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分析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分析

时间:2023-03-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相对于其他亚文化系统来说,校园文化教育功能有明显的特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课外活动、联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它主要是创造一种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它是高校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内容的密切联系。对于这种不和谐文化因素,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显性与隐性教育功能。

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的分析

一、教育功能

任何文化都具有教育功能,而校园文化同样具有强烈的教育功能。这是由学校教育职能和校园文化的目标决定的,是校园文化最富有个性、最基本的功能。相对于其他亚文化系统来说,校园文化教育功能有明显的特点。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教育教学活动,还是学生课外活动、联谊活动、社会实践活动,都有明确的教育目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教中有“化”,“化”中有教,是教化的有机结合。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不同于课堂教学的教育功能,它主要是创造一种氛围,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感染和陶冶师生。正是由于校园文化在表现思想内容上的这种特殊性,就使校园文化在让人们获得饱含精神满足的巨大情感愉悦的同时,也将其所负载的思想观念、价值评价和理想追求,悄然植根于人们的心灵之中。特别是由于这种参与的过程,始终体现为人的自我感受、自我评判、自我升华的心灵劳作,因此,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才显得格外强大、深刻和稳固。高校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包括显性和隐性两种功能。显性教育功能是高校通过教学环节和实习环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影响规范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模式。它是高校校园文化与教育、教学内容的密切联系。隐性教育功能则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气氛,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它主要通过物化形态(校园的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的绿化、美化等)和观念形态(校风传统、人际关系、集体舆论和心理气氛等)等两大因素,潜移默化地陶冶受教育者的情操、意识和行为,并将社会和学校的文化认同意识潜在地积淀于其深层心理结构之中,从而对受教育者产生深刻而久远的影响[7]。当前我国高校存在着许多“不和谐”的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为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公德的“课桌文化”,反映出大学生中公德意识的淡化和缺失。2.玩世不恭的“恋情文化”,透露出高校的缺乏真诚和责任。3.沉醉低迷的“网络文化”,折射出高校缺乏向上的精神。4.玩物丧志的“宠物文化”,反映出高校的世俗化。5.随心所欲的“调侃文化”,反射出高校缺乏温情和关爱。6.盲目追随的“酷毙文化”,全然忽略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具备的纯洁、健康、正派、高雅与端庄的内在气质[8]。这些不和谐文化都有意无意地折射出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内心世界,其中存在着与和谐校园建设不一致的观念与行为。对于这种不和谐文化因素,我们要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显性与隐性教育功能。在平时的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我们还需要在高校校园中营造科学进步、健康向上、情趣高雅的精神氛围和文化氛围,通过一系列多种形式和多种途径的文化活动,向广大师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和信念,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充分发挥和谐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