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文化学导论:热点问题解析

旅游文化学导论:热点问题解析

时间:2024-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中国国内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我们在第一章已经有所交代。相对于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步晚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次对现今中国国内旅游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现今中国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研究中最为关注的有如下热点问题。该文明确提出建立“旅游文化”学科的必要性。

旅游文化学导论:热点问题解析

第一节 旅游文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对于中国国内旅游文化的研究现状,我们在第一章已经有所交代。相对于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中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步晚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英语世界对旅游文化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中国国内的旅游文化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1984年,旅游文化作为一个专业概念出现。此后,有关旅游文化的零星论述出现于报纸杂志之中,部分文化学的论著也涉及了旅游文化问题。但总体上说,这些研究还是很零散的,没有引起旅游理论界和旅游实业界的足够重视。

进入20世纪9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旅游活动规律的认识水平逐步提高。在大量的经验教训面前,人们充分意识到了旅游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的旅游文化研究发生了明显的改观,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研究领域开始受到重视,旅游文化研究理论界开始从各个角度、不同侧面对旅游现象进行了广泛研究。在国内,旅游文化的研究成果不仅限于学科理论专著,具体的理论研究还散见于专业刊物之中,国内的几本旅游学术刊物都辟有旅游文化研究栏目,从周边交叉学科角度探讨旅游文化的文献也不少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中国国内旅游研究刊物先后刊登了近十篇关于旅游文化研究的综述性研究,有的详细地分析了国内外旅游文化学术研究历史,有的则选取一定的研究时段,并对其间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性分析,还有的从旅游研究的不同分支视角对其进行了研究现状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旅游文化研究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次对现今中国国内旅游文化研究进行了深入分析,认为现今中国国内学术界对旅游文化研究中最为关注的有如下热点问题。

一、关于旅游文化基本理论研究

1.旅游文化的定义之争

界定旅游文化是进行实质性旅游文化研究的第一步,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就有不少学者在论著或论文中,都试图对旅游文化加以界说。

窦石认为,旅游文化是一个金字塔结构的文化体系,其“主体应当是鲜明地反映了旅游经济和旅游活动的特殊需要部分”。除主体外,旅游文化还有广泛的部分,它表现在一般社会文化素养的普遍提高及其与旅游活动和旅游服务体系相交错的瞬间。杨时进在其专著《旅游述略》中对这一见解进行了进一步完善。魏小安则认为,旅游文化是通过旅游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满足旅游者求新、求知、求乐、求美的欲望,由此形成的综合性现代文化现象。晏亚仙指出:“旅游文化,是根据发展旅游事业的规划和旅游基地建设,以自然景观和文化设施为依托,以包括历史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内容,以文学艺术、游乐、展览和科研等多种活动形式为手段,为国内外广大旅游者服务的一种特定的综合性事业。”陈辽主张:“旅游文化是人类过去和现在所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喻学才在《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第一章中写道:“所谓旅游文化,是指旅游主体和旅游客体之间各种关系的总和。”20世纪90年代后期,贾祥春提出:旅游文化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环绕旅游活动有机形成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刘卫英、王立认为旅游文化的定义为“人类创造的有关旅游不同形态特质所构成的复合体”。谢春山则提出旅游文化是传统文化和旅游科学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

肖洪根在《国内外旅游文化研究》中首先对国内外学者的旅游文化的三种具体定义做了详细分析:

其一,“旅游文化的特点主要是为了把握旅游文化的本质,充分发挥其作用,在研究旅游文化特点时,必须一切从国情出发,密切关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总方针、总政策”。

其二,“作为旅游内容之一的文化(含目的地文化和行业文化)即是旅游文化”。

其三,“把旅游文化说成是人类创造的,与旅游有关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不管是“总和论”也好,“碰撞论”也罢,尽管旅游文化研究在中国已经发展近三十多年,对于旅游文化的具体指向,到目前为止,学术界仍然没有一个基本共识,旅游文化的基本内涵与外延一直都是旅游文化研究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在未来的研究中它仍然会是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问题。

2.旅游文化的学科地位之争

随着旅游文化研究热的出现,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还出现了专门讨论“旅游文化学”的学科地位的论文。1991年《上海大学学报》第4期上刊发了唐友波、徐吉、郭青生、高蒙河的《旅游文化学发凡》。该文虽然主要从文化学的角度来讨论旅游,但他们已经意识到旅游文化是一种“从本质的高度对旅游进行综合研究,进行宏观的规律性的研究”的学科。据北京刘垣生的《文化——旅游的灵魂——第二届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侧记》披露,1994年8月在南戴河会上代表们也曾对旅游文化学科的建立问题进行了讨论。1995年《旅游科学》第2期刊发了东南大学毛桃青的《旅游文化应有自己的学科地位》一文。该文明确提出建立“旅游文化”学科的必要性。作者认为无论是对旅游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从学科分类的角度上都应设立旅游文化学科。较之80年代,这是一个进步。它标志着高等旅游教育已经敏锐地感觉到了旅游业对旅游文化的呼声,也从学科建设角度显示了旅游文化在旅游学中的重要地位。

与上述学者急于赋予旅游文化研究以学科地位不同的是,郭栩东、傅吉新两位学者在《基于旅游文化是一种概念的理解》一文中并不认为旅游文化研究能够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旅游文化应该被看成是一种概念。他们在论文的摘要部分开篇明义:“对旅游文化含义进行了阐述,认为旅游文化其实是一种概念而不是一种现实。它是过去发展起来的一种思想,并且与旅游目的地的政治文化密切结合的一种表现形式;作为一个概念,旅游文化不断地体现一种矛盾:一方面,它吸纳了一种均质化的政治议程,它暗示生活在一个特定旅游地场的人以相同的总体方式活动,并为一个群体划出界限来确定该群体的身份;另一方面,如果一个人仔细观察被描述的行为模式,将会发现这些模式并非真的可以划出界线。因此,对旅游文化是一种概念的理解应侧重于:作为一种继承,旅游文化可视为从过去保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选择,旅游文化可以被视为一种接受和妥善处理变化的创造性力量。”在论文主体部分,他们对于这个提法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尽管事实上人们说旅游文化是‘真实的’,确实‘在那里’存在的,但实际上它却是一种知识观念,用以表达一系列复杂的人类行为、思想、感情和人工制品。学者们提出这一点已经几十年了。人类学家洛伊(Lowie)在1937年写道:‘文化不变的是一种为方便之目的而分离出来的人造单元’。克罗伯(Kroeber)在1945年作了类似的断言。人类学家格尔茨认为:‘描述一种文化……尤其在描述旅游过程中,并非陈列某种古怪的事物……而是尽力引诱某处的某人来看某些事物,如我被旅行亲眼所见和对话所引诱而看它们那样’,与其陷入对什么是、什么不是旅游文化的争论和寻找一种(或多种)本质含义,也许不如聪明地采取实际的观点来问一问:当提及旅游文化时,倾向于表达什么具体问题?”

3.关于旅游文化在旅游业中的作用的研究

1985年,上海旅游学会率先开展了旅游文化的研讨活动。代表们指出:从旅游业的特殊性来看,旅游经济结构的综合性、时间和空间的延伸性、形体景观的趣味性和活动内容的启示性,及其满足五洲四海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律性,迫使旅游业必须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1987年9月,由湖北省青年旅游研究会组织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学学术讨论会也进行了这方面的研讨活动。代表们普遍认为:发展旅游事业不接受旅游文化的指导是不可思议的。由于旅游从业人员缺乏对旅游文化特性的了解,因此在旅游服务中出现了许多完全可以避免的失误。加强旅游文化研究,无疑是对现有旅游资源进行深层开发的前提。同年10月,在佛教圣地九华山召开的首届中国山水旅游文学讨论会上,与会代表也讨论了这个问题。专家们认为:文化界有义务研究国内旅游文化和域外旅游文化,为旅游从业人员提供精神食粮。

20世纪90年代以来,很多学者都指出了旅游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概括起来有以下方面:

(1)旅游文化是旅游业的灵魂和支柱

对于这一点,谢春山指出:文化是旅游的本质特征,是国际旅游名城的主要标志之一,其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而且是提高人的素质和管理水平的关键,以及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法宝。费振家认为,旅游者和旅游资源都是一定社会文化背景的产物,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也是一定社会文化环境的反映,并强调重视旅游文化营销。罕华兴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于邦成、陈晓辉也指出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文化活动,发展旅游业必须加强旅游文化建设。晏性枝也指出,“文化是旅游的内质(特质),是旅游的高级形式和精神享受”,“发展旅游业要树立大文化观”。

(2)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黄佛君、金海龙、许豫东提出:“在旅游活动中旅游文化是首先要考虑的因素,旅游活动的过程是从经济中进去,从文化中出来的过程,旅游开发的价值最终是体现文化的经济价值”;“可持续旅游业要求生态文化作为发展支撑”;“旅游文化的可持续成为可持续旅游业的基础”。赵文红也提出:“旅游文化是旅游活动的内涵,旅游文化的载体是旅游资源,而旅游资源又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因此,旅游文化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3)旅游文化应该确立自己的学科地位,应从学术外围走向学术中心

对此,毛桃青等人早在1996年就呼吁,“旅游经济”的小袍子已经裹不住日渐突出的旅游文化的躯体了,并提出要规范旅游专业目录。

(4)旅游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重要内容

陈荣富认为,人文旅游资源在旅游资源的构成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即使是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也离不开从文化的角度进行设计和挖掘。郭宽、汤国辉也指出,“大幅度开发景洪多姿多彩的旅游文化资源,使旅游文化渗透于旅游活动全过程中,是提高景洪旅游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云南民族文化大省重要的组成部分”。

(5)旅游文化与经济的关系

很多学者都强调了旅游文化的地位,如秦永红认为,“即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条件下,也必须以发展旅游文化为本,走文化型旅游经济发展的道路”,“文化乃旅游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关于旅游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1.关于旅游宗教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宗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历史现象。中国从来没有陷入到宗教极端主义的狂热中,而是以博大的胸怀兼容了许多外来文化,始终没有被宗教化。杨文棋认为,宗教旅游文化业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秦永红提出,宗教与旅游通过文化相联系,两者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融合;宗教文化的交流与传播途径之一是通过旅游得以实现的,同时宗教文化又伴随着市场经济的进程日益成为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了专项旅游即宗教文化之旅。朱桂凤提出,在新的环境下,作为特殊的旅游文化资源之一的佛教旅游已不仅仅是佛教信徒以朝觐为目的进行佛教文化传播的方式,而更多的是人们在旅游中将其作为一种人文景观加以追求和欣赏。王亚欣提出,藏传佛教文化是藏区的文化特色和优势资源,是以旅游业促进藏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我们可以看出,旅游与宗教有着密切的关系,宗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人文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关于旅游饮食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民以食为天”。人类的饮食生活是一定历史阶段文明基准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如马晓京提出,中国清真饮食文化的旅游价值主要表现在它的食用性即实用价值和通过清真饮食文化的核心——“善”而表现出来的美学价值两方面。唐留雄提出,我们要继承与发扬中华饮食的精华,满足旅游者对“吃”的需要,推进旅游业的发展;营造、提升中华饮食文化氛围,增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饮食、饮食文化融入到旅游节目中去,使其真正成为旅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瑞新提出,只有深层次挖掘饮食文化资源、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旅游文化,才能更好地弘扬中华饮食文化,提高旅游地的综合吸引力,促进餐饮业和资源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自己的饮食生活中倾注的心血是世界上任何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更为鲜明、独特的“饮食色彩”。这便是中华民族长期积淀形成的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3.关于旅游民俗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民俗文化是旅游文化的基础部分,同时也是旅游者最感兴趣的部分之一。如锦英提出,民俗文化与社会生活是水乳交融、混为一体的,民俗从一个角度看,是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又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张文祥提出,民俗文化作为人类社会文化的一部分,以其丰富的内涵和多彩的外在形式成为旅游审美的重要内容。刘雷提出,旅游市场的消费需求是民族特色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或者说民俗文化转变为旅游资源的基本动因。张军提出,民俗文化的原真性是相对稳定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俗传统也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生变化,而民俗文化也正是在这种继承和发展的综合作用下才能得到延续。人人都有猎奇的心理,人人都想从旅游中获得新奇的体验和感受,具有异国他乡的民俗文化正好满足广大旅游者猎奇的心理需要。

4.关于旅游建筑文化建设及应用的研究

数千年人类发展历史证明,不朽的建筑传承着历史、铭刻着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轨迹,是人类文明各个源头空间的标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包括长城文化、宫殿文化、坛庙文化、丧葬及陵墓文化、宗教建筑文化和民居建筑文化等。关于长城建筑文化方面,王亚力提出了南方长城在文化上的特殊意义:南方长城是异质民族文化之间冲突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历史上汉、苗两大民族在文化上、军事上矛盾激化的产物;南方长城的修建对两个民族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南方长城是中国西南民族文化分合发展的见证。

关于宫殿文化方面,章方提出,紫禁城作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它自身凝聚着文化,也传播着文化,是中国数千年文化最直观的体现。关于坛庙文化方面,姚安提出,天坛的旅游价值主要是文化性的而非审美性的,是体验性的而非观赏性的,是使人震撼、思索而非品头论足的。关于丧葬及陵墓文化方面,梁安和提出,陵墓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宗教建筑文化方面,杨环指出,藏式建筑文化不论是寺庙建筑还是民居建筑,无不充分显示出丰富的藏传佛教内涵、悠久独特的藏区风情及民俗特点,同时也反映出藏族人民的思想感情以及能工巧匠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情趣,形成了与自然环境、宗教和民俗文化以及社会背景相协调、相映衬的建筑风格。关于古民居建筑文化方面,蔡锡泽提出,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看,民居样式作为人适应环境的产物,又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和文化环境,具有广泛的文化内涵。贺为才指出,从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各地的民居村落之所以各具特色,在于其文化内部有着独立定形的机制。可以说,经历史沧桑而遗留下的各种建筑是诸多旅游资源中品位最高、价值最大和最具有吸引力的特色旅游资源。

三、关于旅游文化分支学科的研究

旅游文化作为一种独立的学科体系尚未成型,但因其涉及面十分广泛,所以它的许多分支已引人注目。(www.xing528.com)

1.旅游文化人类学

人类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体质和社会文化的独立学科,自19世纪中期形成以来,在国际上已逐步发展成为一门关心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决策性学科。经过100多年的发展,人类学的理论积累日渐丰厚,理论流派与分支学科趋于多元化。旅游文化人类学就是人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从旅游文化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学科。即从物质生产、社会结构、人群组织、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各个方面,研究整个人类旅游文化的起源、成长、变迁和进化的过程,并且比较各民族、各部落、各地区、各社区的旅游文化的相同点和相异点,借以发现旅游文化的普遍性以及个别的旅游文化模式,从而总结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人类学家开始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旅游文化现象,历经四五十年的发展,形成了多种理论、观点,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促使文化人类学与旅游学交叉而形成了新的分支学科——旅游文化人类学。人类学者对于旅游的研究有其独特的角度,其以人为本的研究理念、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并重的研究方法,为旅游文化研究提供了多重的视野。

2.旅游文化史

研究旅游文化史不仅应从纵向角度考察旅游文化的物态、制度、行为、心态等诸层面,而且应从横向角度把握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根据对旅游文化的主体、客体和媒体以及旅游观念等发展变迁的综合考察,可将中国旅游文化的发展历程划分为滥觞、勃兴、隆盛、新变、穴结和转型六个时期。林永匡、王熹在《中国旅游文化史的研究》中提出,旅游文化的作用在于增加社会安定、和谐,陶冶人们的心性和情操,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等。旅游文化活动的心态与价值观念是旅游文化活动的核心,也是研究中国旅游文化史的首要课题。

3.旅游文化地理学

旅游文化地理学主要研究旅游文化区及其形成发展规律。对旅游文化区的分析研究是为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基础和依据。旅游文化区的旅游开发应在独特性,保护与发展并重,游客参与,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相统筹的原则下,从整合旅游景观文脉、开发旅游新内容、树立鲜明的区域旅游形象等方面来构建旅游景观。重点关注旅游的文化内核,建立旅游文化区景观体系,以充实旅游产品,延长旅游地的生命周期,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研究和人文地理学是旅游文化区的理论基础,旅游文化是旅游文化区的主要内容,人文地理学和文化地理学的文化扩散、文化整合和文化景观及相关前沿探索是分析旅游文化区的研究框架,并在对旅游空间结构模型调整、完善的分析上,构建旅游文化区核心—过渡—边缘空间模型。

4.旅游文学

这门学科是由传统的山水诗文研究发展而来,已举行了多届旅游文学研讨会,就已发表的论文来看,多数集中在对旅游文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分期、起源及发达原因、作家作品的研究等方面。

其一,关于定义。有广义、狭义两种界定。赵家莹指出,广义的旅游文学指与旅游有关的一切文学作品,而狭义的单指那些“记游”的作品。江文波指出:目前关于旅游文学的概念应当放宽,“应以宽容和开放的态度,摘除苛求的锁链”。显而易见,大多数学者认为它不等于山水文学,而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包括文学的各种形式。

其二,关于分期。大致有两种归纳方式。一种以赵家莹为代表,根据旅游文学本身的发生和发展将其分为萌芽、发展、成熟时期;另一种以隗芾为代表,他的《关于旅游文学的开发与利用》将旅游文学的历史发展置于整个社会历史的发展中,分为两汉军事旅游时期、隋统一前的动乱旅游期、唐宋的兴旺期、南宋至明以前的反思旅游期、明清的科学和商业旅游时期。

其三,关于起源和发达的原因。对于起源的研究,均已突破了山水诗的源头为曹操的《观沧海》的观点,将旅游文学的上限推至远古时代,从《诗经》、《楚辞》以及各种神话中找到痕迹。而对于旅游文学发达的原因,王力平的《传统思维方式与山水艺术——中国山水艺术发达原因探源》,从“我们民族的传统思维方式”、“现实主义的基本精神”、“内向的民族气质”等角度进行探讨。而臧维熙的《古代山水文学发达的原因》则从中国山水所独具的自然特色、贯穿始终的爱国主义精神、崇尚自然的民族古老的传统意识、令人窒息的封建制度等角度加以追溯。

5.旅游文化哲学

旅游文化哲学主要研究旅游文化研究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等基本问题。任何学科的边界都是相对的,许多重大突破和重大成果都是在多学科交叉处取得的。旅游文化本身是跨学科的,旅游文化研究本质上的多样性呼唤多学科的综合研究,这就需要大尺度的“旅游文化研究”,形成由不同学科切入、遵循不同学科方法进行研究的多元综合方式,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研究的方法,因此,旅游文化的研究必须打破学科界限,运用多学科方法进行综合研究,而旅游文化本身又可以作为方法或方式。以旅游文化为代表,面对丰富的旅游文化现象,需要有相应的旅游文化理论。旅游文化研究是研究旅游活动的人文本质的科学,旅游文化研究应用到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上,其意义在于为旅游经营提供了一种“以人为先”、“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首先研究人,即旅游者、当地居民和开发商的特性及其相互关系。这与传统的旅游开发将工作重心放在旅游经济效益的追求上截然不同。旅游文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旅游开发上,主要有两项重要的工作要做:一是采用文化学研究方法中被称为“影响分析”的方法,将区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环境等相关因素都放在一起考虑,对旅游地开发后可能出现的社会文化影响进行评估与分析;二是将社会文化目标融入到旅游开发中,提出在旅游开发中对旅游的文化影响进行监督和调控的一般方法。因此,田野调查方法是旅游文化研究学者最常使用的方法,即实地考察人类社会的方法,这是文化人类学者的基本功。实际上田野调查方法是对观察法、社会调查法等方法的一种综合运用,它通过实际考察人类社会来获得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并验证各种假设。田野调查研究分三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即准备工作阶段,主要是明确目的,形成假设,拟定提纲;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组织分工,建立制度。第二阶段即实地调查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开好调查会,个别访谈,及时搜集实物。第三阶段,即整理分析阶段主要工作是分类整理,分析问题,综合意见。

6.旅游社会学

真正意义上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始于20世纪70年代,希伯来大学社会学和社会人类学系学者埃里克·科恩发表的《从社会学角度看国际旅游业》是一篇重要的旅游社会学论文,旅游社会学的研究由此形成。1977年美国密执安大学商学院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合著、出版了《旅游学——要素·实践·基本原理》,其中旅游社会学的研究占有重要的位置,对旅游社会学的形成和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根据肖洪根、张进福先生的考证,20世纪80年代中国也开展了旅游社会学的研究,主要研究旅游的人口构成、旅游的社会影响、旅游的社区开发和旅游的社会政策等问题。经过30年的研究历程,中国旅游社会学研究领域也产生了许多很有价值的成果。例如中山大学王宁的《旅游、现代性与“好恶交织”——旅游社会学的理论探索》。作者在文章中揭示了旅游现象的社会学意义,提出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旅游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作者认为旅游是现代现象,只有放在现代性这一大背景下才能得到更充分、恰当的解释。旅游社会学的一个重要视角和方法就是把旅游同现代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旅游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旅游社会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四、关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造就了中国国内独特的学术土壤,任何一个新兴学科都不可能脱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在旅游文化研究领域,关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研究取得了比较多的成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申葆嘉、喻学才、马波等人。

1.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研究

喻学才在其《关于建设中国旅游学的构想》一文中率先提出应该重视中国三千年旅游文化遗产。1987年9月,在武汉举行的首届旅游学学术讨论会上,与会代表对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文化传统进行了认真的研讨,研讨会由喻学才提交的论著《中国旅游文化的优良传统·上编》展开,有学者对此次会议作了全程的归纳总结,此次会议上的共识与争鸣现在仍然影响着中国国内传统旅游文化研究的深化与发展。归纳起来,会议上达成的共识主要有如下几点:

(1)中国旅游文化的哲学基础是唯物主义;

(2)中国古代从司马迁到顾炎武,治学与旅游相结合,一直是广大读书人相沿不改的传统;

(3)中国传统的旅游文化对人的因素十分看重;

(4)中国先民对于旅游资源保护和建设均强调自然本色,反对人为雕琢;

(5)传统的中国旅游文化还十分注意把发展旅游和实施仁政结合进行;

(6)自觉地保存旅游史料,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优良传统;

(7)中国古代旅游文化具有特别重视游览艺术的传统;

(8)“山川景物,因文章而传”,是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的传统。

除了共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会议上还出现了许多不同的声音,许多争议的内容现在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文化研究的关注热点。

(1)中国传统的旅游文化性质:是贵族文化还是大众文化?

(2)中国古代旅游传统:是近游还是远游?

(3)中国的传统旅游文化审美观是不是崇尚本真?

(4)中国传统的旅游哲学观念的变化发展过程。

2.20世纪90年代至今的中国传统文化与旅游文化研究

随着中国国内旅游的蓬勃兴起和中西旅游文化的交流,认识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的任务被提上日程。

(1)喻学才的《儒家思想与中国旅游文化传统》研究了儒家的近游理论、远游思想以及儒家义利观、尚古意识、“与民偕乐”观对中国旅游文化的影响等,这对于从较高层面认识中国旅游资源、旅游价值观、旅游史料等传统旅游文化特色自然有一定的启发意义。又如他的《中国旅游文化的附会传统研究》对附会的内涵、附会的类型、附会产生的原因、附会的旅游经济价值等逐一进行了探讨。再如广西社科院丘振声的《魏源的“游山学”说》一文高度评价了清代著名学者魏源所作的《游山吟八首》及其旅游实践。

(2)诸如许宗元的《论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的地位》、《发掘利用竹文化,发展九华旅游业》和《蜀南竹海“竹文化”旅游发展探讨》,这些文章显示了旅游文化需要专题性的文化信息。如果说这些研究多半出自实用,那么,喻学才、毛桃青的《毛泽东与中国旅游文化》和《毛泽东——中国历史上内涵最丰富的旅行家》两文则多半在于审美。

五、关于区域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旅游文化研究也开始出现类似的重视区域特色的研究趋势,其标志是张忆萍的《开创“海派”旅游文化》。作者立论的基础是海派文化的三大特征,即开风气之先、灵活善变、包容多样。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充分展示集食、住、行、游、买、娱及其地方特点,高水平服务方式之大成的海派文化。同类型的研究还有喻学才的《关于南京旅游文化发展战略的思考》和《关于海南旅游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考》等文。“南京篇”作为古都旅游文化建设的尝试,有一定的代表性,对于南京文化发展战略的决策不无参考价值。“海南篇”在区域旅游文化研究中范围比南京篇大,它涵盖海南全省,可视为作者探讨地域旅游文化开发战略的另一种个案研究。

上世纪90年代区域旅游文化研究除了表现在名城开发和省、市、县范围的旅游开发上外,还有一种和80年代不同的地方,即对名山大川旅游文化的研究成为热点。从1990年至2005年,仅在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旅游经济》上就转载了《泰山旅游文化发掘初议》、《黄山旅游文化的美学意义》,曹晋的《发展南岳旅游文化的思考》,李国强的《庐山旅游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利秉升的《初探黄山旅游文化》、《峨眉山的自然美和人文意蕴》,刘沛林的《湖南九嶷山舜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郑国铨的《庐山审美文化谈》、《道教名山的文化鉴赏》、《佛教名山的文化鉴赏》等专文。虽说这类文章没有太多理论色彩,所介绍的也仅仅是公认的陈说,但却有引导审美的作用,并且这类文章大都是全息式的评价,且偏重于审美评价,这和80年代旅游资源开发的文章之刻板形成了鲜明对照,故为一般读者所乐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