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电影潜在接受者的分析介绍

电影潜在接受者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3-05-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作品在电影作者和电影观众的视界融合之中完成。场对处于其中的物体都会施加作用力。在电磁场中,磁场力超越视听感官之外又无处不在地施加作用力,这一点与审美场中电影作者、潜在叙事者和潜在接受者对电影作者和电影观众的精神作用力相似。

电影潜在接受者的分析介绍

五、潜在接受者

正如电影作者是一定社会时代意识形态的代表,电影观众也是一定社会时代意识形态的“被询唤”的个体,社会意识形态凝聚在观众的意识和无意识中。观众的意识形态和作者的意识形态形成一定的视界融合,形成对话关系。观众或者顺从作者的意识形态宣教,或者产生排斥。电影观众作为意识形态的个体对电影进行感知、体验和解读,从而深刻理解电影作品的意蕴。艺术电影不仅是观看的对象,还是阅读的对象。所以,电影观众和电影作者的意识形态会进行对话,往往二者并不一致,差异成为电影意义的新的源泉。同时,电影的文本意义在于解读,不同社会时代的观众对电影进行解读从而赋予电影文本新的意义,电影文本由此获得自己的存在意义。《小城之春》在拍摄后并没有产生很大的影响,在20世纪80年代后被重新解读,获得新的意义,被誉为中国古典电影的高峰之作。同一文本在不同时代会获得不同的意义。电影作品在电影作者和电影观众的视界融合之中完成。

【注释】

[1]参见金天逸著:《电影艺术的科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96年版,第318页。

[2]准确地说,应该是彩像而不是影像。影像是黑白电影时代的习惯说法,当时银幕形象是灰色的,类似人的影子,所以称之为影像,在彩色电影时代,应该把电影的视觉形象称为彩像。在这里继续沿用习惯说法。

[3]关于电影时间和空间,金天逸在《电影艺术的科学》一书中有比较详细的论述。

[4]这样的电影迄今只有《俄罗斯方舟》,还是特意做的实验。

[5]参见海德格尔著:《林中路》,孙周兴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第23页。

[6]包括王昌龄曾提及的“物境”、“情境”、“意境”。

[7]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85页。

[8]对鲍德里亚的拟仿,参见鲍德里亚的著名论文《拟像的进程》,雅克·拉康、让·鲍德里亚等著,吴琼编:《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9]虽然陈凯歌哲学的欲望,在《无极》中企图塞进哲理思辨,但是为了适应市场,陈的哲理显得羞羞答答,哲理和娱乐之间的首鼠两端使之备受指诟。

[10]引自鲁道夫·爱因汉姆著:《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6页。

[11]引自鲁道夫·爱因汉姆著:《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44页。

[12]参见鲁道夫·爱因汉姆著:《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452~457页。(www.xing528.com)

[13]参见巴拉兹·贝拉著:《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63页。

[14]参见鲁道夫·爱因汉姆著:《艺术与视知觉》,滕守尧、朱疆源译,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528页。

[15]参见巴拉兹·贝拉著:《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78页。

[16]参见拙文:《简论声像四维空间——电影理论新路探析》,《当代电影》2006年第6期,第115页。

[17]演技派的演员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角色而不是演员本人,比如费雯丽在《乱世佳人》、《欲望号街车》中的表演。而本色派演员更多地是角色与演员之间在身体、性格和气质上具有相似之处,观众看到了角色也看到了演员,而演员在表演其他类型的角色时往往面临难题,比如赵薇在《还珠格格》中的表演。当前比较突出的是偶像派的表演,观众只是看到演员,反而看不到角色,在现在数目众多的偶像明星的表演中往往如此。

[18]有兴趣的观众可以做实验,去触摸银幕上的形象,观众只能触摸到银幕的帆布,而形象的色彩和形状会贴在观众进行触摸的手背上。

[19]引自巴拉兹·贝拉著:《可见的人·电影精神》,安利译,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第35~36页。

[20]麦克卢汉意义上的冷媒介,他把媒介分为热媒介和冷媒介。纸媒介属于冷媒介,电影属于热媒介。

[21]引自丹尼·卡瓦拉罗著:《文化理论关键词》,张卫东、张生、赵顺宏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06、107页。

[22]参见葛启进著:《审美场论》,《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1期,第71~76页。

[23]场是物理学中的概念,指的是一种力对物体的作用范畴。比如说,地球是重力场,整个地球都是重力的作用范畴。场对处于其中的物体都会施加作用力。在电磁场中,磁场力超越视听感官之外又无处不在地施加作用力,这一点与审美场中电影作者、潜在叙事者和潜在接受者对电影作者和电影观众的精神作用力相似。

[24]参见胡克、张卫、胡智锋主编:《当代电影理论文选》之郝大铮著:《电影意识形态散论》,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版,第74页。

[25]参见王建一、刘思妍著:《数字时代电影蒙太奇像素上的延伸》,《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