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与挑战

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与挑战

时间:2023-09-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重申,要贯彻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具有自身的知识和专业优势以及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无疑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但实际上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却一直备受社会各界质疑。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呈现以下两个特点:1.想法多于行动自从1998年5月份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大赛之后,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学生创业也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

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与挑战

(一)大学创业能力结构

创业能力是一种决定创业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主要表现在能否在创业过程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所拥有的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创业能力是个人综合能力的一种体现,在创业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事业的持续扩大与发展。创业能力是创业者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包括学习能力、沟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决策能力等。关于创业能力的构成模型,国外学者通过文献分析和比较分析等做了积极的探索,概括有以下主要观点:

Hood Young(1993)认为创业能力包含专业技能、准备商业计划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人际关系技巧;领导能力、管理技能、决策能力;目标设置技能。Baum(1994)认为创业能力包含自我管理能力、知识能力、认知能力、机会识别能力、机遇发展能力、行政管理能力、人力资源能力、决策能力、领导能力。Man(2008)认为创业能力包含承诺能力、概念能力、机会识别能力、人际关系能力、组织能力、策略能力。Thomas (2008)认为创业能力包含战略能力、概念能力、关系能力、机会能力、组织能力。Siwanm和Jennifer(2010)认为创业能力包含概念与关系能力、人际关系能力、商业与管理能力、狭义创业能力等。

我国学者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也开始对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进行研究。目前国内对创业能力模型的构建主要有以下成果(见表4-2)。

表4-2 创业能力模型的构建

续表

资料来源:李良成等:《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型研究》,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14年第8期。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何谓大学生创业能力以及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模型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大学生创业能力是大学生的一种综合素质能力,至少应包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机会识别能力以及一定的知识技能等方面。

(二)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现状

近几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复杂严峻。在当前就业问题依旧严峻的形势下,党和国家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并把支持和鼓励创业作为解决就业问题的主攻方向。党的十八大重申,要贯彻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以创业带动就业。大学生具有自身的知识和专业优势以及学校教育资源优势,无疑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但实际上大学生创业能力问题却一直备受社会各界质疑。资料显示,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 并不 高:2013届 为2.3%,2012届 为2.0%,2011届 为1.6%,2010届 为1.5%,2009届为1.2%,而且最后能够坚持下去的只是少数。据统计,我国创业者的技能指数低于世界平均指数,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高达70%,创业成功率只有2%~3%。[1]高桂娟(2013)等人采用自编问卷上海三类高校进行抽样调查,运用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进行研究。研究显示,大学生创业能力整体处于中下水平,同时,大学生创业能力在学校类型、性别方面没有显著差异,但在专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学生创业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1.想法多于行动

自从1998年5月份清华大学举办首届创业大赛之后,创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大学生创业也在全国各地蔓延开来。虽然大学生创业的热情不减,但毕业之后真正加入创业行列的高校大学生并不多。以清华大学为例,由于毕业于清华大学的毕业生就业较其他高校容易,同时在创业过程中要承担相应风险,虽然清华大学创业环境较好,但选择创业的毕业生并不多,2007年调查显示,该校约500人选择创业,仅占毕业生总数的1%,而相对于世界名校斯坦福来说,大学生的创业比例可达到10%。

2.创业科技含量和成功率低

大学生在校期间,参加的创业大赛大多是关于高科学技术的。一旦学生毕业脱离学校,仅凭个人之力难以承担高额投入,风险投资公司也不会缺乏理性地投资于毫无经营管理经验、规模小而且风险大的企业。正因为如此,大多数毕业生在毕业初期选择投资少、风险相对较小的传统行业(零售、批发、餐饮等)。

(三)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www.xing528.com)

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体系的建立能够定量地评价大学生的创业能力,我国的学者也开始尝试结合实际情况构建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体系。

在以往的文献调研中,我们也发现不少学者利用量表编制的方法来评价创业能力。这些量表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创业能力某些方面的量表;另一类是关于创业能力的综合量表。

关于创业能力某些单项方面的量表,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个:①创业意向和自我效能,如Chandier等人1994年编制的创业能力量表,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共包含6个测试项目;②影响与激励、组织与协调能力,如Chandier等人1994年编制的管理能力量表,其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6,共包含6个测试项目;③创业警觉性,如苗青2006年编制的创业警觉性量表,该量表包括3个因素15个测试项目,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6、0.84、0.82;④以往知识,如Shalie于2003年编制的已有知识量表,该量表没有相关测量学数据报告,共包括6个测试项目;⑤风险感知能力,如Simon等人1999年编制的风险感知能力的量表,包括6个分量表,其中4个较好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4、0.85、0.67、0.95,共计35个测试项目;⑥社会能力,如Baron等人2003年编制和2007年修订的社会能力量表。

关于创业能力综合量表,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还不是很多。其中,Edgar和Dirk就为此编制了两个量表。从他们在2008年编制的量表来看,该量表包含了创业过程中关键的四大能力:识别机会、评估机会、建立关系网络和人际沟通能力。其内部一致性系数均达0.7,共计13个测试项目。他们在后续的研究中,通过对创业者和创业领域的专家对创业能力重要性进行评分,总结出最重要的八项能力,依次为:决策能力、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机会识别能力、创新思维、机会评估的能力、沟通能力、商务交易与谈判的处理能力、构建关系网络的能力。这个量表的测量学指标虽然还没有公布,但为本研究对创业能力结构理论框架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上海对外经贸学院的王辉和张辉华通过对12位创业大学生样本的案例研究和544份问卷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创业能力主要由机会把握力、创业坚毅力、关系胜任力、创业原动力、创新创造力、实践学习力和资源整合力七个维度构成,并且在结构上表现出独特性,在内涵上表现出差异性。高桂娟等(2013)对上海三类高校进行抽样调查,编制了“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量表”,该量表由13个评价指标组成,创业能力、社会能力等13个要素是大学生创业能力的主要因素,高桂娟还使用该评价量表,运用调查数据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做出了基本评价。李晓峰等(2013)基于物元与可拓集合理论,建立了大学生创业能力评价的多维可拓物元模型,并提出了创业能力的可拓评价方法。他认为该方法不仅能够形式化地描述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各种因素的状态,而且可以对大学生的创业能力做出准确评价。林佩云等(2014)认为应该建立大学生创业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学生创业评价要素可以归纳为“创业品质、创业素质、创业实践能力”三大方面。创业品质(执着、冒险、创新、领导、直觉、机遇)、创业素质(竞争意识、应变意识、自制意识、管理意识、法律意识、心理素质)、创业实践能力(计划能力、组织能力、指挥能力、协调能力、控制能力、激励能力、创造能力、适应能力、营销能力、财务能力)分别按照30分、30分、40分的分值进行分配。这三部分评价内容所属的评价要素也依据平均的原则进行分配。大学生创业能力综合评价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评价分数采用百分制。每学年由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同学和大学生本人,根据大学生参与创业教育及实践的情况,依据评价要素,在分值范围内打分,不同人员评价分值所占比例不同。

(四)我国大学生创业能力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我国在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这些问题不是单一方面的,而是涉及从家庭、个人的观念意识和素质,到高校的创业教育、国家政策、社会环境以及文化氛围等多个层次和环节。而且这些问题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所以需要我们从个人家庭、高校、政府和社会环境四方面来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1.家庭及个人的创业意识薄弱,观念陈旧

在大学生创业方面,首要的问题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的观念存在偏差,这需要追溯到长期沉淀在我们心理深层的传统观念。长期以来,人们习惯处于被动的地位,往往安于现状,对于主动的创新和变革并不接受。从家庭来看,家庭成员价值观、父母对创业的态度以及家庭环境和状况对大学生创业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很多家长期盼自己的孩子能有一份可靠、稳定的工作,尤其是那些“地点好、环境好、压力小、层次高、工资高”的工作单位是家长的首选。他们对于大学生创业有些不能理解,觉得辛辛苦苦上了四年的大学就白费了,创业的风险大、不稳定,是没有未来的职业,并且对于大部分普通家庭来说也承担不起巨大的资金投入和风险。家长对大学生创业的冷漠和排斥心理直接限制了大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从个人来说,大学生始终受到自身就业观的束缚,择业期望值过高,而且受家庭的溺爱,长期养成了“等、靠、要”的思想,创业意识淡薄,缺少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并且动手能力较差。以上的主客观原因,导致大学生创业步履维艰,机关、大企业、大城市得到追捧。

2.高等教育缺乏系统化的创业教育理论和课程设置

从高校的教育来看,长期以来高校一直注重理论教育,分数的高低始终是评价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应试教育常常固定着人们的思维。高校创业教育严重缺失,创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脱离社会和实际,在这种体系的笼罩下,大学生缺乏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体来说,第一,在认识方面,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目的、意义、内容等方面还没有深刻的领会,一般只是喊喊口号。由于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固定的组织机构和从事专项工作的人员,仅仅停留在对大学生进行一两场创业讲座而已。第二,在课程方面,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能力培养方面的教材,只是孤立地开设一些相关的创业选修课,没有专门的创业专业和系统的课程。第三,在师资方面,高校中创业型的教师屈指可数,有创业实践经验的更是寥寥无几。这些教师对学生的创业教育仅仅是“浅尝辄止”,甚至是“纸上谈兵”。第四,在社会实践方面,由于高校缺少支持创业的专项资金和系统化的创业教育,又很少与企业在这方面进行联系,所以大学生缺少了创业的实践活动。

3.我国创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措施不配套

近几年,国家和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大学生创业政策来支持和扶持大学生创业,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学生创业。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政策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创业的基础设施不完善,即与创业相关的政策、法律、金融等设施不完备。政府在创业培训、进入障碍、商务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操作性不强、适用性不够全面,有些政策更是治标不治本。创业基金政策滞后,融资渠道单一,而大学生在创业的过程中缺乏资金是最大的问题。创业环境政策缺失,包括硬环境(基础设施、场地等)和软环境(创业的文化氛围等)。其次,政策措施不配套。目前我国除了教育部门、劳动保障部门、人事部门、公安部门外,其他部门比如银行业保险业等相关部门,对于扶持大学生创业的配套政策都还没有制定。这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原因。

4.创业的社会文化氛围不浓

目前,我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学生自主创业和鼓励创业的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的传统文化制约着人们创新求变的思想。长期以来,由于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人们始终笼罩在“墨守成规、安于现状、顺其自然、听天由命”等思想下,渐渐地就形成了一种强大的传统习惯,也造成了人们做出安分守己、怕风险图安稳的行为。其次,我国传统的经济体制也制约着人们创新求变的思想。由于受几千年来重农抑商、重工抑商思想的影响以及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束缚了人们的创新思想,导致全社会还没有形成敢于创新的宽松氛围。另外,中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培养模式和思想,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捧上金饭碗”等等从小到大不断充斥着学生的大脑。所以,中国社会的“墨守成规”、“官本位”等陈旧观念仍然根深蒂固,严重影响着中国的社会心理和人们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很难孕育出更多的创业人才,也浇灭了大学生仅有的一点创业热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