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全国劳模助推农民翻身带头人

全国劳模助推农民翻身带头人

时间:2024-01-27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全国劳模传美名农民翻身带头人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广大农民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凭着一副铁肩和勤劳的双手,建设家乡,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戴玉玺、莫如信、牛存义就是当时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当年,他被评选为县、省、西北地区和全国的农业劳动模范,先后出席了各级劳模大会。

全国劳模助推农民翻身带头人

全国劳模传美名 农民翻身带头人

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当家作主,广大农民群众劳动生产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在党的领导下,走互助合作的道路,凭着一副铁肩和勤劳的双手,建设家乡,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戴玉玺、莫如信、牛存义就是当时涌现出来的典型代表。

戴玉玺

戴玉玺,生于民国4年(1915),汉族,平罗县城关镇合作村人。自幼家境贫寒,以种地和卖豆芽菜维持生计。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被选为村长,1950年被选为一区三乡的农会主任,1951年被选为乡、县、省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并被评选为县、省、西北地区和全国农业劳动模范。1952年元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被选为中国共产党平罗县代表大会的代表(连任到1956年)和县、省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连任到1960年)。1951~1959年连续9次出席了县劳模大会;1951~1955年5次出席了省劳模大会;1951~1953年3次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1953年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他参加赴朝慰问团,代表祖国人民到朝鲜慰问中国人民志愿军,受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杨勇和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接见。

1950年,党和政府号召开始群众性的抗美援朝捐献活动,戴玉玺走村串户,进行耐心的宣传和反复动员,使全村有捐献能力的农户都踊跃地捐献出粮食、人民币等各种财物,其中任国宝捐献出50两重的银元宝两个,对全乡的抗美援朝捐献活动起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1951年春和1952年春,政府发出“发动群众,调剂余缺,解决贫困户春耕困难,以发展生产”的号召。家庭刚刚扭转了贫困局面的戴玉玺便积极响应,两次带头拿出余粮五石六斗(每石75公斤),以实际行动,发动群众调剂出余粮22.5斗,及时解决了56户缺种子和口粮农户的困难。

1951年,他响应党的“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号召,联合村里7户没有牲畜的农民,组织起全县第一个变工组。他和组员一道,拉一辆木轮大车,按户轮流向田里送粪,并拉着各种农具,整地备耕。此举被县长刘润田看见后,及时给予指导,发展成为全县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他被选为组长。互助组合理地使用劳动力,不仅及时完成各种农活,还开展了副业生产。他们向银行贷款400元,买来两头驴,租来3盘磨,在城里开了1个磨坊。这年,组里种棉花20亩,他和农业技术推广站联系,贷款购买轧花机1部,秋收时办起1个轧花坊。

他组织农业生产互助组这件事,受到党和政府及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当年,他被评选为县、省、西北地区和全国的农业劳动模范,先后出席了各级劳模大会。

1951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正式组织了一个由12户农户参加的初级农业合作社,他被选为社长。他带领社员,积极采用农业新技术,搞深耕细作密植,防治病虫害,合理施肥,当年就获得丰收。在搞好农业生产的同时,他组织剩余劳力,办起两盘磨兼养猪的粉坊,两个榨箱的油坊,两盘磨的磨坊,轧花机1部、弹花机1部的弹花坊,两辆胶车的运输组,在大武口沟里建了一个小型石灰厂,买种马1匹、关中驴1头办起了配种站。另外,组成5人积肥组,专在城里积肥。秋后分红时,人均分小麦300公斤、糜子75公斤、胡麻油25公斤,户均分现金320元,社员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这个事实教育了当地群众,农户纷纷要求加入到他们社里来。他领导的初级社扩大到37户158人。

1953年,他领导社员,在农业上加强增产措施和科学管理,又获丰收,各种农作物的产量都有所提高,小麦平均亩产200多公斤,比1952年增产50公斤。秋后分配时,全社除完成公购粮35000多公斤外,每人平均分小麦300公斤、糜子100公斤、豆子50公斤、胡麻油12.5公斤。

由于农业社扩大,剩余劳力更多了,他想方设法,组织剩余劳力和各种工匠,大搞多种经营,除扩大原有的副业机构外,又新开辟了副业门路。一是在姚伏、渠口和本社各建砖窑1座,共42人参加生产;二是组成41人的建房修缮队;三是入社骆驼105峰,组成10人经营的驮运队;四是组建6人生产的木业组、4人生产的铁业组、6人生产的鞋业组、3人组成的自行车修理组。当年获得好收入,分红时劳动日值达到1.3元。男全劳力人均分400元,半劳力人均分240元;女全劳力人均分360元,半劳力人均分170元。

1954年,全乡有728户3230人入了社,戴玉玺领导的初级农业合作社发展成为联社,他被选为联社主任,联社下设8个分社,他兼第一分社(在原初级社基础上建立的)主任。第一分社有112户510人,628亩田,平均亩产260公斤;糜子100亩,平均亩产215公斤,创全乡平均亩产历史纪录。这年,他在第一分社还组织了一个38人的开荒队,在黑沿渠梢开荒200亩,种杂粮121亩,平均每亩收获32.5公斤,为农业生产合作社开荒扩大耕地面积增加产量开创了先例。

1955年,全乡所有农户组建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被选为社主任,农业社下设18个生产队、1个开荒队(各生产队派固定开荒社员3人)。他领导全社在大力搞好农业的同时,于官渠口培植新果园93亩,并千方百计地进一步发展了多种经营。到年底,拥有了30人的农具厂、11人的缝纫组、8人的鞋业组、10人的弹花组、4人的织袋(毛口袋)组、9人的鸡鸭场(养鸡520只、鸭300只)、120人的修缮建房队、5人的粉坊(兼养猪)、5人的油坊、5人的磨坊、8人的石灰厂、11人10辆大胶车的运输队、3人管理的配种站。另外有砖场3处,每处有砖窑3~4座,此外,还办起医疗站、接生站,并发动群众入股份,建立了信用社。

二牛抬杠的农业生产工具

戴玉玺不仅是领导和组织生产的能手,而且是困难社员的贴心人。社里有数十个三四十岁的大龄青年,因家庭生活困难没有建立家庭,戴玉玺主动帮助他们找对象,对社员真可谓关心备至体贴入微。1952年至1955年,先后给李玉林、刘全有、阎廷国、余五子等11人找上了对象,并对其中困难大的解囊相助。李玉林和刘全有结婚时,没有一件囫囵衣服,刘还缺口粮。他买了10来米布,给李与其母及刘各做新衣一套,动员张树给刘资助现金6000元(今天折合人民币6元)、小麦6斗。社员余兆金翻建房屋差木料,无力购买,心急如焚,他将自己仅有的一棵大柳树送了去。

1956年1月,他被调到县上任农林科副科长。1958年他受领导委托,接收红疙瘩农场的移交,接收后组建为前进公社红星大队,他任支部书记。1960年1月,红星大队改建为平罗县红星农场,他任场长。1963年红星农场改建为平罗县园林场,仍由他任场长。1979年他担任县渔场场长,直到1980年退休。(www.xing528.com)

莫如信,1898年出生于平罗县陕西庙(今城关镇前进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6岁时父母去世,留下他和两个弟弟,由祖母和二婶抚养,12岁时给别人放牲畜,16岁开始当长工,24岁娶赵焕焕为妻。这时,他祖母去世,二婶已改嫁,祖上留下的30多亩田,多数典给了他人,只剩下1亩8分田,种地无法维持生活,只好到贺兰山木材。几年后积攒了些钱,将典出去的田赎回了十几亩,便回家务农。此时,由山东、河南来平罗的不少人以种瓜谋生,解决了温饱。他受到启发,也开始种瓜,在种瓜方面他摸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他种的西瓜个大且甜,成了种瓜能手,群众都叫他“莫大瓜”。

莫如信性情温和,乐于助人。乡亲们遇到困难都找他想办法,如借贷、找生活出路、说亲事等,他都有求必应,尽力相帮;邻里之间或是家庭发生矛盾,便找他去调解,他一到就能和解,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在群众中有很高的威望,人们称他“莫参谋”。

莫如信

莫如信生一男一女,儿子大了,有了帮手,却在1947年被马鸿逵抓去当了兵。在无法种田的情况下,便将牲畜和部分田卖了,日子过得一天不如一天。1949年平罗解放了,儿子也回到了家。于是重整家业,开始了新的生活,打心眼里感谢共产党。1951年抗美援朝捐献活动一开始,他带头响应,捐献人民币5万元(当时的1万元等现在的1元),秋后又捐献3万元。在他的带头下,全乡掀起了捐献高潮。马寿松捐银元宝两个,张寡妇捐现金6万元。全乡群众捐献银元宝及碎银子242两、金手镯1对、香油50斤、乳牛1头。

1951年春,政府号召开展自由借贷,调剂余缺,恢复和发展生产。他发动群众,共调剂出小麦种子45石(1石为150斤),使缺籽种的农民适时完成了春播。老莫是个种田能手,他种5.46亩小麦,平均亩产495斤,比一般亩产高出150斤;3亩棉花,平均亩产75斤,比一般亩产高出30斤;4.52亩西瓜,平均每亩卖钱175元,按当年物价计算,每亩瓜钱折合小麦1575斤。由于成绩显著,得到了县、省和西北军政委员会的嘉奖。同年,政府推广新式农具,他动员群众买单把犁30张、站起锄30把、喷雾器4部。同年,政府号召田间选种,他协同干部,组织起378人的选种变工队,在20天时间里,全乡选碧玉麦2003亩,顺利完成了良种收购任务。

莫如信主任访问老贫农

1951年秋,他组织起10户50人的“莫如信农业生产互助组”。1952年春,互助组转为“莫如信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转社后,他和老农、社干部制订了年度生产计划。还发动群众集资买弹棉花机、轧棉花机各1台,搞起了副业生产。当年,全社小麦比自耕增产50斤,其中33亩碧玉麦,亩产699斤,创全省碧玉麦亩产纪录;劳动日值达1.2元,比当地群众的劳动日值高40%。

1953年,他领导的农业初级合作社发展到23户。1955年,全乡5个村,有4个村全部加入了合作社。小兴墩的郭永贵,步口桥的张明山、沈文明3个初级社也加入了他的社,成立了联社。1956年,转为“前进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他被选为社长。在农业生产中,他不断采用新技术,各种作物产量年年上升。他带领社员垦种河滩地近千亩,每年收获粮食60余万斤。他还办起了弹棉花作坊,购买发展骆驼30峰、小胶车7辆、大胶车8辆,办起了运输队。还办了粉坊、百头养猪场、砖厂、翻砂组、缝纫组、木业组、油坊、红炉组、鞋业组、磨坊。他的创举得到了县、省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极大重视,西北军政委员会将他的互助合作经验写成《宁夏平罗县莫如信农业生产合作社情况和经验》一书,发到西北各地参考。

旧式的磨面工具

莫如信在农业生产上成绩卓著,1951年被评为县、省劳动模范,在省劳动模范大会上又被评为西北军政委员会农业劳动模范,出席了西北劳模大会。1952年,在省劳模大会上被评选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到北京参加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在天安门观礼台上参加了国庆观礼。

莫如信自1950年起,曾当选为乡农会主任,县、省农民代表会议代表,县、省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表。1951年被推荐为平罗县土地改革委员会委员。1952年被选为宁夏省第二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委员,之后被选为平罗县第八届一次各族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常务委员会委员。曾担任过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农业生产大队队长、人民公社副社长、中共平罗县委合作部副部长等职。1973年不幸因病去世,终年75岁。

牛存义(1913~1984),又名牛五羔,男,回族,系平罗县宝丰镇陆渠村(原惠农县二区三乡富贵村)人,中国共产党员全国劳动模范。曾任乡农会主任、互助组组长,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主任、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监委主任、党总支副书记、生产大队党支部书记、人民公社社长及县政协委员等职。

1913年,牛存义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家里,自幼给别人放牲畜、打短工,吃尽了人间苦。新中国成立后,他看到共产党讲平等,为劳苦大众谋利益,所以积极参加共产党领导的镇压反革命运动,被群众推选为乡农会主任。

1950年冬,他是惠农县第一个响应党的号召,走村串户耐心说服,将有名的“穷八站”牛家湾子只有一头瘸毛驴的11户回族贫雇农,组成了互助变工组。他身先士卒带领大家起早贪黑,靠人拉犁、拉磙、背粪,精耕细作。第一年使全组粮食亩产由原来的140公斤上升为175公斤,并利用生产空隙搞副业收入130万元(折合人民币130元),为变工组添置了一辆牛车、两头耕牛和18把锄头。这个显著变化,使本村持观望态度的12户群众都纷纷要求入伙,牛存义毫不推辞地欢迎他们参加,并和大家研究,正式成立了20多户人参加的本地区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这在当时,尤其是回民聚居地区,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因此,1951年9月他被评为惠农县的劳动模范,县人民政府给他奖励了一头毛驴、一张单把犁,并给互助组成员每人发了1条毛巾。同年10月牛存义又被选为宁夏省的劳动模范。

为了迎接1952年的大生产运动,这年冬天,他带领全组劳力,冒着严寒从一里路外,以人拉土,铺垫低洼地12亩,使这些从来就没有长过苗的地方,当年就亩产高粱玉米250多公斤。同时,他还亲自从外地换回小麦良种“优士顿”,更换了传统的混杂麦种——禾禾子,并坚持用温汤浸种,用胡麻油拌种,还特意试种了“丰产田”。因此,互助组的小麦长势特别旺盛,这年小麦平均亩产255公斤,比当地群众的同等地增加了近1倍。丰产试验田的小麦,亩产达到了400多公斤。这年秋,他又出席了县劳模大会,县政府给他们互助组奖授了一面锦旗和两头耕牛。1953年牛存义互助组又获丰收,他再次被评为省劳模,并经省劳模大会推选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光荣地出席了全国劳模大会,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全国劳模大会以后,他带领这个贫穷地区的回族群众,第一个成立了“曙光初级农业合作社”。他虽然当上了近100户500多人的领导,但从不丢锹把子,白天劳动,晚上开会学习。他亲自带领社员到河东内蒙古等地拉运羊粪,还坚持用铁锹深翻土地,每天坚持挖2分地。在他的带领下,两年把全社的700多亩地都深挖了一遍,极大地提高了地力,连续几年都获丰收。县人民政府奖给马拉收割机1台。1955年转高级农业合作社后,牛存义任党总支副书记、监委主任。1958年任宝丰人民公社社长。1960年1月应国务院邀请参加中国考察团,到苏联参观学习2个多月。1964年又被评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先进工作者。1980年被选为平罗县政协委员。1984年8月12日因病逝世,终年71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