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多重功能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多重功能

时间:2023-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教育、凝聚等多项功能。高雅优美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好精神食粮。校园周边社区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郊区的文化环境与社会风气难免会对新校区校园文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多重功能

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

程 霞(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西安 710071)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和主要功能

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特征的亚文化,具有区域性和相对独立性,是在学校这一特有的文化氛围里,以广大师生为主体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及其承载这些财富的规章制度、实践活动和物质形态的总和。

(一)校园文化的基本内涵

校园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校园精神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是师生在长期的教学和教育活动中所形成的趋同性群体心理特征、行为规范和精神追求,其外化为学校的校风。校园精神文化还体现在高校办学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文化活动等方面。一所大学的校园精神文化的形成和确立,需要几代师生的艰辛培育。在此过程中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校园精神文化融汇着历史的、民族的文化精髓,体现着时代发展的特征,蕴含着一所学校的育人思想,覆盖学校育人工作的每个环节。校园精神文化以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开放性、主体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

二是校园管理文化,或方式文化,也称制度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行动指南,包括学校各种规范化、经常化的规章制度、组织结构、社团组织等,体现着学校管理的内在要素,是校园精神文化的反映,对师生具有规范和制约作用。

三是校园物质文化。它是校园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指高校的自然环境、校园建筑及建筑风格、图书资料、教学设施、文化设施、生活设施、校园绿化、美化等是高校教育、科研和生活所面对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是校园文化的物态形式。校园物质文化既是校园管理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的发展基础,又是校园管理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创造的结果。作为载体的校园物质文化,起着构建校园文化氛围、沟通信息、扩展人际关系、丰富校园生活等作用。

(二)校园文化的主要功能

一所高校的校园文化是该校特定的物质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切成果的总和。因此,校园文化实际上涵盖了一所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就其功能来说,校园文化教化和熏陶了人们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品质、审美情趣等深层次的素养,塑造了完美的人格,它与学校教育的目的完全一致。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导向、教育、凝聚等多项功能。

第一,引导学生个体的社会化。校园文化处处渗透着明确的教育目的,在学生的培养目标和规格上发挥着导向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影响着学生的价值取向、思想品德生活方式的选择。

高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来引导学生按照学校的培养目标方向发展。一方面,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客观反映,学校吸收社会文化的精华,通过社会文化在校园文化这块阵地上碰撞、交融,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等产生一定影响,并形成新的思想观念;另一方面,这些新观念对传统文化进行挑战,从而促进民族文化的更新和民族精神的培养。正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之间的这种联系,使得社会文化的每一次波动、每一种现象都会在校园里引起反应,使校园文化呈现多样性和开放性。这样一方面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想象力,锻炼了他们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文化的纷繁复杂使得思想和政治上还不成熟的大学生感到束手无策,从而对消极的文化不加判断地加以吸收。因此,高校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导向功能,提高学生的辨别是非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第二,促进学生个体的自我教育和自我陶冶。校园文化对学生的德、智、体、美诸方面发展都有熏陶作用。校园的建筑、布局和绿化、楼房内外的装修、学生宿舍的管理状况等,是长期陶冶学生品格和心理的重要因素。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对所有参与者的思想品德、智慧才华、情趣爱好和身心发展都具有潜移默化的熏染和陶冶作用。学生正处在成长发育、生命力旺盛时期,对于文化娱乐的需求强烈且丰富多彩。高雅优美的校园文化活动,是满足学生需要的最好精神食粮。轻松愉快的校园文化具有缓解紧张情绪、恢复精力、平衡心理、激励热情,确保以最佳精神状态投入学习生活的作用,大大地有助于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第三,激发学生树立集体意识,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校园文化通过多样的方式来沟通思想感情,融合信念情操,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集体意识。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使全体师生产生对目标、价值观念、行为准则、道德规范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从而使个人在民主、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中,把个体思想感情和行为与整个学校联系起来,为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

校园文化的各项功能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重视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进行整体有序的思考和合理的管理设计,有利于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综合功能和整体育人效应。实践证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的学校往往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这就要求大学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把握时代特征,努力建设特色校园文化,不断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大学生提高素质和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二、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多校区大学正在呈现迅速增多的趋势。多校区大学是指具有一个独立法人地位、有至少两个在地理位置上不相连的校园的大学。在多校区大学中,有一种是在向外扩张过程中形成的。很多大学选择在郊区建立新校区,即属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在老校区向新校区过渡的过程中,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校园文化断层。校园文化是不可简单移植和自然生长的,也并不必然随着学校资产和师生队伍的转移而转入新校区。另一方面,新校区的建设和完善有一个过程新校区的文化活动设施、场所需要逐步配套和完善,且又缺乏老校区的校园文化氛围、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校园文化的传承、连接、生长和创新需要一个过程。再者,校园周边社区是社会环境的自然组成部分,也是师生们必然的活动空间。校园周边社区文化对大学校园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郊区的文化环境与社会风气难免会对新校区校园文化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新校区的规划建设中,虽然很多大学已经或多或少地考虑到了校园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努力使学校历史的沉淀、文化的发展得到体现,但目前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新老校区之间的距离,造成校园文化传承上的断层

首先,缺乏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学校在规划与建设中,优先考虑教学需要和学生食宿,教师科研用房和教职工宿舍常常被列入二期工程,加上郊区交通不便到新校区上课的教师一下课就忙着去乘坐校车,与学生的交流机会少。其结果是,一到晚上或双休日,新校区缺少教师身影,更难感受到老师带领学生搞科研的氛围师生之间存在明显的情感和观念断层。其次,没有师兄师姐。新校区往往由一二年级学生先入住使用,而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在老校区上课,造成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之间联系的隔离,相互之间交流很不方便,低年级同学难以得到师兄师姐们的言传身教,体味不到大学的校园文化,学生的归属感不强,专业思想不稳定,给新校区学生带来明显的失落感。

(二)新校区缺乏老校区深厚的文化积淀,难以感受到校园文化个性

校园物质文化对外表现为学校的魅力和个性,学校若缺少或失去自己固有的特色,自然也就不具备吸引社会的巨大魅力和竞争能力。而新校区建成时间短,缺少包含校园文化精神的历史性建筑、标志等校园物质文化,无法寻找和捕捉到具有陈年往事的象征意义的校园景物,我们所能见到的是新教学楼、新图书馆、新学生宿舍、新食堂……

(三)新制度还没有在心理上得到认可,一时难以成为制度文化

新校区的建设是在社会价值观念多元化和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实施的,由于种种历史的、现实的原因,教育改革在老校区的阻力往往较大,各方面都寄希望于把新校区作为试验田。但在制度创新的过程中,由于师生参与的不足,理解上的差异及利益、观念、惯性等因素,还没有被师生员工在心理上接受成为制度文化。于是,各种新旧教育理念、价值观在这里碰撞,容易使人对制度产生困惑。

(四)在地域、交通、设施、经费等方面,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有边缘化倾向

新校区地处郊区,交通不便,与外界相对隔绝,处于半封闭状态。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又往往设在老校区,存在着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边缘化倾向。由于新校区缺乏校园文化娱乐设施,开展各种活动的成本就相应增加,又由于缺乏高年级学生和专业教师的参与和引导,一二年级学生在建立社团、组织活动方面面临着更多困难,这也给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带来较大的影响。

三、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传承与创新

面对新世纪教育事业和人才培养的新挑战,校园文化在育人中的重要作用已被越来越多的高校所认同,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丰硕,并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见解,如北京大学提出了“空气养人”、华中科技大学提出了“泡菜”理论等。建设高水平的大学校园文化并不仅仅是简单地多盖几栋实验楼、宿舍楼,有一个漂亮的校园等,更重要的是营造校园文化的良好氛围,通过潜移默化和氛围熏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能力、品德情操和人文精神。要在较短的时期内在新校区营造一个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必须根据校园文化建设的规律和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推动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

校园文化作为附属于大学的一种特殊文化,在不同的大学显示出不同的特色。其文化精髓和核心价值取向的形成往往需要几十年乃至更长时间才能固化、定型,而它们往往又是无形的,在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所大学区别于另一所大学有许多方面,但最根本的在于它们有不同的校园文化。那些考入大学前无多大差异的学生,在不同的大学求学数年后往往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就是因为他们受到不同的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因此,各级领导应当充分重视校园文化对大学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加强组织,把校园文化建设纳入学校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加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宏观和战略研究。(www.xing528.com)

(二)以塑造大学精神为核心,弘扬主旋律,营造积极向上的校风和学风

大学精神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灵魂和核心。大学精神“就是以大学为主体的思想情感、作风相统一的对大学生存与发展具有巨大影响力的精神。”(2)普遍而言,大学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自由精神、独立精神、人文精神科学精神、批判精神和创新精神等相互联系的几个方面。大学精神在大学发展中“具有价值导向、精神陶冶、规范约束、群体凝聚、社会辐射等一系列极其重要的作用”。(3)正如美国学者弗莱克斯纳所说:“在保障大学的高水准方面,大学精神比任何设施、任何组织都更有效。(4)因此,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只有以培育大学精神为核心,才能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大学是文化的产物,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要阵地,又是社会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应该始终走在先进文化的前列。正如江泽民同志所说的:“一流大学应该成为继承传播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场所和借鉴世界先进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新知识、新思想、新理论的重要摇篮,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5)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这种特殊使命,决定了校园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因此,新校区的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和巩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地位,弘扬主旋律,坚持以学生为本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校风是大学精神的具体体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深层和重要方面。通俗地讲就是一个学校的风气,是指一个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种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稳定的,具有政治、道德意义,在大学乃至全社会得到普遍认可的行为倾向。要在新校区深入开展校风和学风建设。在充分挖掘学校的光荣传统和核心精神的基础上,以爱国荣校为核心对学生进行校风教育,大力营造崇尚科学、严谨求实、善于创造、具有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良好校风。扎实推进学风建设,努力形成努力学习、奋发向上、诚实守信、勇于创新的良好学风。深入开展先进班集体、优良学风班创建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勤奋学习、刻苦钻研、成绩优异、遵纪守法的优秀学生典型,为广大同学树立榜样。密切结合学生学习的热点和专业方向,做好专业思想的教育引导,调动学生了解专业、热爱专业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还要大力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全面实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活动之中。要从学生综合素质发展需要出发,举办多层次的人文社科类讲座,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要大力加强对以“挑战杯”等赛事为龙头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宣传,培养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兴趣,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和基本规律,初步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不畏艰难的意志品质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三)开展校史、校情和校风教育,增强学生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

面对新校区文化传承比较薄弱的现状,应当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参观老校区校史馆、组织演讲比赛、同高年级师兄师姐座谈交流等,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的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通过开展校史、校情和校风教育,宣传优秀校友的先进事迹和突出成就,举行蕴含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特殊意义的仪式,建设蕴含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有特殊意义的景点雕塑、路名等,使学生逐步了解学校的历史和现状,理解、认同并接受校园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激发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努力攀登科学高峰,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

(四)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

营造浓郁丰厚的校园文化所渗透弥漫的精神氛围,需要大学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然而,目前很多大学的主要领导机构设在老校区,党政干部和教职工也主要住在老校区,客观上造成新校区党政管理干部少、教职工下班后即离开新校区的局面,这无疑对新校区校园文化的建设和传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在树立校园文化全员共建意识的基础上,建设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就显得尤为重要。学校应着力于培养一支富有创新理念、具备较高理论素养和文化素质以及敬业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骨干队伍,专门从事与校园文化有关的研究与实践,总结学校发展的自身规律和鲜明特色,研究在市场经济新形势下高校师生员工思想理论教育和文化需求多元化的规律和特点,并结合学校实际,制定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同时制定出具体的安排、计划和规章制度,力求以全新的观念、全新的方法去创建一流的校园文化。

(五)创新校园文化,构建校园文化活动体系,树立校园文化品牌

新校区文化建设的时代与背景与老校区不同,因此,新校区的文化建设不能简单复制老校区的文化,要充分发挥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潜能,在继承老校区优良文化的同时,汲取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借鉴外国的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的具有新校区特色的新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深入进行调查究,创新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的载体,构建充满生机活力的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化活动体系,树立校园文化品牌。

要借助社团和校园媒体的力量,倡导健康高雅的文化艺术活动。要充分利用重大节庆日和纪念日开展特色鲜明、吸引力强的主题教育活动,弘扬主旋律,注重高品位。以校园文化艺术节、大学生科技节、社团文化月为主线,举办各类健康有益充满活力的文化艺术活动。同时,还要广泛开展体育和心理健康等身心健康类教育活动,如“体育文化节”、“心理健康节”、“女生文化节”等,营造良好的身心健康教育氛围。加强对心理健康辅导站、团支部互助小组工作的指导,鼓励经常开展跃身心的团队训练活动。

此外,还要重视和加强新校区校园文化活动设施、场所的逐步配套和完善,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

四、结语

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是一所大学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能期待一朝一夕就能建成,要树立长期努力、持之以恒、常抓不懈的观点。不能满足于形式,搞一阵风目前,应充分发挥各级领导和各级组织的作用,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骨干的作用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和学生的积极性,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促进新校区校园文化的不断丰富和完善,努力在新校区创造出一种新型、和谐、一流的校园文化。

参考文献

[1]杨新起.新世纪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论.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冀生.高校校园文化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许嘉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漫议.求是,2004(18):28~30

[4]吴松.象牙塔精神的守望和超越.中国大学教学,2002(9):13~15

[5]王云鹏,张磊,李平.建设一流的大学校园文化.理工高教研究,2004,23(3):27~2

[6]李鸿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人格完善.成都中医药大学学版报(教育科学版),2005,7(1):74~75

[7]陈春梅.论多校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政法学刊,2004,21(1):101~103

[8]刘海波,谢仁业.多校区大学管理的若干理论问题及分析框架.教育发展研究,2001(8 23

[9]楼仁功,陈庆.校园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新校区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教育发展研究2005(1):93~94

【注释】

(1)程霞,女,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宣传部理论教育干事,助理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校园文化建设。

(2)冷余生.大学精神的困惑.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1~5

(3)田建国.大学:人才和文化的高地.中国教育报,2003-07-23

(4)熊大辉.试论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根本性问题.煤炭高等教育,2005(1):78

(5)江泽民.在清华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教育报,2001-04-2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