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就业力现状:核心能力缺乏

大学生就业力现状:核心能力缺乏

时间:2023-12-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力的不足,却恰恰体现在这几种能力上面。有很多独生子女认为,自己的择业和就业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找关系是找工作的关键,希望依靠父母的力量,动用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为自己找就业单位。(二)大学生核心能力缺乏1.缺乏自主能力缺乏学习能力。近70.6%的学生感觉就业压力大,其中53.8%的学生出现焦虑心理,38.5%的学生出现自卑心理。

大学生就业力现状:核心能力缺乏

二、大学就业力现状

央视《东方时空》栏目2006年的一期题为《2006年大学生就业“力”调查》的特别节目做了两项调查:(1)雇主最重视面试者的什么素质?调查结果如下:实践能力26%,专业知识24%,谈吐表达22%,个性特征16%,形象气质12%。(2)在实习期内企业家最关注应聘者哪些能力?调查结果如下:学习能力51%,团队合作能力42%,执行能力36%,创新精神24%。调查表明,毕业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动手执行能力)、专业能力(核心能力)等最受企业重视。而当前部分大学生就业力的不足,却恰恰体现在这几种能力上面。

(一)大学生就业观与社会需要错位

1.就业期望与社会需求的错位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人才供求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并且在一定的区域内,已经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过于求”,有些毕业生却摆脱不掉传统观念的束缚,体现为“一步到位”和“白领意识”;希望到大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工作;期望到条件好、待遇高的地方工作,即使待业也不愿意到国家需要的基层、艰苦地区、行业就业;狭隘的行业观念,等等。

2.择业功利化

许多同学择业过程中有功利化倾向。如在选择岗位时过分看重薪水和待遇等短期利益,对于在工作岗位的发展空间和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等考虑不足。

3.就业过程中显出极大的依赖、消极与被动

独生子女大学生们由于成长的人际环境相对狭小和封闭,家庭对其抱有较高的期望,学习心理压力过重等诸多因素,导致他们的心理相对孤僻和敏感,盲从依赖,缺乏独立性。有很多独生子女认为,自己的择业和就业是父母应该考虑的问题,找关系是找工作的关键,希望依靠父母的力量,动用他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为自己找就业单位。甚至前往用人单位联系、面试时都需要父母的陪同前往,显示出一定的消极、被动与依赖性。

(二)大学生核心能力缺乏

1.缺乏自主能力

缺乏学习能力。学会学习是指学习和了解超过教科书和课堂讲授的内容,其实质是掌握终身不断学习的工具,其关键是学会如何学习。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另一种是创造性学习。后者作用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战和处理未来社会中日新月异的变化。

2.缺乏互动能力

缺乏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与沟通能力。一些大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工作业绩都很优秀,可以很好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但是在与人相处方面,特别是在与他人合作与沟通方面很欠缺。缺乏与他人合作与沟通的意识,过分考虑自己的得失,很少从集体利益出发,有的大学生缺乏与人沟通的基本知识和礼貌。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存在诚信缺失现象。

(三)学生就业力缺乏表现

1.在校学习行为缺失

(1)淡化专业学习,热衷于考级考证。对就业帮助最大的环节方面,43.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活动及实践,29.2%的学生认为是专业实习,18.9%的学生认为是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只有8.6%的学生认为是专业课程;在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方面,62.6%的学生认为是综合能力,28.9%的学生认为是学校名气,只有8.5%的学生认为是专业成绩;而对考级考证方面,86.1%的学生表示认可,并愿意为之努力。

(2)逃课、旷课形象严重,抄袭作业成风,屡禁不止。调查结果显示,频繁逃课的占被调查对象的13.7%,有时逃课的占68.5%,不逃课的仅为17.8%。对于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从网上剽窃抄袭、东拼西凑者大有人在,有的甚至直接从网上下载或借其他同学的作业抄袭。

2.就业心态缺失

(1)对公平竞争机制持怀疑态度。我们在对某普通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进行就业力自我评估与就业心理调查中发现,53.7%的学生认为找工作最有效的途径是家人、亲友等社会关系,他们中相当部分担心因缺少社会关系而无法顺利就业,盲目悲观,怀疑甚至否定“双向选择”所体现的公平竞争机制。

(2)虽成就动机水平高、实现自身价值愿望强,但缺乏艰苦奋斗的心理准备,害怕面对现实,择业心理期望高,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倾向明显。调查结果显示,78.6%的学生选择职业的原则是有较大发展机会,能实现自身价值,58.1%的学生选择先从低层次做起,逐步向目标奋斗。但对于择业优先考虑的因素中排在第一位的却是薪酬与福利。在就业单位的选择上,82.3%的学生选择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选择民营企业和自主创业的学生只占到10.8%和6.9%;在就业地点的选择上,74.7%的学生选择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选择中小城市小城镇或乡镇基层单位的仅占19.7%和5.6%;对第一份工作的薪酬期望方面,68.3%的学生期望值在2000元以上,低于1000元的只占3.7%。

(3)综合素质重要性意识强,但自身欠缺并且培养不够。63%的大学生认为用人单位最关心毕业生的条件是综合素质,在求职过程中最困扰的因素选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综合素质不足。

(4)心理承受能力低下。近70.6%的学生感觉就业压力大,其中53.8%的学生出现焦虑心理,38.5%的学生出现自卑心理。有的毕业生几次面试不成功后便牢骚满腹或一蹶不振,自信心严重不足。

3.职业成熟度缺失

(1)职业方向不明,职业价值观模糊。在自己能胜任哪种职位的选项中,35%的学生选择没考虑过,船到桥头自然直;在调查或了解过几家企业的选项中,41%的学生一家也没有选择;60%的学生对毕业后的就业方向不是很清楚;超过70%的学生在校期间没有确立明确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没有认真设计自己的职业生涯;求职中考虑社会需求的不足10%。

(2)对外围环境的认知和自我认知不准确。近80%的学生不了解产业环境及发展,不了解雇主的雇用偏好;在产生压力的原因选项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就业形势,达到45%,排在最后的是自身综合素质不高,不足5%。(www.xing528.com)

(3)求职过程中从众、攀比、价值取向功利化现象普遍。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随大流”,站这山望那山高,片面追求大城市,看重国家机关、外企等,盲目跟风,对用人单位的评价局限于薪水、地域、声望指标上,很少考虑用人单位的岗位需要与自身实际情况的匹配程度。

4.求职能力缺失

(1)等靠依赖心理较重。有的毕业生依赖家庭,宁可在家闲着做“啃老族”,也不愿吃苦创业;有的依赖学校,把自己封闭在校园里寻找出路,把就业的希望主要寄托在校园双选会上,特别是学校的推荐上;有的依赖政府,过度期盼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具体行为。

(2)求职经验不足。自荐材料无针对性、无特色,面对众多复杂的招聘信息,不做分析和筛选,天女散花般投寄简历,奔波于不同城市举行的招聘会,参加不同行业的单位面试,有的甚至落入招聘陷阱,上当受骗。

(3)对社会关系的理解存在误区,平时不注重社会资本建立与充分利用。尽管多数学生已认识到在就业过程中社会关系和个人社会资本的重要作用,但仍有许多学生把运用社会资本错误理解为不道德的“走后门”、“耍手腕”,不重视个人社会资本的积累与发展。

(四)普通本科院校学生就业力缺失成因

大学生择业是在理想与现实、社会需求与自身实力、追究个性与社会规范等各种矛盾中的艰难选择,上述种种就业力缺失主要成因分析如下。

1.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的影响

我国实行普通高校招生并轨改革后,学生上学要自己缴纳部分培养费,毕业后要参与劳动力市场竞争,学生及其家长不惜数万元教育投资是为了追求知识,找到满意职业,为未来高质量生活做准备。因此,就业前景成为大学生学习行为最直观的因素,大学生的成才需要更多地偏向个人目标。

2.专业选择发生在大学校园外,学校培养目标相对滞后于市场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与安全性需要不会也不可能成为大学生学习行为的真正动机,只有以获得尊重与实现自己价值为内涵的成才性需要才可能成为他们学习行为的动力。但在我国大学生专业选择发生在大学校园外,与真实的大学存在差异,这种差异影响,大学生入校后的学习行为差异大,情绪波动大,专业满意度低,实现自身价值的可能性降低,学习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学校培养目标相对滞后于市场需要,大学生学习行为与学校培养目标导向发生偏离,致使许多学生淡化专业知识学习,出现“逃课”、“考级热”、“考证热”等现象。

3.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

劳动力市场分割对我国劳动者的劳动供给、工资收入和工作流动性具有显著影响。劳动者一旦进入一级劳动力市场,便意味着有更高的工资收入,更好的工作条件,更低的工作流动性。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进入哪一级劳动力市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但影响未来的收入水平,还会成为毕业生能力高低的标志。因此,应届毕业生必然会显示出对就业单位、职业和就业地区的明显偏好出现锁定效应。

4.“温室教育”的影响

当代青少年的成长,大多是在呵护与宠爱,甚至庇护与溺爱过程中完成的。在这种“温室育人”理念和方式下培养出来的独生子女们缺少生产劳动、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经历,缺乏对社会国情的了解,缺乏情感舞台,缺乏独立面对苦难和挑战的平台,致使他们难以体验生活的艰辛和挣钱的困难,难以懂得承担家庭责任和为父母分忧,难以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和价值取向,难以真正体会到诚实守信、守时惜时等优良品质,难以在成功与失败的磨炼中培养坚强的意志。

5.缺乏系统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就业指导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

虽然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日益重视,列入“一把手工程”,但对于如何开展就业指导、组建何种就业工作体系、如何使就业指导个性化和专业化等一系列问题研究不够、投入不足;在就业指导的时间上缺乏连贯性,内容上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注重应聘技能、技巧的培训,忽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组织上各自为政,高校、市场、中介机构、用人单位之间缺乏深层次的合作,人员上专业化程度不高,难以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专业化、差异化的职业设计和就业指导服务。此外,就业指导部门搜集到的各类反馈信息难以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得到体现。因而,不少大学生不清楚自己的个性、特长、优势和不足,不明白自己毕业后可从事何种职业,不了解该职业需要何种知识和技能,更不知道获得这种知识和技能的途径和方法,学习目标不明,学习动力不足。

(五)提升大学生就业力的重要意义

1.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高等教育和高校本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高校的就业率高低、就业状况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校的社会声誉、办学规模、教学质量和发展前景,特别是在当前,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每年都将定期公布各高校的一次就业率,对就业率低的学校和专业予以黄牌警告、限制招生直至停止招生。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高低,不仅决定着学生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决定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由此可见,就业力的提升已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方向,对于高等院校的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2.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解决用人单位市场供需矛盾的重要手段

根据调查,目前企业最匮乏的是管理人才,企业这时可能就考虑走自我培养的道路,那么也就是说企业刚招聘来的新员工都要先从基层做起,他们希望在基层中培养出自己的管理者。所以企业在招聘毕业生时,为了节约人才培养的成本也是最希望能够寻找到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优秀毕业生。之所以出现用人单位招不到合适的人,学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的情况,是因为我们的学生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差、不能很快进入岗位角色等问题,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精神、人际沟通能力等就业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毕业生素质。

3.提升大学生就业力,是大学生成功实现就业的重要前提

每一个大学生从踏入大学校门这一刻起就应该明白,只有拥有过硬的本领,才能在毕业之后找到自己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实现成功就业,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才有可能得以实现。如果不能成功实现就业,自己的生活将没有保障,还会成为社会的负担,更谈不上自我价值实现以及报效社会和祖国了。因此,大学生就业力的提升,是大学生实现成功就业和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自身价值的重要保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