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广播里聊的那些事-那些年,广播里聊的那些事

广播里聊的那些事-那些年,广播里聊的那些事

时间:2024-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这次大型的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策划与创作实践,我们体会到广播事业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系列节目联播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以及强烈的听觉冲击力。本文拟就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的审美特点、节目策划、文稿创作以及监制与播出等命题,结合创作实例进行理论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广播艺术创新的重视。

广播里聊的那些事-那些年,广播里聊的那些事

试论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策划与创作

摘要:广播节目的创新,既是创作者本身的主观要求,也是满足受众的客观要求,采用联播的方式把系列节目进行有机地整合,它会产生超越节目本身的效果。当然,大型的联播节目少不了事前的策划,中期的创作与制作,以及后期的播出,形成一条完整的“创作链”,而整个过程则由监制统筹。作为一种创作形式的尝试,可以将其创作实践活动上升到美学的角度和理论的高度进行观照,从而发现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关键词:节目联播 策划 创作 监制

在2002年新春期间,中山电台成功地策划与创作了广播系列节目联播,包括有《走马观花行大运》(与佛山台合作)《春意融融情更浓》《侨乡人民全球华人同贺马年新春——广东侨乡电台大联播》《龙腾马跃竞风骚》(含有“年画故事”“贺岁礼品掌门人”“迎春烟花汇演”等七大系列),使得中山电台的节目好戏连台,受到好评如潮。同时,节目内容之丰富、节目形式之多样、播出周期之长都创下了中山电台历史之最。

通过这次大型的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策划与创作实践,我们体会到广播事业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系列节目联播有着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以及强烈的听觉冲击力。其审美的效果完全可以同电视、报纸等媒体相媲美,其听觉的审美满足感更高于其他媒体,更显示出无法替代的独特魅力。本文拟就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的审美特点、节目策划、文稿创作以及监制与播出等命题,结合创作实例进行理论探讨,以期引起人们对广播艺术创新的重视。

一、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的审美特点

任何一种艺术,都有其一定的表现形式,广播艺术也不例外。当人们将这种表现形式进行解剖时,我们就不难发现,广播系列节目联播是一种既有独立性,又有关联性的广播艺术,也可称为“广播杂志”。单篇独立来看,是一个节目特辑;多篇组合,就成为系列节目联播。在制作上,既可以先期采访、录音、合成,也可以现场直播录播混合。这种可分可合的机制,衍生出一系列的审美特征。

(一)时空跨度大,自由度大。现代广播与传统广播的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现代化设备的使用,其中,运用现代通讯手段进行跨时空的采访、联播,就给广播系列节目联播提供了广阔的表现平台。尤其是对比其他传媒,时空跨度更大,自由度更大,中山电台2002年大年三十晚播出的《春意融融情更浓》就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社会的弱势群体,看看他们是怎样过春节的,并为他们送上节日的慰问和衷心的祝福,从而体现政府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怀。根据这一主题,我们派出三组记者,分别到一个特困家庭、市福利院和外来工家庭,通过手提电话,采取直播室主持与各路记者对播、与各采访对象对话的形式,交叉地展开节目的内容。在节目主持人的调度下,时空自由转换,人物轮番出现,声源丰富多彩,听众收听后能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仿佛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二)成本投入少,收效大。由于引入了企业经营的理念来经营节目,成本核算就成了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所以,在组织制作广播系列节目联播时,我们就充分考虑了成本因素,争取以最少的人力物力投入,获取最大效益。正因为是系列节目联播,我们采用了统一包装、统一推介、多个部门联动的方式,不仅节省了时段,而且也整合了人力资源,特约的商家也乐意投放广告,形成一种大阵容、大制作、大节目的规模效应。同时,除了在电台做滚动宣传外,还在《中山屏声报》做预告。

(三)参与性强,贴近性好。大家都知道,参与性一直是电台优于其他媒体的强势,也是吸引听众的亮点。在策划《走马观花行大运》大联播时,我们就有意把直播室搬到户外,在一个文化广场“做秀”,同时,在外市台做现场直播。一方面是突出其参与性,让观众(听众)直接参与到节目中,由节目主持人与听众作面对面的交流,并参加有奖问答;另一方面是加强贴近性,选择一些与市民息息相关的话题,既有地方特色经济民俗的介绍,又有生活常识的普及。既有新版节目的推介,又有节目主持人的表演。轻松的话题、活泼的形式、多样的声音、欢快的节奏,各种表现元素浑然一体,让观众(听众)获得多样化美的享受。

二、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的策划

在我们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语台的创作任务时,对《侨乡人民全球华人同贺马年新春——广东侨乡电台大联播》,仅限于一种传统的新春联播节目的模糊认识,但是,经过监制人与主创人员的一番精心策划后,节目的雏形就迅速形成,随后再作进一步的加工、修改,最后形成文案。决定由中山电台四位节目主持人以在大年初一团拜搜乐的形式,穿插社会各界人物的采访,以不同的视角来反映中山侨乡的巨变,讴歌改革开放的成就,赞扬华侨关心支持家乡建设的善举。同时,向海外乡亲介绍家乡过年的习俗,一镇一品的特色经济,推介中山优越的投资环境,向海外乡亲致以新春的问候。这次策划的成功,给我们的启示是:“凡事预(策划)则立,不预(策划)则废”。当然,策划作为一种创作机制,在我们引入广播节目创作活动,关键要掌握好它的前瞻性、创新性、周密性三大特征。

(一)前瞻性。这是策划活动不断推进的原动力。通俗来说,就是策划者在产生创作冲动后,对创作构思进行理性的思考时,往往比别人看得远些,看得深些,看得宽些。它可以假想到未来的效应,预见播出的社会效果,而且还要迎合时尚,具有较强的时代感。我们在策划系列节目《龙腾马跃竞风骚》时,就注意到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马年说马”“环卫工人怎样过新年”“外来工在异乡”等选题,融入了具有现代特色的游戏,以及适合现代人口味的“做秀”。又如在策划《侨乡人民全球华人同贺马年新春——广东侨乡电台大联播》时,我们以“搜乐”作为切入点,但内容的展开并不拘泥于“搜乐”,而是透过“搜乐”直奔讴歌改革开放的主题,其意境是从搜“乐”升华到搜“亮点”,从搜“民俗”升华到讲“亮点”,从搜“历史”升华到谈“亮色”。

(二)创新性。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创新,再创新”。就策划机制而言,创新性也就是策划的灵魂。无创意,无新意,就谈不上策划。因为,往往策划的结果或者是一种独特视角的选择,或者是一个新题材的挖掘,或者是一种有个性的表现形式的筑构,或者是一种表现内容的优化组合等等。所以,无论是“推陈出新”也好,还是“旧瓶装新酒”也好,都必须给听众耳目一新的感觉。广播联播节目之一的《年画故事》,就大胆突破传统的拜年题材,通过“年画”这一民间风俗,赋予新的意义。结果,节目播出后大受听众的欢迎。

(三)周密性。策划作为一种谋略行为,它的周密性往往决定节目的成功与否。因此,策划的周密性被人们视为策划的关键所在。广播系列节目联播往往是由多篇独立的节目组合而成,同时也由于它的制作涉及到多个部门,所以,要把每个环节、每个细节都预先设定。在策划广播联播《春意融融情更浓》特辑时,就非常突出文案的周密性,列明策划动机、播出时间、制作部门、参与人员、播出程序,以及台标、版头、开场白、插曲等元素。在实际的操作时,主创人员则按照文案所列明的程式进行有序的演绎。(www.xing528.com)

三、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的文稿创作

文稿的创作过程,实际就是把策划的意念文字化的过程,或者说,是把创作意识加以固化的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流程,当我们完成了策划的工作后,随之就进入文稿创作的阶段。而作为文稿,不外乎就是带上浓厚的广播色彩的构思、结构、文字这三大元素,以及对这些元素的组合。

(一)整体的构思。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的构思,往往把表现内容分成背景资料、主持评述、人物对白三大部分。在收集背景资料时,一定要突出鲜明的时代感和历史的纵深感,为表现主题构筑一个广阔的平台。在构思主持评述内容时,关键是选对话题、校准视角、把握基调。在设计人物对白时,要着力渲染情景的氛围,让人物有感而发,不作无病呻吟,或故作多情。在构思《侨乡人民全球华人同贺马年新春——广东侨乡电台大联播》时,我们就确定了采访对象。在内容安排上,以“话”字为主线,串联出六个话题,这些内容基本把中山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特色经济等方面作了概括,同时,又透过这些内容深刻地反映出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让全球的华人通过电波来领略中山的新貌。

(二)结构的安排。广播系列节目联播是否有吸引力?能否把听众一直留在收音机旁边,直到听完整个节目?它的任务主要落在结构的安排上。着力解决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的问题,除了要符合艺术表现的一般规律外,还要结合广播的特点,做到先声夺人,出语不凡。通常来讲,结构的要义在于处理好起、承、转、合等四个环节。如何安排好四个环节呢?属于现场直播类的,它的结构绝对要符合直播内容的本身,或活动的程序,该起则起,该收则收。例如《中山市2002年春节烟花汇演》的直播节目,在结构的编排上我们是根据组委会确定的程序,对活动全程做现场解说、描述,过程还穿插丰富的背景资料、烟花燃放的方法等等。而制作节目类的,则可以灵活多变,强调通过结构的巧妙安排,以达到引人、动人、感人的目的。例如《春意融融情更浓》就是以“情”字为主线,以采访地点的转变作为结构的界线,以记者采访与主持评述互动递进,以歌曲的插播为内容转换的标志,所以,整台节目显得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文字的组织。由于是电台播出稿,文字的组织,首先要强调通俗、易懂,尽量做到朗朗上口,避免晦涩、生僻、拗口的字眼;要造短句,追求言简意赅的境界;突出个性与风格,不能陷入“千人一腔”的巢穴,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在创作《侨乡人民全球华人同贺马年新春——广东侨乡电台大联播》时,我们选定了四名有语言个性和播音风格的节目主持人,目的是突出语言的层次感。同时,由于是粤语播出,在文稿创作中,我们刻意使用了大量的方言,以及一些外来语,给节目敷上浓厚的地方色彩。在《侨乡人民全球华人同贺马年新春——广东侨乡电台大联播》文稿中,我们分别用沙溪话、小榄话、黄圃话、三乡话、环城话、张家边话、五桂山话以及坦洲咸水歌来拜年,用不同的方言互致祝福,恭贺新禧。

四、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的监制与播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监制与播出是广播系列节目联播创作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它是节目实现社会效益、服务于听众的最后环节。

(一)音效的运用。这里讨论的音效,主要是指音源,包括采访的同期声、主持人的串词、自然音响、音乐等的效果。作为广播艺术的重要元素的音源,对监制而言,也是重要的创作元素,它不是简单的1+1=2的关系,而是1+1=3或4甚至5的关系,它相当于电影的“蒙太奇”,也就是说,通过有机的组合,独立的元素可以在组合中产生新的意义,让听众获得弦外之音。

例如,在制作《春意融融情更浓》特辑时,结构上共分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我们都精心挑选了四首歌曲作为衬托,如有一个采访对象,策划人员考虑到其刚刚丧夫,情绪很悲伤,于是采访对月圆人未圆的除夕夜进行淡化处理,着重从鼓励她和家人尽快摆脱丧失亲人的悲伤,重建对生活的信心这个角度去落笔。采访结束,我们用了一首翁倩玉的《祈祷》,不仅歌曲的内容与采访的主题相吻合,而且还蕴含了政府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关心以及衷心的祝愿,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意境。尽管这些曲目都是耳熟能详,但是,听了主持人的评说、记者的现场采访,耳边再响起动人心魄的旋律,不禁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如果没有这些歌曲的陪衬和烘托,恐怕难以收到如此效果;相反,纯粹是播放歌曲,没有主持人与观众对话的内容,也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点歌节目。

(二)人员的组合。谈到办节目,首先想到的是节目部和节目主持人。但是,毕竟是广播系列节目联播,因此,在人员组合上,我们有机地对节目部、新闻部、技术部的人员进行了科学的调配,最大限度地发挥各部门人员的优势,达到效果的最大化。在节目的策划上,以节目部的人员为主;在文稿的写作上,以新闻部的人员为主;在节目播出时,以节目部的人员为主;在一线采访时,以新闻部的人员为主。

(三)现场的调度。在广播系列节目联播的播出过程中,作为节目监制往往要坐镇直播室,在现场进行调度,包括引导节目主持人、联系现场采访的记者、控制现场的气氛、调动主持人的情绪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总之,监制要在直播室严把播出关,以保证整辑节目按既定的策划方案播出;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场的情况作出科学的调整和艺术处理,甚至可以即兴创作。例如,在制作《春意融融情更浓》的特辑时,节目监制就在播出的空隙为主持人说“戏”,使主持人迅速进入角色,控制好整体的气氛。

综上所述,广播系列节目联播作为广播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当我们用现代意识和现代手段把其艺术因子激活后,它就会散发出无限的艺术魅力。当我们发挥策划的功能,调动各式各样的表现手法去打开其展示界面后,它就会释放出独特的感染力。当我们整合各种外围的元素及资源令这种传统的艺术焕发青春,它就会以一个全新的形象占据听众的听觉空间。

(本文荣获2003年度中山广播电视论文二等奖,发表在中山广播电视学会主办《探索》杂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