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旅游文化学导论》

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旅游文化学导论》

时间:2024-02-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如与娱乐型旅游者相比,文化旅游者将更深、更广泛地与当地人接触。但有的人认为,游客到东道地区旅游,将给当地人带来文化上的复兴,使当地人产生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加强了自身的民族凝聚力。而文化旅游者认为自己已为这次旅游付出了钱,所以他们要看他们所想要看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奇异的东西,如民风民俗,以便开阔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使身心获得愉悦。

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旅游文化学导论》

第二节 文化旅游资源评价研究

文化旅游本身也具有许多特殊性和矛盾性。如与娱乐型旅游者相比,文化旅游者将更深、更广泛地与当地人接触。有的学者认为,这样一来,当地文化就容易“被剥削”和破坏。但有的人认为,游客到东道地区旅游,将给当地人带来文化上的复兴,使当地人产生了自豪感和自信心,并加强了自身的民族凝聚力。他们从此意识到自己文化的重要性和价值,因而更知道怎样去保护自己的文化。文化旅游的另一特征就是,由于文化旅游者大多都是具有一定文化层次的人,他们对“真实性”的要求比一般游客要多。他们要到东道地区的“后台”,而不是“前台”去旅游、去工作,他们对当地人文化的影响比其他旅游者要大得多。虽然他们也在经济上给当地人带来了利益,但同时也加大了贫富的差距。在这些过程当中,有些急功近利者为了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不惜把自己的文化当做商品来出售,这就出现了文化商品化问题。另外,为了适应大众旅游业的发展,当地人创造了新的文化和“舞台真实”。他们认为这样可以更好地吸引游客,但同时又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他们认为文化商品化不一定会给当地文化带来负面影响。相反,还会给文化带来创新和发展,这有利于一个民族或地区的文化的发展。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一些不利的影响开始出现。在这些问题当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换句话说,也就是如何处理好文化与旅游的关系,因为旅游业本身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另外,旅游业的发展还是一种双向性的活动,即东道主和游客之间的活动,这种活动必然会产生一些问题,文化涵化就是一个例子。涵化指两种文化在碰撞和接触中相互发生影响、变迁,其中一种文化要么适应另一种文化,要么排斥另一种文化。如游客的到来必然带来外来文化,而外来文化必然会对东道地区的文化产生影响,进而出现了文化适应问题(cultural adaptation)。而文化旅游者认为自己已为这次旅游付出了钱,所以他们要看他们所想要看的东西,特别是那些奇异的东西,如民风民俗,以便开阔眼界,获得更多的知识,使身心获得愉悦。如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和考古学家,他们希望参观遗迹,了解那些濒临消亡的文化,以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因为他们认为古遗迹能传达历史的真实信息。对于那些怀旧(nostalgia)的旅游者来说,他们希望通过参观访问名胜古迹来追寻历史,缅怀祖先。对于那些想要欣赏“奇异”(exotic)的民族文化的游客来说,他们不仅要亲眼目睹,而且还要求亲自参与到当地人的活动当中,如节日活动和宗教仪式中去。他们要观看舞蹈和演出,品尝地方的食品,购买地方的手工艺品。他们把这一切看做是最“真实”的东西,并且认为这种所谓的“真实”的东西,不是在身边,而是在自己身边以外的地方,所以他们要去寻求。然而这些活动被一些人类学家称为“帝国主义式的旅游”或“新殖民旅游”。因为他们认为游客每到一个地方去旅游,必然也把自己的文化带到了那里,并对当地的文化产生了影响,破坏了当地的原生文化。

然而,对于当地人来说,旅游者的到来的确开阔了他们的眼界,因为他们在与外来游客的接触中逐渐适应了外来者带来的思想观念,他们也因此比以前变得更加精明能干。例如,他们意识到可以把自己的文化当做商品来出售,然后从游客身上获取经济上的回报。最主要的是,他们发现了自己文化的价值,这使他们大大增加了民族自信心。许多人类学家把这一过程看做是一种文化重创的过程、文化复活的过程和传统文化加强的过程,甚至有人称其为“文化复兴”。为此,当地人开始修建他们的历史建筑,这些东西虽然旧了,但却有较大的历史价值;他们开始恢复那些早已被人们遗忘的遗迹;他们开始抢救那些濒临灭绝的传统文化;他们开始穿起节日的盛装,向旅游者展示和表演歌舞,而这些歌舞表演以前是在特殊的场合和节日才举行的;他们开始制作和重新发明手工艺品,而这些手工艺品以前只是为他们自己制作的,但现在完全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要而制作;他们开始举行一些宗教仪式,这些仪式对当地人来说具有神圣的含义,但现在也是为了满足游客的需求。总之,他们创造或再现某种文化来迎合旅游者,并从中获得经济上的利益,但在同时,他们认为他们也加强和保护了自己的文化。

现代旅游,特别是文化旅游,实际上带给当地人的利大于弊,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但是有些人还是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旅游业给当地人带来的文化变迁是负面的。例如,旅游业当中的文化重创改变了原有的文化内涵,甚至破坏了其内涵,因为这样的文化变迁产生了其他的负面效应,如文化商品化,“舞台真实化”等,这对地方文化来说是十分不利的。正如科恩(Cohen)所说的那样,如果一种仪式被拿来表演,其文化和宗教内涵也就丧失了。格林·伍德(Green Wood)认为,在现代旅游业中,寻求真实已成为一种主题,而文化商品化促使这种“真实性”遭到破坏,虚假的文化却出现了,这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来说是极大的破坏。

一、文化环境在当代旅游中的地位与作用

1.文化环境是旅游的基础

狭义的文化环境是由人类活动创造的各文化要素组成的与自然环境相对立的文化区域(文化综合体)。组成这一文化区域特征的文化要素常常指生产方式语言、宗教、政治形态、日常生活、房屋构造、风俗、艺术及适应自然的各种现象。人类活动自创造远古文明至今,在创造了无数文化的同时,也影响和改造着自然要素,可以说,地球上几乎没有不受人类影响的自然景观,纯自然景观随人类活动的加强日趋减少。因此,广义的文化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创造的文化因素和被影响了的自然景观中的某些文化景观组成的大文化区域。在这里,文化环境与自然环境已不是对立的,而是相融的。文化环境的这种演变与发展正在被现代人类的各项活动广泛适应、利用与改造,这在旅游活动中尤为明显。

一种文化显示一个地区的特征。这个地区之所以与其他地区不同,不仅表现在山岳、河谷、气候等自然因素上,更多的是从特定的语言、宗教、意识形态、建筑风格、饮食、风俗、服饰等文化因素方面表现出来,而且它们往往被附加在自然景观上,使自然景观也被地区特征化,共同组合成特定意义的文化环境。于是文化地理学家把世界文化划分成大小不等、特征不同的若干文化区(圈),由于这一文化地区的内涵有别于其他区,这就促使人们离开自己的生活环境去体验和领略异国情调,观赏异地风光,旅游便自然产生了。正因为文化环境的这种差异性,使传统的、地方的、民族的景观成为最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西亚地区的旅游潜力正是来源于源远流长的伊斯兰教及其影响下的“伊味”文化。

2.文化景观是最广泛、最主要的旅游资源

文化景观是一种可塑性较大的资源类型,美国人索尔认为,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形态,它随人类活动对自然景观作用的加强而范围日趋扩大,类型日趋增多,人类自产生起就开始不断认识自然,改造、利用自然,目前地球上几乎找不到一块不受人类活动干预的地方,换句话就是,地球上几乎所有的自然景观都或多或少地打上了人类活动和影响的烙印。Lester Borlety在《复兴遗产的原则》一文中指出,旅游者的主要兴趣是一个国家的历史和它的风景。后者从表面上往往被看做是自然所赋予的,然而很少有不受人为影响的风景,因此可以合理地将它看做是一个国家文化的组成部分。例如桂林山水大自然的产物,但那些吸引游人的岩溶景观却有了人的加工;泰山之美也处处留下了历代文化的雕刻修饰,这也就是某种意义的开发,可见文化景观具有渗透性和一定的覆盖性。

3.文化旅游是当代旅游的主体

《旅游辞典》中根据出游动机分类的旅游形式多达40多种,但按属性分,可归纳为强身健体和文化生活满足两大类。如登山、体育比赛属前者,节日游、访古、朝圣、观光、科技文化交流等属精神文化范畴,而前者往往与后者分不开,二者同时交叉进行,否则美国人又何必舍加勒比之近而远隔重洋到地中海休闲度假。这与文化的吸引力有一定关系。文化旅游由于资源丰富、类型多样以及它特有的魅力,对旅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愈是旅游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文化旅游规模愈大,比如作为文化旅游内容之一的博物馆旅游,发达国家将此作为文化遗产、科技、艺术的缩影,吸引着众多观光客。英国每年去博物馆旅游的人数超过1. 1亿人次;欧洲旅游委员会对赴美旅客的抽样调查表明,60%的人是出于文化原因赴美旅游,说明文化旅游前景广阔。

总之,文化环境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精神,是一个旅游地区别于另一个目的地的根本,一个国家的旅游业起步也许会因一处美丽或纯朴的自然风景,但吸引力的维持最终靠人为的开发与影响。

二、文化环境研究的主要内容

1.文化环境差异的形成、分布发展(传播)的研究(www.xing528.com)

文化环境特征及其差异的形成与空间分布、发展规律是文化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侧重点在于分析构成一地文化环境的各要素及其特征的形成背景与吸收功能,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异地文化要素的迁移传播及其方式、发展方向等。

2.文化环境与文化旅游的关系

文化环境是文化旅游的前提与基础,有了文化差异才能使文化旅游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文化旅游是在适应当地文化环境、并不断挖掘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的,这是对传统文化的开发和利用,对当地文化的建设、恢复是有益的。但通过旅游,必然会产生各式各样的文化迁移与传播,给接待国带来异地文化的影子,也给出游国带回异地文化的种子,文化发展就可能出现混合状态,即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混合发展,给保持本土文化带来困难。因此可对这一趋势及其发展方向、结果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例如这种文化的传播与混合是否会使本土、传统文化失去吸引力,二者应保持何种适度关系等。

3.文化景观的开发与保护的研究

这是关系到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文化本身是动态的,它随人类的发展而发展。旅游业在不断利用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使传统的社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有时是以破坏文化环境为代价的。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们的许多共同遗产已经消失。每年大约有5种语言消失,而传统、价值、技能、口述的历史及历史遗迹,具有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地点和物品都在受到威胁,可见,与自然环境一样,文化环境同样有消失的可能,所以应重视以文化持续发展为目的的保护性开发,使传统的文化得以保存下来,为后人提供至少像今天一样多的文化选择。当然这种变化并不全是一种破坏,日本明治维新后的历史和美国的兴起正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并非反对变化本身,而是要分析变化的原因,还要尽量分析使这种变化和发展有控制、有选择进行的措施和渠道。就当代旅游而言,文化的概念还包括了原本属自然的内容,于是出现了诸如茶文化、竹文化、熊猫文化等,这为文化环境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更广、更高的要求。

4.文化旅游客源的构成与变化的研究

人是文化旅游的组织者和参与者,他们的素质不仅影响资源开发的方式和结果,而且也影响文化旅游的效果。因此,我们既要研究当地居民的文化构成,也要分析不同旅游者的文化特点及需求,一般来说,东道主应以自己独特的文化吸引旅游者,使自己的文化习俗适应游人,而不是丢掉当地文化去盲目模仿异地文化;作为旅游者,应适应当地的社会风俗,遵守当地的道德法规;但也没有必要完全按照当地风俗办事。这是旅游开发组织者应研究的问题之一。

三、关于发展文化旅游与保护文化环境的思考

1.采用文化度假区的旅游的形式

度假区这一概念早已被休闲疗养所利用,世界上成功的休闲度假区往往在环境优雅、文化景观丰富的地带,可以利用度假村这一形式,将某一地区的文化景观微缩在一个小范围内,用文化表演、文学艺术及文物遗迹之集约度和特殊性吸引游人,并配套相应的饭店别墅及其他娱乐设施使游人留在度假区内。这样,旅游者可以在最短的距离内欣赏到丰富多彩的异地文化,而且可以把对旅游地居民、文化环境的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度假区以外的地方,本土文化将保持自然传统,按当地人的意愿发展。文化旅游度假区的建立有助于本土文化的保护。印尼巴厘岛度假旅游基本是这种形式的典范。

2.文化遗产的恢复与建设是文化旅游的主要内容

文化遗产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类文化的结晶,是组成文化景观的主体,当一个国家在了解本国文化的基础上将自己的文化遗产设计得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时,它就会成为文化旅游的主要资源。事实也说明,愈是古老的文化,愈具有吸引力。而吸引力的大小则取决于设计者、维护者和运用者的素质,如对设计者,不仅要有文化艺术技能,还要对当地文化有正确的了解和认识,这样产生的旅游才不至于破坏文化,才能使当地获得社会、经济、环境的总体效益。

3.通过旅游保护文化环境

旅游活动使文化景观变为产品,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中一部分作为当地居民和政府的福利和税收,其他的支出应集中于文化景观的进一步开发、文化环境的维护以及有关人员的培训,以达到提高保护意识、保持文化持续发展的目的。人才培训教育对文化环境尤为重要,因为居民及旅游者、旅游接待者素质的高低,不仅直接影响文化旅游产品的设计与销售,而且它本身就是文化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应坚持以旅游活动保护文化环境的观点,这样就能使文化旅游中的文化景观的活力得以持续,为文化景观(环境)本身的发展、为文化旅游的人们以及靠文化景观生活的人们带来福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