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数大学生成长动力低迷与独立思考缺乏

少数大学生成长动力低迷与独立思考缺乏

时间:2023-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少数大学生成长动力低迷与独立思考缺乏张梅当前,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成长动力低迷现象。少数成长动力低迷的大学生,已经成为目前大学里一类典型的问题学生。因此,少数大学生成长动力低迷,目标虚空,行动能力低下,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内部动机。

少数大学生成长动力低迷与独立思考缺乏

少数大学生成长动力低迷与独立思考缺乏

张 梅

当前,在少数大学生中出现了一种成长动力低迷现象。首先,成长动力低迷突出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难以维持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来完成学习任务、达到学习目标。其次,在人际交往、集体活动、社会实践、个人自修等关乎个人心理成熟和能力发展的方面,大学生行为非常地消极被动,软弱乏力,在自身发展上无所追求、无所执著、无所寄托,没有明确的目标,好像任何目标都可有可无。这些学生对自己在大学阶段究竟要干什么不清楚,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未来抱一种无所谓的心理状态,对待专业学习得过且过,仅仅迫于成绩及格的压力应付学习,成绩非常落后;课余时间的安排没有计划,随意性强,经常以无节制的玩乐和不必要的休息度过;与同学的交流也很少,游离于集体之外,有时参加社团活动或者进行一些自修自学,也常常有首无尾。他们典型的精神状态和生活方式可以描述为:松懈的、倦怠的、漂浮的、无所谓的。等到大学四年即将过去的时候,他们几乎一无所获,严重缺乏立足于社会的自信,缺乏独立生存、胜任工作的能力和素养,不但他们自己会陷入心理恐慌,他们的父母也会为他们的前途感到非常担忧。

少数成长动力低迷的大学生,已经成为目前大学里一类典型的问题学生。他们也并非全都自甘放任,但是感到似乎找不到自己的目标,难以激励和保持自己内在的成长动力。他们的父母、老师为他们担心和焦急,盼望他们尽快走出低迷,积极面对大学的学习和生活,努力从各方面充实和完善自己,迅速地成长和成熟。

少数大学生为什么会陷入成长动力低迷状态?症结在哪里?应该从何处入手应对这个问题?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

一、缺乏内部动机是成长动力低迷的主要原因

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动机是能够激发和维持人的行动,并且维持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理动力。动机的产生,有的来源于个人的内在需要,即内部动机;有的来源于外界力量的引发,即外部动机。

当个人体验到自己的身心处于某种缺失状态,想要寻求满足时,就产生了需要。有生理性需要和心理性需要,前者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的需要,后者如对成就、交际、荣誉、权力、真知、爱、美等的需要。一个人缺什么,就会想要什么,所以,人有了需要,就有了旨在满足这种需要的行为的内在动力。

有的时候,人们并没有某种需要,或者需要仅仅是潜在的可能性,本来没有可能产生动机,但是,如果外界有某种压力迫使人不得不服从它,或者外界有某种诱因挑起了个人要得到它的欲望,那么即使个人并不存在相应的缺失状态,服从压力或得到诱惑物本身也已经成为了需要,于是动机便产生了。例如,有的家长强迫儿童学习音乐美术、外语等,有的老师指派学生到某某学习小组、兴趣活动中去,儿童为了取悦家长、学生为了服从老师,也可以产生动力让自己投入到以上活动中去。又如,本来没有兴趣学习某专业的高中毕业生,由于别人或者媒体的鼓吹,了解到从这个专业毕业之后工作机会很多,而且收入丰厚,于是决定在高考志愿中填报这个专业。个别时候,人的行为还有可能完全是盲目的,比如,从众行为,没有人强迫,也看不出对自己有何意义,但只要别人那样做了,自己也便照着别人那样做。从众行为在生活中的许多方面都有表现,从饮食偏好、衣着打扮、言谈举止、态度见解,到对专业、学校、职业甚至爱人的选择,从众的人不是从自己真实的需要以及现实条件出发,而是从与其他人保持一致出发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行为的根本动力来自于以个人内在的需要为基础的内部动机。由于外界的压力、诱因或从众心理而产生的动机,虽然也能激发行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但由于它缺乏理性的支持,不是自觉的选择,不是发自内心的要求,因此,强度和稳定性都比较差,容易消退,难以维持,而且从行为结果上来说未必能真正满足个人的需要,行为过多依赖外部动机不利于个人的心理成长。而内部动机是个人对自己的内在需要有了清醒认识之后,自觉选择目标,自动组织行动,它的力量更强、更稳定,能够不断自我激励,结果能够真正满足个人的需要,行为主要源于内部动机是心理成熟的标志之一。

对大学生而言,推动个人成长的根本动力是内部动机。心理从不成熟发展到基本成熟,是大学阶段重要的发展任务,各种内部动机的形成和巩固,是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动力来源。大学生在成长中要想保持充足的、持久的动力,以主动、积极、专注、执着的行为追求自己的目标,就需要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内部动机的基础之上。因此,少数大学生成长动力低迷,目标虚空,行动能力低下,对自己的未来不负责任,主要的原因在于缺乏内部动机。

二、内部动机的形成源于行为自觉性

自觉性代表着个人对内在需要的体悟、了解以及对行动目标意义的认识、领悟的程度,它直接影响行动的自愿、自发、主动、积极的程度。当内部需要和外在目标同时存在且互相吻合的时候,内部动机就产生了。自觉性越高,行为的内部动机就越清晰、越有力、越持久。

自觉性体现了理性对行为的支配作用,缺乏自觉性的本质就是缺乏理性。缺乏自觉性经常有两种表现:一是缺乏自己独立的信念判断力,被别人牵着、哄着或逼迫着行动;二是在曲解了目标意义的情况下,不顾事实,一意孤行。它们都容易造成外部动机,前者是被动地行动,后者是盲目地行动,由于动力不足,难以持久,所以行动容易失败。

如果一个人所从事的活动不是他或她自觉自愿的,就很容易产生厌倦、抵触的情绪,以及懈怠、敷衍的行为。不仅个人在心理上十分压抑、无奈,而且常常是事倍功半,投入的时间精力不少但效果却不尽人意。相反,如果一个人做着他或她所想做的、从内心真正需要的事情的时候,就会精神集中、思维敏捷、充满激情、精益求精。不仅自我感觉十分快乐、满足,而且往往能收到不同寻常的好效果。自觉性,就好比一个沉睡在人身体里的“巨人”,他一旦被唤醒,将释放出令人惊异的力量。

可见,缺乏内部动机的关键在于缺乏行为自觉性。大学生要树立内部动机,要从增强自觉性开始。(www.xing528.com)

三、大学生培养自觉性需要加强独立思考

自觉性的培养其实应该是从儿童时期就开始的一个逐步的过程。在儿童教养当中,不少父母经常为孩子缺乏自觉性而感到苦恼,孩子往往首先是在学习上,其次在生活习惯、劳动习惯、体育锻炼、课余爱好等活动上缺乏自觉性。有的孩子完全靠父母的督促,有的孩子开始能按要求做,后来就放弃了,或者在父母的监督下才得以坚持。

造成孩子缺乏自觉性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于父母对孩子的教养当中没有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有的父母从来不启发、不鼓励孩子探索和了解他自己的需要、愿望和目标,总是把孩子当作没有思维能力的幼稚者看待。有的父母天天向孩子灌输自己的观点,处处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总是忽略、甚至有意否定孩子自己的需要、愿望和见解。其实,这些父母在代替自己的孩子思考,他们觉得这样比让孩子自己思考更正确、更快捷,孩子不必犯错误、走弯路。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剥夺了孩子思考的权利和获得行为自觉性的机会。当有一天,孩子上大学了,这些父母忽然间发觉自己的孩子从年龄上来说应该在行为上相当自觉和成熟,但实际上却仍然非常被动和幼稚,他们就难免产生不解、不满和失望。其实,这正是他们对子女进行幼稚化、非理性化教育造成的后果。

对大学生而言,培养自觉性,关键在于养成独立的思维习惯与合理的思维方式。要积极探索自己的内心,不断思考“我是谁?”“我怎么样?”“我喜欢什么?”“我想要什么?”“我该做什么?”“我要往哪里去?”“我期望的未来是什么?”“我的环境怎么样?”“我的机遇在哪里?”等问题。曾有哲学家说过:未经思考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只有经过思考,才有可能产生积极、丰满、有价值的人生。大学生应该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尤其是独立思考,用理性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把行为的动机建立在真实的、合理的、内在的需要基础之上,从而保证行为从发动时起就受到自我激发、自我推动、自我维护。唯有理性的头脑,才能设法唤醒自觉性,为个人注入强大的动力。

如果大学生感到自己缺少成长的内在动力,不知所做为何,有勉强为之、被迫为之的感觉,或者对什么都无所谓的时候,应当及时检讨自己是否在充分认识了自我需要和目标意义的基础上产生动机、开始行动的。这时候,不妨向自己提这样两个问题:

1.我究竟想要什么?或者:我在大学究竟想得到什么?

2.某某目标对我究竟有什么价值?或者:当前的学习和生活对我有什么价值?

向自己提问,可以促使自己思考,深入地思考,使人经历分析、比较、判断的过程,从而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么、目前应该做的是什么。

严重缺乏自觉性的大学生,大多没有认真思考过这类问题,甚至还有人认为没有必要思考,或者思考这类问题为时过早。他们从未试图搞清楚自己希望达到的所谓美好的境界是什么样子,也不去追究各种可能的目标,包括自己正在为之努力的目标(不管是自愿的还是不自愿的),对自己究竟意义何在。难怪他们常常对父母与老师合理的要求、期望、教导,对社会需要、规范与约束,感到不太理解、不愿接受、难以执行。他们要么不以为然,敷衍、应付,得过且过;要么认为老师和父母在控制自己、强迫自己,于是产生逆反心理。例如,缺乏学习自觉性的青少年,往往要别人监督甚至逼迫才能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也厌恶别人的监督和逼迫,只要有机可乘便会偷懒。这样学习成绩自然好不了,他们也得不到成就感,家长和老师就更要监督他们,于是形成恶性循环。其症结在于他们没有独立思考自己的人生,没有真正认识到学习对自己的意义,没有自觉选择学习目标,也就没有产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需求。

思考上述两个问题,其实就是在帮助个人确定适合自己的目标或者理想,并且寻找当前可能的接近目标的途径与手段。行为缺乏自觉性确实与生活缺乏目标、心灵缺乏理想有内在的联系。凡是志向明确、理想远大的人,行动起来一定是自发、自愿、主动、积极的,不可能受制于人,也没有必要敷衍谁。凡是没有长远打算、随波逐流的人,才容易受制于人,也才容易感到无聊、厌倦,对什么都无所谓。

对于大学生来说,对目标作独立思考是否要求过高?其实,每个人的思维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即使到了成年、老年阶段,也不能保证思维没有误区。这里所说的独立思考,是指个人对自己的一种要求,即要求调动自己的思维积极性进行理性的思考,尽可能真实地了解自己,合理地选定目标、安排行动计划,在个人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通过自己的头脑作出最好的打算。因此,大学生不但可以,而且应该对自己行为进行独立思考,深思熟虑。而且越是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青少年,判断会更准确、计划会更合理、意志会更坚定、行为也更有效,他们往往比其他同龄人较早地投入对人生理想的专心致志的追求之中,能力发展得更迅速,潜力发掘得更充分。

希望大学生们能够充分认识独立思考对培养行为自觉性的意义,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尽快形成高度的自觉性,把自己的行为建立在内部动机之上,以充沛的动力在大学阶段获得迅速的成长。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教育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