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美学研究:心理学与哲学的逻辑关系展示美学的历史

美学研究:心理学与哲学的逻辑关系展示美学的历史

时间:2023-11-30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审美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学的。只有美的研究,基本上是哲学的,其他研究则兼而有之。这就是美学的对象和方法。正是这种逻辑关系的展开表现为美学的历史。美的研究,是美学的第一个历史阶段,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正题。过去美学的方法,多半是从本质开始的。就是美学家们说的这个“本质”,弄不好就是他们的想当然。

美学研究:心理学与哲学的逻辑关系展示美学的历史

同学们,美学历史,我们大体上就算是讲完了。没有讲全,不可能讲全,也没有必要讲全。我们不是这个专业的学生是不是?掌握了前面讲的这些,也就基本上掌握了美学的问题和历史,可以收摊了。(笑)当然,收摊之前,得有些结论。尽管我一再强调,结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可是,没有结论,大家心里会觉得不踏实。(笑)

那么,我们可以得出一些什么结论呢?

我想,第一点,是我们总算可以知道美学是什么了。是什么呢?就是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和艺术的研究,是这三个部分和这三个方面的总和。这三个部分,李泽厚分别称之为美的哲学、审美心理学和艺术社会学。也就是说,美学,即美的哲学加审美心理学再加艺术社会学。这是很有道理的,话说得也很漂亮。有点问题的,是“艺术社会学”这个说法不太准确。因为美学当中艺术的研究这一部分,实在不好说是社会学的。我曾考虑是不是改成“艺术人类学”或别的什么,但都不准确,只好放弃李先生这种漂亮的说法,不在研究对象后面加一个什么学,老老实实地称之为美的研究、审美的研究、艺术的研究。

这个结论告诉我们什么呢?第一,它告诉我们,美学的对象,是美、审美和艺术。主要就是这三块。当然,也有人不同意,认为应该是美、美感和审美,艺术不算。艺术的研究是艺术学,不是美学。不过这样一来,黑格尔的美学就不是美学了。而且,审美和美感其实是一个问题,只不过一为过程(审美)一为结果(美感)而已,不应该分开来。所以,我同意美学的对象,是美、审美和艺术。

第二,这个结论告诉我们,美学的方法是多学科的。比如美的研究,主要是哲学的。审美的研究,主要是心理学的。艺术的研究,则可以是哲学的(如黑格尔),可以是社会学的(如丹纳),也可以是人类学的(如格罗塞),还可以是其他什么学的。丹纳的著作叫《艺术哲学》,其实是艺术社会学;格罗塞的著作叫《艺术的起源》,其实是艺术人类学;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则既是哲学的,又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审美的研究也一样。移情学派等等的方法是心理学的,康德、克罗齐的研究就是哲学的了。只有美的研究,基本上是哲学的,其他研究则兼而有之。所以,哲学仍然是美学最主要和最基本的研究方法。

这就是美学的对象和方法。搞清了这一点,就不算没有收获。

但我还想多一点收获,就是还想运用黑格尔的辩证法,从中看出一点名堂来。什么名堂呢?那就是:美学的这三个部分,其实也是美学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个历史阶段,以古希腊罗马美学为代表,是美的研究;第二阶段,以康德为代表,是审美的研究;第三阶段,以黑格尔为代表,是艺术的研究。古希腊罗马美学,其实也可以看作这样三个阶段:毕达哥拉斯,是美的研究;苏格拉底柏拉图,是审美的研究;亚里士多德,是艺术的研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一个讲关系(适当),一个讲途径(迷狂),实际上就是在讲审美了。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美、审美、艺术之间,有一种逻辑关系。正是这种逻辑关系的展开表现为美学的历史。美的研究,是美学的第一个历史阶段,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正题。它研究的,是美的客观性问题。审美的研究,是美学的第二个历史阶段,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反题。它研究的,是美的主观性问题。艺术的研究,是美学的第三个历史阶段,用黑格尔的话说就是合题。它研究的,是美的客观性和主观性统一的问题。所以,三个部分,是缺一不可的;三个阶段,也是必然要出现的。

搞清楚了这一点,又有什么用呢?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今天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时,已经用不着把这个过程再来一遍了。我们也可以倒过来,从最后一个阶段开始,反攻倒算,追根寻源,从艺术的研究入手,去解开美的秘密。

这样又有什么好处?好处是事情可能会比较顺手。艺术虽然也不容易讲清楚,但比起美来,还是要好讲一些。因为美是一种“性质”,而艺术是一种“东西”。世界上没有“美”这种东西。它是附着在某个“东西”上的。比如美的小姐、美的陶罐、美的母马。在这里,小姐、陶罐、母马,是实实在在的,可以弄清楚讲清楚的。附着在小姐、陶罐、母马身上的“美”,就比较玄虚,讲不清楚了。它就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但如果你想伸出手去“把握”它,就会发现明明知道它在哪里,可就是把握不住。

艺术就好办一些。艺术可以是一种性质(艺术性),也可以是一种东西(艺术品)。性质不好把握,我们还可以去把握东西。当然,美的研究也可以从某个“东西”入手,这就是审美对象。但研究审美对象要比研究艺术品麻烦。因为什么是审美对象,什么不是,也讲不清楚。小石潭在柳宗元眼里是审美对象,在旅游者眼里不是;林妹妹贾宝玉眼里是审美对象,在焦大眼里不是。你怎么讲?所以,康德以后,大家就不研究美是什么了,研究审美是什么,也就是研究为什么小石潭在柳宗元眼里是审美对象,在我们眼里不是;林妹妹在贾宝玉眼里是审美对象,在焦大眼里不是。(www.xing528.com)

但这顶多只能回答我们为什么会认为某一对象美,仍然无法回答美的本质问题。因此美学不能只研究审美过程,还必须研究审美对象,而最便于研究的审美对象就是艺术品。艺术品当然也有争议,但争议要小一点。好歹,比如米开朗琪罗的雕塑齐白石的画,贝多芬音乐莎士比亚戏剧,总归公认是艺术品。即便有人硬说不是,我们也可以不予理踩。这就好把握多了。

剩下的问题,也就是如何把握。

艺术的研究其实也有三个环节,即本质、功能、特征。过去美学的方法,多半是从本质开始的。这就难免会有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是美学家们说的这个“本质”,弄不好就是他们的想当然。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绝对理念就是想当然。结果讲起艺术来,虽然也头头是道,最后却总是要出问题。

所以,即便从艺术入手,也要倒过来,先讲特征,再讲功能,最后讲本质。

那么,艺术的特征又是什么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能逐一研究每件艺术品,也不能逐一研究每个艺术门类。这样不但工作量太大,而且很可能劳而无功。因为我们马上就会发现,音乐有音乐的特征,绘画有绘画的特征,每个门类的艺术都有自己的特征,这些特征是不一样的。这也不奇怪。如果一样,就不是特征了,对不对?

因此,如果我们一个门类、一个门类地研究艺术特征,我们就最多只能得到门类艺术学的结论,不可能得到美学的结论。甚至,我们连门类艺术学的结论也得不到。因为我们马上又会发现,不但各个门类的艺术有自己的特征,同一门类当中,不同风格流派的艺术也有自己的特征。比如国画油画,就差得很远。国画讲笔墨,油画就不讲。另外,古典艺术和现代艺术,差别也很大,甚至更大。比如古典油画和古典国画,虽然很不一样,但好歹都是“绘画”。也就是说,古典绘画艺术家都用笔,都“绘”,都“画”。现代绘画却很可能既不“绘”又不“画”。笔也不用了,用喷枪喷,用剪刀剪,用胶水贴,或者用电脑来制作。这就把绘画艺术最基本的特征(绘和画)都颠覆了,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

不过,现代艺术虽然是个“破坏分子”,却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发,这就是:研究艺术的特征,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只关注艺术“有什么”,还应该而且更应该关注它“没有什么”。“没有”了之后,又“剩下什么”。比如绘画,你可以不绘不画,不用笔不用纸,但有几点你不能没有。第一,你创造的,必须是可视形象,不管这形象是抽象的还是具象的,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第二,这形象一定是二维平面的。如果是三维的、立体的,那就是雕塑、建筑等等,不是绘画了。第三,这形象一定是静态的。如果动,就是电影电视,或者电脑艺术,也不是绘画,哪怕它是画出来的(动画片)。由此,我们就可以给绘画下一个定义:塑造二维平面静态可视形象的艺术。

这就是我们在方法论上要注意的第一点:在研究艺术特征的时候,要用减法,寻找它最不能没有的“底线”。比如研究戏剧,做减法,我们就会发现许多因素是可以没有的。比方说可以没有编剧,没有导演(即兴表演就没有编剧和导演),没有台词(哑剧就没有台词),没有音乐、布景、道具等等,但有两个因素不能没有。哪两个因素不能没有呢?一个是动作,一个是观众。没有动作,演员自始至终站在台上一动不动,一声不坑,面无表情,这不叫演出,叫发呆。(大笑)没有观众,演员自己站在台上手舞足蹈又说又笑忙进忙出,这也不叫演出,叫发神经。(大笑)所以观众也是不能没有的。(同学说:排演时就没有观众)那是排演,不是演出。何况排演其实也是有观众的,就是导演。导演在这时就充当了观众。(同学说:你刚才说过可以不要导演)那么演员就相互充当观众。(同学再问:如果是排独角戏呢?众窃笑)恐怕就只好自己假设一个观众了。“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就像军事演习一样,自己拿自己当敌人。何况严格说来排演也不是戏剧。反正,戏剧不能没有观众,就像战争不能没有敌人。戏剧不能没有动作,就像战争不能没有交锋。戏剧的底线找到了,它的特征也就不难显现出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我们美学要寻找的这个特征、这个底线,必须是各门类艺术共有的,不能只是某一种艺术特有的,这样我们得出的结论,才是美学意义上的,不是门类艺术学的。所以我们要对所有的艺术特征做减法。这个过程太长,我就不讲了,只讲结论。结论现在也不能讲,因为该下课了。(大笑)在下一次课程中,我将回答这个问题,并和同学们一起,走出美学的迷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