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凸现激励精神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内核

凸现激励精神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内核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认为保证和促进“优秀者在研究中学习提升”是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内核。这是一个既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准出制度问题,又涉及对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的导向问题。凸现激励精神的制度内核是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根本要求。

凸现激励精神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内核

6.1 凸现激励精神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内核

6.1.1激励优秀者在研究中学习提升

如何凸现研究生培养制度的精神?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在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中,突出“优秀者在研究中学习提升”的激励精神,就是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内核,也是研究生培养制度价值之所在。

从制度主体来讲,不管是组织还是个体,不管是制度改革的决策者还是参议者、参与者,都是具有一定价值观的群体或个人,不管其是否意识到,都要受到一定价值观所支配。从制度客体来讲,不管制度所作用的是“事”和“物”,还是“组织”和“个人”,也都与“价值”相联系。就制度作用对象是“事”和“物”来讲,它是要反映一定价值观的制度所作用的具体对象,就“组织”和“个人”来讲,都是有一定价值观的人和有相应群体价值观的组织。从制度内容来说,它是制度的基本要求,而制度的基本要求则是制度价值取向的结果,是制度价值的肌体,是制度价值在制度基本要求上的具体表现。从制度形式来讲,由于它是制度内容的外在表现,不管是制度主体还是制度客体,都是制度价值取向结果的外部表现形式。制度精神,实际上是制度价值取向上的价值目标在制度制定出发点和制度实施所指向的终点方面的反映。可见,在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中,凸现制度精神非常重要。我认为保证和促进“优秀者在研究中学习提升”是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内核。

所谓优秀者在研究中学习提升,是指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的优秀者,通过研究来学习硕士研究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素质提升到硕士研究生水平,这是硕士研究生培养这一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硕士研究生或相当于硕士研究生中的优秀者,通过研究来学习博士研究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使他们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等素质提升到博士研究生水平,是博士研究生培养的这一事物内在的本质联系。因为优秀者在研究中学习提升与研究生培养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第一,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起点是对大学本科毕业生或相当于大学本科毕业生中的优秀者进行进一步的深造提高,使其的知识、知识结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等达到能够独立从事本专业研究工作的能力水平,思想道德达到与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层次。实际上,也只有这样素质起点的人才能考上硕士研究生,才能通过培养达到硕士研究生毕业的基准,才能完成硕士研究生论文的撰写和通过答辩。博士研究生培养起点,是对硕士研究生毕业生中的优秀者进行进一步的深造提高,使其知识特别是专业知识达到广而厚实的程度,知识结构较合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研究能力等达到能够从事本专业创造性工作的水平,思想道德达到与博士研究生教育相适应的层次。没有达到这样的知识、能力、思想道德素质起点的人,是很难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的,就是进入博士研究生学习了,也很难达到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标准。实际上,只有达到上述素质起点的人才能考上博士研究生,才能通过培养达到博士研究生毕业的标准,通过博士论文答辩

第二,研究生与本科生培养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研究中学习。本科生也要参与一定的研究,但他们是在学习到一定程度后,在三、四年级特别是在毕业论文毕业设计环节参与一些研究工作,是一种在学习中进行研究的活动。研究生,不管是硕士研究生还是博士研究生也是学习,但是他们是在研究中学习,通过对一些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拓宽和深化专业知识的学习,把握学术前沿的相关问题。可见本科生、研究生都要面临学习、研究的任务,但本科生是在学习中进行研究,研究生却在研究中进行学习。

第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虽然都讲学习,但是他们的学习要求是不同的。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则是:大学本科生通过学习是要达到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目的;硕士研究生通过学习是要达到运用知识去从事科学研究的目的;博士研究生通过学习是要达到运用知识进行创新的目的。学会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运用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学会运用知识进行创新是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学习层次的重要区别。可见研究生培养就是通过研究进行学习达到对优秀人才提升的一个活动过程。研究生培养与优秀者、研究、学习之间有着内在的本质联系。

使“优秀者在研究中学习提升”要做到:

第一,在制度上保证只有优秀者才能进入研究生培养的门槛。这是一个研究生培养的招生录取制度改革的问题,它是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前提条件。如果培养对象的素质起点没有达到起码的要求,那么这种培养对象在培养过程中就只能穷于应付,很难对自己的素质进行有计划的提升。

第二,在制度上确保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是在研究中进行学习的提升过程。这是一个既涉及研究生培养方式的问题,又涉及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的问题。如果不能在制度上确保对研究生培养是在研究中学习提升,那么就很难塑造研究生应当具有的素质,就把研究生培养问题混同于大学本科生的培养了。

第三,在制度上确立研究生素质提升的标准。这是一个既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准出制度问题,又涉及对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的导向问题。要把硕士研究生从本科毕业生优秀者提升到能够独立运用科学知识来进行科学研究的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基准?要把硕士研究生优秀者提升到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创新的博士研究生毕业生,应当具备什么样的素质?类似这些问题,既要在研究生培养准出制度上加以明确界定,又要在研究生教育教学制度中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等方面加以反映。

6.1.2符合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规律、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和研究生实际

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从制度上起到对研究生培养的激励作用。凸现激励精神的制度内核是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的根本要求。这种激励精神不仅要符合研究生培养制度本身的发展规律,而且要符合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以及符合研究生实际。

(1)符合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发展规律

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必须放在社会对研究生培养需求的系统中来考虑,制度发展过程中的本质联系是指研究生培养制度与社会对研究生培养要求之间的关系。因为社会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决定、制约着研究生培养制度,研究生培养制度本质上是制度主体对社会需求的认识成果,研究生培养制度一经产生,就不是被动地适应社会对研究生培养的需求,而是对实现社会、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具有很大的能动作用,有其相对独立性。所以,研究生培养制度只有适应社会对研究生培养的要求,才能体现与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研究生培养制度适应社会要求是研究生培养制度过程中的本质联系:(www.xing528.com)

第一,研究生培养制度适应社会需求是制度与社会之间关系的深刻反映。因为制度适应社会需求,是适应社会对研究生培养在基本性质上的需求,制度在发挥作用的方向、规模、范围、程度上适应社会需求,这就表明了社会在与研究生培养制度关系中的决定地位和制度对满足社会对研究生培养需要的能动性

第二,研究生培养制度适应社会需求是制度对社会意志的集中反映。因为任何社会都表现出在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阶级、社会集团的意志,而不以其他阶级和社会集团的意志为转移。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对研究生培养的需求,正是全国各族人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在人才培养上的表现。研究生培养制度适应社会需求,实质上就是要适应全国各族人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所以它是社会意志的集中反映。

第三,研究生培养制度适应社会需求是制度对社会利益关系的具体反映。在社会生活中往往呈现出复杂的利益关系,例如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等。研究生培养制度从大的范围来讲是高于政治范畴的,而政治是实现利益的手段,是经济的集中表现,这正如列宁指出的“政治权力不过是用来实现经济利益的手段”。我国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是用来规范人们培养研究生行为的,这里规范着人们去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培养为谁服务的研究生等利益问题。研究生培养制度适应社会需求,就要培养适应社会所需求的研究生,培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研究生,这反映了社会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符合研究生培养制度发展规律的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要求:

第一,制度要全方位适应社会需求。这种适应不仅是制度精神适应社会需求,而且是制度形式适应社会需求,同时还是制度功能及其发挥适应社会需求;不仅在制度制定上要适应社会需求,而且在制度实施上、制度调节上要适应社会需求;不仅在制度目标上要适应社会需求,而且在制度控制上、制度手段上、制度评价上、制度效益上要适应社会需求;不仅在制度数量上要适应社会需求,而且在制度质量上、制度数量质量关系上要适应社会需求;不仅在制度领导上要适应社会需求,而且在制度管理上、制度操作上要适应社会需求等。

第二,制度主体要成为社会需求的反映者。研究生培养制度要成为社会对研究生培养需求的反映者,就要在制度设计、制定、决策中反映社会对研究生培养的意志、愿望、利益、要求,就要在制度的利益聚集、利益分解、利益协调、利益表达上反映社会需求。

第三,研究生培养制度要服从于、服务于、实现于社会需求。研究生培养制度服从于社会需求,是指制度要听从社会需求,按照社会需求来进行相关的活动。只有服从于社会需求,制度才能去适应社会需求,听从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前提。研究生培养制度服务于社会需求,是指以社会需求作为制定制度的出发点,以社会需求为制度的归宿,以社会需求的满足为制度优劣的判断标准。只有服务于社会需求,制度才会主动地去适应社会需求,服务于社会需求是制度适应社会需求的基本要求。研究生培养制度实现于社会需求,是指制度要以社会需求的最大满足作为自己的最终指向,只有实现社会需求,制度才算适应社会需求,实现社会需求是制度适应社会需求的标志。

第四,研究生培养制度要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需求。社会对研究生的需求,对研究生培养的需求不是固定不变的,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社会成员素质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所以研究生培养制度要适应社会需求,也要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需求。制度本身发展变化的依据,就是社会对制度需求的变化,它要随着社会需求的程度、广度、深度、满足度、结构、动力的变化而变化。

(2)符合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

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是要落实到研究生培养工作上的,只有符合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实际,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自新中国学位制度建立和实施以来,研究生培养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果从研究生培养工作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可以概括为这么几个方面:讲究研究生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但是对数量上培养较重视,对培养质量重视不够;讲究对研究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培养,但是对知识方面的培养较重视,对能力、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讲究对研究生的培养和使用,但是有的对培养与使用关系处理有失偏颇;对研究生培养讲究“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是着眼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面向现代化”显得不够;讲究研究生培养的培养过程,但对培养过程优化不够;讲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能力培养中突出创新能力不够等。

如果要对研究生培养工作实际有正确的认识,就应当从这些客观实际出发,发挥现有的长处,解决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讲究培养的数量和质量,但较重视数量上培养,而对质量上培养重视不够的实际出发,进一步解决好研究生培养的数量与质量之间的关系,在培养制度上进一步保证培养质量的全面提高;从讲究对研究生知识、能力、思想品德的培养,但是对知识方面的培养较重视,对能力、思想品德方面的培养重视不够的实际出发,要从21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素质的要求出发,在培养制度上进一步解决好研究生培养的整体素质;从讲究对研究生的培养和使用,但是有的对培养与使用关系处理有失偏颇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体现培养与使用之间的内在联系,既重培养,也讲使用,在使用中强调培养;从讲究对研究生培养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但着眼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面向现代化”显得不够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进一步保证培养工作中对三个面向之间关系的正确处理;从讲究研究生培养的培养过程,但对培养过程优化不够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保证研究生顺利地走完培养的必经过程,受到全过程中各阶段、各环节、各方面的锤炼;从讲究对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能力培养中突出创新能力不够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保证为研究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特别要为博士研究生以创新能力为中心来构建能力结构。

(3)符合研究生的实际

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最终是要落实到对研究生的培养上,因而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只有与研究生实际相符,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研究生实际是与研究生培养实际相联系的,研究生实际是研究生培养实际在研究生身上的反映。研究生实际是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共同存在的客观实际。我国现在研究生的客观实际主要是:研究生都注意自己对培养质量的达标,但不同培养单位研究生的质量差距在扩大;研究生都注意自己素质的全面培养,但重知识轻能力,重学做学问轻学做事和做人的现象仍存在;研究生逐步树立起研究生是培养主体的意识,但是参与培养、自我培养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发挥不够;研究生一般都具有自己是受最高教育层次学生的意识,但对与受最高教育层次相适应的高素质的追求意识淡薄;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高,就业压力大,但创业观念薄弱,变压力为动力的心理素质准备不足;研究生一般都有较强的事业心,但对文凭的追求重于对事业的追求;研究生都有强烈的成才愿望,但行为力度与强烈愿望有一定的反差。

研究生培养制度改革就是要用制度去激励研究生做得好的地方,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从研究生都注意自己对培养质量的达标,但不同培养单位研究生的质量差距在扩大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保证研究生培养达到基本的质量要求,并不断提高;从研究生都注意自己素质的全面培养,但重知识轻能力,重学做学问轻学做事和做人的现象仍存在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引导和促进研究生把知识和能力的培养,把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事和学会做人进一步统一起来;从研究生逐步树立起研究生是培养主体的意识,但是参与培养、自我培养的主动性、自觉性、积极性发挥不够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促进以研究生为主体的培养方式进一步发展;从研究生具有自己是受最高教育层次学生的意识,但对与受最高教育层次相适应的高素质的追求意识淡薄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促进研究生把自己培养成与自己受最高层次教育相适应的高素质学生;从研究生的就业期望值高,就业压力大,但创业观念薄弱,变压力为动力的心理素质准备不足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为将来的就业竞争做好各种素质准备;从研究生具有较强的事业心,但对文凭的追求重于对事业的追求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激励研究生把对文凭的追求与对事业的追求统一起来,把对文凭的追求融入对事业的追求之中;从研究生都有强烈的成才愿望,但行为力度与强烈愿望有一定的反差的实际出发,在培养制度上驱动研究生把强烈的成才愿望转化成积极的成才行为。

在制度设计中,有四个方面的问题值得注意:第一,制度设计不仅仅是制度形式的设计,而且要保证制度精神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从而使一种制度在渐进的状态下逐步地实现变迁的;第二,把嵌入性看做组织和制度变迁的结构性环境;第三,承认路径依赖是组织和制度变迁中一个不可避免的行为惯性;第四,强调意识形态及其价值体系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