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养蛙技术:养蛙场的基本建设

养蛙技术:养蛙场的基本建设

时间:2023-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半人工养林蛙技术半人工养林蛙是在封沟育蛙基础上,对蝌蚪繁殖阶段实行人工养殖技术,林蛙陆息和冬眠阶段基本是自然放养,只增加了人工管护作用。半人工养蛙主要有以下六个技术环节:蛙场选择、蛙场建设、蝌蚪饲养管理、幼成蛙饲养管理、林蛙越冬方法及管理、林蛙的捕捉与加工。

养蛙技术:养蛙场的基本建设

半人工养林蛙技术

半人工养林蛙是在封沟育蛙基础上,对蝌蚪繁殖阶段实行人工养殖技术,林蛙陆息和冬眠阶段基本是自然放养,只增加了人工管护作用。半人工养蛙主要有以下六个技术环节:蛙场选择、蛙场建设、蝌蚪饲养管理、幼成蛙饲养管理、林蛙越冬方法及管理、林蛙的捕捉与加工。

一、林蛙场的选择

1.选择原则。选择适宜林蛙生活的天然场所作养蛙场,养蛙场必须在林蛙的自然分布区域内,自然状态下没有林蛙分布的场所不能作养蛙场地。

2.地形地势的选择。以自然形成的山沟为单元,也就是“两山夹一沟”或“三夹两沟”的小流域,沟长2~10km,沟宽200m以上,而且溪流两岸较为平缓,这样的山形地势作养蛙场最合适。

3.植被条件的选择。主要考虑森林类型和林下植被两部分,养蛙场应迁到阔叶林或以阔叶为主体的针阔混交林地带,不能选择在大片针叶林,特别是落叶松林为主的林地,同时要考虑林相结构,如森林的层次、密度和年龄都要适当,最好有乔、灌、草三层遮阴的林地,要保证林下光线暗淡、湿度大、盛夏季节温度低,郁敝度在0.6以上。林下地表植被要求密集且高度在30cm以上,草本植物茂盛,有较厚的枯枝落叶层,有零星分布的灌木丛,林缘有塔头草甸植被,这样的地带能为林蛙提供充足食物昆虫动物,使林蛙有较好的潜伏环境

4.水源条件的选择。养蛙场必须有充足、无污染的水源。最好选择具有常年溪流的小流域,尽管溪流的水量随季节变化,但常年不干涸不断流,夏季作为控制蛙群活动的水源,冬季作为越冬水源,春季作繁殖用水。有些山沟比较短,具有季节性溪流,也可以选作养蛙场,春夏秋三季有水,冬季采取人工修建越冬池贮水越冬。以江河水库作养蛙场的水源也可以。

二、养蛙场的建设

养蛙场的基本建设主要是林蛙产卵孵化池、蝌蚪饲养变态池、越冬池及围栏。另外要建设临时房屋及饵料饲养加工车间。

1.产卵孵化池。林蛙的产卵孵化池选建的条件不同,修建的方法也不同。在水田地或不漏水的场地建池子,可采取挖土池的办法,既经济又有效,就地挖成长4m、宽3m、深30cm的池子若干个,筑池埂高50cm,内坡要缓,埂要实,防止倒塌,进排水口呈对角线设置,池底铲平扎实,中央留一个锅底坑大小的,坑深50cm。需要建塑料薄膜产卵孵化池,规格为3m宽,4m长,深30cm,埂高30~40cm,先按规格挖深20cm,清除石块砂砾等硬杂物,铲平池底,将防水卷材或塑料布平铺在池底上,用细土铺垫池底,边铺边压实,保持5cm土层,池埂外侧和顶部用土把薄膜压实,对角线设水口,水口要在塑料上面,并设防逃网。

2.蝌蚪饲养池。饲养蝌蚪的用水池,修建方法与产卵孵化池相同,二者可发兼用,只需增加数量而已。

3.变态池。是管理由蝌蚪变态成幼蛙的水池,是分散修建在放养场内的水池。变态池的放养密度较大,所以变态池的面积不足饲养的1/10,变态池要提早修好,提前10天放水浸泡,然后排水消毒。每个放养场修几个变态池及其分布要根据实际条件决定。要在溪流两侧,有流动水源;地势平坦,低洼潮湿,有疏林灌丛,要使变态池距放养区较近而且有较好的天然植被,以利变态幼蛙有较好的栖息环境和上山通道。变态池面积以10m2为宜,池底四周高,中间低,放水后有10~20cm深的水层,池埂内壁要有较缓的坡度,便于幼蛙上岸活动。变态池可以修土池子,也可修塑料铺底的池子。

以上三种池可以兼用,如果养蛙规模较小,只需一处修建水池,兼作三池。如果养殖规模较大,在一处修建产卵孵化和饲养池,变态池在放养场内分散修建,适时把蝌蚪送入变态池饲养管理。

4.围栏建设。围栏是保护林蛙资源和提高养蛙经济效益的重要工程。一个较小的养蛙场围栏的位置是从越冬池的拦水坝开始,向左右延伸直到两山坡顶部,再沿着山脊线把整个蛙场围栏起来,使所有养蛙设施全部在一个围栏之内。如果蛙场较大,围栏要从最低处一个越冬池开始,向两面山坡延伸,把较缓的山坡围栏起来,高山顶部可以不围栏。修建围栏的方法很多,所用材料也不同,有的用铁筛网水泥板、红砖、石棉瓦和塑料农膜等,效果最好的是用铁筛网做围栏,但一次性投资较大,成本最低的是利用塑料薄膜做围栏,这种方法很普遍。具体做法:在需设围栏的地方,割出1m宽的小道,沿道一侧固定木桩,每隔3~4m立一根,地面以上高60cm,木桩向场内倾斜30°,在木桩顶端固定细铁丝或穿粗铁线,如用双层农膜不用向回折,在木桩外侧地面挖一小沟,把塑料膜的下沿用土埋在沟内并踏实固定,农膜上沿从外向内搭在铁线上面,伸长40cm左右,再将塑料膜向回折固定在铁线上,这样在铁线下方就形成出一个约20cm长的塑料套,在套内放少量砂粒或穿上铁丝网,形成一个向内倾斜塑料椽子,自然下垂,起到防止林蛙逃逸作用。

5.越冬池的建设。越冬池也叫冬眠池,是供林蛙冬眠的地方。在养殖场内有较大溪流,长年不断水,又有稳水区和深水湾,一般水深1.5m左右,最好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加以适当改造和修建。当前利用这种越冬场所的效果最好,因为这种越冬池接近林蛙自然越冬环境,距放养场较近,一般超不过2km,林蛙可以自行进出,损失较少。

人工修建越冬池要合理布局,一个较长的流域分成几个放养区,就修建几个越冬池。越冬池的上游河段一般在300m之内,林蛙可以感受到水的控制,通过河流自行进入越冬池,溪流两侧1000m左右范围内的林蛙,也可以自行集中到越冬池,所以每300m河段修建一越冬池,面积100~200m2。越冬池要修在溪流的一侧平坦地方,进水口距溪流10m左右,要有引水渠道和防洪措施,不能截断河流,防止被洪水冲垮。修建时向地下挖深2m,靠排水口处留有锅底坑,深达2.5m,上游进水口设闸门与引水渠相通,出水口要高于池底2m,保持池水深2m左右,在出水口下方近地面处予埋排水管,秋季放水捕蛙时使用。在整个越冬过程中,水从上水口进入,从排水口流出,使水池的水体呈微微流动状态,提高水中溶氧量,保证林蛙安全越冬。

三、种蛙的选择

人工养蛙可以用种蛙繁殖,亦可捞取蛙卵进行繁殖。怎样选择种蛙呢?

按中国林蛙的体态标准选择纯正的品种,如蛙体背部有明显的“八”型斑纹,体色为当地普遍颜色,体形肥大、无损伤、跳跃灵活的林蛙选择蛙龄为2~3年生林蛙作种蛙,生长良好的二年生蛙体长6cm以上,体重27g以上,这样的种蛙平均产卵量在1300粒左右。

种蛙的采集分秋采和春采两种。秋季采集的时间长,可以到远距离引种驯化,有充分的时间进行选择和运输,清除水蛭,蛙体消毒,单独贮存越冬。春季采集的时间短,一般10天左右,利用林蛙出河和产卵前的时间抓紧捕捉选择,用布袋或编织袋暂时贮存,每天用凉水冲洗,如果用桶装种蛙,只能装桶高的1/3,千万不能在桶内装水,以免水中溶氧耗尽,林蛙窒息死亡。

蛙卵的采集和运输,蛙卵捞取时间宜早不宜迟,在产卵期每天早5~10时捞取最好,刚产出的蛙卵卵团小,体重轻,不分散,容易运送。装蛙卵的容器要放水,以防卵团互相黏连,把卵团放入孵化池时要轻拿轻放,防止将水搅混,使卵团淤泥,降低孵化率。放卵团时要注意把卵团的黑面朝上,如发现有白色向上时,立即将其翻转过去,因为蛙卵的植物极是白色的,向上面受到光照会死亡。林蛙的卵团必须漂浮水中才能正常孵化,对那些沉水卵团要捞起来,冲净泥沙再放入清水池中。

林蛙产卵时间较青蛙早20天,早春4月初最先采集的蛙一定是林蛙卵。种蛙产卵后有10~15天的生殖休眠期,雌雄分开,多分散在农田、林缘、沟边较潮湿地方,潜伏在疏松土壤里或钻进树根、石块、枯枝落叶层下面,不食不动,当土温升到10℃以上时,休眠的林蛙苏醒,开始林中生活。

四、蝌蚪的饲养管理

蝌蚪的饲养好与坏直接影响到整个养蛙的成败。当前蝌蚪期饲养技术不过关,造成蝌蚪大量死亡,有的全场毁灭。主要原因是食物严重不足,供水污染,水中溶氧缺乏,放养密度过大,病害严重。因此,要养好蝌蚪须抓好以下四个技术环节:

1.合理放养密度。根据蝌蚪的日龄,确定合理的放养密度。一般情况是蝌蚪日龄小,放养密度可大一些;蝌蚪日龄大,放养密度要小一些。蛙卵孵化时每平方米水面放入3~5团蛙卵,孵化成蝌蚪后要疏散,15日龄前每平方米水面放养3000只,超过此密度会出现水质污染,溶氧不足及争夺食物现象,中午时有大批蝌蚪的头顶出水面。15~25日龄每平方米放养2000只,25日龄到变态初期每平方米放养1500只左右。要经过几次疏散,疏散蝌蚪时要防止碰伤,快速放入新水池。目前生产中普遍存在着密度过大问题,有的每平方米水面放入十几团蛙卵,放养5000多只蝌蚪,死亡现象较重,一般蝌蚪体形小,变态幼蛙瘦弱,当年成活率低,大部分二年不能育成商品蛙,生产周期推迟一年。所以要想培育健壮的大蝌蚪,必须合理放养密度。

2.科学喂食。蝌蚪除自然取食外,要人工喂一定数量的饵料,采集一些植物饵料,如羊铁叶酸模、月风草幼苗、车前子蒲公英等;精饲料主要有玉米面、米糠、豆饼粉和一些动物性饲料。一般采用混合饵料:玉米面占50%,豆饼粉20%(可用豆浆代替),糠麸7%,鲜植物茎叶20%,骨粉3%。把这些饲料加水煮,制成玉米糊,冷却后喂食蝌蚪,有的还加入一些鱼粉,但要注意质量和含盐量,防止中毒。根据蝌蚪生长天数和摄食量不同,确定每次投饵量,一般以每次投料能被蝌蚪吃完,稍有剩余为好,防止太多污染水质。投饵方法有堆状投放和分散投放,糊状饵料都采用堆状投法,沿池边成堆状投放,植物茎叶和动物性饵料采用分散投放。前期每天投饵一次,都在早晨投放;中后期每天投两次,第一次早6时投放,第二次下午3时投放。

3.灌水技术。水是蝌蚪生存的基本条件,蝌蚪必须在有水条件下才能摄取食物吸收水中溶氧。人工繁殖蝌蚪的数量大,蝌蚪本身代谢产物以及剩余饵料使池水很快污染,必须通过灌水技术才能解决。灌水方式一般采取串灌法。蝌蚪在15日龄前,白天灌浅水,保持水深10cm左右,经过日晒使水温增高;夜间灌深水保温,水深20~30cm。蝌蚪15日龄以后,体长体重增大,食量大,耗氧量增加,灌水方式要采用大流量的流水灌注法,水口呈对角线设置,主要解决快速排污,注入新鲜水,保证蝌蚪正常呼吸对溶氧的需求。在灌水过程中要注意水质状况,灌入水要干净透明,有条件最好用井水,池水混浊要立刻排除,换注新鲜水。还要利用灌水方式预防低温冷害和高温伤害,5月上中旬有时出现低温,水层要达30cm以上;6月份要防止高温伤害,提高排水口,加深水层,达到降温的目的,严防水温超过28℃,造成蝌蚪死亡。蝌蚪期灌水既要防止断水,又要预防洪水冲毁饲养池,蝌蚪大量流失。(www.xing528.com)

4.防治天敌和病害。蝌蚪期的天敌很多,主要有昆虫类、鸟类、蛙类和鼠蛇等。昆虫类的龙虱、大水龟幼虫、水蝎子等都能捕食蝌蚪,发生轻微时用人工捕捉,发生严重时要更换新池。对鸟类危害只有人为驱赶,严加看管,减少危害。青蛙出蛰后经常栖息在蝌蚪饲养池边沿,大量捕食蝌蚪和变态幼蛙,严重危害要及时捕捉送到远处的农田中。褐家鼠时常进入饲养池,既捕食蝌蚪又偷食精料,要防除鼠害

蝌蚪因病死亡数量很大,必须注意。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蝌蚪饲养池使用前彻底消毒,利用原有饲养池要提前20天用生石灰水清池消毒。

目前发现蝌蚪期都有哪些病害?如何防治?

目前对蝌蚪期疾病了解较少,常见的有气泡病,也叫大肚子病,还有弯尾病、水霉病和寄生虫病等。目前没有太好的办法治疗,主要是预防,最好的办法就是消毒,种蛙和卵团要消毒,繁殖场在使用前彻底消毒,饲养过程中要经常对水池消毒。通常用lmg/kg漂白粉溶液。

⑴气泡病患病。蝌蚪腹部膨大、朝上仰卧漂浮水面,逐渐因腹部膨胀而死。病因主要是水中溶氧不足,蝌蚪浮到水面大量吞食空气所致。防治办法:疏散蝌蚪,减小密度;向池中注入新鲜水,提高水中溶氧量。发病较轻的蝌蚪会逐渐恢复。

⑵水霉病。患病蝌蚪常在池边缓慢游动,食欲减退和拒食而死亡。病因是蝌蚪胺伤导臻水霉菌侵入所致,病蛙患处有水霉状白毛。防治办法:预先用石灰清池消毒,尽量减少碰伤蝌蚪皮肤,患病蝌蚪用5mg/kg高锰酸钾液浸浴30分钟,每天一次,几天后便可痊愈。

⑶寄生虫病。一种是车轮虫病,早期蝌蚪被车轮虫寄生在皮肤表面和鳃部,病蛙鳃部出现青灰色斑点,尾部发白,游泳迟缓,生长停滞而死亡。防治办法:清池消毒,控制放养密度,保持池水清洁;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喷洒有较好疗效。另外还有舌杯虫病和纤毛虫病,都是因为放养密度太大,水质污染,寄生虫大量发生所致。防治办法:及早更换池水,疏散蝌蚪;用硫酸铜1mg/kg浓度全池喷洒。

5.蝌蚪变态期的管理。蝌蚪进入变态期主要特征是体侧前肢处出现突起,后腿发育完全,腹部收缩变瘦,体形变小,停止进食。养殖规模较小的蛙场,林蛙繁殖“三池”地处一起,在放养区没有修建变态池情况下,及时用塑料膜将蛙池围起来,防止变态幼蛙外逃。围栏与蛙池外测留出1~2m幼蛙活动场所。6月10日前后大批蝌蚪进入变态期,蝌蚪生长大小不同,进入变态时间参差不齐,未进入变态的蝌蚪仍然需喂食,饲养池四周投放一些遮蔽物,为幼蛙上岸栖息创造条件,绝大部分幼蛙上岸活动,再不回到水中生活。把围栏打开,让幼蛙自由上山进放养场,开始陆栖生活。

养殖规模较大的蛙场,一般建有几个变态池,有流水变态池,每平方米水面为态蝌蚪1.5~2kg,大约3000~4000只;塑料薄膜变态池,每平方米不超过3000只。每天灌一次水,2~3天换一次新水,要防御天敌危害,保护变态蝌蚪正常发育。刚变态的幼蛙在一周内基本上不离开变态池,仍在四周活动,但已完全脱离水池,进入陆地生活,栖息在水池周围的草丛或遮敝物下面,要适时喷水保湿。幼蛙的尾部完全吸收之后开始摄食,主要捕食幼小昆虫,在自然状态下,因开口食不足而大量死亡,所以要在变态池周围幼蛙集中的地方供给幼蛙充足的饵料,每天喂食一次,平均每只幼蛙喂食2~3龄黄粉虫1~2只。变态幼蛙的天敌很多,主要是食肉昆虫和鼠类,要在水池四周进行几次药剂杀鼠,同时要把青蛙和钤蟾清除到其他地方。这样集中管护喂养一周左右,幼蛙进入放养场进入林中生活。

五、幼、成蛙的放养管护

林蛙在森林中生活时间较长,而且一旦上山,中间从不回到水中生活,要求在湿润条件下生活。越冬后的林蛙从5月份开始上山生活,变态后幼蛙在6月下旬上山生活,直到9月下旬林蛙回归水中冬眠。目前有大部分养蛙户忽视这段时间的管护和喂养,有的干脆放弃管护,林蛙的回捕率很低,所以养殖效益不好。也有些养蛙大户加强管理,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每年收入几十万元以上。现将他们的主要经验介绍如下:

1.提高变态幼蛙的成活率。变态幼蛙从变态池到放养山林要通过一段距离,往往因为这条通道条件不好而死伤大半,变态池与放养场距离要短,而且有潮湿的植被遮阳,有流水或喷水条件,人为造成一条绿色通道,防止通过干旱的农田或裸地,减少幼蛙死亡,同时提高幼蛙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要解决好幼蛙的开口食,防止饿死。

2.设专人经常检查围栏,防御天敌。保持围栏的完好是防御天敌危害和防止林蛙逃逸的最好办法,要沿围栏内侧小道和中间作业道经常有人检查,发现有损坏或有鼠蛇洞穴要及时修补,保护林蛙健康成长。

3.千方百计扩大林蛙的饲料来源。在放养场安设黑光灯或白炽灯泡,诱引远处昆虫,放置多个蒿草堆招引昆虫,在场内堆放入畜粪便或黄粉虫粪,繁殖昆虫和蝇蛆,场地挖沟养殖蚯蚓等,最好的办法是人工养殖黄粉虫,补充天然饵料的不足。特别是在干旱少雨的情况下,每天早晨投喂一次,喂食数量要按养蛙数量和饵料来源情况而定。

4.清理溪流中的大石块及阻水杂物。清理河道使流水畅通,林蛙下山时能顺利回归,快速进入冬眠池,在春季林蛙繁殖和上山期有充足水源。

5.幼蛙和成蛙分开饲养。由于林蛙不同年龄和个体大小之间有互食现象,所以人工饲养管理办法也不完全相同,在一个放养场内,用塑料膜围栏把当年幼蛙和育成蛙分区饲养管理。幼蛙放养场要选择在遮阴良好、植被密布、枯枝落叶层和土壤腐质殖层较厚的地方,可供幼蛙食用的昆虫和幼小动物较多,加上人工喂食一部分黄粉虫的2~3龄幼虫,当年幼蛙的成活率较高。对二龄以上的育成蛙要按商品蛙饲养管理,合理放养密度,每平方米载蛙1~2只,条件好的每平方料可以放养3只以上。种蛙可以与育成蛙同地饲养,要求放养场有较大的常年性溪流通过,修建越冬池常年积水,作为控制林蛙生长的水源,可以喂一些较大个体的饵料,如6~7龄的黄粉虫或蚯蚓等。要防天敌,防逃逸,防病害,提高育成蛙的商品率。

六、林蛙的捕捉方法

1.塑料围栏捕捉法。半人工养殖的林蛙秋季回归比较集中,要及时把分区围栏撤掉,在霜降前后遇有阴雨天气,林蛙就会成群沿溪流及其两侧向越冬池集中,几天时间就会结束。利用这个机会捕捉成蛙,未满20g重的小蛙进入越冬池。在越冬池的四周设临时性围栏,并且用纱网封死溪流,在围栏中留几处纱网入口,让小蛙自由钻入,而成蛙则被留在外边,进行人工捕捉或设陷坑捕捉,把捉到的林蛙放入编织袋或麻袋,按种蛙标准选留种蛙。商品蛙要雌雄分开放置,尽快暂存或加工。

2.放水捕蛙法。林蛙回归时不进行捕捉,同时要清理河床,使林蛙顺利回归到越冬池,在小中生活一个月以后,此时正好是取蛙油的好时节,首先把越冬池底水管打开,设防逃网,把池水放干,迅速捞取商品蛙和种蛙幼蛙仍留在水池中越冬。捕捞后立即关闭水管闸阀,贮水越冬。

七、林蛙的越冬管理

越冬林蛙主要是幼蛙和种蛙,半人工养殖场内都修建专用越冬池,幼蛙回归时已进入池中,初期气温高时幼蛙会上岸活动,当气温下降到5℃以下时幼蛙就进入深水中冬眠。挑选优良的二年生蛙作种蛙。种蛙冬眠有三种办法,一种是散放到越冬池中越冬;另一种方法是利用分网箱放入深水区集中越冬;第三种办法是单独窖藏越冬。无论采用哪种办法,都必须严加管理。

1.经常检查出入水口是否断水,发现断流要设法排除,保持池中水体处于流动状态。

2.使用多年的越冬池要在放蛙前进行清塘,用石灰水全面消毒,彻底清除杂鱼、食蛙虫类及水蛭,捣毁岸边的鼠洞,减少天敌危害。

3.越冬池的冰面保持清洁,扫除积雪,使池中水生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增加水中的溶氧。同时防止冰面有较大震动,使林蛙安静冬眠,减少林蛙活动就能减少体内物质消耗,健康生存。

4.出河期管理。春季水温升高到3℃~5℃时,水中林蛙从冬眠中苏醒过来,离开越冬池上岸活动,初期并不远离冬眠池,温度低时还回到水中生活,这时可以采集种蛙送到繁殖场,采集幼蛙送往放养区,也可以让其自由上山生活。窖藏和网箱贮存的种蛙,要适时早出蛰,防止死亡。目前,人工养蛙越冬失败实例很多,有的全部死亡。主要原因是水层浅,冰层厚,池底无水被冻死;有的是池水来源断流,池内死水一潭,水中溶氧不足,林蛙窒息而死;蛙笼出库晚也造成死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