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扎根理论研究范型及其研究过程

扎根理论研究范型及其研究过程

时间:2023-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扎根理论研究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格拉森和斯特劳斯。格拉斯认为,扎根理论研究者在收集、分析资料时,同时也在聚焦问题,其目的是研究者要很清楚地向发展理论的方向进展。扎根理论的发展尽管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甚至其创始人拉格斯、斯特劳斯、考宾之间存在分歧,但扎根理论的各种取向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其实证与解释的特征。

扎根理论研究范型及其研究过程

三、扎根理论研究范型

扎根理论研究法是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学中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科学研究方法,目前,它已在社会心理学教育学护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得到广泛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法就是在系统收集实地资料的基础上,依据现有资料分析、概括、发展出一般性理论的过程。扎根理论研究法要求研究者深入到特定情境中,通过收集20~30个被访谈对象的有关资料,在资料达到饱和状态(即再继续收集资料已不再有新的发现)的情况下,对所得资料进行分类、编码,要使各类别具有单维性特征,然后在开放式编码和轴心编码的基础上,形成命题链,再对各命题建立条件式矩阵,以发现影响中心命题的经济、政治、历史、社会文化条件。在此基础上概括的理论命题还要接受类似情境下的经验检验,以便进一步修改和发展理论命题。因而,扎根理论研究法是一种螺旋式的由现场到理论,再由理论到现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Strauss&Gorbin,1990;Glaser,1992;Glaser&Strauss,1967)。

扎根理论研究法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代表人物是格拉森(Glaser)和斯特劳斯(Strauss)。20世纪上半叶的社会学深受量化研究的影响,格拉森在哥伦比亚大学期间,学习接受了严格的量化研究训练,但他对量化研究中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分开强烈不满;斯特劳斯在芝加哥大学跟随布鲁默(Blumer)和帕克(Park)学习,深受符号互动论和民族志的影响。格拉森和斯特劳斯在其《扎根理论的发现》一书中,明确了扎根理论的主要目标:(1)强调理论与研究一体化,反对理论与研究的强行区分;(2)指出质化研究并非是量化研究的低级阶段,以反对当时流行的将质化研究作为量化研究的先行步骤或低级阶段;(3)扎根理论是一种系统的理论,以反对人们认为的质化研究是非系统的,凭感性印象形成的;(4)扎根理论坚持搜集资料与分析研究的不可分性,以反对量化研究中搜集资料与研究分析分步进行的做法;(5)扎根理论坚信质化研究可产生更具解释力的扎根理论,以反对质化研究无法产生理论的观点。

格拉斯于1978年发表了《理论的敏感性》(Theoritical Sensitivity),从方法论层面进一步推进了扎根理论方法的发展。为了使扎根理论为更多的读者所认识和理解,斯特劳斯又出版了《社会科学家的质化分析》(Qualitative Analysis for Social Scientists)。为了推进扎根理论在方法、技术方面的广泛传播,斯特劳斯和考宾(Corbin)于1990年出版了《质化研究基础:扎根理论的程序与技术》,对扎根理论的分析步骤和新的技术手段进行了详细阐述,该书于1998年出版了第二版。

扎根理论一般有如下研究步骤。

(1)选择适合的研究主题。扎根理论适合于对某些现象的把握缺乏充分理论或现有的理论无法充分地揭示现象的复杂性。扎根理论一般从敏感化概念开始,它可以给研究者以引子,使研究者敏锐到是与提出与研究主题相关的任何问题,敏感化概念是研究的起始点。(www.xing528.com)

(2)界定意义、解释研究过程。扎根理论强调过程,重视人们现在正在进行什么,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行动背后的多层意义。

(3)收集相关资料并聚焦某一核心问题。通过观察法、文献法,特别是访谈获得相关资料,研究者应深入现场尽可能获得广泛、丰富的资料,以充分展现当事人的思想、情感、意图、行动,这也是聚焦核心问题的过程。格拉斯认为,扎根理论研究者在收集、分析资料时,同时也在聚焦问题,其目的是研究者要很清楚地向发展理论的方向进展。

(4)编码分析资料。斯特劳斯和考宾认为,编码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开放式编码、轴心式编码、选择性编码。开放式编码是编码的初级阶段,它通过定义某一单元资料究竟在讲什么而形成,通常可以逐行定义或逐段定义。轴心式编码就是对初始的开放式编码进行比较、分类、重新组织,这时某些核心概念或范畴形成一个编码图。选择性编码就是对已形成的编码图进行概念式范畴的重新组织,以形成一个模型或理论。

(5)理论的形成。编码图形成的概念或范畴模型再通过命题的方式加以呈现,同时,扎根理论研究也以命题或具体假设的方式而结束。

扎根理论的发展尽管呈现出多种研究取向,甚至其创始人拉格斯、斯特劳斯、考宾之间存在分歧,但扎根理论的各种取向在本质上具有共同的特征,这就是其实证与解释的特征。一方面,它追求研究的系统性、技术性,以真实地反映外在世界,这与实证主义是一致的;另一方面,它又强调不同视域下聚焦问题的多样性,重视行动背后意义的解释,承接了解释学的主旨。因而扎根理论在方法论层面存在着客观主义与建构主义之争,其实二者之间并不是绝对对立的,而是存在着中间地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