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荀子论人性恶的真意与影响

荀子论人性恶的真意与影响

时间:2024-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性恶论的结论,由此可见,荀子对人的持续努力是何等重视。现存名为《荀子》的书共二十卷三十二篇,如果抽掉努力中心主义这个主题,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全部思想,就不能正确地理解。因为,荀子的性恶论被拒绝这一事实,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从根本上喜欢性善论甚于性恶论的典型例证。

荀子论人性恶的真意与影响

二、性恶论的真意

如果问荀子最想表达的思想、核心的观点是什么,那就是:“对人的生活方式来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最重要的。”在性恶论的观点中,也已经能看到这种理论,即人虽生来性恶,但通过学习、努力的途径,能够逐渐成为善人、圣人。这是性恶论的结论,由此可见,荀子对人的持续努力是何等重视。

这种可称为努力主义的生活态度,才是贯穿荀子思想整体的基本观点。现存名为《荀子》的书共二十卷三十二篇,如果抽掉努力中心主义这个主题,荀子的性恶论及其全部思想,就不能正确地理解。

荀子努力主义的思想方法,表现于所谓“青出于蓝”的著名谚语中。这个谚语取自《荀子》第一篇“青出于蓝而青于蓝”一句。其本意也是讲,努力的积累、努力的持续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文章的本意是说:“青之所以比蓝青,是不停地、反反复复地增加蓝染料,敲打、染色的结果。”

现在,“青出于蓝”的比喻,是作为“只要学习就能比老师更优秀,可见学问之重要”这一观点的例证使用的,这实际上是后世所作的解释。说是“只要学习就能比老师更优秀”,但老师也是不甘落后地继续学习的,所以学习了也不一定比老师更优秀。只是,学生一般比老师长寿,如果不断努力,比老师的境界更进一步也是可能的。所以,“持续努力而不中断最为重要”,乃这条谚语的实质。

因而,荀子认为,作为学习的方法,自己进步的、主动的学习态度,要比自上而下的传授更好。并且,对于总是走向恶的人,也在关闭闸门的意义上重视法律。荀子在《礼论篇》中说:“故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丧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丧之者也,是儒墨之分也。”尽管荀子主张似乎与孟子性善论正相反的性恶论,但同样被列入儒家系统,其原因就在于强调“礼”这一点。(www.xing528.com)

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不是以法律而是以国家自然得到治理为理想的。但从荀子的弟子开始,出现了主张法律万能的学者官吏即李斯韩非子,他们为秦始皇统一全国提供了政治理念。

对于如此强调后天努力的荀子来说,当然不能承认天的传统权威。在中国古代,通常把灾害的发生解释为天表达某种意志的征兆,但荀子认为:“吉凶祸福不是来自天,灾害是人类社会的问题,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的变动之间没有因果关系。”这种切断人与天之间关系的看法,不仅在当时,而且以后的中国(东汉王充是个例外)也是基本没有出现过的、少有的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

由于主张人性恶,否定天人相关,招致一般学者的误解和排斥,《荀子》之书长期被冷落、埋没了。即使出版,论述性恶论的章节也被改变次序置于末章,或者删除了。《荀子》文本被整理、真正开始研究,是清朝以后即18世纪的事情。

对《荀子》思想和书籍的贬低,从东亚人性观来看,颇有意味。因为,荀子的性恶论被拒绝这一事实,是中国人和日本人从根本上喜欢性善论甚于性恶论的典型例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