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正衬与反衬:人物塑造的技巧之三

正衬与反衬:人物塑造的技巧之三

时间:2023-12-04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所谓“反衬”,就是对不同的性格类型进行对比,这可以加大人物性格之间的反差,从而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这种方法,在《三国演义》中的运用较为普遍。“反衬”手法用得最多、最好的自然还是在表现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方面。毛氏更重视这种手法,认为“正衬”比“反衬”更为有力,更能取得好的效果,小说中诸葛亮形象的成功就得力于此。

正衬与反衬:人物塑造的技巧之三

据沈伯俊先生统计,《三国演义》中共塑造了一千二百多个人物,其中有名有姓的就有一千多人。在这众多的人物中,地位相同,性格相近者不计其数,但大多塑造得个性鲜明,栩栩如生。之所以能达到这样的艺术效果,与作者善于运用对比手法不无关系。在个性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这是我国古代小说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在第一部长篇中就能运用得如此纯熟,却是值得注意的。

在毛氏父子的评点中,将对比的方法称之为“用衬”,他们还将“用衬”分为两种形式,即“正衬”和“反衬”,在第四十五回回评中,他们说:

文有正衬与反衬。写鲁肃老实以衬孔明之乖巧,其反衬也。写周瑜乖巧以衬孔明之加倍乖巧,其正衬也。譬如写国色者,以丑女形之而美,不若以美女形之而觉其更美。写虎将者,以懦夫形之而勇,不若以勇夫形之而觉其更勇。读此可悟文章相衬之法。

所谓“反衬”,就是对不同的性格类型进行对比,这可以加大人物性格之间的反差,从而起到突出人物性格的作用,这种方法,在《三国演义》中的运用较为普遍。如袁绍一出场,作者就处处把他与曹操作对比。在诛宦官时,袁绍与曹操的意见针锋相对,结果何进因听从袁绍的主张,招致了更甚于宦官之祸的董卓之乱,在这里,曹操政治眼光之锐利,看问题之透彻使读者留下了较深的印象,通过对比,显示出袁绍政治上的才识远远不及曹操。在讨董卓时,袁绍被推为盟主,却任人惟亲,排斥人才,观望徘徊,坐失良机;曹操则任人惟才,重用人才,能不断提出正确的战略部署。这一对比又显示了袁绍军事上的无能。此后,袁、曹双方正式交锋,官渡之战是两军实力的较量,更是两军统帅个人素质的大展示,在用人和用谋方面,两人再次显示鲜明的对比。因此,袁败曹胜,皆在情理之中。在两人的对比中曹操的雄才大略得到了很好的展示,而袁绍“羊质虎皮”的本性也暴露无遗。

吕布也是《三国演义》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作者写吕布常常将他与关羽作对比。吕布为财色而连杀两义父;关羽却为了结义兄弟的情谊,在金钱、官爵、美色面前毫不动摇。同是一匹赤兔马,吕布一见就动心,并当即为它而杀了丁原;而关羽得到此马,首先想到的却是骑着它就能尽快地找到刘备。赤兔马前后两个主人,其人格的高下有天壤之别,在如此强烈的对照下,吕布的见利忘义和关羽的义薄云天,被表现得十分鲜明。(www.xing528.com)

“反衬”手法用得最多、最好的自然还是在表现曹操和刘备这两个主要人物的性格方面。在汉末群雄中,曹操是一个非常杰出的人物,这在与袁绍的对比中已得到了很好的体现,然而与刘备对比,曹操丑恶的一面就暴露无遗,在作者笔下,刘备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道德上都胜曹操一筹。如同是爱才,曹操拉拢关羽的办法无非是上马金、下马银,金钱美女、高官厚禄而已;刘备与关羽却是同生死、共命运,以兄弟义气和国家大事为重。曹操想要徐庶归附自己采用的是囚禁其母,逼其就范的方法。而刘备虽然离不开徐庶却因其母遭难而不忍挽留。曹操见张松其貌不扬,便摆出一幅傲慢恣肆的架子,拒人千里;而刘备则相见以礼,待为上宾,使他在义气的感召下献出了西川地图。祢衡当面骂曹,曹操顿起杀机,便派祢衡去荆州劝说刘表投降,以便借刀杀人;而刘备却不愿将“妨主”的的卢马转送他人,嫁祸于人。同时作者还从理性的高度,对两人的人生哲学作了比较:曹操的名言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刘备则宣称:“吾宁死,不为不仁不义之事。”在这些对比中,两人高下不辨自明。

所谓“正衬”,则是对相同或相近的性格进行对比,以突出二者的差异,用毛氏父子的话来说就是:“才与才敌,而众才尤让一才之胜”。毛氏更重视这种手法,认为“正衬”比“反衬”更为有力,更能取得好的效果,小说中诸葛亮形象的成功就得力于此。

诸葛亮是小说中的中心人物,但他的出场却较晚,在他出场之前,作者就用大量的笔墨为他作了铺垫,徐庶就是作者为了衬托诸葛亮而特意设计的。刘备因手下缺乏智谋之士,连年征战,竟无立足之地,徐庶一出,情况马上发生了变化,斩二吕,败曹仁,计取樊城,使长于用兵的曹操也不得不另眼相看。但在小说中徐庶只是一个过场人物,写他非同一般的智慧,是为了更好地烘托诸葛亮。果然,诸葛亮一出山就不同凡响,博望、新野两把火就烧出了自己的威力。经过对比,读者方信徐庶“驽马并麒麟寒鸦配鸾凤”的比喻绝非只是自谦之词。接着,作者又用长达十余回的篇幅将周瑜和诸葛亮作了对比。周瑜是赤壁之战英雄,他英武有为,精通韬略,机智勇敢,在众寡悬殊的严峻形势下,沉着应对,计谋叠出,竟将老谋深算的曹操玩弄于股掌,堪称人中豪杰。然而,在与诸葛亮的斗智中,他却总是捉襟见肘,力不从心,他精心制定的计策,总是被诸葛亮一眼看穿;谋取荆州的各种措施,也总是被诸葛亮一一化解。尽管他竭力争取主动,但劳神费力一番,却要么功亏一篑,要么弄巧成拙,临终前那“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叹,强烈地表达了他力图压倒诸葛亮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而诸葛亮在一次又一次的斗智中,却总是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游刃有余,在这种“才与才敌”的对比中,二人高下自分,而诸葛亮作为“智慧”化身的形象就更为突出。

在“三顾茅庐”一节中,作者也用“正衬”的手法,比较好地描写了刘备、关羽、张飞人性格的不同。刘、关、张情同手足,目标一致,然而性格有较大差异,对事物的看法时有不同。作者抓住人物性格复杂性这一特点,把他们放在访贤这一特定事件中作了对比,刘备的宽厚仁爱而又善于忍耐,关羽的勇武刚强而又沉着,张飞的心直口快而又敢说敢为,都被表现得十分充分。在三顾茅庐的全过程中,关羽虽对哥哥的行为不满,却能微言达意,张飞却处处表现得火爆激烈。一顾不遇,张飞先说:“既不见,自归去罢了。”听罢崔州平高谈阔论,又埋怨说:“孔明又访不着,却遇此腐儒,闲谈许久!”二顾时,他先提出:“量一村夫,何必哥哥自去,可使人唤来便了。”后又责怪刘备:“天寒地冻,尚不用兵,岂宜远见无益之人乎?”三顾之初,张飞耍脾气说:“哥哥差矣。量此村夫,何足为大贤!今番不须哥哥去,他如不来,我只用一条麻绳缚将来!”孔明推睡不起,害得刘备拱立甚久,张飞大发其火,说:“这先生如何傲慢!见我哥哥侍立阶下,他竟高卧,推睡不起!等我去屋后放一把火,看他起不起!”(第三十七回)就这样,愈写张飞的不屑,愈见刘备的见识;愈写张飞的急躁,愈见刘备的大度。这样的对比,细腻、生动、具体,而又真实可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