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美剧迷的生产创造的分析介绍

美剧迷的生产创造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有关迷文化的研究强调粉丝不仅是文本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本的生产者。当迷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时,他们的主动性因此而得到了体现。[12]粉丝生产、创造历来都是研究中的重点。费斯克将粉丝的生产力划分为三类,即: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只是粉丝的文本生产并不是出于营利的目的。对于美剧迷来说,他们希望尽可能全面彻底地掌握偶像的所有信息。

美剧迷的生产创造的分析介绍

有关迷文化的研究强调粉丝不仅是文本的消费者,同时也是文本的生产者。当迷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生产者时,他们的主动性因此而得到了体现。[12]粉丝生产、创造历来都是研究中的重点。费斯克将粉丝的生产力划分为三类,即:符号生产力、声明生产力和文本生产力。符号生产力是整个大众文化的特征,只要受众从文化商品的符号资源中创造出自己的意义,他就是在从事符号生产。符号生产是一种内在的理解能力。当这种内在的、私人化的意义通过口头交谈、穿着打扮或者其他行为表现出来时,它就成为可见的、公共的声明生产力。而文本生产力与官方文化的艺术生产力很接近。只是粉丝的文本生产并不是出于营利的目的。[13]具体而言,粉丝文本生产力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对于原始文本的积极重构,以及在原文本基础上的再创造。

(一)对于原始文本的重构

美剧迷不仅消费文本,从中解读出意义,同时也以多种形式主动参与到文本的重构之中。我们通过对网上美剧论坛的参与观察,发现粉丝们对文本的重构包括三种最普遍的形式:收集文本的相关资料、为文本挑错以及弥补意义的间隙。

1.收集文本的相关资料

浏览伊甸园国外连续剧交流站和磬灵风软影视论坛,可以看到,美剧迷们通过多种媒介渠道,收集了大量与剧集相关的资料,展现出了惊人的资料汇集能力。 目前,这些网上美剧论坛已经成为最为详尽的美剧资讯聚集地。仅以伊甸园国外电视剧交流站里的《绝望的主妇》分论坛为例,在这里,我们可以找到各种各样与该剧有关的信息(见表6.3 )。

表6.3 伊甸园国外电视剧交流站《绝望的主妇》(DH)分论坛结构

(续表6.3)

在《越狱》分论坛上,还有的剧迷通过亚马逊网站在美国购买了该剧的官方杂志,然后将内容扫描上传与其他剧迷分享。此外,在这里也能找到剧迷收集上传的国内媒体上该剧相关的资讯、评论。可以说,美剧迷们是以互联网为基础,在全球范围内跨媒介寻求、收集剧集的相关信息。对于他们来说,文本不再是每周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的短短四五十分钟那么简单了。通过汇集相关资讯,美剧迷们极大地扩展了文本的内容和层次,他们对于剧集内容的阐释也因此变得更加丰富。当研究者问到“为什么会如此热衷于收集各种幕后的花絮、轶事”时,受访者谈到:

“我特别喜欢《绝望的主妇》,跟它有关的资讯当然也想多了解一些啊,有兴趣嘛。而且我也希望能和其他的同好分享,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通过这样的活动,最起码意味着我可以有所参与,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无所作为的观众。”

而对于自己所喜爱的剧中角色或演员,美剧迷常常通过所谓的“盖楼”[14]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喜爱和崇拜之情。在《越狱》分论坛中,每一个重要角色都有美剧迷为他们“盖楼”。比如:eesky (ID名)是剧中FBI探员马宏的忠实粉丝,在为Mahone开的专帖(盖楼)里,就汇集了所有能够收集到的该角色和该演员的相关信息,包括大量图片、文字资料、视频以及粉丝原创作品、粉丝团成员名单等。这个帖子长达36页,可以说是关于该演员的一个异常详尽的资料库:

Index( Mahone专区的目录)

1楼:William Fichtner(演员的名字)过往拍过的电视电影

2楼:William Fichtner的电视电影剧照

  《William Fichtner全纪录》by Ichthy

3楼:William Fichtner的相关文章(包括英文原文和剧迷自己的翻译版)

  《Mahone的魅力》by 4252334

  《William Fichtner关于科技、电影和职业生涯的讨论》by Eugenia Loli-Queru

4楼:《越狱FBI机密文件》+【翻译】Mahone详细档案

5楼:Mahone“也曾年轻”主题照片

6楼:William Fichtner相关文章

  “Invasion's” Sheriff is in the Eye of the Storm

  Fichtner Joins Cast of Prison Break

  The Man You Want to Hate—But Can't

7楼:有关Mahone大人的文字收集专贴,感谢Sylia搜集整理(所有剧迷创作的有关该角色或演员的文章)

8楼:Prison Break官方原声大碟,里面有Mahone的曲子,感谢zoe _rain提供

9楼:《越狱(第三季)》图片

……

15楼:Mahone专访——William Fichtner2006年11月19日关于“越狱”的访谈

实际上,该演员在美国并非一线演员,可以找到的资料非常有限,所以我们也很难不惊叹于剧迷们的资料收集能力。

“粉丝会怎么表达自己对偶像的喜爱呢?盖楼是最常见的,也是比较容易做到的。”

“他是我最喜欢的角色,也是我在里面最喜欢的演员。关于他的一切,我都感兴趣,也都想知道。为他盖楼,我觉得就是把我的这种喜欢落到了实处,而不是只停留在口头或者是心里。我收集的(资料)越多,对他的了解越多,就越喜欢他,越觉得这个人其实也不是那么遥不可及的, 因为我太熟悉他了。而且我也希望能够和其他那些也喜欢他的人分享这种喜爱。我真没想到有这么多人喜欢他,大家的反应这么热烈。看到有这么多的跟帖,(我)当然高兴了。”

对于美剧迷来说,他们希望尽可能全面彻底地掌握偶像的所有信息。在他们看来,他们与偶像之间的距离,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以缩小。当对偶像的一切如数家珍时,偶像也因此变得像自己熟悉的家人或是朋友一样了。

费斯克曾经指出:“围绕本书展开的收集活动,是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收集是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的交汇点。”[15]粉丝们在积累文化资本的同时,也伴随着对一些物体的收集,比如,相关的作品、书籍、录像带、大事记等等。粉丝们常常表现为积极的收集者,他们在收集时秉承着越多越好的原则。这种收集活动不仅丰富了原文本,同时也加深了剧迷对文本的理解,密切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当剧迷全面详尽地掌握了文本的各种细枝末节时,他似乎“占有”了文本,此时文本在感觉上也变成了“我的”。这种活动使剧迷感到自己也被纳入到文本之中,而不是被排斥在外。尽管在一般人看来,这些知识琐屑且毫无意义,但是对于剧迷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们消除了文本和日常生活的界限,或者消除了明星和粉丝之间的界限,同时也潜在地赋予了剧迷们的日常生活以权利。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量的信息以及搜索能力的提升,又进一步促进了剧迷们收集活动的数量与质量。

2.为剧集“挑错”

对于那些热门剧集来说,几乎每一集播出之后,都会立刻有剧迷发帖指出剧中存在的疏漏(bug )。为剧集挑错也是美剧迷们在收视过程中的一大乐趣所在。在《迷失》分论坛中,有剧迷专门为剧中穿帮的镜头开了一个专帖:“建一个穿帮楼,将Lost的穿帮镜头逐个数”,其中汇集了众多剧迷的发现,详细分析了第三季第11—23集每一集中出现的疏漏。为了能够更直观地说明问题,剧迷们还配了大量的剧情截图。在这类发帖中,“看Fox的《越狱》中的三个最经典的错误+系列疑点欣赏”应该是其中最典型和知名的一个。该帖子的作者通过大量的剧集截图,甚至运用函数计算公式,分析了《越狱》中的三个经典错误:C-Note并非从运动的火车上往下跳;飞机问题,苏克雷没有从空中跳下;剧中在4月到5月之间不可能下雪。其跟帖数量超过了300个。该帖不仅被收录论坛的精华,还被多处转载,被认为剧迷关于《越狱》最经典的解读之一。从回帖来看,绝大多数的回帖都在赞美发帖者的解读能力,表达自己的敬佩之情。

“看个电视还研究得那么深,不得不佩服。”

“天啊,表(不要)说别的,光发帖那些个图片还有文字,也得花不少时间吧。对LZ的细心和耐心顶礼膜拜。”

“除了用‘强’这个字眼,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形容LZ(楼主)的了,尽管我完全看不懂那些专业的数字、公式。照片是LZ本人吗?看着就是一数学学得超好的人。”

美剧迷的这种热衷于为文本挑错的行为,恰恰是迷对于文本的态度的典型表现。出于对文本的喜爱,剧迷们常常处于复杂矛盾的收视情态之中,他们既投入其中,但是又绝非盲从的观众。正如詹金斯所说:“电视迷常带着一种交织的心态观看他们特别喜爱的节目,一方面感情很投入,另一方面又保持着批评的距离。他们采用了一套独特的评判和阐释方法。电视迷关心的是原文本的特殊性和整个节目内在的一致性。”[16]尽管他们从剧中找出了大量的穿帮镜头或矛盾的地方,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对美剧的喜爱。

“许多人都说,《越狱》的BUG真多;而我说,《越狱》的BUG真不少。不过,FOX的编剧的剧本极其完美,由于拍摄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电视上的《越狱》不可能达到剧本的完美。”

“《迷失》中穿帮的原因不尽相同,比知机器走位、重复拍摄、道具疏漏等等,还有一些是不可避免的穿帮。不过瑕不掩瑜,《迷失》依然是我看过的最严谨的电视剧!”

3.弥补意义的间隙

由于中美两国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中国内地观众对于美剧中的一些典故、政治法律制度、历史等都比较陌生;此外,有的剧集线索众多、情节复杂,其中还包含了大量隐含的意义,需要广泛且深入地联系社会文化背景才能解读出来。对于观众来说,这些地方即构成了文本意义的间隙。这些间隙可能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或是使观众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忽略了文本中深层的含义。弥补文本意义的间隙,比起单纯的收集资料、为剧集挑错来说,难度更大。它需要以原剧为基础,综合更多的背景知识,甚至需要一定的相关专业素养,才能推究出文本的样态。在此过程中,剧迷们更像是探索文本的“侦探”和研究文本的“学者”。

《迷失》非常类似于过去的狂热电视(Cult TV) [17],编剧在《迷失》中留出了很多空白,布下了种种谜团,甚至还包括一些深奥的科学理论。在《迷失》的论坛里,就专门设有一个“Lost文化背景知识全集频道”。剧迷们明确表示:“看美剧,一大难点就是剧中涉及的很多文化背景知识。这些内容对美国人来说可能是常识,但对绝大多数没有在美国生活过的中国观众来说可能就有很高的难度了。希望“探索Lost所播放的剧集中,不为人知的、被我们所忽略的点点滴滴”,因为“这些细节,也许其中就有我们一直想要找到的、关于Lost的答案”。如在第二季中,提到了《圣经》里的一个人物约西亚王,剧迷们对他的生平事迹做出了非常详细的解释。在第一季中,Sawyer管Jin叫“Sulu”,剧迷们考证这个名字指的是《星际迷航》中的一位亚洲探险家,并附上了此人的剧照。不仅如此,他们还进一步提供了有关《星际迷航》的资料:

关于《星际迷航》:这是美国一个经久不衰的科幻系列,可以与《星球大战》媲美。1966年,小说家Gene Roddenbery发表了一部科学幻想小说。小说以23世纪的星舰企业号为主轴,描述它在广阔宇宙中探寻各种文明与各种未知生命形式的奇妙旅行。而随即小说就被改编成了电视剧。这部名为《星际迷航》的电视剧集在美国影响尤其巨大,乃至形成了一股强烈的科幻次文化,硬是培育出几代忠实的科幻迷。《星际迷航》和1977年开始上映的《星球大战》系列,并称为“国际两大科幻文化”,各自衍生出无数玩具、游戏等,拥有无数的Fans。《星际迷航》同样还拍过10部电影,可谓一个经久不衰的系列。我在星门中文网找到了一个关于《星际迷航》比较全面的资料汇总,大家可以去看看:http://www.wq100. com/bbs1/read.php?tid=74。

第一季第五集的名字是“小白兔(White Rabbit) ”,剧迷考证了该名字的出处,并分析了它与剧情的联系:

在《爱丽丝梦游仙境》(Alice in Wonderland)中,小白兔是一个头戴帽子、身穿背心兔子,它一直从爱丽丝面前跑走,终于带着爱丽丝找到了仙境。这就像Jack(剧中的重要角色)在岛上看到道并追赶他的父亲(不知道是不是幻象),而他父亲最后终于引领他找到了水源一样。关于小白兔的引用,在《黑客帝国》( Matrix )中也有过。甚至于“Follow the Rabbit”成了一句经典台词。而《黑客帝国》的DVD发行时,则首次引入了“彩蛋” ( Bonus)的概念,这个彩蛋就是小白兔,以至于现在DVD中的“彩蛋”很多都被称作“小白兔”。(www.xing528.com)

近年来火爆的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讲述了四位具有超高智商和超低情商的“科学天才”的有趣故事。四位男主人公均就职于美国名校——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系,其中既有理论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还有参与美国火星探索计划的空间工程师。主人公们不仅全部拥有高智商、高学历,同时也是科幻小说电子游戏的狂热粉丝。基于这样的人物设定,剧中巧妙地设计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剧情和笑料包袱,而对于普通的观众来说,理解这些内容以及幽默手法的运用是观剧过程中的一大挑战。在《生活大爆炸》百度贴吧中,有不少帖子就专门致力于分析解释这些专业知识。比如,“大家一起长知识,《生活大爆炸》片头知识详解”分析了该剧片头每一个画面中所包含的科学知识和寓意; “The Knowledge of Big Band”采用截图的方式,对剧中出现的埃塔介子、致密天体、卡西米尔效应、薛定谔实验、瞬间移动等物理学名词、理论进行了科普;“Sheldon的经典手势、词语的文化解读”则对主人公之一的谢尔顿在剧中经常使用的史波克手势和口头禅Bazinga进行了剧情回顾和追根溯源的解释。

剧情回顾:Bazinga最早出现在《生活大爆炸》第二季第二十三集中。谢耳朵(美剧迷对男主角谢尔顿的爱称)看到了室友莱纳德(Lenard)黑板的运算公式,并提出了质疑。莱纳德在对自己毫无信心的情况下,马上改掉了一个数值,然后再询问谢耳朵的意见。谢耳朵这时候淡定地告诉他:“其实你一开始才是对的。你又被我骗了。Bazinga!”

谢耳朵最经典的一次Bazinga剧情出现在第三季第十四集中。这一集谢耳朵遇到了科学研究的瓶颈,他一直搞不明白为什么电子穿过石墨烯时,表现得没有质量。于是他一宿一宿不睡觉,就为了让他的脑上丘活跃起来找到问题的答案。可是答案没找到,我们的谢耳朵却崩溃了,大半夜闯进游乐场海洋球场地里,希望在这里研究出一个所以然。莱纳德希望把他带回家,可是几天没睡的谢耳朵此时早已癫狂。他在海洋球里游起了泳,偶尔探出头来淘气地说一句:“Bazinga! ”

典故解读:“Bazinga”这个词并不属于谢耳朵的原创。这个词出自十分成功的单机游戏泡泡龙(Bubble Bazinga)中。这个三个相同颜色球碰在一起就消除的游戏,在玩家胜利的时候,就会发出“Bazinga”的音效。所以,谢耳朵正是借用这句话来表示自己设陷阱恶搞其他人的胜利。虽然这是一个早就在游戏中出现的词语,但是其真正流行起来,并得以在美国著名的网络俚语网站中建立词条,要完全归功于谢耳朵的大力宣传和卖力演出。

这些致力于弥补文本意义间隙的帖子深受粉丝们的欢迎,不仅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剧情,也引发了进一步的热烈回复与讨论,因而常常被论坛/贴吧标注为专业的、知识含量高的精品帖子。

而在一些专业剧集(尤其是罪案剧或律政剧)中,提供背景知识,解释法律、政治制度的帖子,也是论坛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在风软影视论坛的律政剧交流区中,就有“美剧法律及美剧基本知识”的专帖,包含:法律与秩序——美国刑法的转变、关于犯罪嫌疑人的权利、美国陪审团制度简介、美国陪审团是怎样运作的、美民事案件简易攻略、关于美国的律师制度、德肖维茨定律、值得参考的辛普森案、近距离看美国的陪审团、美国陪审团制度、美国司法游戏规则、美国的司法制度、法律思维等专业内容。再如,在政治剧《纸牌屋》的百度贴吧中,有不少内容都是关于剧集所涉及的背景知识(《纸牌屋》每集片尾的背景知识),以及更为专业的美国政治体系的讨论。粉丝们认为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真正看懂这部剧集。其中,“对《纸牌屋》中的一些名词作出解释”和“美国政治普及帖”这两个帖子,更是因为其内容丰富翔实、专业性强而被作为精品帖子置顶。“美国政治普及帖”中包含了一些基本问题,比如:如何区分美国政治语境中的“左”与“右”?与总统相比,副总统的角色是什么?总统选举与选举人制度?还有一些更高级专业的问题,比如:放弃保密权意味着什么?“党鞭”是做什么的?等等。而“对《纸牌屋》中的一些名词作出解释”则在“美国政治普及帖”的基础上,专门针对剧中所出现的术语提供解释,如国情咨文、白宫幕僚长、茶党、行政命令、副总统的权力、美国的保守派、国会选举等等。

一般而言,弥补文本的意义间隙是一项繁琐、需要专业知识积累和集体智慧的活动,仅凭一己之力很难完成。剧迷们共同努力,或者充分调动自己的专业知识,或者将文本中以及文本之间的那些琐碎且纷繁复杂的线索自行串联、整理、归纳并挖掘其中隐含的意义,通过剧迷们的这一系列活动,看似互无关涉、矛盾纷杂的文本被重新整理、编织起来,并获得了完整的意义。这充分表明了粉丝们的阅读既是文本性的,也是互文性的。他们会在一系列广泛的媒介文本中做出互文性的联系,并以此为乐。[18]

(二)在原文本基础上的再创造

美剧迷围绕原文本进行的收集、挑错、弥补意义的间隙等活动,丰富与扩展了文本的内容与层次,显示出剧迷们参与文本的主动性。不仅如此,美剧迷们还在原文本的基础上,展开了丰富多彩的再创造活动。他们不但会综合利用各种媒介渠道,主动选择文本,阐释文本的意义,扩展文本的内容,而且还具有创造新文本的能力。他们对原文本的再创造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创意活动

从对网上美剧论坛的观察来看,美剧迷们利用剧中的画面或演员的照片制作桌面屏保,或是将剧中的音乐改编成手机铃声,是比较简单的、常见的一种创作方式。此外,他们还围绕剧集中的重要布景、道具等,进行了一些特别的、更具创意的活动。比如,在《绝望的主妇》论坛中,有剧迷分析并绘制出了紫藤巷的地图,其中还配发了剧中各个重要角色的房子照片(“紫藤街房子及住户图解”)。在《生活大爆炸》百度贴吧中,某位建筑专业的粉丝热衷于剧中的场景,通过计算机建模而重现了剧中的摆设场景。在此基础上,该粉丝还进一步设想了建模的作用,包括可以导出漫游视频,感受整个剧场的氛围;配合VR系统,完全进入到剧中的场景,获得沉浸式的体验;3D打印出这个剧中的场景;导入到游戏编辑器,从而创建自己的游戏,等等(“长期更新,重建BigBang摆设场景”)。在《越狱》论坛中,有剧迷提供了剧中的重要道具——纸鸭子和玫瑰花的叠法,不但有详细的图解,还制作了专门的视频进行演示(“玫瑰花的折法,详细介绍”)。在《纸牌屋》中出现的烤肋排配方与详细的制作方法,成为该剧知乎页面中的精华问题(“《纸牌屋》里的烤肋排哪里可以吃到?”)。粉丝们贡献了87个回答,其中网名为“谢熊猫君”的粉丝所提供的图文并茂的回答,更是获得了高达5071个点赞和223条评论。

2.看美剧学英语

很多剧迷都把看美剧当作是学习英语听力和口语的一个好办法,网上迷群中有大量的帖子在讨论如何通过看美剧来学英语。基本上每一部热门剧集都会有粉丝开帖整理其中的语法要点。如在《迷失》论坛中的“爱《迷失》爱英文:Lost说文解字系列”的帖子,有剧迷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详细整理、分析了剧中的语言:

Lost的缜密的构思、引人的情节和层层的迷雾是让我们久追不舍的动力,而在情节之外,Lost的语言也是颇为耐人寻味的。(其中包含了)庞杂的知识、地道的口语、精巧的用语、诙谐的对白。(希望)在享受Lost剧情的同时,也来品味Lost语言的魅力。

剧迷们整理了每一集里的重要词语,包括其出现的场景、对词义的解释、用法举例解析,以及影视剧中是怎样使用这个词语的,并配有生动的图示。可以说,剧迷是在原剧的基础上, 自己创作出了一本《〈迷失〉英语口语学习手册》。而在职业剧中,由于包含了大量的专业术语,也被粉丝们视为学习专业英语词汇的一个理想渠道。比如在《傲骨贤妻》贴吧中,“【傲骨词句】专业词汇好多,总结了一大把”“【看好妻子,学好英语】边回顾,边学习TGW里的专业和非专业英语”等精品帖子,都在专门致力于总结剧中的专业术语。

3.撰写剧评

撰写剧评也是剧迷们常见的一种创造方式。在豆瓣网和百度贴吧中,除了大量零散的、偶尔有感而发的剧评之外,还有的美剧迷投入了相当的时间和精力,坚持为他们喜爱的剧集撰写分集剧评。在知乎里,粉丝们的剧评主要集中在类似于“如何评价××(剧集)第×集?”的问题之下,热门剧集往往能引发大量的评论和热烈讨论。比如,有关《权力的游戏》第六季第九集的评论共有1440个回答,第十集的评论更是高达1736个。尽管剧迷们并不都是专业的评论者,但是这些剧评图文并茂,囊括了剧迷们自己的观剧感受,以及对主题、人物、情节等内容的详细分析,见解深刻,显示出了较高的专业性。对于其他观众来说,这些剧评起到了收看指南的作用。类似于《〈越狱〉的观后感——头大原创》《关于〈迷失〉的呆者系列》《大卫茶个人评析》《“天下第一郭”撰写的〈冰与火之歌〉全景透视系列》等等,在美剧迷中都有较高的知名度。

同时,个性化、多样化和趣味性,也是UGC(用户生产内容)较之于职业传播者生产内容的独特优势。粉丝们撰写的剧评,除了常规的对于剧情和人物的分析之外,还常常出现一些很有趣味性的独特视角。比如,《傲骨贤妻》贴吧中关于“女士们的服饰品牌”的帖子,就以剧中女性角色的服饰作为切入点,串联起了对剧情发展、人物性格的评论。这个帖子由于视角独特,所收集的资料翔实,分析点评到位,甚至还启发多家时尚、服饰类网站发布了多篇相关主题的报道。

伊甸园国外电视剧交流站里还有剧迷自发组织起来,制作发行自己的电子杂志——《西风美剧》杂志,并将其放在论坛中,供美剧迷们免费下载。该杂志的每一期都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如“吸血鬼特刊” “2008—2009秋季观剧指南”“奥运特刊”“衍生剧特刊”等等。这本内容丰富且专业性较强的杂志,完全是由美剧迷们一手创办、发行的。

4.制作视频短片

传播技术的发展也丰富了美剧迷们创作的类型。在美剧论坛中,我们可以看到美剧迷们制作的视频短片,他们节选剧中的镜头,再配上自己喜爱的音乐,是比较常见的创作形式。此外,恶搞的视频也比较常见,主要是利用原剧的镜头进行重新剪辑,再为人物配上有趣的对话,做成一个恶搞的故事。除此之外,一些配音爱好者还在论坛中发布他们制作的中文配音的美剧视频短片,包括《绝望的主妇》《越狱》等这些热门剧集中的经典段落。

5.制作、发售周边创意产品

美剧迷们制作、发售美剧的周边产品。比如,风软论坛发行的2009年美剧收藏版台历、《越狱》男主角迈克尔全文身长袖T恤、《越狱》文身图案街头酷版CK原单牛仔裤等等,都是由美剧迷们自行创造、制作、发行的美剧周边产品。在这些产品上,体现出美剧迷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但对于周边产品的占有和消费,并非美剧迷媒介消费的主流,较之于通过炫耀所拥有的周边产品和品牌的外在方式来显示自己的个性与品位,美剧迷们还是更强调获得美剧的内在意涵。

6.现实生活中进行的真人实验

美剧迷对于文本的创造性活动不仅停留在网上,还进一步扩展到了现实生活中。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受到《越狱》的启发,美剧迷们在现实中开展的真人实验。模仿对象都是剧中的经典情节,如“牙刷做钥匙”“面粉破解密码”“螺栓磨成改锥”“硫酸腐蚀铁片”“胡克定律实验”等等,美剧迷们通过真人实验来验证剧中情节的可信度。此外,他们还仿照《越狱》的剧情,组织了“《越狱》真人抓捕活动”。在《生活大爆炸》百度贴吧中,也有粉丝还原了剧中出现的物理实验,比如“谢耳朵冒泡实验流程”。

由于中美之间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在网上美剧论坛中,由美剧迷创作的同人小说数量相对较少。

(三)字幕组的生产创造活动

在所有美剧迷的生产、创造活动中,字幕组的工作应该是其中最典型、影响也最大的一种。美剧之所以能够大量进入中国内地,一方面当然归结于传播技术的发展(包括P2P、流媒体的运用,使大容量的视频可以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且能够被观众下载收看);而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则是字幕组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字幕组从BT上获得原声视频,再将其中的对白翻译为中文,为剧集配上中文字幕,最后将其以便于下载的格式放到网上,供观众免费下载。可以说,正是字幕组的工作,才使得美剧最终能够在中国内地流行开来;否则,缺少视频资源以及语言方面的障碍,势必会阻碍它的传播。 目前,绝大部分字幕组成员的劳动都是义务的,他们之所以愿意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且不计报酬地翻译字幕,最主要的动力就来自于对美剧的喜爱。实际上,他们也是美剧最为忠实的中国粉丝。

“其实,字幕组本身就是一个美剧的超级‘粉丝’团。很多人加入字幕组,就是为翻译自己喜爱的美剧。他们不但通晓人物剧情,还了解电视剧的创作背景,对美国的流行文化更是心向往之。因为心中喜欢,所以翻译的时候特别卖力。”

“将一部自己喜欢的、完全只有英文对白的剧集,做出一套有中英文对照、符合中文本土语言风格的剧集字幕,然后分享给有同样爱好的会员朋友,很有个人自我能力得到锻炼并受到认可的成就感,以及服务美剧迷的荣誉感。每当一部新鲜出炉的汉化剧集发布之后,自己的名字会直观地显示在万千显示屏上,也是极大的荣誉。”

“虽然我们现在都是不领报酬的volunteer,过往的历史也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这样一句真理:我们这里的每个人最终都会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离开字幕组,但既然这里有我们最爱的美剧,又能和一群可爱的人一起工作,我们就要以最专业的态度去珍惜每一次自愿的翻译经历。”

尽管只是民间的草根力量,但是字幕组在美剧进入中国内地的过程中却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翻译美剧的字幕不仅减少了语言上的障碍,有利于中国观众的收看,同时对于字幕组成员来说,这实际上也是一次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们通过精益求精的追求,来表达自己对于剧集的喜爱。

“他翻译《太空堡垒》时,沉浸在一种神圣的心情下,‘我的感情完全与说话人相融,我就特别希望自己翻译出来的话不会对不起他如此精彩的语言,所以心里就想着,一定一定要把它翻译好。而翻错一个字都仿佛是对这部剧的亵渎,而我也是这么做的。’”

不少字幕翻译者带着相当高的自我效能来创造自己喜爱的内容,对于他们而言,字幕翻译不仅是能力,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有受访者这样描述道:“坦率地说,我很担心其他人会用糟糕的翻译毁了这部剧。正是因为不想看到这种情况发生,我一定要自己来翻译。”

在字幕的翻译中,主要有如下几种比较突出的“再创作”形式:

一是对国外文化元素的进一步解释。当遇到某些美式的典故、固定用法或专有词汇时,字幕组往往会同步给出一些简单的字幕解释来帮助观众理解。

二是运用观众熟知的事物、事件以及流行语进行翻译。一般而言,字幕组并不倾向于逐字逐句、一一对应的翻译,而是会充分结合在地文化,既便于理解,也能够拉近与本地观众的距离。比如,台词中出现Ebay网的时候,字幕组往往会将其翻译为“淘宝”, MySpace被译为“人人网”,Facebook被译为“校内网”, Google被译为“百度”, Skype被译为“QQ号”, Espn(美国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被译为“中央五套”等。再如,在《欧洲性旅行》中,男主角不相信其中的一个配角说的话,于是他使用了一个美国著名的撒谎事件的典故。而中国观众对这个典故并不熟悉,用一两句话也难以解释清楚,所以译者将其创造性地译为“这简直比西安宝马彩票还假”。还有将台词“She's the picture you stick on the cover of an album by a fat girl who can actually sing”翻译为“她就是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唱《歌唱祖国》的那位林妙可”;将“As a concept, free is kind of up there with, you know, lethal side effects”译为“不要钱,大家会以为我们在发三鹿奶粉”;将“Penny is cuckoo for cocoa puffs”译为“Penny亲你的次数就跟脑白金广告一样多”;将“You may actually believe you're in a comedy club”译为“你都会觉得自己是在德云社听相声”,等等。

当下的流行语也常常出现在字幕翻译中,使之更加生动有趣,这样做往往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幽默效果。比如,在《欲望都市》的中文字幕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很黄很暴力”“很好很强大”“很傻很天真”等句子。在《越狱》中还用到了赵本山春晚小品《不差钱》里的流行语:“现在我要让你看清楚,我是纯爷们儿”“做鬼也不放过你”“感谢你八辈儿祖宗”。而类似“犀利”“坑爹”“屌丝”“悲伤逆流成河”“对……的尊敬,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元芳,你怎么看”等流行语更是常见于字幕翻译中。类似这种将本土化的事物、事件和流行语套用到美剧的翻译中,是很容易被观众觉察的“误译”,但却会造成一种时空错置的幽默感。

三是对主导意识形态的抵抗。字幕组在运用观众熟知的事物、事件以及流行语进行翻译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与主导意识形态不一致的地方,形成对中国主导意识形态的一种抵抗。比如:“别怕,这里的信号屏蔽比四六级考场都好”“好,不想听央视特别教学节目”“侬晓得伐,在东方的天朝,政策是这样的”等,均采用了反讽的形式。还有的字幕翻译重复主导意识形态中的象征形式,比如:“终于可以回报和谐社会了”“我做不到啊,我必须脚踏实地做人,坚信共产主义无神论,打倒蛇鬼牛神啊”“少做白日梦,从现在起,求真务实,听党的话,做党的好娃娃,懂不?”字幕组通过这种将严肃的主导意识形态的表述套用在美剧字幕的翻译中,造就了一种荒诞不羁之感,进而产生了较强的喜剧效果,实质上瓦解了这些表述所具有的严肃性和正当性,从而形成了对主导意识形态的抵抗。

四是运用本国特有的语言形式,诸如四字组合、文言文、格律诗等进行翻译。如将“Live long and prosper”译为“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将“I'll find my bliss somewhere else”译为“此处不留姐, 自有留姐处”;将“No guts, no glory, man”译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将“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t is to have a thankless Cabinet colleague”译为“内阁同僚之负义,何猛于毒蛇之尖牙啊”;将“Preparation can only take you so far”译为“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等等。这些翻译在基本上传递原文意思的同时,也显示出了译者所具有的文字能力、想象力和创造性。

五是在字幕翻译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意见、评论。如在《绝望的主妇》第五季第19集中,因为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Edie的离开,字幕中就出现了“祝愿Edie在天堂继续从容、性感,谢谢五年来你带给我们的笑与泪”。字幕组的这一举动,也被美剧迷们称赞为“很有人情味”“很贴心”。此外,有些译者还会在剧中台词的后面跟上自己的简短点评,两者联系起来之后产生了一种幽默吐槽的效果。比如:“我们建造了长城,我们建造了金字塔”(没你们美国人什么事儿!);“这礼物我们不能收”(难道你要脑白金?);“这把绝对被炒”(真够悲催的!);“你这个猪狗不如的骗子”(直译太恶心了,换个词)。

由于字幕组毕竟是由民间的志愿者组成的,这些字幕可能有不甚规范的地方,距离“信、达、雅”的要求还有较大的距离。尤其是在抢时间首先发布剧集时,翻译的质量就更不容易得到保证。但是和官方的字幕相比,它们的时效性更强,也更加生动灵活、个性十足。由这些最忠实的美剧粉丝制作的中文字幕,往往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受到观众的喜爱。

字幕翻译得好不好,不仅体现在准确度和时效性上,更体现在字里行间译者流露的感情,一种对片子的感情。其实某些剧集翻译的水平也并非很高,但是他们的翻译更加生活化,很贴近我们的语言,有时很有创意,不像正规的翻译那么生硬,想得也比较周到,该简单解释一下的地方也都基本上解释到了。

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严峰教授也曾经这样评价道:

他们(字幕组)所翻译的东西并不是达到了怎样的高度,翻译得多么好,但他们的翻译不像一些正规、专业的翻译那么生硬,他们的翻译更加生活化,很贴近我们自然的语言。有时他们还使用了一些我们熟悉的成语。最可贵的是,他们在一些对话旁边还加了注释,比如一些文化、历史方面的典故,这些都是非常贴心的。我能在他们身上看见一种敬业精神。[19]

美剧字幕组的活动充分说明,凭借现有的传播技术,这些自发组成的志愿组织、有较强语言能力的美剧迷们,通过分层众包的形式,已经切实地参与到美剧文本的传播和再生产过程中,甚至成为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他们的活动直接有力地推动了文本的跨国流动和在地化接收。

整体而言,网上美剧论坛所集结的美剧迷群,属于受众连续光谱中偏向积极投入收视行为的一方。他们是具有消费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国际化媒介使用者,具有较强的分析文本、阐释文本的能力,以及比较文本与现实生活的诠释能力,更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够主动与文本互动并生产出新的文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