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若干认识和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若干认识和思考

时间:2023-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完备的组织体系、扎实的工作基础、良好的工作格局和具有较好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在国情、党情、青情发生重要变化的新阶段,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挑战和机遇。活动支撑、品牌引领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战略选择。做好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主要是抓好团干部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关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若干认识和思考

关于新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若干认识和思考

缪 琦(1)

高校共青团是全团基础性战略资源和重要的工作力量。长期以来,高校共青团形成了优良的传统、完备的组织体系、扎实的工作基础、良好的工作格局和具有较好社会影响的工作品牌。在国情、党情、青情发生重要变化的新阶段,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挑战和机遇。只有准确把握国情、党情、青情变化的发展趋势,高校共青团才能应对挑战、把握机遇,更好地服务国家的现代化建设,更好地服务共青团事业的发展。

一、重政策、重品牌、重影响、重队伍——全校层面规划共青团工作的政策建议

在全校层面谋划共青团工作,需要着眼发展、重政策,着眼活动、重品牌,着眼宣传、重影响,着眼人才、重队伍。

着眼发展,重政策。政策是领导机关最有效的管理方式。校团委作为高校共青团的领导机关,主要通过研究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来指导全校共青团的工作,推动团的事业发展。高校共青团的政策体系主要包括人、财、物、活动等方面,即关于团干部的政策、团的经费使用和管理政策、团的活动政策等。制定政策,一是要加强调查研究,准确掌握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问题,了解基层需求,把握工作规律;二是要争取党政支持,涉及高校共青团的政策,需要得到党委和行政部门的支持,最好的方式是将团的政策上升为党政共识,在党政层面予以认可和推动;三是要突出导向性,或是指明一个时期高校共青团工作的发展方向,或是解决一个阶段高校共青团工作面临的共性问题,归根结底,是要推动团的发展。

着眼活动,重品牌。活动是团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也是团的生命力的具体体现。品牌是活动的后续遗产转化。活动支撑、品牌引领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战略选择。一是要发挥各院系团组织的积极性,多设计、多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特点、深受青年学生欢迎的活动。二是要将好的活动转化为工作品牌,善于把握基层的创造活力,把某个院系的个性活动提炼升华为全校共青团的活动品牌。

着眼宣传,重影响。一是把握好三个评价维度,即党政评价、社会评价和青年评价,只有党政认可、社会支持、青年受益的活动才能真正具有影响。二是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需要了解新闻媒体,把握现代社会新闻传播规律,加强宣传策划,选树先进典型,总结典型经验,进一步深化高校共青团的宣传水平和质量。三是维护大学生群体和高校团组织的社会形象,减少对大学生群体和高校青年工作的负面报道。

着眼人才,重队伍。做好高校共青团的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主要是抓好团干部队伍和学生骨干队伍建设

二、关于做好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和留学生基础性工作的思考

重政策、重品牌、重影响、重队伍,主要是为了影响和教育高校青年,深化团的育人功能。高校团组织影响和教育青年的关键在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扎实做好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和留学生的基础性工作。

做好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和留学生基础性工作,首先要加强调查研究,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院系蹲点、深度访谈等方式,掌握青年学生、青年教师和留学生的实际需求。其次是根据需求,分类对待,找到具体的工作方法和工作路径。

青年学生的主要需求是就职就业和成长成才。就职就业是近期需求,成长成才是长远需求。一是围绕青年学生的就职就业,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沟通合作,使团的创业就业教育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争取进入教育教学的主课堂、主渠道,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创业指导、职业规划设计等方式,帮助青年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和创业能力。二是围绕青年学生的成长成才需求,着眼青年学生的综合素质拓展,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外学术实践、文化体育活动等方式,帮助青年学生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通过择优和扶困,形成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局面。择优,就是加强学生精英和骨干培养,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扶困,就是通过扶贫帮困、走访慰问、提供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岗位等方式,为生活困难学生提供具体帮助。四是要特别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辅导、心理健康月等活动,促进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

青年教师群体由于学科和专业分散在各院系,在形式上具有散的特点,不好聚集其需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但其共性需求是全面发展。围绕青年教师的共性和个性需求,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做工作。一是采取青年统战工作的有关方式方法,先做好或是重点做好一批有代表性的青年教师的工作,由点带面,提升团组织对青年教师的吸引力。二是组建青年教师联谊会,联络和培育青年教师骨干,开展大到专业辅导,小到举办一场舞会的各种活动,满足青年教师在专业发展、社会交往、社会评价、情感交流等多方面的具体需求。三是与教育行政部门、高校教务部门合作,选树优秀教师代表,加大评比表彰和宣传力度,发挥榜样引路作用,激励青年教师提升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育人能力。

留学生主要是交流交往的需求。一是通过组织参观考察、文化体验、文体活动等形式,使留学生更全面客观地了解北京和中国,实现多种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平等交流和融合,提升团组织对留学生的影响力。二是在与留学生的交往中,要注重发挥学生会、研究生会、学生社团组织的作用。

三、关于高校团建的思考

做好2+1的基础工作,需要全面加强团的建设,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坚持党建带团建,提升团建的科学化水平,推动团的建设创新,是高校团建的必由之路。建议由校团委出面,成立共青团建设研究会,建立学习研讨、课题招标等机制,就高校共青团的建设面临的课题进行认真研究,为高校共青团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一是团的建设要与党的建设进行紧密衔接。团的建设要按照党建的各项要求,予以有效对接和落实,党的建设的重要原则也要在团的建设中得到充分体现。要按照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的党建要求,根据团的实际情况,全面规划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制度建设、作风建设,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形成高校团建的基本格局。

二是党的建设的各项要求要在团的建设中得到有效转化。党建带团建,团的建设不是照搬照抄或是机械复制党建的思路和做法,而是将党建要求在团的建设中具体化,转化和内化为团的政策、制度和要求,同时也要照顾青年的特点,按照《团章》的规定,做好基础性工作。例如在创建学习型团组织方面,高校团组织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当前既要体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有关要求,也要突出团的特点,依托高校的知识密集、信息广泛和人才智力优势,提升学习组织化和组织学习化的效果。在这方面,高校团组织完全可以先行一步,特别是在理论创新方面做贡献。

三是深入学习党建的重要原则,推动团建创新,积极适应党建的重要变化给团的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学习党建的重要原则,是对未来可能成为党政干部的团干部进行的预培养和预训练。其中最重要的是加强对民主集中制的学习和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要切实贯彻落实在校团委领导班子建设和团的各级委员会建设中。2010年,中央颁布新修改后的《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重点对院系一级党组织的地位、职责和作用做出明确规定。高校团组织应该深入学习,加强对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的地位、职责和作用的研究,使团的工作与学校、院系的中心任务紧密结合,不能脱离。另外,可以通过建立校团委定期向团代会报告工作制度,探索建立团代会代表的常任制度、在条件成熟的院系分团委(团总支)实行直接选举等工作,在扩大团内民主方面做出有益尝试。

四是加强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和建设。要按照学生自治组织的要求,加强对学生会、研究生会的指导,支持学生会、研究生会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学生会、研究生会的建设不能与团的建设混为一谈,团在学生组织建设方面主要发挥指导作用。学生社团管理是有风险的,风险主要来自于大学生社团发展的不确定性上,同时国家相关的政策、法律和法规还不健全。在当前的政策法律环境下,学生社团管理的主要任务是管得住、管得好。(www.xing528.com)

四、关于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服务社会能力的思考

团组织与其他组织育人的不同点在于实践育人。服务社会是大学的重要使命。团组织实践育人的功能和高校服务社会的使命,要求高校团组织必须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以此培养团干部和青年学生,使他们走向社会,更好地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容易出品牌,出影响,实现服务人的发展和服务社会的双赢。

一是加强校校合作,实现高校内部资源共享。根据高校规模、物理距离等,划分若干高校协作区,有效对接高校相关部门的工作片区,定期召开会议,加强沟通协调,实现工作联动。不仅要加强高校团委层面的沟通合作,也要加强高校院系分团委(团总支)的沟通合作。通过召开会议、实地观摩、举办团干部论坛等方式,搭建经验分享平台,分享团的建设和活动中的好经验好做法。通过共享学术讲座、文艺演出、体育活动,合作开展活动等方式,建立投入—产出分享机制,扩大活动的受益面,使某个学校或若干个学校的投入,获得最大化的产出效益。

二是通过区域合作、跨区域合作、专项合作的方式,加强高校团组织与其他战线的合作。区域合作,是指高校团组织按照自然区域与所在区域团组织进行合作的模式,可以通过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共同承担任务、共同开展活动等方式实现。跨区域合作,是指高校团组织跨越自然区域与有关区域团组织进行合作的模式。志愿服务、社会实践是区域合作、跨区域合作的有效载体。专项合作,是指就某一工作项目进行合作的模式。

三是通过校区共建、校企共建等方式,实现高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高校与社会的互动,团组织所能做的最主要的还是通过社会实践,实现高校大学生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目前各高校与相关区县、企业、乡镇等都有比较密切的合作,可以利用学校与社会合作的这个大平台,通过博士生服务团、挂职锻炼、课题攻关、科技创新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以上努力,使大学生在与社会的双向互动中既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又提高社会适应力和就业能力。

五、关于对高校团干部培养的思考

保证高校共青团的事业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团干部。高校共青团的发展,也将具体体现为团干部的发展。目前,高校团干部具有高学历、高职称等优势,但也存在经历单一、经验欠缺等不足。要按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要求,协调有关部门,将高校团干部作为党政后备干部队伍的重要来源,按照党的要求,对高校团干部进行预培养和预训练。同时,努力将高校团干部培养成多维度复合型人才。复合型,是指高校团干部通过苦练内功,实现政治素质高、综合能力强和有一技之长的有机统一,解决后续发展的问题。多维度,是指通过培训、锻炼等多种培养方式,使高校团干部能够适应多种岗位的要求,具备多种发展可能的潜力。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了解高校团干部需求,协调有关部门,争取党政支持,制定3年高校团干部发展规划。建好高校团干部人才库,努力实现与党政人才库的对接,保持人才库的开放和流动,重点建好高校团组织领导班子人才库。健全高校团干部选拔、培养、评价、激励、流动、推荐和使用机制,积极向学校以及有关部门推荐优秀团干部。建立高校团干部培养跟踪机制,发现规律,总结经验。

二是下大气力做好高校团干部的培训工作。紧跟社会发展脉搏和党的理论创新步伐,结合团干部自身成长需求,拓展培训内容,加大经费投入,通过大规模培训与专题培训、党校培训与团校培训、境内培训与境外培训、参观考察与课堂讲授相结合的方式,建立高校团干部培训长效机制。在做好高校团委领导班子一级培训的基础上,加大对高校二级分团委(团总支)书记的培训,扩大培训的覆盖面和受益面。

三是加大挂职锻炼力度,丰富高校团干部经历。争取多方支持,努力创造条件,多创造一些跨部门、跨行业、跨系统、跨省市的挂职锻炼机会,实现团内挂职与团外挂职、向上挂职和向下挂职的有机统一,使高校团干部的领导阅历和工作经历不断丰富。

六、关于对高校维稳工作的思考

高校维稳工作在全市乃至全国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作用和影响。维护高校的安全稳定,是高校团组织的重要任务。高校团组织在维稳工作中得到了锻炼和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处于社会转型期的高校维稳工作,除了要注意传统意义上的敏感时期外(例如“六四”等),还要注意偶然的个别人物、个别事件所可能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当前,高校维稳工作呈现出“事事敏感、时时敏感”的新特征。任何偶发事件,如果处置不当,都有可能被境内外敌对势力所利用,通过互联网、手机短信、QQ群、MSN等媒介进行传播,对高校稳定乃至社会稳定造成影响。高校团组织维稳工作,主要是构建“动态—应对”机制,根据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研判事件可能发生的趋势,形成相应的应对举措。

一是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机制,加强对大学生思想动态的分析和研判。建立大学生思想动态定期分析机制(寒暑假大学生返校动态分析,调查问卷要保持相对稳定的体系)、特定阶段(敏感时期比如“六四”、“七五”“三一四”等)分析机制、随机分析机制,形成大学生思想动态分析数据模型,确定敏感程度,找出大学生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

二是制定“动态—危机”机制工作预案并加强演练,提高团组织在危机事件中的应对能力和应对效果。

三是加强维稳工作组织保障系统建设。主要包括指挥系统、分析系统、应对系统建设,形成“校——院系——班级”三级组织保障系统。依托专职团干部和学生干部,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维稳工作队伍。

四是加强维稳工作协调系统建设。主要与高校党政的协调合作,与新闻媒体的协调合作等,共享信息,共用资源,形成部门间的有机联动机制。

七、关于优化高校共青团工作环境的思考

团组织面临的很多困难和挑战,单靠团组织自身是无法彻底解决的,需要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就高校共青团组织而言,主要是加强与教育部、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的沟通协调,多请示、多汇报、多担当,争取党政支持,优化工作环境和工作关系。

【注释】

(1)缪琦,女,助教,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办公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