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动画影片创作主体的表达类型

动画影片创作主体的表达类型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动画影片创作主体的表达类型从美学角度讲,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也就是创作主体对创作对象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再现性、表现性和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结合三种类型。这类动画片特别注重形式的美感。

动画影片创作主体的表达类型

第五节 动画影片创作主体的表达类型

美学角度讲,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反映,也就是创作主体对创作对象的表达方式可分为再现性、表现性和再现性与表现性的结合三种类型。再现性即作者以客观的态度再现创作对象的基本形态,其中尽管也有选择、提炼和加工改造,但基本与现实状况相仿,如写实类题材《草原英雄小姐妹》。然而,动画片的主观性是很强的,它可以自由地想像、幻想,可以把现实存在的事物大肆夸张和变形,还可以“无中生有”创造出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的人物、事物、物体和景象。因此,可以说再现性的表达方式不大符合动画艺术的特点和规律,在动画中很少被采用。那么另两类即表现性和再现性与表现性相结合的表达方式,在动画片中呈现出抒情性、写意性和抽象性三种类型。分叙如下:

一、抒情性表达类型

编导者在作品中以抒发和表露自己的主观感情为主的动画片即是抒情性类型。片中主要不是为了叙述、描写某人、某事或某景、某物,而是通过这些人、事、景、物间接地抒发编导者的情怀。也就是将情感依附于人、事、景、物之中,寓情于人,寓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如水墨动画片《牧笛》,作者的创作目的不在给观众讲述一个牧童放牛的故事,也不在于叙述“失牛、找牛、得牛”的过程,而是通过这个算不上故事的小情节和这个人与牛的关系的两重变化,表达了作者对人、动物、自然、艺术之间完美融合的深厚情谊。片中没有一句对白和解说。只见,初夏,长堤边,垂柳轻点河面,远近声声蝉鸣,悠扬的笛声由远而近,牧童吹着短笛,骑在牛背上……牛驮着牧童过河,牛在水中游乐,吹起朵朵水花,引来几条小鱼嬉戏……牧童在树桠上休息,黄莺啾啭歌唱,牧童吹起短笛,模仿黄莺歌唱,黄莺喜遇知音,越唱越兴奋,笛声越吹越起劲,笛声与莺歌一唱一和,交融在一起,其乐陶陶……而后是牧童在梦中失牛、找牛……两片树叶变成两只蝴蝶,双双翩舞,山峦高峰,白茫茫云雾,临空突然荡漾起一阵奇妙的乐声,声音像古琴,又像流水,吸引着牛向乐声走去,原来是瀑布倾泻而下,飞流千尺从云雾中发出的乐声……牛静静地伏在石桥上观望着流泻的瀑布,一动不动;牧童找到牛,牛不肯跟牧童走……牧童削竹做笛,吹起嘹亮的笛声,雄鹰在倾听,几只白鹤在倾听,几只八哥在倾听,几只斑鸠在倾听……一群小鸟、两只野鸡、两三只燕子,一群鹭鸶都在倾听笛声,笛声打动了牛,牛寻着笛声走,与牧童相聚相亲……淡雅的水墨画勾勒出自然质朴的田园风光,牧童和老牛神态微妙、机巧风趣;笛声、牛声、鸟声、水声,绘画和音乐水乳交融。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果真如此,《牧笛》中处处是情,情满田园。

二、写意性表达类型

写意,是中国绘画中崇尚简括精炼的画法,注重传达物象的本质和精神,而不重细节的描画,与工整细致的工笔画法相对称,属放纵一类的画法,画出物象的形神,表达作者的意境。动画片中人物的画法也是重在传神,景物多为象征性的意象,环境、背景、时空多是“虚”的,任凭想像的,人物、动作也是象征性的,故事情节的进展很少细节描写,往往点到为止。阿达导演的《三个和尚》便运用了写意性手法。整部影片放映了18分钟,没有一句对白,就是和尚、小庙、挑水、念经、太阳升落、老鼠出现, 如此反复。“该片在人物、动作和背景的处理上,借鉴了戏曲舞台表演的 ‘虚拟化’手法,如挑水的动作,并不把和尚放在一个具体环境中,而是在一个几乎空白的背景上向左走几步,转身,又向右走几步,转身,再向左……于是就到了。”(18)就运用这些极其简洁洗练的动作,揭示了“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和“人心齐、泰山移”这两个中国古代民间谚语的深刻内涵。(www.xing528.com)

阿达指导的动画短片《超级肥皂》也是以写意的手法通过描写一个超级肥皂公司出售一种“一洗即白”的超级肥皂,人们趋之若鹜,纷纷抢购,于是五颜六色的衣服都被洗白了,大街上出现了一个雪白的世界。突然,一个身穿艳丽服装的小姑娘出现在这“雪白的世界”里,人们惊羡不已……人们忽然又发现了超级颜料公司,于是人们又争先恐后地排队买颜料,染衣服……事件就在这泛化的时间、空间、环境、背景之中进行,不交待前因,也不表现后果,只是勾画买肥皂、买颜料这两个现象,表达编导者嘲讽一窝蜂、赶潮流的盲目行为,从而,呼唤有主见,有个性的社会意识。

三、抽象性的表达类型

动画片的抽象化表达类型是借鉴抽象绘画艺术流派的创作方法,在作品中不再现客观世界中任何人、事、景、物等具体形态,而是用点、线、图形、色块的运动,以及“光和力的运动感”来表现创作主体的某种主观感受或内在冲动的哲学思考。20世纪抽象艺术的创始人之一康定斯基主张:把表现创作主体的内在需要、精神和感情作为绘画的目的。并指出:艺术作品的形式本身就是内容,艺术作品的任何表现力都起源于形式……艺术家可以通过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无需参照可见自然的任何东西,来表明一种精神上的反应和判断。(19)动画艺术家将点、线、面、色提升到自主的、富有表现力的元素的高度并将它们组合成一个个符合某种逻辑的运动过程,从而阐述或蕴含一定的人生哲理,有时,也对某种音乐进行视觉形象化的诠释。这类动画片特别注重形式的美感。

欧洲一些实验性的探索片均属此类。如南斯拉夫的法第尔·哈德兹创作了《大会议》一片,以青蛙和蚊子之间的纠葛关系,探索动画艺术表达政治讽刺含义的象征方法;法国导演克里斯夫·劳恩斯坦创作的《平衡》探索简约的视觉符号创造广阔思维空间以求蕴含深刻哲理的动画艺术手段;瑞典动画家瑞克特创制了《韵律21》、《韵律23》、《韵律25》等一系列试验性短片,力图探索动画艺术中形状、线条变化与节奏、色彩的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