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咨询心理学理论的统一与发展

咨询心理学理论的统一与发展

时间:2023-04-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六节咨询心理学理论的统一与发展我们可以从人脑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看心理学新理论体系的建立。继精神分析学说之后,华生等人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得到巴甫洛夫、斯金纳、艾森克、沃尔普等人的支持和发展。事实上,从脑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来看,三大心理学派分别强调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胎儿和儿童心理研究证实,宫内体验和胎教影响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重要。

咨询心理学理论的统一与发展

第六节 咨询心理学理论的统一与发展

我们可以从人脑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看心理学新理论体系的建立。众所周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三大学派,它们各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和心理治疗的实践,并长期处于相互的争论之中。

精神分析学派是由弗洛伊德于1895年创立,以后又得力于他的学生荣格阿德勒(A·Adler)、霍妮(Horney)等人的发展。精神分析学说把人的意识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等不同层次,尤其重视潜意识的研究,认为潜意识是人的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潜意识具有强烈的心理能量的负荷,是人心理深层的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根据潜意识学说提出的精神分析治疗,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继精神分析学说之后,华生等人提出行为主义心理学原理,得到巴甫洛夫、斯金纳、艾森克、沃尔普等人的支持和发展。该学说重视环境与人和动物行为变化之间关系的研究,认为只有查明环境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才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测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根据该学说理论提出的各种行为治疗方法,形式丰富、疗效卓著,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领域的第三势力。其提倡者主要有奥尔波特、马斯洛罗杰斯等。该学说重视对人主观经验的研究,尤其重视人类所特有的价值观、创造性、选择性和自我实现,以人的意识经验作为出发点,坚持人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坚持人的独立主动性,关心和重视人的价值和尊严,相信每个人的先天潜能的存在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事实上,从脑的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来看,三大心理学派分别强调了人类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把它们统一起来,创建新的人类完整的心理学体系呢?

一、客观看待人脑发育和心理发展过程

人的胚胎1月龄左右形成3个脑泡,前脑泡向外发展形成大脑两半球。妊娠3月时,半球开始覆盖间脑,以后再覆盖中脑和小脑。妊娠4月龄时脑发育进入高峰,最关键时间是妊娠的后3个月到出生后6个月。

新生儿脑体重约390g,第一年脑重每天增加1g,自2个半月~3岁时脑重已达900~1011g,6~7岁时脑重已接近成人,达到1280g。9岁时1350g,12岁时1400g,20岁左右停止生长。据测定,脑代谢率第一年约为成人的2/3,2岁时和成人相当,3~4岁时比成人高一倍,直至6~7岁。

儿童大脑重量的增加并不是脑神经细胞的增殖,而主要是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伸长。新生儿大脑皮质表面较光滑,沟回很浅,构造十分简单,以后神经细胞突轴数量和长度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神经纤维向不同方向延伸,伸入皮质各层。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脑内部成熟的标志。新生儿脑的低级部位(脊髓、脑干)已开始髓鞘化,接着是与感觉运动有关的部分髓鞘化,最后是与智力活动直接有关的额叶、顶叶区髓鞘化,从而为复杂行为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儿童的心理发展与脑发育同步进行

出生以后,个体开始进行独立的生理活动,如呼吸、营养和排泄等,依靠大脑皮质下中枢的本能反射活动(无条件反射),如食物反射、吞咽反射、定向反射、防御反射等,来进行体内生物活动和外界环境的最初适应,并在外环境刺激的影响下,很快与周围环境建立新的联系,通过条件反射的形式进行简单的学习活动。大脑的发育为建立复杂条件反射建立物质前提,同时大脑皮质内抑制功能也发展起来,对分析和综合外界刺激以及调节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都十分重要。随着后进化脑区的发育和渐趋成熟,个体在应对越来越复杂的环境中不断学习,心理发展逐渐趋于成熟,人格得以健全发展,个体也就逐渐成熟起来。

从人脑的发育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可以明显看到:精神分析学说更适用于人的早期,行为主义理论更适用于个体学习发展的过程,而人本主义理论更适合于个体完成社会化以后的成熟时期。为了能更清晰地说明三大心理理论在人类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关系,我们把人一生的心理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基本行为模式(信息库)建立的阶段(0~6岁)、复杂行为程序的编制阶段(7~20岁)、意识的指导和调控阶段(20岁以后)。

(一)基本行为模式(信息库)的建立

基本行为和复杂的行为没有明确的界定,前者泛指个体维持生命活动和适应早年环境的一切行为,后者则指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学习和训练所形成的适应复杂(社会)环境的行为。基本行为程序构成潜意识的信息库,是“本我”或“本能”冲动的能源,多表现为无意识(不随意)行为。

基本行为程序主要形成于脑发育的高峰期,尤其是妊娠最后3个月到出生后2周岁,更是基本行为程序编制的最佳期,6~7岁后基本行为程序的编制已明显减少,至20岁左右,随着脑发育的停止而趋于终止。

尸解脑组织进行轴突联系计数发现,儿童大脑皮质部分的轴突密度比成人高得多。以某一脑区而论,儿童每立方厘米脑组织约有150000亿以上的轴突,而成人却不到100000亿,可见儿童期脑组织增殖迅速,极易建立各种联系。此时若环境提供的信息越多,就会有更多的神经轴突和神经径路处于接通状态,经常使用的神经通路会得到加强,从而形成基本行为程序并储存起来。

科学家把人类17岁的智力作为100,4岁以前就已经具有50%,4~8岁再获得30%,8~17岁再获得最后的20%。这与我国的一句古话极其相符,即“三岁看大,七岁看老”,7岁以前是人一生最重要的时期。胎儿和儿童心理研究证实,宫内体验和胎教影响对孩子的心理发育非常重要。美国纽约大学教育中心托马斯·伯尼(Toma ernie)博士说:“子宫内体验是决定胎儿性格的基础,胎儿经历产程的体验能决定他一生性生活的方向。”兰克(Rank,1924)就强调产伤是各种焦虑之源。新近儿童心理学研究证明,儿童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是3岁左右,甚至是3岁以前,过了相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再要发展该项能力,则事倍功半,需要艰难的学习和训练过程。(www.xing528.com)

事实说明,7岁以前是人类基本行为程序编制的主要(关键)阶段,个体许多不良习惯乃至神经症的病态程序也多半源于此期,此期形成的各种基本行为程序易于储存在“潜意识库”中,形成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个性和人格的基础。精神分析学派所注重的正是这个时期。该学说重视个体所特有的行为模式与个体的早年经历,尤其是挫折、体验强烈的应对模式对日后行为的重要影响。可以说,该学派强调个体基本行为程序的编制及其在个体一生活动中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复杂行为程序的编制

复杂行为程序编制的过程体现了个体的学习(或者称为社会化)过程。即是说个体在基本具有了生存和适应简单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在个体与复杂(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改变和完善自己的应对模式,学习更复杂更合理的行为方式,从而使自身更适应人类社会的复杂环境。

复杂行为可以是新学习而来的,例如通过复杂条件反射而建立起来的新行为程序,尤其是上学之后适应学校生活,适应社会文化的各种复杂行为。还可以是在新环境的作用下对基本行为程序进行改造、组合、完善而成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基本行为程序(潜意识)对日后行为的巨大影响,而行为主义理论更强调后天环境对旧行为程序的改造、完善以及新的复杂行为的学习和程序编制过程。其实,都没说错。教育学研究认为,儿童期要在7岁以后才能进入正规学习阶段,实际上儿童的学习过程可源于新生儿乃至胎儿期。为了便于区别两个学派所强调的不同的学习含义,暂且把0~6岁的基本行为程序编制为主的过程划分为精神分析学说更适用的阶段,而把7~20岁的复杂行为程序编制为主的时期划分为行为主义理论更适用的阶段。因为儿童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发育至7岁以后开始趋于完善,尤其是大脑抑制功能的发育和健全,使神经系统的功能更趋向稳定、协调,所以把复杂行为程序的编制定为7~20岁似乎更合理。

经过刻苦的学习和训练,人不仅可以学习编制新的行为程序,而且可以消除或压抑旧的行为程序。成人一般不再具有幼年的行为特点,通常人们把成人表达幼年行为视为心理变态。

复杂行为程序基于条件反射原理建立。此阶段大脑发育基本完成,神经纤维的髓鞘化完善,暂时接通的神经径路不可能永久保持,复杂行为程序,尤其是大脑发育后期形成的程序,不易进入“潜意识层”,所以由学习而来的复杂行为可以通过“反学习”而消除;或者通过学习培养(编制)新的类似行为来削弱或替代原来的行为;或者改变环境(给予厌恶刺激等),以阻止复杂行为的表达等等。基于行为学习理论,人们设计了许许多多的行为治疗方法,并且校正着人们各种各样的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行为。

(三)意识的参与及调控作用的完善

个体随着生理心理发育全面的趋向成熟和社会教化过程的趋向完善,人格发展也逐渐健全起来。精神分析学说提出人格的三层结构,“本我”、“自我”、“超我”。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它是社会道德规范的内化,表现为良心和自我理想,按照至善原则指导自我,限制本我,达到自我典范。

人本主义理论更适用于社会化的成熟的个体,更相信个体具有的特性,如价值观、创造性、选择性和自我实现的努力,更相信成熟的大脑活动所具有的意识经验,相信大脑(意识)对个体行为的调控和指导作用,相信个体有基本行为和复杂行为程序的能力,以不断发展自己,不断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

现有的人类行为大体可分为不随意行为、随意行为和介于两者中间的基本不随意也可随意的行为。生命基本活动的行为多是不随意的(如胃肠的蠕动等),但也有介于随意和不随意之间的(如呼吸行为)。在不随意呼吸运动的基础上,可人为地改变呼吸的频率和深度。事实说明,通过艰苦的学习和训练,意识可以干预更多的不随意行为,例如瑜伽功功底深厚者能有意识地调节自己的心跳、胃肠蠕动,控制自己血压的升降等等。

所谓的“智慧脑区”(后进化脑区),如额叶、颞叶等的发育,决定着意识的参与和调控作用的完善。幼时儿童行为的多动趋向是正常的,因为大脑额叶功能不健全,抑制能力就薄弱,从而使皮质下中枢的活动相对较强。待儿童7岁以后,若皮质的控制能力仍不强,此时孩子的多动行为即可诊断为多动症。多动症延续到成人期就会表现为行为障碍或行为失控。

判断一个正常人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看他意识的参与和调控能力是否健全,是否接受社会文化和伦理道德的约束和规范。即是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符合社会的利益或为社会所允许。倘若一个人有反社会行为、反伦理道德的行为,或者无节制地表现幼年行为,表达基本行为,可以认为这一个体是病态的,或者是犯罪的行为。

人本主义学派更重视研究成人的心理发展,重视人的理智(意识)对本能的调控,对基本行为以至复杂行为的改造,对新的更文明的行为的学习。该学派强调的是个体在社会化后的复杂行为,应成为个体的主导行为。只有意识对行为具有完整的调节和控制功能,才能使人类趋向文明。人本主义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并鼓励个体为享受更健康的生活,为追求更高水平的心理健康,做出更积极的努力。

三、咨询心理学理论的统一和发展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和心理过程,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其人格特征的影响,或者说个体心理素质是心理过程的基础。而个性或人格的发展不仅受遗传基础的影响,而且受环境和教育因素的作用。早年的成长环境和教育因素决定了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决定着个体行为程序的编制和改造,也体现着个性心理素质的发展和完善。个体早年编制的基本行为程序构成了日后行为的基本模式,成为一生行为的基本信息(程序)。虽然该行为仍可改造,但相对稳定性较大,因是与脑发育同步,故易进入“潜意识层”而被固定下来。复杂行为程序是通过学习或改造基本行为程序而形成的,因接受环境的影响大,不易巩固,易为反学习而消除,或为新行为所代替。待脑功能发育完善,又完成适应复杂环境(社会化)的学习之后,意识的参与和调控才会使人的行为更科学、更适应、更趋向于文明。

从脑的发育和心理发展的过程即可以清晰地看到,三大心理学派分别强调了个体从形成到发展到成熟的一生的不同阶段,即生物人阶段、社会化阶段、社会人阶段,并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三大心理学派应该结束三足鼎立的局面,在发展心理学的旗帜下,联合起来,各自从自己的学术基础出发,作出更深层的研究,以促进人类心理学新理论体系的形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