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前后农民看病的状况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前后农民看病的状况

时间:2023-04-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提供了医疗保障,相当比例的报销使住院不再是农民犯愁的事了。但汪淑芹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规定给汪淑芹报销了80%的医疗费。从以上这两个个案,基本能看清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前后农民看病的状况。但改革开放后,合作医疗瓦解,农民看病负担日益加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解决本市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避免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起到重要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前后农民看病的状况

农民有句口头禅:“辛辛苦苦十几年,一病回到改革前。”说的是,农民因缺乏医疗保障、时常因病返贫的现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农民提供了医疗保障,相当比例的报销使住院不再是农民犯愁的事了。

2006年3月13日,《黑龙江日报》在《合作医疗:两个患病农民的迥异境遇》中讲述了有无参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典型案例:

一个债台高筑,因病返贫靠救济生存:富裕县龙安桥镇龙安桥村村民周景军全家四口人。3年前,周景军一家在龙安桥村可算是数得着的富裕户:有车、有牛、有地、有存款。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02年冬天,周景军一时感到浑身乏力,到医院一检查,肺癌。为了治病,家中两万多元的存款不到半年就空了。该借的借遍了,该卖的卖没了。如今的周景军只好硬挺,依靠扶贫救济过日子。

一个享受合作医疗,日子过得很滋润:依安县新合村的汪淑芹。

2005年冬天,汪淑芹得了出血热病,为看病花了1.6万多元。但汪淑芹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按规定给汪淑芹报销了80%的医疗费。由于有村级合作医疗托着,汪淑芹一家才没“沉”下去。相反,即使生了一场大病,其红火的日子丝毫没有影响。

从以上这两个个案,基本能看清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前后农民看病的状况。

1.过去:看病难、看病贵、因病致贫

农民看不起病并非今天才出现的问题。在解放前以及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中,因为生病而导致家庭一贫如洗的状况更是屡见不鲜。清末的国民因为体质弱被称为东亚病夫,民国时期的国民健康状况也没有明显改善。

民国时期,农民占总人口85%以上,整个国民的健康状况都很糟糕,农民尤甚。当时全国人口的发病累计每年1400万人,死亡率在20‰

以上,其中半数死于可预防的传染病。1930年代,中国因为不能得到有效治疗而死亡的农村人口大约有510万。恶劣的卫生条件和医疗状况导致1949年中国的人均寿命只有35岁。大部分农民看病还是中医,中医也有坐堂、出诊、摆摊、游医几种。看中医一般给个红包,给多少钱要根据个人经济能力。中医大夫通常只开药方,有的也同时买药。病人拿药方再去药铺买药。中医药的费用较低,但是最穷的农民还是看不起。即便能看得起,由于中医本身的缺陷也无法解决广大农民的健康问题。过去因为得大病而家破人亡的例子很多,很多的农民干脆有病不去治,求神拜佛往往成为人民生病后的主要选择。

1949年后,新政府的卫生政策大大改善了农村公共卫生状况,使得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显著降低,加上婴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使得人口预期寿命显著增加。计划经济时期的合作医疗给农民日常看小病提供了方便。

但改革开放后,合作医疗瓦解,农民看病负担日益加重。虽然解放后兴起的合作医疗在解决农民的看病问题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一直到2000年左右,看病贵、看病难成为老百姓心头挥之不去的痛,对于农民更是如此。“救护车一响,一头牲畜白养;致富十年功,大病一日穷。”这句顺口溜就是农村现实生活的写照。疾病已成为农民致贫,返贫的首要因素,其引起贫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引起劳动力短期或长期失能,导致家庭劳动力丧失而致贫;二是由于因病花费医药费用导致家庭贫困。如甘肃农村约有25%的贫困人口因病致贫,陇南等地更高达40%以上。

2.现在:大病报销、有效缓解因病致贫(www.xing528.com)

017

图2-4:(2006年)山东阳谷县张秋镇史塘村老人高祥居领到新农合医疗证后高兴地合不拢嘴。(图片来源于聊城新闻网)

建立新农合制度是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抵御疾病风险,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可以发现,新农合有效缓解了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给农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促进了农村基层卫生条件的改善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也为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奠定了一定基础。应该说,广大农村“看病贵”已有缓解,农民报销更轻松,资金安全有保障,保障水平在提高,“小病拖、大病扛”的现象基本消除。例如有数据显示,受惠于新农合,青海农牧民健康水平大幅提升。截至2011年,青海省农牧民因病致贫、返贫率从2003年的56%降到24.2%。下面有三个事例能进一步说明现在农民的看病状况。

事例1:2005年,天津夫妻双双患癌,仍能供孩子上大学

夫妻双双罹患癌症,再供一个孩子上大学,对于任何一个家庭都难以承受。而天津市北辰区农民孙广娟一家却因为参加了新农合而顺利渡过了难关。细心的孙广娟把他们夫妇的医疗费用都记在小本儿上。

“2005年5月17日我丈夫被诊断出胸腺癌,光治疗费就花出去14.56万。

可是祸不单行,半年后我又被查出结肠癌,这回花了6.2万。没想到合作医疗救了我们全家,总共报销了7.47万元。过去都说养儿防老,怕老了得病没人管,当初镇上入户宣传合作医疗,我们全家对‘参合’也是将信将疑。可如今我们两口子都得了绝症,家里两个女儿,一个上大二,一个还没上学,要不是当初‘参合’,这个家就彻底败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实施,对解决本市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避免他们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起到重要作用。

事例2:儋州农民因为有了新农合,感觉心里“有底”了

“以前没有合作医疗,百姓最怕得病,有了病也不敢治,而是能拖便拖,能忍则忍。”做小生意的儋州木棠镇农民陈得庆说,现在他们的心里有底了,有病也敢去医院看了。和庆镇罗便村委会村民林道泽也说,以前他每两年进行一次体检。今年8月,他除了进行以前的常规体检以外,还加做了胃镜检查和肿瘤全套检查。他说:“现在有了新型合作医疗,补偿多少钱是一回事,更主要的是心里有了数,踏实多了。”

“以前农民患病,特别是慢性疾病,总是拖着忍着,最后小病变重,重病变危”,儋州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办公室负责人吴汉贤说:“现在农民再也不是像以前那样,捂着口袋有病不看或者抱病不治。”

事例3:2008年,安徽合肥农民一年六次入院看慢性病2008年12月11日下午,在(安徽合肥)肥东梁园镇卫生院里,47岁的陶圣翠躺在卫生院3号病床上。她由于气管炎复发住院了,这是她今年因该病复发第六次入院,“我现在在乡镇卫生院看病,能报销70%”。她支气管炎的老毛病已经患了32年,“年年都发,每年看病都花上四五万,今年花了3万多,光新农合就报销了1万多。现在也敢去大医院看了。”“以前农民只要患了病,至少四成选择的是小病扛、大病拖。”肥东县卫生局副局长吴东介绍说,肥东从2004年启动新农合,现在农民最大的改变是看病观念,“无论大病小病都能积极看”。如今农民有病,只要住院,在乡镇卫生院能报70%、县医院能报60%、在省级医院看能报销50%,“而且是出院就能拿到报销款,农民参合时自己只用掏20元,每年最高报销额度达到5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