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影视剧人物配音的定义及类型

影视剧人物配音的定义及类型

时间:2023-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影视剧人物配音的类型也是十分丰富的,有译制片、国产片、美术片等。相比译制片和国产片,美术片的配音要夸张很多,声音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对配音演员声音的表现力与塑造力要求较高。

影视剧人物配音的定义及类型

一、影视剧人物配音的定义及类型

影视剧人物配音是指在影视剧作品中,由配音演员或演员本人面对画面,遵照原片所提供和限定的一切依据,以有声语言为表现手段,专为片中人物或角色的语言所进行的后期配制录音的艺术创作活动。包括人物的对白、独白、内心独白、旁白,以及群杂等内容。

影视剧人物配音的类型也是十分丰富的,有译制片、国产片、美术片等。

1.译制片

也叫翻译片,是指将“影片中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影片”。广义的译制片应该包括所有引进和输出的节目,这里我们只探讨影视剧作品。按照《上海电影志》的划分方法,译制片包括普通话译制片、外语译制片以及地方语和民族语译制片。

(1)普通话译制片

也就是我们通常认为的译制片,指通过语言艺术创作活动使其他国家影视作品中的非汉语的人物台词语言变为汉语普通话语言,而为我国观众所欣赏和接受的影视剧作品,其创作过程是外译中。

(2)外语译制片

指将国产影视作品进行外语译配,输出给国外观众欣赏的中国影视作品,其创作过程是中译外。如1960年用英语译配的故事片聂耳》、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1965年用印度尼西亚语译配的《英雄儿女》和用英语、法语译配的动画片《大闹天宫》;1962年用英语译配的《红色娘子军》;1980年用法语和英语译配的《小花》等。

(3)地方语和民族语的译制片(www.xing528.com)

指国内用地方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译配普通话的影视作品。如1952年用粤语译配《上饶集中营》,1956年维吾尔语译配的《董存瑞》。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目前许多民族自治区的电视台也成立了译制部,不仅译配本地区民族语言的国产片,也直接译配国外的影视作品。如新疆电视台仅1998年就完成译制节目691.5小时,包括用维吾尔语译配的《校园先锋》《红十字方队》《三国演义》《弹道无痕》《香港的故事》等国产影视作品以及《神探福尔摩斯》《茶花女》等国外优秀影视作品。

根据以上的划分,我们可以看到,译制片的界定不能单以国家的差别来划分,其关键在于语言是否转换。不同国家的影视作品如果语言一致,也不能够叫做译制片,如新加坡华语片。同样,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影视作品,不同民族语言的译配也叫做译制片。

2.国产片

国产影视剧的后期人物台词配音,也是目前影视配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区分一部影视作品采用同期录音工艺还是后期配音工艺的主要标志。相比同期录音,国产影视剧采用后期配音工艺可大大削减制作成本,缩短拍摄周期。同时,好的后期配音也可以使影片增色,弥补演员台词的不足。

与译制片配音相比,国产片的配音对于口型的要求更为严格,不仅要贴合口型的开合长短,而且要求每个字都要贴切。

3.美术片

传统上把动画片、剪纸片、木偶片、折纸片一起统称为美术片。它是电影艺术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它一般不是用真人实景而是用绘画或其他造型艺术的形象,使之活动起来,赋予生命和性格,以象征和比喻的方法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艺术家的意图。美术片一般多取材于童话、神话、民间传说、科幻故事等,采用夸张、变形等形式,主要对象是少年儿童。但由于它丰富多彩、生动有趣,往往能以鲜明的形象表达深刻的思想,也为成年观众所欢迎。如生产于1956年的《骄傲的将军》、1961年的《大闹天宫》、1979年的《阿凡提》、1987年的《黑猫警长》、1995年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等都是国产美术片中优秀的作品。

美术片中人物的语言只能依靠后期配音来完成。相比译制片和国产片,美术片的配音要夸张很多,声音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对配音演员声音的表现力与塑造力要求较高。

近年来,随着科技水平飞速发展,美术片尤其是动画片的制作日新月异,电脑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动画片的天地,使动画片大大超出了以前的水平,成为一种新的影视艺术表现形式。尤其国外动画大片的引进,从《米老鼠唐老鸭》到《花木兰》《狮子王》,已极大改变了传统动画片的制作方式,对后期配音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如国外已采用国际明星为动画片配音,又如在《小猪宝贝》中所有动物的配音已十分人物化、性格化、生活化。随着未来动画制作水平的不断发展,动画片配音将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