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心理测验简介

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心理测验简介

时间:2023-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它的基础还是实验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测定法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对个别差异的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为智力测定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的工具是韦氏智力测验,而最常用的团体智力测验的工具则是瑞文智力测验。瑞文测验实际上是由三个不同的测验组成。

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心理测验简介

第三节 学校心理咨询中常用心理测验简介

一、智力测验

对智力测验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是有关个别差异的研究和智力落后儿童的研究。但它的基础还是实验心理学,特别是心理学测定法的发展。这些方法间接地成为智力测验的基础。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研究了人的心理能力的测定方法。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对个别差异的研究抱有极大的兴趣,为智力测定方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学校心理咨询中最常用的个体智力测验的工具是韦氏智力测验,而最常用的团体智力测验的工具则是瑞文智力测验。

1.韦氏智力测验

韦氏智力量表是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一组智力量表,分言语和操作测量两个部分。韦氏智力量表有三种:①韦氏成人智力量表(WAIS),适用于16岁以上的人群;②韦氏儿童智力量表(WISC),适用于6.5~16岁的人群;③韦氏学龄前及幼儿智力量表(WPPSI),适用于3岁10个月~6岁10个月的人群。

我国对上述三个量表均进行了修订。1979—1980年由龚耀先主持、全国56个单位协作修订的WAIS,称WAIS-RC;1980—1986年由林传鼎和张厚粲主持修订的WISC,称WISC-CR;此外,龚耀先和戴晓阳主持、全国63个单位协作修订的WPPSI,称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

(1)韦氏智力量表具体的内容。

韦氏智力量表主要指WAIS-RC、WISC-CR和WPPSI这三个量表,三者包含了大致相同的分测验。因年龄关系,有一些形式上的变更,还有少数量表中的分测验有增删,如表7-1所示。

表7-1 韦氏智力量表的分测验名称

img13

注:“[ ]”内项目为在WISC-CR、WPPSI中的备用分测验

(2)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中国修订本(WAIS-CR)。

我国的修订本分城市和农村两式,各包括11个分测验,其中言语部分包括知识、领悟、算术、相似性、数字广度、词汇6个分测验,操作部分包括数字符号、图画填充、木块图、图片排列、物体拼凑5个分测验。每个分测验的项目均从易到难进行排列,完成全部测验的时间大约为75min,如表7-2所示。

表7-2 中国修订的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内容

img14

续表

img15

以上11个分测验都有各自的记分方法,每个被试的各项分测验成绩(粗分)最后可换算成以10为平均数、3为标准差的量表分,再根据各分测验的量表分计算出言语量表分、操作量表分和总量表分,据此按被试的年龄在相应智商表中查出等值的智商,即言语智商、操作智商和总智商。

2.瑞文渐进方阵智力测验

1938年,瑞文渐进方阵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眼前。它是一个非言语测验,通过图形刺激启发人们的推理。该测验在基础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也被一些公共的智力评测机构所使用。

瑞文测验实际上是由三个不同的测验组成。第一套是彩色的渐进方阵测验,彩色的渐进方阵测验是一个包含36道题的测验,适用于5~11岁的儿童。瑞文把颜色加进测验中是想让年幼的儿童能集中注意力。第二套是标准的瑞文渐进方阵测验(SPM),标准的瑞文渐进方阵测验中大部分的题目非常难,因此它最适用的人群其实是成人。高级瑞文渐进方阵(APM)与标准瑞文渐进方阵(SPM)大致相同,但在最难的部分要更难。高级版第一部分有12题,第二部分有36题。这个版本更适合于智力超常的人。

(1)瑞文智力测验的理论基础。

瑞文智力测验的编制者Raven曾经和Spearman一同工作,并深深受到Spearman所提出的智力的二因素理论的影响,认为任何智力活动都包含了一般和特殊两种智力因素,即智力的一般因素(G因素)和智力的特殊因素(S因素),通过个体的智力可以用它的一般因素进行解释。

同时,Raven也意识到,笼统地用智力一词还不足以描绘人的多种认识能力,指出存在着两种既对立又具有内在联系的行为,即再生性能力和推理性能力。所谓再生性能力是指个体当前所具备的回忆已获得信息并进行言语交流的能力,表明个体通过教育所达到的水平,同学校的教育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所谓推断性能力是指个体作出理性判断的能力,是智能活动的能量,较少受到本人知识水平或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对于个体适应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2)标准的瑞文渐进方阵测验。

标准瑞文渐进测验一共由60张图案组成,按逐步增加难度的顺序分成A、B、C、D、E五组,每组图案都有一定的主题,例如:A组主要测验知觉辨别力、图形比较和图形想象力(如图7-2所示);B组主要测验类同和图形组合能力(如图7-3所示);C主要测验比较、推理和图形组合能力(如图7-4所示);D组主要测验系列关系、图形组合和比拟能力等(如图7-5所示);E主要测验互换、交错等抽象推理能力(如图7-6所示)。

img16

图7-2 A组图形示例

(3)瑞文智力测验的应用。

中国学者李丹和王栋(1989)根据原瑞文智力测验的标准型与彩色型联合开发了适合中国人使用的瑞文联合型智力测验(CRT),测验材料是72道试题的图册,内分六个单元(A、AB、B、C、D、E),每个单元12题,前三个单元是彩色图案,后三个单元是黑白图案。5~75岁的中国幼年、儿童、成年、老年都可以借此测验进行智力的等级评定。此测验可以用于有言语障碍的智力测量,也可以作为不同民族、不同语种间的跨文化研究工具。

img17

图7-3 B组图形示例

img18

图7-4 C组图形示例

img19

图7-5 D组图形示例

img20

图7-6 E组图形示例

二、人格测验

人格测验的发展历史因循着两条重要的路线。首先在20世纪初,非结构化的投射技术(如罗夏墨迹测验)占据了人格测验的主要地位,而后又逐渐失去其主流地位。其次在20世纪中期,结构化的方法,如自陈量表和行为测量占据了主要的地位,随后迅速地成为主流。当代的心理测量学家基于两种取向来发展结构化的人格测量:理论演绎法和经验效标法。下面,我们将围绕这两种类型来讨论结构化的人格测验。

1.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卡特尔主张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是特质。他对奥尔波特取自《韦氏大辞典》中的18 000个与人格有关的词汇进行归类,得到171个与人格有关的基本词,之后对这171个基本词进行相关分析,得到16种基本特质。卡特尔认为它们是构成人格的最基本的要素,称这16种特质为根源特质,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卡特尔依据他的人格理论,经过几十年的系统观察、科学实验,以及用因素分析统计法编制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测验,即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

与其他同类的测验相比较,它能以同等的时间(约40min)测量更多方面主要的人格特质,并可作为了解心理障碍和心身疾病诊断的手段,也可用于人才选拔。16PF是一种应用广泛的迫选式人格问卷,目前有五种版本。每种形式都要求受测者对特定的情形进行选择,版本E是二选一,版本A、B、C、D都是三选一。各版本包含105到187个题目不等,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所要求的阅读水平。测验不限时间,但通常在30~60min完成。

卡特尔人格测验可以测量个体的16种根源特质,具体如表7-3所示。

表7-3 16种根源人格特质及其高分特征和低分特征

img21(www.xing528.com)

续表

img22

16PF应用最大的动力来自于职业指导,职业探测和职业测验。此测验的使用仅次于MPPI和MPPI-2,其原因之一是答题纸能够迅速通过机器计分并邮寄。更多的实践者使用电脑陈述报告。这种报告吸引人的特征之一是它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报告包含人格描述,分数侧面图,临床征兆的总结,认知因素和需要模型。

2.艾森克人格问卷(EPQ)

艾森克对人格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提出了自己独到的理论见解。他认为,个性特质是个体主要的、稳定的和持久的个性特点和倾向,个性特质可以用问卷的方式予以测量。经过对问卷调查和实验室实验结果的因素分析,艾森克得到决定人格的三个最基本因素有内外倾性、情感稳定性和精神性。这三个因素构成了人格的相互垂直的三个维度。人们在这三方面的不同倾向和不同表现程度,构成了他们不同的人格特征。

艾森克认为,各种人格类型不是相互排斥,非此即彼的;相反,人格类型包含基本的人格维度,即外倾-内倾、神经质-稳定性和精神质-超我机能。每个人在这些维度上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而极少有单纯类型的人。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结果分析和解释如表7-4所示。

表7-4 艾森克人格问卷的结果分析和解释

img23

续表

img24

艾森克人格问卷由P、E、N、L四个量表组成,主要调查受测者的精神质性、内外向性和情绪的稳定性三个人格维度。掩饰(L)量表反映被试在回答问题是否猜测主试的意图、是否真实地回答问题的情况;内外向(E)量表的分数高者性格较外向;神经质(N)量表的分数高者常常焦虑、担忧、郁郁寡欢,分数低者情绪稳定、性情温和;精神(P)量表并非指精神病,它在所有人身上都存在,只是程度不同;高分者可能是孤独冷漠、不关心他人,难以适应外部环境;低分者能与人相处,能较好地适应环境,态度温和、不粗暴、善解人意。

3.罗夏墨迹测验

罗夏墨迹测验是罗夏于1921年以“心理诊断学”为标题发表的人格测验。现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地使用。它是以墨迹偶然形成的模样为刺激图版,让被试自由观看并说出所联想到的东西,然后将这种反应用符号进行分类,加以分析,捕捉人格的各种特征,而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

罗夏所制成的瑞士版罗夏墨迹测验是由10张卡片构成。在各张图版中印刷着左右对称的墨迹。5张是黑白墨迹,5张是彩色墨迹。为了使测试判定具有某种程度的客观化,贝克和克罗普佛提出了判定标准:①根据被试所回答的内容,是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是人还是动物,是可爱的还是厌恶的,施测者解释受试者人格上的差异;②对内容的解释可以有象征性意义;③解释时要注意全部回答的情况,以全部反应为基础。罗夏墨迹测验示例如图7-7所示。

罗夏墨迹测验的分析可分为四个阶段:自由反应阶段、提问阶段、类比阶段、极限测验阶段。以自由反应阶段和提问阶段所得到的资料为基础,对各图版中的各个反应用英文字母表示来进行分类,对罗夏墨迹测验的分类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按反应的部位进行,二是按反映的决定要素进行,三是按反应的内容来进行的。由于很多原因,很难提供一个关于罗夏墨迹测验的可信度、有效性和临床应用性的简明的概括。

img25

图7-7 罗夏墨迹测验

4.主题统觉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是投射测验中与罗夏测验齐名的一种测验工具,由美国哈佛大学默里与摩根等1935年编制而成。后来经过多次修订,逐渐被推广应用,故成为一种重要的人格投射技术。全套测验共有30张内容隐晦的黑白图片,另有空白卡片一张,图片的内容以人物或景物为主。每张图片都标有字母号,按照年龄、性别把图片组合成四套测验,每套20张,分成两个系列,每系列各有10张。分别用于男人、女人、男孩和女孩,其中有些照片是共用的。

在实施测验的过程中,主试一般都要求被测者给意义隐晦的图片赋予更为明确的意义,从表面上看,这一赋予意义的活动是自由的,比如在指导语中,主试就鼓励被测者无拘束地想象,自由随意地讲述,故事情节愈生动愈戏剧性愈好。但是实际上,默里认为被测者在这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根据自己潜意识中的欲望、情绪、动机或冲突来编织一个逻辑上连贯的故事,这样,研究者就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分析,捕捉蛛丝马迹,从而了解被测者特定的内心世界。主题统觉测验图片示例如图7-8所示。

img26

图7-8 主题统觉测验

施测时每次给被试者一张图片,让其编制一个300字左右的故事,故事内容不加限制,但必须回答四个问题:第一,图片中发生了什么?第二,发生这些事情的原因是什么?第三,故事的主人翁在想些什么?第四,故事的结局怎么样?

关于主题统觉测验的分析,一般需要从五个方面来详加分析:第一是受测者所描述的故事内容的主题;第二是要求对故事中的主人翁进行分析;第三是要求确定故事中主人翁的欲求;第四是描述故事中主人翁的情感;第五是询问受测者故事最后的结局如何。

主题统觉测验的分析具体要求详见表7-5所示。

表7-5 主题统觉测验的分析

img27

三、临床心理健康测验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的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编制了种种用于不同研究目的的临床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广泛应用于精神疾病障碍的诊断和治疗工作,为20世纪精神病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及精神药物的开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在常用的临床量表很多,具体选择哪种量表,还需要用其他方法对其进行比较和评价。

(一)90项症状自评量表

该量表有90个项目组成,包含比较广泛的精神病症状学内容,如感知、记忆、思维、情感、行为、人际关系生活习惯等。通常是评定一周以来的情况,也可以评定一个特定的时间。每个项目(题目)分为五级评分:0表示“从无”,1表示“轻度”,2表示“中度”,3表示“相当重”,4表示“严重”。有的也用1~5级评分,这种评定是在计算实得总分时,将所得总分减去90。SCL-90除了作为自评量表以外,也可以作为医生评定病人症状的一种方法。

SCL-90包括9个因子,每一个因子反映出病人的某方面症状痛苦情况,通过因子分可了解症状分布特点。因子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总分/组成某一因子的项目数。9个因子含义及所包含的项目具体如下文所述。

(1)躯体化因子主要反映身体不适感,包括心血管、胃肠道、呼吸和其他系统的不适,头痛、背痛、肌肉酸痛及焦虑的其他躯体表现。

(2)强迫症状指那些明知没有必要,但又无法摆脱的无意义的思想、冲动和行为,还有一些一般认知障碍的行为特征也在这一因子中有所反映。

(3)人际关系敏感是指某些个人的不自在与自卑感,特别是与其他人相比较时更加突出。在人际交往中的自卑感、心神不安、明显不自在,以及人际交流中的自我意识、消极的期待是这方面症状的典型表现。

(4)抑郁因子以苦闷的情感和心境为代表性症状,具体表现为对生活的兴趣减退、动力缺乏、活力丧失等特征,反映出失望、悲观及与抑郁相联系的认知和躯体方面的感受,另外,还包括有关死亡和自杀的观念。

(5)焦虑因子一般指那些烦躁、坐立不安、神经过敏、紧张及由此产生的躯体征象如震颤等。测定游离不定的焦虑及惊恐发作是本因子的主要内容,还包括一项解体感受的项目。

(6)敌对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反映敌对的表现,即思想、情感和行为三方面。其项目包括厌烦的感觉、摔东西、争论、不可控制地发脾气等各方面。

(7)恐怖因子包括反映出门旅行、空旷场地、人群、公共场所交通工具的项目。此外,还包括反映社交恐怖的一些项目。

(8)偏执因子是围绕偏执型思维的基本特征而制订的,主要指投射性思维、敌对、猜疑、牵连观念、妄想、被动体验和夸大等。

(9)精神病性因子反映各式各样的急性症状和行为,有代表性地视为较隐晦、限定不严的精神病性过程的指征。此外,也可以反映精神病性行为的继发征兆和分裂性生活方式

得到因子分以后,便可以用图廓分析方法了解各因子的分布趋势和评定结果的特征。

(二)应对方式问卷

当个体面对应激环境的时候,哪一类或哪一种应对方式是良好的?如何测量或评估个体的应对方式?这些问题的解决是一项比较困难的工作。一般认为应对是一种包含多种策略的复杂的多维度的过程。

我国学者肖计划于1996年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是根据我国文化背景编制而成的。该量表包含了62个条目,共分为6个分量表,分别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该量表主要适用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求助者,可以解释个体或群体的应对方式类型和应对行为特点,比较不同个体或群体的应对行为差异,并且不同类型的应对方式还可以反映出人的心理发展成熟的程度。研究结果还发现,个体所使用的应对方式都在一种以上,有些人甚至在同一应激事件上所使用的应对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但每个人的应对行为类型仍然具有一定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表现为六种应对方式在个体身上的不同组合形式。这些不同形式的组合与解释有以下几种。

(1)“问题解决-求助”(成熟型):这类受测者在面对应激事件或环境时,常常能够采取“解决问题”和“求助”等成熟的应对方式,而较少使用“退避”“自责”“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在生活中表现出一种成熟稳定的人格特征和行为方式。

(2)“退避-自责”(不成熟型):这种类型的受测者在生活中应对困难和挫折时常常采用“退避”“自责”“幻想”等不成熟的应对方式,较少使用“解决问题”这类积极的应对方式,表现出一种神经症性的人格特点,其情绪和行为都缺乏稳定性。

(3)“合理化”(混合型):“合理化”应对因子既与“解决问题”“求助”等成熟应对因子呈正相关,也与“退避”“幻想”等不成熟应对因子呈正相关,反映出这类受测者的应对行为集成熟与不成熟的应对方式于一体,在应对行为上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态和两面性的人格特点。

应对方式量表是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临床心理测量量表,它主要应用于以下不同领域:①可以作为不同群体的应对行为研究的标准化工具之一;②由于良好的应对方式有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最终成功地解决问题,从而起到心理平衡和保护精神健康的作用,因此,评估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应对行为,有助于为心理健康保健工作提供依据;③用于不同群体应对行为类型和特点研究,为不同专业领域选拔人才提供帮助;④用于不同群体应对行为类型和特点研究,为培养人才提供帮助;⑤用于各种心理障碍的行为研究,为心理治疗和康复治疗提供指导;⑥用于各种有心理问题的人的行为研究,为提高和改善人的应对水平提供帮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