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就业鸿沟”矛盾凸显大学课程结构亟需改革

“就业鸿沟”矛盾凸显大学课程结构亟需改革

时间:2023-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0“就业鸿沟”矛盾凸显大学课程结构亟需改革问题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大学课程改革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根据用人单位和社会市场变化的趋势,及时进行课程改革,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

“就业鸿沟”矛盾凸显大学课程结构亟需改革

10 “就业鸿沟”矛盾凸显大学课程结构亟需改革

img66

问题

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主要体现在“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7)“就业鸿沟”的现象使人们开始认识到,当前高等院系、专业和课程设置等方面与市场需求脱节,大学教育的过于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轻视了对大学生未来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及专业技能等方面的系统培养,从而使得大学毕业生的知识结构陈旧,就业力严重不足,一毕业就面临着被淘汰的危机。

●题图注:2005年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职场》针对就业鸿沟进行的大学生就业首届训练营。

讨论

孟瑞:我认为,大学生“就业力”不足是造成“就业鸿沟”的关键,而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力与高校课程体系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大学生就业能力作为就业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培养就业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因此大学课程应适应市场需求,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其次,高校不应该是脱离社会的独立王国或者是象牙塔,而应该成为社会的中心,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www.xing528.com)

段明广:在培养目标上,人才规格的制定上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建立学生实践实习基地,聘请企业等用人单位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指导老师,增加与企业、社会的交往,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在寒暑假安排学生走进企业进行岗位实习,让学生在实训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通过实地锻炼,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得到提升,走出校园后,能够尽快投入工作,完成从象牙塔到职场的蜕变。

王国亮:大学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往往忽略对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观念、知识、方法和专业技能等方面缺乏系统性的培养,因此,要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就需要高校按照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系统构建与就业市场接轨的课程体系。

徐秋玲:大学培养人才的主要方式就是课程学习。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增加选修课程,课程设置多样化,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加强学科的交融,开设交叉,边缘学科和综合性课程。课程结构的设计要结合人才规格要求、职业资格标准,并体现出基础性与专业性、统一性与灵活性、实用性与发展性有机结合的特点。

贺祖斌点评

大学为培养人才而设,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需要通过课程设置来实现的。人才的培养规格与大学的课程结构有着固有的、内在的和必然的对应关系。目前,我国高校课程在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实效性仍显得不足,这既与大学生素质结构要求和培养目标的定位有关,也与课程建设有关。大学课程改革是大学教学改革重要内容,课程又是大学生培养的核心内容。因此,通过课程改革,提高大学生培养的质量,使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相一致。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大学课程改革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根据用人单位和社会市场变化的趋势,及时进行课程改革,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此外,还要突出强调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问题。由于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课程内容缺乏统一和系统性,而且就业指导的师资队伍也缺乏专业化,从而导致高校就业指导的有效性缺失。这一领域的问题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就业管理工作的效率,所以我们需要,从教材到师资队伍,再到教学形式等全方位构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进一步完善就业管理工作,真正把工作的成绩落实到学生的利益上,为大学生提升就业力、充分就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总评:

本次学术沙龙以“就业”为主题,引申出关于高校大学就业难的十个方面的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也关系着社会和谐发展。随着近年来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程度加重。尤其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就业期望也都在不同程度的转变。虽然自主创业优惠政策也在不断的惠之于学生,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逐渐呈现。“被就业”现象更是加重了大学生就业的严峻性,就业率的公信力正在备受拷问。作为高等教育研究者,我们更应当担负使命,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献计献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