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历史故事 中国现代伟大爱国主义者闻一多的最后讲演

中国现代伟大爱国主义者闻一多的最后讲演

时间:2024-03-01 历史故事 版权反馈
【摘要】:站在逝者的灵前,生者将自己最深沉的感情凝结进了一篇篇凭吊讲话之中。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其中韩愈对于噩耗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

中国现代伟大爱国主义者闻一多的最后讲演

第九章 缅怀先贤的悲壮倾诉——凭吊讲话

凭吊讲话不仅仅是讲话,更是是对前人的深切缅怀,对英灵的悲壮倾诉。站在逝者的灵前,生者将自己最深沉的感情凝结进了一篇篇凭吊讲话之中。几十几百年之后,读着这些感人至深的话语,我们仍然可以体会到当时的人们所抒发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和他们对于逝者的刻骨铭心的怀念。而这,难道还不足以叩开你的心扉,激荡你的灵魂吗?

1.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祭十二郎文

背景资料

十二郎是韩愈的族侄韩老成,与韩愈两人自幼相守,由长嫂郑氏抚养成人,共历患难,因此感情特别深厚。但是长大之后,韩愈本人在外飘泊,与十二郎很少见面。十二郎的英年早逝令韩愈痛心不已,于贞元十九年写了这篇祭文,当中的经典之作——《祭十二郎文》。

讲话实录

某年、某月、某日,叔父韩愈在听说你去世后的第七天,才得以含着哀痛向你表达诚意,并派建中在远方备办了应时的鲜美食品作为祭品,告慰十二郎的魂灵:

唉,我从小就成了孤儿,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哥哥在中年时死在南方,我和你都还小,跟随嫂嫂把灵柩送回河阳老家安葬。随后又和你到江南谋生,孤苦零丁,一天也没有分开过。我上面本来有三个哥哥,都不幸早死。继承先父的后代,在孙子辈里只有你,在儿子辈里只有我。子孙两代各剩一人,孤孤单单。嫂嫂曾经抚摸着你指着我说:“韩氏两代,就只有你们两个了!”那时你比我更小,当然记不得了;我当时虽然能够记事,但也还是难以体会她话中的悲凉啊!

我十九岁时,初次来到京城参加考试。四年以后,才回去看你。又过了四年,我去河阳凭吊祖先的坟墓,碰上你护送嫂嫂的灵柩来安葬。又过了两年,我在汴州辅佐董丞相,你来看望我,留下住了一年,你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第二年,董丞相去世,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这一年,我在徐州任职,派去接你的人刚动身,我就被免职,你又没来成。我想,你跟我在东边的汴州、徐州,也是客居,不可能久住;从长远考虑,还不如我回到西边去,等在那里安下家再接你来。唉!谁能料到你竟突然离我而死呢?当初,我和你都年轻,总以为虽然暂时分别,终究会长久在一起的。因此我离开你而旅居长安,以寻求微薄的俸禄。假如真的知道会这样,即使让我做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因此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去年,孟东野(即唐朝著名诗人孟郊)到你那里去时,我写给你的信中说:“我年纪还不到四十岁,但视力模糊,头发花白,牙齿松动。想起各位父兄,都在健康强壮的盛年早早去世,像我这样衰弱的人,难道还能长活在世上吗?我不能擅离职守,你又不肯来,恐怕我早晚一死,你就会有无穷无尽的忧伤。”谁知道年轻的却先死了,而年老的反而还活着,强壮的早早死去,而衰弱的反而还活在人间呢?

唉!是真的这样呢?还是在做梦呢?还是这传来的消息不可靠呢?如果是真的,为什么我哥哥有那么美好的品德,他的儿子却要英年早逝呢?为什么你那么纯正聪明反而不能承受他的恩泽呢?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活在世上吗?我实在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啊!如果是梦,传来的噩耗不是真的,可是东野的来信,耿兰的报丧,却又为什么在我身边呢?啊!大概是真的了!我哥哥有美好的品德竟然早早地失去后代,你纯正聪明,本来是应该继承家业的,现在却不能承受你父亲的恩泽了。这正是所谓的天意难测,神意难知吧!也就是所谓天理不可推求,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即使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全要变白了,松动的牙齿,也像要脱落了,身体越来越衰弱,精神也越来越差了,过不了多久就要随你死去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我们又能分离多久呢?如果我死后无知,那么我也不用悲痛多少时间了,而死后不悲痛的时间却是无穷无尽的。

你的儿子才十岁,我的儿子才五岁,年轻强壮的尚不能保全,像这么大的孩子,又怎么能希望他们成人立业呢?啊,悲痛啊,真是悲痛!

你去年来信说:“近来得了软脚病,时常发作,疼得厉害。”我说:“这种病,在江南人身上是很常见的。”根本没有把它当作值得忧虑的事。唉,谁知道你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

你的信是六月十七日写的。东野说你是六月二日死的,耿兰报丧时没有说日期。大概是东野的使者不知道向你的家人问明日期,而耿兰报丧竟不知道应该告诉日期?还是东野给我写信时,才去问使者,使者胡乱说个日期应付呢?适时到底是怎样的呢?

现在我派建中来祭奠你,安慰你的孩子和你的乳母。他们有粮食能够守丧到丧期终了,然后我等到丧期结束后再把他们接来;如果不能守到丧期终了,我就马上把他们接来。剩下的奴婢,叫他们一起守丧。如果我有能力迁葬,最后一定把你安葬在祖坟旁,然后让奴婢们按照他们的意愿或去或留。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从今以后,我已经没有心思奔忙在世上了!还是回到老家去置办几顷地,度过我的余年。教养我的儿子和你的儿子,希望他们成才;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她们出嫁,我的心愿也仅剩下这些了。

唉!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悲痛啊!请安心享用祭品吧!

经典解读

文豪苏轼曾经说过:“读过韩愈的《祭十二郎文》之后却不悲痛流泪的话,这样的人决不能跟他文朋友。”当然,这些说法未免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本文饱含作者对十二郎的满腔真情,却是任何一个人都可以感受得到的。在这篇祭文中,韩愈把抒情与叙事结合在一起,一边不断回忆家庭、身世和幼时的生活琐事,一边反复抒写他对亡侄十二郎的逝世的无限悲痛,一边抒发自己凄楚的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全文以向死者诉说的口吻写成,哀家族之凋落,哀己身之未老先衰,哀死者之早夭,疑天理疑神明,疑生死之数极写内心的辛酸悲痛。其中韩愈对于噩耗将信将疑,不愿相信又不得不信的心理,尤其显得哀婉动人。文章语意反复而一气呵成,最能体现在特定情景下散文的悠长,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因而在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以致明代著名学者茅坤评价《祭十二郎文》为“祭文中千年绝调”。

名句赏析

“唉,你患病我不知道时间,你去世我不知道日子,活着的时候不能住在一起互相照顾,死的时候没有抚尸痛哭,入殓时没在棺前守灵,下棺入葬时又没有亲临你的墓穴。我的行为辜负了神明,才使你这么早死去,我对上不孝,对下不慈,既不能与你相互照顾着生活,又不能和你一块死去。一个在天涯,一个在地角。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和我形影相依,死后魂灵也不在我的梦中显现,这都是我造成的灾难,又能抱怨谁呢?天哪,我的悲痛哪里有尽头呢?”

由生离到死别,韩愈心中对于十二郎的生时的歉疚和死后的悲痛叠加在一起,造就了这段感人至深的倾诉。正如苏轼所说,一个拥有正常的情感的人,在读到这一段时,是不可能不潸然泪下的。

2.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苏轼:祭欧阳文忠公

背景资料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北宋散文欧苏并称,欧是欧阳修,苏则是苏轼。这篇《祭欧阳文忠公》正是苏轼为纪念欧阳修所作的祭文。

讲话实录

悲痛啊!先生到这世上来,已经有六十六年了。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得到传承,学生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因有所依仗而不会害怕,小人因有所顾忌而刻意收敛。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它运动,但受它恩惠的事物,更不能用数量来进行衡量。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也没有了决疑问难的人。文人被说成了异端,学者被安置在了边远的地方;君子不作为当做成就,小人高兴的认为时机来了——就像深渊沼泽,神龙没有了老虎也离开了,怪异的事情层出不穷,像鳅、鳝飞舞,又像狐狸嚎叫

以前先生还没得到朝廷重用的时候,天下人认为这是朝廷的过失;等到先生得到重用,天下人认为先生早就该位列庙堂了;到了先生放弃官职的时候,天下人都希望您再次得到起用;到了先生告老还乡,天下人无不惆怅失望,但同时也还抱着期望的心情,那是因为先生还没有老去衰弱。可谁知道先生不再留恋这世间,就这样去了,让人们追悔莫及。先生难道是因为洁身自好,厌倦了世间的混浊才走的吗?又难道是百姓没有这样的福分,上天不肯留住先生吗?

以前我的父亲胸怀大略却只能隐居于世,没有先生就不可能入朝做官;而那时没有才能的我,因为这样才得以跟随先生,在先生的门下聆听先生的教诲,到现在都十六年了。听说先生逝世的消息,按情理应当跪着前去凭吊,但是身有公务不能前往,我也因为愧对过世的人而感到不自在,只能在千里之外写信,来抒发心中的悲哀。这样做是为天下苍生感到悲痛,也是我自己对先生的凭吊。悲痛啊!先生您安息吧!

经典解读

欧阳修与苏轼的父亲苏洵平辈论交,是苏轼童稚时的偶像。苏轼在年轻时读其文,诵其诗,在心中早已经把欧阳修当做了老师。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纯私人的祭文,而苏轼的这篇《祭欧阳文忠公》则是一篇半官方的祭文。因此,苏轼在文中并未表现出那种锥心刺骨的悲痛,却多了些对于欧阳修毕生功绩的总结和评价。因此,苏轼的这篇祭文写得雍容大气,是另一种风格的祭文名篇。

名句赏析

“因为有了先生,百姓有了父母官,国家有了可以像蓍草和龟甲一样解决疑问的人;文化得到传承,学生有了老师;有德行的人因有所依仗而不会害怕,小人因有所顾忌而刻意收敛。先生就像高山大川,看不到它运动,但受它恩惠的事物,更不能用数量来进行衡量。现在先生逝世了,有抱负的人没有了仰仗庇护的人,朝廷也没有了决疑问难的人。”

官方祭文当中,都会有类似的评价之语,从这段话中,后人就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对这位死者的评价是怎样的。但是,能够把这段评价之语写得如此花团锦簇文采斐然的,恐怕古往今来就只有苏东坡一人而已。

3.清代著名诗人袁枚:祭妹文

背景资料

袁枚(1716——1797)字子才,号简斋,别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乾隆四年进士,历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有政绩,四十岁即告归。袁枚以诗闻名,创性灵巧,多数作品抒发其闲情逸致,是清代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袁枚辞官归隐之后,在江宁小仓山下筑随园,吟咏其中,广收弟子,女弟子尤众。

这篇《祭妹文》祭的是袁枚的三妹,名机,字素文,别号青琳居士。袁机未出生时,袁枚的父亲曾与高姓指腹为婚,把袁机许配给了高氏的儿子。可是,高氏的儿子长大之后,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市井无赖。高家的家长不想耽误袁机,提出解除婚约,但袁机囿于封建礼教,竟执意不肯。婚后,袁机备受凌辱,终因不堪忍受而返回娘家。自此忍辱含垢,年仅四十岁便郁郁而终。

讲话实景

乾隆丁亥年冬季,安葬我的三妹素文于上元县羊山,作文祭奠她说:

唉!你生在杭州,却安葬在这里,距离我们家乡七百里呀。当你出生的时候,即使做奇离的梦,做虚幻的想象,又怎么可能料想得到这里是你埋骨之地呢?

你由于对贞节的坚持而遭人离弃,以致孤独忧伤,困苦失意。虽然是命中注定,是上天造成的;但是连累你到这种地步,未尝不是我的过错啊。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最喜欢听那些古人讲求节操的故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付诸实践。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就不会因为这样苦守贞节而郁郁而终了。

记得儿时,我捉蟋蟀,你在那里挥动双臂;天冷时蟋蟀冻僵了,我们一同到它的穴边。今天我装殓你安葬你,当日的情景便清楚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我九岁时,有一次在书斋休息,你梳着成对的发髻,披着细绢单衣来到,一起温读《缁衣》一章,正好先生开门进来,听到两个童子书声琅琅,不觉微微含笑,连连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这是七月十五的事,你在地下应当清楚地记得这一情景。我刚成年到广西去,你牵着我的衣裳伤心地大哭。过了三年,我中了进士荣归故里,你从东边厢房扶着几案出来,全家人相视而笑。我已经不记得当时大家具体都说过些什么了,大概是说考中进士,递信人报信的迟早的情况等等。所有这些琐事,虽然已经成为陈迹,然而我一天没死,就一天不能忘掉。过去的事充满心胸,一想起它们就悲伤哽咽,就像影子一样清清楚楚,逼近捕捉时,却消失无影踪。我后悔当时没有将童稚时的情况,详细地记录保存下来。现在你已经不在人间,即使光阴倒流,儿童时代可以再次出现,也再没有跟我一起印证这些事的人了。

你秉持道义与高氏离婚回来后,堂上阿母依靠你扶持,家中文字方面的事务巴望着你办理。我曾经说过女人中很少有既熟读经书又熟悉典故的,你嫂子不是不柔顺和静,但是在这方面却还是稍有欠缺。所以自你回来后,我虽然替你感到悲伤,但同时也在暗暗替自己高兴。因为我比你大四岁,假若按人世间年长的先死亡的常例,我可以将身后之事托付给你,却不料你竟然在我之前离开了人世啊!

前年我患病时,你通宵探问,病情减一分就高兴,增加一分就担忧。后来虽然病情稍稍好一些,还是半坐半卧,没有什么可以娱乐消遣的。你来到床前,替我讲小说野史上的那些让人高兴和惊讶的故事,姑且给我一点欢乐。唉!今后我若再患病,叫我向哪里呼唤你啊!

你患病时,我听信大夫的话,以为你没有危险,于是远远地到扬州吊唁友人。你又怕我为你心忧,阻止别人赶来告诉我你的病情。等到病情发展到气息奄奄,阿母问你是不是盼望哥哥回来看你时,你才勉强答应一声“好”。我已经先一天梦见你来永别,心知不吉利,飞舟渡过长江。果然,我在未时回到家中,而你却在辰时就已经气绝。四肢还温热,一只眼睛还没有闭,你还在挣扎着不死等我啊!唉,悲痛啊!早知道会和你永别,我还哪里肯去远行!即使要远行,也还有多少心里话要让你听到、了解,有多少事要和你一同商量啊!可是现在一切都完了!除了我死之外,我们俩将没有相见的日子了。我又不知哪一天死,可以见到你,并且死后有没有知觉,能不能和你相见,也终究难以明白。这样说来,那么抱着这无边无际的遗憾,是天意呢,还是人事呢,竟然让我悲痛至此!

你的诗稿,我已经付印;你的女儿,我已经代你嫁出;你的生平,我已经作传;只有你的墓穴还没有筹划。祖先的坟墓在杭州,江广河深,势必难以运回家乡安葬,所以请得母亲的吩咐权且把你安葬在这里,为的是便于祭吊扫墓。你墓旁葬着你的女儿阿印。下首两座坟墓,一座是阿爷的侍妾朱氏,一座是阿兄的侍妾陶氏,羊山空旷辽阔,朝南可望见低湿的原野,朝西可望见栖霞山,无论刮风下雨,早晨黄昏,你寄居他乡的魂灵都会有人陪伴,应当不会孤单寂寞。可怜的是,我自从戊寅年读你写的哭侄诗后,至今没有男孩,两个女孩正在牙牙学语,出生在你死后,不过刚刚周岁。虽然母亲仍然健在,我还不敢说自己年老,但是牙齿动摇,头发脱落也是事实。我自己明白,我也已经要不久于人世了啊。阿品远在河南做官,也没有子女,九族没有可以继承的人。你死了我来埋葬你,我死了又叫谁来埋葬我呢?如果你泉下有知的话,能不能告诉我呢?(www.xing528.com)

唉!你身前的事既已不堪回首,你身后的事我又不能知道,哭你既没听到你答话,祭奠你又没见到你享用祭品,纸灰飞扬,北风猛烈。你的哥哥回去了,还屡屡回头望你呀。唉,悲伤啊!唉,悲伤啊!

经典解读

祭文通常有固定的格式,其内容和形式都容易公式化,为后人传诵的不多。但袁枚的《祭妹文》却是我国文学史上哀祭散文的珍品,不拘格式,情真意切,生动感人,表现了兄妹之间真挚的情感,为后世之人广为传诵。《祭妹文》构思精巧,别巨匠心,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从素文墓地入笔到病根祸源的交代,从野外同捉蟋蟀到书斋共读诗经,从胞妹送哥眼泪流到把盏喜迎兄长归,从离家出嫁到中道归返,从侍奉母亲以示其德到关爱长兄以显其情,从素文之死到后事料理,情节层层推进,感情波起浪涌,叙事历历可见,抒情句句见心,文情并茂,浑然一体。袁枚在文中所抒发的,不单单是因为对胞妹的挚爱,还饱含着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对邪恶不公的愤懑,对自己未尽职责的无限悔恨,这使得文章包孕了丰富的思想内容,增强了震撼读者的心灵力量。

名句赏析

“我小时候听先生讲授经书,你同我并肩坐着,最喜欢听那些古人讲求节操的故事;一旦长大成人,就亲自付诸实践。唉!假使你不懂得诗书,也许就不会因为这样苦守贞节而郁郁而终了。”

在袁枚所处的时代,封建礼教高于一切,贞节是妇女的最高行为准则。但是,封建礼教再森严,也阻止不了一位兄长对于妹妹的思念,三从四德再强大,也难以泯灭袁枚心中对于害死自己妹妹的封建礼教的哀怨和愤恨。如果不然,袁枚又怎会在祭文中说出这番离经叛道的话呢?

4.人民艺术家老舍:梅兰芳同志千古

背景资料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文学家、戏剧家。老舍的一生,总是在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发表了大量影响后人的文学作品,是不折不扣的“人民艺术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茶馆》等。

《梅兰芳同志千古》是1961年,老舍在听到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名旦”之一的梅兰芳先生逝世的消息之后有感而发,即兴所作的演讲。

讲话实景

我们正在大兴安岭上游览访问,忽然听到梅兰芳同志病逝的消息,我们都黯然久之,热泪欲坠!我们之中,有的是梅大师的朋友,有的只看过他的表演,伤心却是一致的。谁都知道这是全国戏曲界的一个重大损失!

我有许多话要说,但是心中悲痛,无法安排好我的话语。我只好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在这心酸意乱的时刻,我已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无法有条有理的讲话!

我与梅大师一同出国访问过两次,一次到朝鲜,一次到苏联。在行旅中,我们行则同车,宿则同室。在同车时,他总是把下铺让给我,他睡上铺。他知道我的腰腿有病。同时,他虽年过花甲,但因身体结实,仍矫健如青年人。看到他上去下来,那么轻便敏捷,我常常对友人们说:大师一定长寿,活到百龄是很可能的!是呀,噩耗乍来,我许久不能信以为真!

不论是在车上,还是在旅舍中,他总是早起早睡,劳逸结合。起来,他便收拾车厢或房间:不仅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而且不许被单上有一些皱纹。收拾完自己的,他还过来帮助我。他不许桌上有一点烟灰,衣上有一点尘土。他的手不会闲着。他在行旅中,正如在舞台上,都一丝不苟地处理一切。他到哪里,哪里就得清清爽爽,有条有理,开辟个生活纪律发着光彩的境地。

在闲谈的时候,他知道的便原原本本地告诉我;他不知道的就又追问到底。他诲人不倦,又肯广问求知。他不叫已有的成就限制住明日的发展。这就难怪,他在中年已名播全世,而在晚年还有新的贡献。他的确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

每逢他有演出任务的时候,在登台前好几个小时就去静坐或静卧不语。我赶紧躲开他。他要演的也许是《醉酒》,也许是《别姬》。这些戏,他已演过不知多少次了。可是,他仍然要用半天的时间去准备。不,不仅准备,他还思索在哪一个身段,或某一句的行腔上,有所改进。艺术的锻炼是没有休止的!

他很早就到后台去,检查一切。记得有一次,他演《醉酒》,几个宫娥是现由文工团调来的。他就耐心地给她们讲解一切,并帮助她们化装。他发现有一位宫娥,面部的化装很好,而耳后略欠明洁,他马上代她重新敷粉。他不许舞台上有任何敷衍的地方,任何对不起观众的地方。舞台是一幅图画,一首诗,必须一丝不苟!

在我这次离京以前,他告诉我:将到西北演戏,十分高兴。他热爱祖国,要走遍各省,叫全国人民看见他,听到他,并向各种地方戏学习。他总是这样热情地情愿献出自己的劳动,同时吸收别人的长处。五十多年的舞台生活,他给我们创造了多少新的东西啊!这些创造正是他随时随地学习,力除偏见与自满的结果。

他不仅是京剧界的一代宗师,继往开来,风格独创,他的勤学苦练,自强不息的精神,他的爱国爱党,为民族争光的热情,也是我们一般人都应学习的!

在朝鲜时,我们饭后散步,听见一间小屋里有琴声与笑语,我们便走了进去。一位志愿军的炊事员正在拉胡琴,几位战士在休息谈笑。他就烦炊事员同志操琴,唱了一段。唱罢,我向大家介绍他,屋中忽然静寂下来。待了好一会儿,那位炊事员上前拉住他的双手,久久不放,口中说: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这位同志想不起别的话来!

今天我在兴安岭中,大草原上,也只能南望悲呼: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离开我们了,梅兰芳同志永垂不朽!

经典解读

在这篇追悼词当中,几乎所有的篇幅都被老舍用来回忆他与梅兰芳在一起的点点滴滴。事实上,老舍所写的这些,也不过是些不起眼的琐事而已,至少在梅兰芳的一生中,这些都算不上什么大事,但是,这却是老舍与梅兰芳两人所仅有的一些交往。但经过老舍的描述,这些日常琐事却具有了非同寻常的魅力,因为这些琐事每一件都代表着梅兰芳性格和为人处事的一个侧面,合起来之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梅兰芳。老舍把对于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的无尽追思藏在了对一件件日常琐事的叙述当中,于平淡之中见真情,真正的感人至深,真正的大师手笔。

名句赏析

“今天我在兴安岭中,大草原上,也只能南望悲呼: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梅兰芳同志离开我们了,梅兰芳同志永垂不朽!”

梅兰芳和老舍都是文艺界的宗师巨匠,只不过梅兰芳是京剧大师,而老舍是文学大师。事实上,老舍和梅兰芳之间的交往并不多,但老舍对于梅兰芳逝世所表现出的五脏俱焚的悲痛,则让我们感受到艺术是相通的,而真正的艺术家之间,则往往肝胆相照。

5.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背景资料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又名多、亦多,字友三、友山。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

1946年,抗战刚刚胜利,国共两党的对峙,使中国重新面临分裂和内战的危险。1946年2月,国民党制造重庆较场口惨案,李公朴与郭沫若等遭特务殴打致伤,引发了一场延及全国的反对国民党暴行的民主运动。1946年7月 11日,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李公朴,因坚决反对国民党发动内战,在昆明被暗杀。7月15日,云南大学举行追悼李公朴大会,当时,有特务混进场内,对大会进行蓄意捣乱。闻一多先生出席了这次大会,他本来并没有准备发言,但见此情形,悲愤交集,禁不住拍案而起,即兴发表了这篇演讲。大会结束之后,闻一多在回家的路上,遭到暗杀,当即身亡。

讲话实景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的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的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这是某集团的无耻,恰是李先生的光荣!李先生在昆明被暗杀是李先生留给昆明的光荣!也是昆明人的光荣!

去年“一二·一”昆明青年学生为了反对内战,遭受屠杀,那算是青年的一代献出了他们最宝贵的生命!现在李先生为了争取民主和平而遭受了反动派的暗杀,我们骄傲一点说,这算是像我这样大年纪的一代,我们的老战友,献出了最宝贵的生命!这两桩事发生在昆明,这算是昆明无限的光荣!

反动派暗杀李先生的消息传出以后,大家听了都悲愤痛恨。我心里想,这些无耻的东西,不知他们是怎么想法,他们的心理是什么状态,他们的心是怎样长的!其实很简单,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恐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要是这样可以的话,世界上早没有人了。

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你们将失去千百万的人民!你们看着我们人少,没有力量?告诉你们,我们的力量大得很,强得很!看今天来的这些人,都是我们的人,都是我们的力量!此外还有广大的市民!我们有这个信心:人民的力量是要胜利的,真理是永远存在的。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面前倒下去了吗?翻开历史看看,你们还站得住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我们的光明就要出现了。我们看,光明就在我们眼前,而现在正是黎明之前那个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有力量打破这个黑暗,争到光明!我们的光明,就是反动派的末日!

李先生的血不会白流的!李先生赔上了这条性命,我们要换来一个代价。“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我们有这个信心!

“一二·一”是昆明的光荣,是云南人民的光荣。云南有光荣的历史,远的如“护国运动”,这不用说了,近的如“一二·一”,都是属于云南人民的。我们要发扬云南光荣的历史!

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错了!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反动派,你看见一个倒下去,可也看得见千百个站起的!

正义是杀不完的,因为真理永远存在!历史赋予昆明的任务是争取民主和平,我们昆明的青年必须完成这任务!

我们不怕死,我们有牺牲的精神!我们随时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经典解读

这也许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演讲,因为这篇演讲不仅浸透着烈士和正义者的鲜血,同时也为国民党反动派敲响了丧钟。这篇演讲发表在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上,由于是即兴的演讲,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演讲辞没有系统的理性分析,也没有注意演讲的结构,基本上是正义激情的强烈抒发。但是,演讲的场合与内容配合非常密切,闻一多所讲之事是他所亲身经历,也是听众确切知道的,演讲者和听者都感同身受,所以演讲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今天,这里有没有特务?你站出来!是好汉的站出来!你出来讲!凭什么要杀死李先生?杀死了人,又不敢承认,还要诬蔑人,说什么‘桃色事件’,说什么共产党杀共产党,无耻啊!无耻啊!”全篇的诘问和排山倒海的排比句,句句愤怒谴贵,气势磅礴,闻一多先生无私无畏的正义精神,通过掷地有声的铿锵语言,给人带来强烈的震撼,使我们仿佛亲临现场,完全被闻一多的大无畏精神所折服,被悲壮的历史时刻所感动。

名句赏析

“他们这样疯狂地来制造恐怖,正是他们自己在慌啊!在害怕啊!所以他们制造恐怖,其实是他们自己在恐怖啊!特务们,你们想想,你们还有几天?你们完了,快完了!你们以为打伤几个,杀死几个,就可以了事,就可以把人民吓倒了吗?其实广大的人民是打不尽的,杀不完的!”

在这一刻,闻一多不再是一个浪漫的诗人,他是一个斗士,是一个勇敢地挑战黑暗,为了自己心中的正义的信念而不惜牺牲生命的伟大斗士!闻一多不怕死,更不会被吓倒,如果他害怕的话,他就根本不会来,他只要来了,就没打算活着回去!正义是不会被消灭的,斗士可以被杀死,但不会被征服,因为斗士的精神永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