这样说:“左苍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宫在天穹的排列顺序是:由东而北而西而南;在五行则是木→水→土→金→火。这是天文学上的顺序,跟太阳运行的轨迹正好相反。这一点涉及到很多问题,以后我们有机会再讲。这里,大家记住一点就可以了,木、水、土、金、火是根据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些东西排定的一种五行的顺序,叫作“四陆序”或“四宫序”。

5.10纬书相生序

第十种顺序,是纬书相生序。上面我们讲了刘向的相生序。谶纬里面也有一个相生序,就是水、木、火、土、金。在纬书相生序里,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跟刘向的相生序不一样。实际上,如果依照相生的原则来排列五行,可以有五种顺序。但是在历史上,只出现了用来解释唐虞夏商周历史发展的木、火、土、金、水的排列,以及纬书里面的水、木、火、土、金的顺序。我想,纬书相生序跟拜金思想有关系。把金放在末尾,那就表明,主张这个观点的人认为,当时正处在金德当令的时代。

在以上十种顺序里面,比较有意义的就是水、火、木、金、土这个经典序。另外,请大家一定记住,以后遇到五行时,要想想五行所对应的五个数字、表现的五种性质、五种现象等等。

6.五行的生克关系

下面,我们专门谈谈五行的生克问题。这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系统论观念。我们不能用现在的思维去评判,说它应该怎样,或不该怎样。这种学说的确曾作为中国文化的一种系统论思想,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被用来分析宇宙。这里有一个相生相克图:

在古代中国的地图中,上边是南,下边是北,左边是东,右边是西。我们先把火放在正南方,然后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然后,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金又克木。虚线代表相生关系,直线代表相克关系。这是一个很漂亮很规则的图。

对此,董仲舒解释说,五行的关系本来就是“比相生而间相胜”。比就是连在一起,间就是中间隔着一个。比如说,木跟火连着,它们就是相生关系,木生火;木跟土隔着一个,它们就是相克关系,木克土。同一个木,有两个功能,既生火又克土。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不仅要了解董仲舒指出的表面现象,知道“比相生而间相胜”,而且要注意到更大范围的内在关系。木生火,火又生土,这时候木就去克土。从木开始,木生火,火又继续生土。如果没有一种力量制约这个继续生下去的趋势的话,就会生生不已,一直到最后产生系统论所说的“振荡”。而振荡将导致整个系统的崩溃。那么,怎么样才能使得这个系统维持平衡呢?木在生火的同时,又去克土。这样,当土生金的时候,力量就会小一些,金就会诞生在一个适当的、中和的位置上。“比相生而间相胜”只是揭示了现象;事实上,五行有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机制。这使整个系统能够维持平衡,保持稳定发展,而不致发生振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论思想。

关于五行的生克,董仲舒还有一个说法,叫“子报父仇”。这也是对现象的说明。什么叫子报父仇呢?比如说,木生了火,所以木就是火的父亲,火是木的儿子。而木有一个仇人,就是金——金克木。木与火、金的关系实际上还是前面说到的“比相生而间相胜”。木的儿子火会克金,为父亲报仇,即“子报父仇”。董仲舒认为,木之所以生火,就是要火去克金,使得自己少受金的限制,并因此得救。这个子报父仇,实际上还是五行的一种自我平衡方式。我们仍以木为本位来解说。木受克于金,但是木不能反过来克金。于是,它就转了一个弯儿,生出一个儿子火,让火去克金。以此来保持自己应有的地位。事实上,五行的五个元素构成了一个网络,甚至超越网络,形成了一个系统。五行是系统中的五个点。每一个点都跟其他四点有密切关系,并通过作用于其他四点,影响自己的存在和整个系统的存在与运行。这是五行非常深刻又非常重要的一个思想。

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是二十世纪晚期科学界提出的三大理论。信息论我们就不说了。控制论与系统论有关,而系统论正是五行生克图里所反映的内容。当然,五行生克图不像系统论那么完整,也没有那么严密,它更没有实现量化。这些都是中国学问的一些缺点。但是,它的确认识到了五种元素之间的关系。这五种元素实际上代表了自然、社会当中的各种现象。人们可以把自然、社会当中的各种现象纳入水、火、木、金、土的五行系统中加以解释。五行生克的理论虽然不是很科学,许多地方似乎也没有讲清楚,但是有些内容的确很深刻,清楚地反映了世界网络化、系统化的普遍联系。

7.五行大系

我们再来讲讲五行大系。五行是一个将整个宇宙都包括在内的庞大系统。金、木、水、火、土既可以代表时间、季节、方位,也可以代表天干地支、八卦、五音十二律以及身体器官。它甚至可以代表任何东西。人们发现了五行之间的深刻关系后,出现了一种倾向,想把自然、社会中的一切东西都纳入到这个系统中去。这可能是一种理论上的追求,希望实现理论上的完美;也可能只是一种游戏,把天地万物都放到一起,囊括无余,觉得非常好玩。在这个过程当中,发生了一些问题,比如说,五脏与五行的搭配就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心、肝、脾、胃、肾是我们所说的五脏。人有五脏六腑,为什么是五脏?六脏会不会更好一点呢?这时,五行观念就发生了作用。在五行观念形成,并且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以后,它就不会允许出现六脏的说法,五脏是唯一的选择。把“脏”限定为五个,然后分别与金、木、水、火、土搭配。这里面可能有些科学的成份,至少有实践经验,不过,也有很多可能是凑出来的。其实,可能的搭配方案有许多种,人们逐渐达成共识,最后中医把这事儿确定下来。在我们迄今所见最早的相关文献中,今文《尚书》派跟古文《尚书》派在五脏与五行的搭配问题上,就有不同的看法。今文《尚书》派是“肝配木、心配火、脾配土、肺配金、肾配水”。心配火。有人说心火太旺,就是因为心火。脾配土,我们搞不清楚脾为什么配土。直到现在,西医也没搞清楚脾什么用处,但是也不敢把脾拿掉。中医既然用土配脾,也许可以用土的属来解释脾。肺配金。这是因为古人认为肺是发声的器官。比如说这人中很足,就是肺活量很大。金是可以敲响的。钟也好,锣也好,都是可以发的器物。所以肺配金。肾配水。肾是泌尿系统,所以拿水来配。古文《尚书》派则采用另外一种配法:“脾配木、肺配火、心配土、肝配金、肾配水。”我现在已经无从知晓这样搭配的缘由。不过,现在比较流行的大概是今文尚书》派的说法,即,肝配木,心配火,脾配土,肺配金,肾配水。比如说肝病。中医认为,肝病表现为黄胆。如果白眼球变黄,脸色蜡黄,这说明肝一定有病。为什么呢?因为肝属木。木枯萎的时候就发黄。人的“木”有病了,脸色就发黄。或者反过来说,脸色发黄,就说明你的“木”有病。

四时与五行的搭配是最难处理的。春夏秋冬是四时,它跟五行的最小公倍数是20。所以四时与五行的搭配方案可能有很多种。这就很麻烦。有一种观点说,春天配木,夏天配火,冬天配水,秋天配金。结果土没地方放了。有人认为,可以让土居中,在夏天的后面,秋天的前面。这就跟五方配五行似的把土放在正当中。可是,就四时而言,夏天三个月,秋天三个月,中间接头的地方是零啊,这个地方土没法呆。因此,有人建议,从夏天借一个过来,起个名字叫“季夏”,放在夏秋之间,让土住在那里。《吕氏春秋·令》就是这样做的。可是有人反对说,这个办法不大好,生生把夏天缩短了。干脆把一年的时间平均分成五份,对应于五行,每行各占72天。这种方法虽然形制非常规整,但是把原来的春夏秋冬四季打乱了,与日常生活习惯有点不一样。对于居住在北温带的中华民族来说,四季是非常分明的,而且四季的划分已经成为习惯。现在忽然要把一年分成五个时段,每段72天,结果肯定导致混乱。总之,五行怎么配四时,一直就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

这也说明,硬要把某个东西搞成不变的图式,搞成可以适用于一切的图式,是行不通的。不过,五行思想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文化的各个方面。我这儿有一个“五行大系表”,是我以前做的。当时没有注明出处,现在也没有精力再做补充了。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一一找出它们的出处。

五行大系表

最后,我讲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五行作为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已经有几千年了。五四以后,大力推行科学观念。表面上看,五行似乎被破除了,其实上并没有。大家都知道我们的国旗,五星红旗。通行的解释说:大星代表共产党,四颗小星分别代表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但是,我觉得五星红旗的设计,暗含有五行的观念。不信的话,我再向前上溯,用史实来证明。在北洋政府时期,国旗是五色旗,共有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当时官方解释说,这代表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红黄蓝白黑分别代表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其实,这完全是骗人的。第一,当时比较大的民族不止五个。第二,民族与色彩的搭配很牵强。为什么汉族是红色呢?因为汉族喜欢红色。为什么满族是黄色呢?因为满人曾经是皇族,皇族用的全是黄色。蒙古族为什么是蓝色呢?蒙古是蓝蓝的天空。事实上,国旗,就是一个国家的旗帜,一个民族的图腾。之所以采用五色或者五星,后面肯定有某种集体的无意识在起作用。我们这个民族看到五行就比较舒服,有了五就比较放心,如果这个五再弄成五行所对应的五色,就更放心了。这是一种文化的解释。它说明我们民族的悠久历史和从未中断的文化。而没有中断过的文化,在地球上只有我们这一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