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谈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六个转变”

浅谈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六个转变”

时间:2023-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谈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六个转变”厉华作者简介:厉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老干部处副处长。老干部工作部门一定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清新形势,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老干部工作部门党组织为党总支建制,下设7个离休干部党支部,1个退休局级干部党支部。以我校老干部工作为着眼点,我们认为当前老干部工作要实行“六个转变”。

浅谈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六个转变”

浅谈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六个转变”

厉 华

作者简介:厉华,上海交通大学党委老干部处副处长。

摘 要:本文以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的现实和未来发展趋势为着眼点,提出了“党支部班子建设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老干部活动空间由单位为主向社区为主转变”“发挥作用的主体由离休干部向退休局级干部转变”“由整体性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等老干部工作的“六个转变”,力求揭示老干部工作的一般规律,从而更自觉地适应这种规律性变化,提高老干部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党的干部离退休制度建立30周年以来,广大老干部作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行者,他们在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创建和社会主义建设各个历史时期都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是党和国家的功臣。习近平同志指出:“尊重老干部就是尊重党的光荣历史,爱护老干部就是爱护党的宝贵财富,学习老干部就是学习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重视发挥老干部作用就是重视党的重要政治资源。”[1]这既是对老干部工作意义的高度概括,也是对老干部工作提出的严格要求。老干部工作部门一定要深入学习和贯彻习近平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认清新形势,面对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谋划新思路,采取新举措。

目前,上海交通大学老干部处有离休干部143位,退休局级干部24位。老干部工作部门党组织党总支建制,下设7个离休干部党支部,1个退休局级干部党支部。以我校老干部工作为着眼点,我们认为当前老干部工作要实行“六个转变”。

一、党支部班子建设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从7个离休干部党支部班子成员组成结构上看,无论书记还是支委现在都是由离休干部担任;从党支部班子成员年龄结构上看,支部书记一般在80岁以下(有的已经到80岁),支委一般在80岁以上。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年龄在80岁以上的,一般不再担任支部工作。党支部建设是老干部党建中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同时,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它是党在老干部中的基层组织,是老干部党建乃至全部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基础。现在,离休干部党支部下一次改选换届,80岁以下身体健康状况较好又适合担任书记、支委的人已经很难挑选了。因此,我们必须面对现实,在离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上改变原来书记、支委全部由离休干部担任的状况。

那么,怎样解决离休干部党支部班子组成人员这一现实问题呢?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还是比较复杂的。大体上有以下几种途径:一是由老干部工作人员兼任书记或支委。然而,眼下这样做有一定困难。我们现在有7个离休干部党支部,而现职的工作人员却只有4人(含领导)。且不论每个工作人员同时在两个支部兼职做书记或支委是否符合要求,就是不去兼职,也由于工作人数不够正常工作都难应付。二是由退休局级干部中选出人来兼任离休干部党支部书记或支委。这样做的现实可能性是有的,但也有一定难度。有的局级老领导退下来后还在一些领域岗位上发挥作用,一时还无暇他顾;有的由于家庭原因,比如要照顾老人或第三代等,挤不出时间来做这方面的事情;还有一个原因就是退休局级老领导行政级别较高,而离休干部革命资历较深,彼此之间在“愿不愿意去做”和“肯不肯接纳”等方面可能也会心存疑虑。

除以上两种途径外,我们也正在进行一种新尝试。从2010年开始,我们为第一党支部聘请了一名支部工作助理。这位助理是在读的交大医学院骨科硕士研究生,现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实习。10月份,我们请他做了一次关于“骨质疏松”方面的专题讲座,平时他也热心为老干部提供求医问药方面的咨询服务,得到了广泛好评。聘请年轻、热心的研究生做助理,帮助党支部开展工作是我们打开思路加强离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一种探索。

尽管在离休干部党支部班子建设上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改革创新,就一定能够克服各种困难,创造有利条件改变离休干部党支部班子成员“清一色”的状况,推动离休干部党支部在下届换届选举中班子成员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二、由注重集体政治理论学习向注重精神抚慰转变

加强老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使老干部与时俱进,思想常新,理想永存,这既是对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要求,也是老干部工作部门一项长期工作任务。但是,在老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后,大型集中的集体活动已经不太方便,能参加活动的人越来越少。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逐渐减少集体学习次数,每月只安排一次集体政治理论学习或组织生活,书记、支委增加一次理论学习(含工作研讨)。同时,免费为老干部征订《人民日报》《学习与参考》等学习材料分送到家里,这也缓解了老干部过多参加集体活动的困难。在保证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不受影响的基础上,我们要在对老干部的精神抚慰上给予重点关注。

(1)重点关注抚慰生大病、重病的人群。对这些老干部我们定期到医院或家里看望,经常打电话问候。同时,这些老干部也很自然地成为我们在几个节日期间走访慰问的重点对象。

(2)重点关注抚慰体弱多病长期住院或居家养老的人群。进入“双高期”后这一类老干部较多,大约占四分之一。这些老干部基本上长年不能参加集体活动,有的长期卧床,有的走路困难,有的受疾病威胁长期住院。这类老干部由于行动不便,生活单调、乏味,因此需要组织上更多地关心和抚慰。

(3)重点关注抚慰孤老、独居、空巢的老干部。孤老的老干部虽然很少,但是却是我们工作中应该关注的重中之重。这样的老同志没有亲生子女,缺少亲情关怀,容易产生孤独苦闷情绪。因此作为工作人员,我们对他们要倾注更多的爱心,经常走访探望和进行电话慰问。独居、空巢老同志虽然有子女,但是有的子女在国外,有的在外地,即使有的子女在本市也不住在一起。因此,也需要我们给予较多的生活关心和精神抚慰。

上述老同志虽然各自情况不同,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生活孤独,渴望交流,精神苦闷,需要关心。一次探望,甚至一个慰问电话,对于一个平常人来说也许是一件很普通的事,但是对于以上这些离休老同志来说却并非如此,他们会感到很温暖,很高兴,很快乐。他们的精神会为之一振,觉得组织上在关怀着他们,他们的生活其实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孤独,他们会享受这种交流的喜悦。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把这种经常的关心慰问称作“精神赡养”。

三、老干部活动空间由单位为主向社区为主转变

据了解,上海高校离休干部一般不愿意参加社区活动,觉得自己在本校工作了几十年,早已自觉不自觉地把学校当做了自己的家。老干部对组织上的执著信任和依赖是有其深厚的历史原因的,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老同志心里已经根深蒂固。交大的老同志也是如此,由于许多老干部家离学校比较近,又彼此熟悉,因此,大家都愿意来学校活动。经过长期的宣传引导,特别是“双高期”到来后的严峻现实,促使老同志在思想观念上开始有所转变。在这种情况下,社区丰富的资源和“四个就近”的方便条件对老同志逐渐产生了吸引力,有些老干部逐步开始融入社区,并使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在社区得到比较充分的发挥。

上海交大附中物理高级教师王通钦近年来积极融入所在社区,并在他的倡导和有关领导的支持下,田林社区专门开辟了科普实验场地,建立了田林社区青少年科普俱乐部,组织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上海科技报》《上海青年报》《新民晚报》等新闻媒体都对此进行过报道。(www.xing528.com)

徐汇区交大新村小区和南丹路小区是交大老干部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两个小区分别组成了谈心小组。他们就国际国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小区大事小情、家庭邻里矛盾等展开谈心活动,不仅使自己与时俱进,政治坚定,思想长新,理想永存,而且立足社会,关注现实,促进和谐。因此,受到社区的广泛称赞和好评。

老干部融入社区后,还可以在繁荣社区群众文化方面一展身手。离休干部陆宜是上海交大的乐团指挥;他妻子离休干部朱葆菁是上海师大的音乐教授。多年来,他们积极参加社区文化建设,成为所在社区群众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为社区赢得了多项荣誉。2010年他们家庭被长宁区评为上海“世博人家”;同年,陆宜同志获中共上海市委创先争优、世博先锋行动“五带头”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由此可见,老干部活动空间由单位转入社区后,依托社区丰富的资源,活动舞台更加广阔。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同社区加强沟通,把工作做得更细致一些,更深入一些,促使更多的老干部转变观念,积极主动地融入社区,实现活动空间由单位为主向社区为主的转变。

四、参观考察活动由多向少转变

适当为老干部安排一些参观考察活动,是老干部思想政治建设的一种有效形式,也是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一项重要内容。多年以来,我校在安排老干部观看祖国、上海改革开放发展成果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除寒暑假外,我们基本上每个月组织老干部出去参观考察一次。上海和江、浙一带的名胜古迹和新建的标志性景观交大老干部几乎都进行了参观考察,在这方面老干部是满意的。但是,随着老干部年龄的不断增高和健康水平的不断下降,尤其是老干部整体进入“双高期”后,组织参观考察活动的风险越来越大,因此,参观考察活动的次数必然要逐步减少。同时,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使我们对“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重视,关注健康,珍爱生命,得到全社会最广泛的认同。也正因为如此,进入“双高期”后,减少老干部集体外出活动已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

五、发挥作用主体由离休干部向退休局级干部转变

离休干部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先行者。现在,他们虽然离休了,但是仍然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倾注极大的热情,十分关心国家建设和学校发展。尽管已进入“双高期”,然而,一些离休老同志仍然在一些熟悉的领域和岗位上发挥作用。毫无疑问,这是应该给予褒奖和肯定的。可是毋庸讳言,离休干部平均年龄已近84岁,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高,体力和精力也会相对下降,这一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因此,除那些年龄相对较轻、身体较好、有自己优势和特长的离休干部可以适当继续发挥作用外,我们主张广大老同志主要是在思想上与时俱进、思想长新、理想永存,发挥作用则要量力而行。

我校从2008年初开始将22位退休局级干部纳入老干部处的工作范围,他们都是原校级或院级(合并到交大之前单独设院)领导。这一体制上的变化,既打破了原来老干部处只服务离休干部的格局,丰富了老干部处的工作内容,同时,也为老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退休局级干部具有年纪轻、身体好、职务高、影响大、视野宽、经验足、结交广、资源多等优势,无论在社会上还是在学校里,他们发挥作用的领域和空间都比较大。如今,在这批退休局级干部队伍中,约有三分之一的人还在社会或学校某些领域和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未来“老有所为”的队伍中,离休干部将会越来越少,退休局级干部将成为发挥作用的主体,这是一种依据自然规律的转变。对此,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对退休局级干部发挥作用的情况进行认真梳理,同时,继续开发退休局级干部“老有所为”的潜力,为他们发挥作用牵线搭桥、筑基铺路。

六、由整体性服务向个性化服务转变

前些年,从总体上看老干部年龄相对还比较年轻,健康状况也比较好,因此,老干部工作和活动比较多地呈现整体性特点。那时可以集体到比较远的省、市参观考察,也可以到比较远的风景名胜所在地举办各种政治理论读书班,即便在本市、本校,安排的各种学习、活动、会议也大多数是集体性的。但是,老干部进入“双高期”后情况开始有所不同,一方面是集体性活动的逐步减少,另一方面是个体诸多矛盾的不断出现,需要个性化服务的方面增多。

首先是遗产问题的个性化服务。遗产分割是老干部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少离休老同志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作为职能部门,为了给老干部排忧解难,自2009年起,我们专门聘请了一位法律顾问,每年举办法律专题讲座,进行个案答疑,并为老干部印发了撰写遗嘱的法律范本,提供法律顾问电话咨询,解除了老干部的后顾之忧。

其次是求医转院的个性化服务。有的老干部可能突然发病需要住院或转院治疗,当时又与子女联系不上,这时他们最先想到的就是老干部处领导和工作人员,对此,我们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热情耐心地帮助处理。

再次是纠纷调节的个性化服务。老干部进入“双高期”后,依靠组织出面帮助调节的事情越来越多。邻里之间发生点矛盾纠纷本来是难免的,若在以前,这种事情老干部可能不会同组织上讲,自己就可以处理。但是,现在情况不同了,由于健康状况的下降等原因,他们觉得力不从心了,因此,依靠组织上调节就成了他们的第一选择。近年来,我们出面调节这类矛盾多起。

此外,个性化服务还体现在那些房屋动迁、居家养老等方面。

综上所述,老干部工作所面对的“六个转变”已经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要求老干部工作者要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树立高度的服务意识,牢记老干部的丰功伟绩,秉持“以老干部为本”的工作理念,清醒地认识到老干部工作在新形势下正在呈现出某些转型的特点,从而更加自觉地适应这种变化,把老干部工作做得更有针对性,更深入、更细致、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2011-09-15[2012-05-05].http://news.xinhuanet.com/video/2011-09/15/c_122040651.ht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