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主流理念

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主流理念

时间:2023-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主流理念[1]惠泱河林光彬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要求。欧美国家更是把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国,目前有50多所大学设立创造力研究机构,进行创造力的研究和开展创造教育的普及工作。这些现象表明,创新教育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

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主流理念

创新教育——21世纪大学教育的主流理念[1]

惠泱河 林光彬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要求。20世纪政治、经济科技、教育的历史发展趋势,知识经济主导社会的未来,使创新居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21世纪将是一个充满创新的社会,一个国家教育的先进程度将愈来愈取决于该国创新教育的先进程度。大学被广泛地誉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发动机”,但这些作用的实现要基于大学广泛而真实地开展创新教育。

在当今知识经济初见端倪之际,各国大学审时度势,纷纷将创新能力的培养置于重要的地位。发达国家甚至把培养创新人才提高到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认为未来的人才教育,应该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群体为主体。因此,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决定教育理念的变化,创新社会需要创新人才,创新人才需要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将成为21世纪大学教育的主流理念。

(一)21世纪将是一个以创新主导社会发展潮流的世纪

新技术革命自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以来,取得了飞跃的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生命科学技术、新能源科学技术、新材料科学技术、有益于环境的高新技术和软科学技术的创立和迅速发展使得科学与技术密不可分,使得科学技术直接成为生产力,并且成为第一生产力。尤其是信息技术方面的变化,它在新的领域工业生产的旧世界造成了很大的震动,在这个领域中,智力劳动将最终超越体力劳动,革新将比大规模生产更为重要,新观念将会给那些创造和实施新观念的人带来决定性的竞争优势。它推动着全球进一步向前发展,使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学技术革命。这种发展正在改变旧有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实质,使工业经济、技术经济发展为科技经济、知识经济。

在20世纪初以前,技术发明需要30年左右的时间,一般遵循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三段发展的线性模式,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尤其是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从基础研究的成果到技术开发的产品的转化只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最新的创新模式是系统集成和网络模型。同时,一些高技术的实现,其知识因素大大超过了物质因素,如一些研究周期较短的生物工程研究项目,从研究成果到产品,不需要太多的资金,就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人连贯地完成这三段研究,开发成产品。还有一些主要是知识含量的研究,如计算机软件开发,可以跳过应用研究直接走向市场,获得经济效益。

人类正在步入一个以知识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时代。在这个时代中,知识将真正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和生产的内在要素,并呈现出一些新特点:经济发展可持续化、资产投入无形化、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将形成新的价值取向、新的市场观念、新的社会组织形式。美国进步政策研究所最近发表的《新经济指数——了解美国经济的变革》的研究报告指出:“新经济是以知识和思想为基础的经济,在这一经济中,创造就业和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是体现在服务和制造业产品中的创新思想和技术。风险、不确定和持续的变革是法则,不是例外。这是一个鼓励创新的迅速变化的经济。创新和更快地将产品和服务推入市场的能力越来越成为获得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持续不断的创新对与工业、商业、服务业及高新技术的成功变得至关重要。”所以,知识经济是在充满创新和鼓励创新中发展的经济。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发展趋势,我们说未来是一个创新的社会,创新将居于社会发展的核心地位,创新的规模和效益将改变社会发展的潮流。

(二)创新教育将成为大学教育的主流理念

21世纪的人才竞争是以创新能力为特征的综合素质的竞争。教育是推进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将取决于知识创新、分配和使用的程度。而知识的生产与创新,又取决于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在未来的创新社会,教育在培养创新人才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重视学习、重视教育、重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首要特征。英国经济学家》杂志把大学称作“知识工厂”。认为大学不仅是知识的创造源、人才的培养库、文化的传播者,也将是经济的增长源。所以,教育将成为知识经济的核心。知识的产业化正在使这种趋势变为现实。管理大师德鲁克认为:知识革命对我们来说就像19世纪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一样巨大,他将改变每一个组织和工作的性质。

目前,国际发展呈现三大新趋势:一是新的科技革命向纵深发展,二是经济结构的转型,三是跨国公司对各国的影响日趋深刻。这三种趋势要求各国不断加强国家整体的创新能力,以适应更加开放、变化更快的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对教育提出了革新的要求,要求教育把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人才培养的重点。

现在,世界各国比任何时候都重视和关注创新教育和创新人才的培养。如:1995年,韩国政府在其教育改革方案中要求,教育必须从以知识记忆为主向以培养创造力为主转移,大学教育由传播现有知识和外来知识向科技、文化创造的方向转移。1996年,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提出《培养具有创造精神的人才》的教育改革意见,得到日本政府的采纳。欧美国家更是把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作为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他们通过各种途径与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的专门开设创造课程,进行系统理论与方法教学;有的结合常规教学进行创造能力的培养;有的以系列工程问题或设计问题为主线组织整个教学计划;有的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发明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美国,目前有50多所大学设立创造力研究机构,进行创造力的研究和开展创造教育的普及工作。这些现象表明,创新教育正在成为教育发展的主流理念。(www.xing528.com)

(三)创新教育将成为中国教育发展的重点

21世纪初叶,我国面临三大挑战,即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向纵深发展的挑战,由传统的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由粗放发展到集约发展的增长方式的转变的挑战;建设民主与法制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挑战。特别是我国要完成产业结构的升级、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转型,实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进行赶超,创新之路就成为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所以,我们认为国家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启动知识创新工程,进行制度创新,是完全正确的英明决策。

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高速公路”在发达国家迅猛发展,随后又提出“知识经济”、“数字地球”等发展趋势。尤其是20世纪科学技术将突飞猛进,科学理论和发明的物化和被应用的时间越来越短。科学出版物过去约10年增长一倍,现在全世界每天发表科技论文6000~8000篇,一年半就增长一倍。因此,我们说中国科学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的进步,都要靠持续不断的创新,不创新就落后,就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地。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如果不能创新,不去创新,一个民族就难以发展起来,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惟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

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求变、创新的经济。21世纪,我国不论是发展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实现现代化,还是发展市场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教育强国与民主法制国家,都需要通过一批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才干的高级专门人才来实现。当代科学技术条件下,各国之间的差距主要体现为知识、技术的差距,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差距,特别是创新人才的差距上。

1998年8月,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将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主要任务。1999年6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目前,我国高校正全方位进行创新教育的探索。有的大学把2000年作为“创新教育年”,有的大学提出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有的大学决定把学校办成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全国一大批高校,正在积极探索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途径、方法、方式。高级人才的价值在于创新,已经成为普遍的共识。

因此,创新教育将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要使大学在新的世纪里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必须把创新教育作为教育的主流理念,进行教育理念的创新、制度的创新、组织的创新、管理机制的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及教育手段与技术的创新等。

(四)创新是一面旗帜

从20世纪中国发展的历史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现代科技的发展必须走创新之路,学习与模仿是无法超越西方的。现在我国还处于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层次,而美国正在制定措施使18~23岁的青年全部接受大学教育,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不进行创新,我国又会再一次落后于西方,下一次科技革命又将与中国无缘。

创造力是人才的价值所在,是高级人才更好适应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能力所在。现代人才不仅要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需要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即善于发现和抓住机遇的能力。未来的发展变幻无穷,要求人才适应性的能力更为扩大。但适应性又是以创造性为核心的,只有最具创造性的人才才能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因为这将是一种主动的创造性的适应,而不是消极的被动适应。因此,高等教育不仅要有对社会变迁适应能力,更要具有塑造、引导未来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的核心是创新,而不是模仿,特别是当前,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正在呈现出综合化、一体化、人文化、信息化的趋势。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是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先导,创新意识对于我们迎接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至关重要。时代强烈地呼唤着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力。因此,教育必须使学生意识到挑战,使他们懂得责任以及学习领导才能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著名科学家钱伟长教授说:“现代科技要求我们培养自己不断获取知识的能力,跨世纪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应重视培养学生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大批有创新意识的人。”所以,创新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面旗帜。大学开展创新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基本要求,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转型的现实要求,它既是以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为时代背景,又是知识经济与科教兴国的时代要求。

【注释】

[1]该文原载《高等理科教育》200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