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沉思与凝望:2008年报告文学综述

沉思与凝望:2008年报告文学综述

时间:2023-1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人民同忧乐共担当——2008年报告文学综述□李朝全2008年我们的民族遭遇了太多的磨难,我们的人民忍受了一次次痛苦的煎熬:从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到5·12汶川大地震,从临汾溃坝到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从股市跳水到被波及的全球金融危机……时政报告一枝独秀,形成坐大态势2008年,时政报告则是一枝独秀。2008年适值改革开放30周年,众多报告文学作家纷纷创作记录和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作品。

沉思与凝望:2008年报告文学综述

与人民同忧乐共担当——2008年报告文学综述

□李朝全

2008年我们的民族遭遇了太多的磨难,我们的人民忍受了一次次痛苦的煎熬:从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到5·12汶川地震,从临汾溃坝到三鹿奶粉三聚氰胺事件,从股市跳水到被波及的全球金融危机……这一年,我们也迎来了百年等一回的北京奥运会,迎来了中国人的首次太空漫步,迎来了改革开放30周年……

无论是苦难还是幸福,无论是悲恸还是欢乐,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始终都与民族休戚相关,风雨同舟,始终都与人民血肉相连,呼吸与共。在所有重大事件发生现场,在现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能清晰地看到报告文学作家的身影,都能读到鲜活感人的报告文学作品。

时政报告一枝独秀,形成坐大态势

2008年,时政报告则是一枝独秀。时事报告文学和政治报告文学作品接连大量涌现,成为本年度报告文学创作最壮丽的一道风景。报告文学对时政的关注正好体现了其参与现实社会生活的鲜明品格

一、以文学方式率先书写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开放史,出现了一些比较厚重的作品。

2008年适值改革开放30周年,众多报告文学作家纷纷创作记录和反映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的作品。其中,吕雷、赵洪耗时五年完成的《国运——南方记事》(人民文学出版社6月)一书,描述广东地区百年历史沧桑特别是近30年来在艰难中不断奋勇前行的改革进程,不但塑造了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伟人形象,也塑造了谢非、任仲夷、厉有为、梁广大等一系列的改革英雄。广东是中国改革排头兵,广东的改革历程颇具代表性。《国运》正是从广东这个取景口眺望,揭示改革是一场关系到国家发展命运的变革,烛照整部中国改革史。何建明《台州农民革命风暴》(作家出版社10月)溯本清源,首次提出浙江台州农民先于安徽小岗村开始农村改革的论断,描写台州农民在改革开放前后所掀起的这场革命风暴。他的另一部长篇报告文学《破天荒》(作家出版社8月)则记述了中国对外开放第一个重要事件——海洋石油开发,生动形象地记录了这一重大决策过程和对外开放政策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变化,是改革开放题材不可或缺的一部作品。此二部作品所表现的题材均鲜为人知,令人耳目一新。

与书写历史的作品重在记事不同,有些改革题材作品则重在写人,注重缅怀改革先驱,记述改革风云人物。李春雷的《木棉花开》(《广州文艺》4期,广东人民出版社10月单行本,题名《木棉花开——任仲夷在广东》)其实是一篇有关广东改革先驱任仲夷的传略,笔墨简约生动,在4月推出后广受好评。涂俏《改革现场:袁庚的1978-1984》(《中国作家·纪实》2期)则以深圳改革闯将袁庚为主角,通过刻画一个具有代表性的改革者的作为以反映历史原貌。

作为政治报告文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政论体报告文学是表现改革主题的重要方式。张胜友的《珠江,东方的觉醒》(《人民文学》10期,五洲传播出版社7月,题名《珠江故事:东方的觉醒》)和《东莞:城市传奇》(《光明日报》10月25日)以激情澎湃、高度概括的方式,分别扫描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风云和东莞这座新兴城市凤凰涅槃式的传奇变革历程,文字洗练抒情,充溢着理想主义色彩,无疑是献给改革开放时代的壮歌与礼赞。

二、庆祝中国奥运年,出现了一批体育和奥运题材的作品,充分展现人文奥运、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以及青春中国的风采。

延续2007年出现的如孙大光的《中国申奥亲历记》、曾哲的《觉建筑》等一些作品呼应北京奥运的主题,本年度出现了不少奥运题材或体育主题的作品,内容新颖,受到读者欢迎。孙晶岩《五环旗下的中国》(人民文学出版社7月)是一部关于北京奥运这一盛典的全景式记录。《新华月报》编写、人民出版社分别于5月和9月出版的《北京奥运圣火境外传递纪实》《我和你:北京奥运17天》则分别对奥运圣火传递经过和北京奥运会过程作了如实的全记录。

三、汶川大地震是国家和民族的一场浩劫,也是人类的一次大灾难,在国家不幸、人民遭难之时,报告文学没有缺席和失语,推出了不少鼓舞人心、安抚灵魂、记录历史,并产生了强大社会效果的作品。

汶川地震震惊了中国。在血与火的考验面前,在血淋淋的残酷现实面前,报告文学作家毅然地以笔为枪,以笔为旗,英勇地投入战斗。许多作家在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奔赴救灾现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死城北川、映秀等,见证灾难,体悟民瘼,寻找发现凡人英雄,撰写了一大批生动感人的作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些作品,不仅真实地记录了国家发展史上灾难的一页,描述了地震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摧残:财产人员损失、巨大伤亡和身心重创,同时更注重彰显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的英勇顽强,百折不挠,以人为本,科学抗灾,表现了生命的坚韧和珍贵,人性、人格的崇高与伟大,在民族心灵史上写下了光彩照人的篇章。

在图书出版方面,全国各地出版社积极参与抗震救灾主题图书的策划、编写和出版,形成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版史上罕见的一道出版景观。各类相关作品总数据统计在800种以上。这些作品,多半是纪实文学。其中,一部分是新闻记者、媒体等采写的通讯、特写、报导汇编等,如新华出版社5-6月推出的《中国汶川抗震救灾纪实》及续集和《新华社记者抗震救灾亲历记》,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编著的《汶川十日》(湖南文艺出版社6月);一部分是各地宣传部门、军队系统组织采写、编辑出版的抗震救灾纪实。

各种文学期刊、报纸副刊等几无例外地大量刊发抗震救灾或与之相关主题的文学作品,《文艺报》《南方周末》《中国作家·纪实》《北京文学》等还出版了不少专版和专刊,集束式地推出一批报告文学,佳作频现,史所罕见。

四、2008年1、2月间发生在南方部分省区的雨雪冰冻灾害是国家面临的另一场严峻考验。报告文学同样“在场”,并且积极参与抗冰,自觉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本年度有一批作品专注于描写和反映这场英勇卓绝的抗冰斗争,浇筑弘扬抗冰精神。

电力是抗冰决胜的关键,徐剑的《冰冷血热》(中国电力出版社5月)以较短的时间采写,描绘了铁路、电力、公路交通等各方面抗冰情况,重点叙述了国家电网公司为保电力供应所作出的艰难努力,突出展现了在大灾面前全社会同心协力、互帮互助、共克时艰、共度难关的精神风貌。国家电网公司编辑的《冰雪战歌——国家电网公司抗冰抢险文学作品集》(中国电力出版社3月)则基本上反映了电力战线抗冰的全景,其中曾祥书以一个记者的敏锐,采写了山西忻州电力公司全力支援湖南灾区的感人事迹;衣向东《生命通道——巅峰决战广州春运》(《啄木鸟》4期)注目冰灾严重影响下任务艰巨困难重重的春运。中共贵州省委宣传部编辑了《抗凝斗冰 众志成城——贵州省抗凝冻英雄谱》(贵州人民出版社3月)一书。广东省作协组织作家集体赶赴受灾一线采访,于7月推出了由伊始、温远辉等人合著的《冰点燃烧》(花城出版社)一书。

除了时政报告外,其他题材和主题的报告文学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作品。历史纪实方面,张正隆《枪杆子1949》(人民出版社9月)记述了1949年这一年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换天变革,切取历史的一个小小断面,以文学形式叙史,视角新颖,叙事生动而饶有趣味。为纪念知青上山下乡40周年,贾宏图撰写了《我们的故事》(作家出版社1月),朱晓军发表了《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北京文学·精彩阅读》11期)。蔡桂林《国家大道——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纪实》(河北大学出版社6月)运用散文笔法,全面纪录了中国高速公路建设发展宏伟壮美的历程;赵瑜、柴然《开眼》(中国电力出版社12月)则以生动的笔墨描述了“户户通电”这一惠及亿万百姓的民生工程。胡世全《药道》(湖北人民出版社2月)以解剖麻雀等方式生动讲述宜昌药业50年历史。

焦点热点问题方面。对日本问题深有研究的胡平推出《情报日本》(东方出版中心5月),提出日本以情报立国这样一个全新论断,指出情报工作在日本现代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作用。哲夫的《执政能力——一个县委书记的故事》是一部具有较好可读性的政论体纪实作品。范香果的《中国村官——农村基层组织选举备忘录》(《啄木鸟》1期)关注我国基层政权建设,揭示其存在的种种困境和问题,具备较强的现实针对性。反腐法制题材方面,朱晓军续写打假医生陈晓兰感人事迹的《一个医生的救赎》(《当代》5期,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单行本),徐江善《药监大鳄——郑筱萸腐败案始末》(《中国作家·纪实》2期)、泽津《一个罪恶灵魂的人性挣扎——全国A级逃犯张显光人性探秘》(《北京文学·精彩阅读》3期)是值得关注的篇什。生态报告方面,方敏《熊猫史诗》(重庆出版社1月)颇富新意。

描写小人物,关注普通人现实生存状态,成为当下报告文学创作的一种自觉追求(www.xing528.com)

报告文学主要是记事写人的。与往年有所不同的是,本年度报告文学更多的或更注重的是刻画和塑造感人至深的小人物形象,彰显普通人闪烁人格和人性光芒的精神世界。

一、平凡的人给我们最多的感动。特别是在地震中,无数的普通人、老百姓、部队官兵、记者等作出了非同寻常的举动。一切为了生命,为了让别人继续活着,活得更好,他们敢冒生死危险,勇于赴汤蹈火,舍生取义。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动了整个中国,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共鸣,温暖滋润了每位读者的心灵。

《晋人援蜀记》塑造了一群感人至深的普通山西人:第一个主动冲上前线的晋商后代、村委会副主任渠川斌,孤身赶去救灾的汽车修理工、农民陈国荣,捐了1000多万却被歪曲报道了的亿万富翁李兆会……在国家大难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不顾安危,投入援蜀行动。在他们的身上,我们读到了一个伟大民族长盛不衰的精神文化支撑和高贵品质。徐坤《三声长哨与147条性命》(《文艺报》5月27日)讲述了一所平时防灾训练有素的学校在地震来临时成功挽救师生性命的故事,短小精悍。李鑫金《女儿啊,妈妈来世再爱你》(《报告文学》7期)描写舍己为人、无私无畏女警察蒋敏的英雄事迹。郝敬堂的《好汉歌》(《报告文学》4期)记述了曾身受地震之害的唐山人倾尽全力支援冰冻灾区的无私行动。李朝全的《少年英雄》(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9月)深情讲述了20名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英雄少年的故事,对这些作出了连大人都难以做到的大智大勇大义大爱之壮举的小英雄们给予了热情的赞美。

二、注重表现小人物身上闪耀的爱的真挚与执著、生命的坚韧和人性的光辉。

李西闽《幸存者》(《收获》5期)讲述了自己被困于地震废墟下70多个小时等待救援和被救的苦难而漫长的经历,回忆并思索了人生、人间真情、生死体验以及过往的一切,生之顽强,意志之刚毅,尽显笔底,真切痛彻,令人震撼。谢映红、闫星华《有一种生死叫坚强》(《中国作家·纪实》7期)描述了被困废墟下73小时的龚天秀,在亲历挚爱丈夫在身边死去等灾难之后,依旧坚持下去直至艰难获救的全过程;无论是爱情的美好与伟大,还是对生命的珍视与韧的坚持,都感人泪下。肖春飞《背亡妻回家:一个中国农民的爱情》(《新华每日电讯》6月17日)叙写了一个普通农民对死者的尊重和对爱情的信守,同样令人动容。

李鸣生《废墟上的儿童节》(《中国作家·纪实》7期)是迄今少见的一篇思察地震灾难的优秀报告文学。作者满含深情地描写了都江堰新建小学326名遇难学生的800多名家长在学校废墟上为亡童们过一个异样儿童节的情景。劣质教学楼的贻害,家属们的伤悲、哭诉,百姓的伤与痛,苦与难,一起交汇到了作家的心里。

三、塑造了一大批真实鲜活的感动中国人物,弘扬了民族精神

最美笑容女孩、微笑宝贝、可乐男孩、史上最牛校长、最美教师……一大批普通人在地震中成为了英雄成为了明星。他们或亡或存,或健全或残疾,却都一样具备感天动地的人格魅力和崇高精神。这些小人物,在一系列的报告文学作品中得到了描写和表现。因为他们的事迹悲壮感人,他们的形象光彩照人,因此描写他们的作品同样生动形象,真实动人。譬如,英雄教师谭千秋、英雄机长邱光华、英雄少年宋雪等。

综观2008年度报告文学,可以清晰地看到其鲜明的特征,即担当、在场、参与和反思。报告文学注定是一种活着的文学,一种朝气蓬勃前行中的艺术

年度人物和事件

一、本年度需要特别提及的部分作家。

很显然,在年初抗冰斗争和5·12之后的抗震救灾中,报告文学作家的身影是十分突出和感人的。抗冰方面,广东省作协较早出击,广东作家群相当活跃,以伊始、郭玉山、杨克和温远辉创作的《冰点燃烧》为标志,广东省一以贯之的在灾难面前及时集体出击撰写报告文学作品的风格得以彰显。

抗震救灾方面,以中国作协和解放军总政艺术局、四川省作协等部门第一时间组织作家深入前线采访创作最具代表性。中国作协派出了多支作家小分队,分赴不同灾区,创作了大量震撼人心的作品。

令人尤为感动的是,在抗震中,全国有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家几乎无一缺席,先后出现在地震发生现场,接连创作出了大量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作品。如何建明、赵瑜、黄传会、徐剑、李鸣生、李春雷、李西岳、江宛柳、苗长水、裘山山等等。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小说家衣向东,在抗冰和抗震方面都采写有长篇报告文学;解放军出版社的董保存等军旅作家及编辑,在很短的时间里,先后推出多部全景式反映军队抗震救灾工作的长篇报告文学。

何建明仍然是本年度最勤奋的报告文学作家,推出了《破天荒》《农民革命风暴》《生命第一》《天歌》《国家血管》等多部长篇报告文学。李春雷则可能是本年度影响最大的报告文学作家,他2007年出版的《摇着轮椅上北大》据称已销售约30万册,2008年初发表的《木棉花开》被多家媒体转载,产生广泛影响,并引发了关于如何创作和繁荣中短篇报告文学的一次讨论,其纪实性短文《夜宿棚花村》亦广受好评。曾获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朱晓军大概是本年度最具锐气的报告文学作家,他纪念知青上山下乡运动40周年的纪实《留守在北大荒的知青》和充实扩写的感动中国医生陈晓兰故事的《一个医生的救赎》两部作品都很感人,特别是后者,通过描写一位女性11年来同医疗腐败坚强不屈的抗争,呼唤社会良知和道德良心,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是“问题报告”的一部佳作,值得充分肯定。

青年作者方面,吕辉和李瑔璐是值得关注的两位。前者写有抗冰灾的报告文学《08雪灾纪事》(《报告文学》4期)等,后者则写有抗震方面的长篇纪实《与死神争夺生命》(《报告文学》6期),都彰显了各自的创作实力。

二、本年度需要纪录的几件事情。

一是抗震救灾极大地激发了报告文学创作。各地作家纷纷奔赴一线,除了创作诗歌之外,几乎都是创作报告文学。许多记者也写出了有分量的长篇通讯或特写,加入了报告文学创作的行列,客观上还为报告文学创作培养了一支后备力量。

二是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举办的一系列奖项,特别是第三届徐迟报告文学大奖的评选颁发。共授予《生命的呐喊》《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只有一个孩子》《摇着轮椅上北大》《我的课桌在哪里》等六部作品以徐迟文学奖,每部奖金5万元;同时授予《大江北去》等10部作品入选奖,授予获得第四届鲁迅文学奖的5部报告文学《天使在作战》等荣誉奖,每部奖金1万元。此项大奖奖励面广,弥补了鲁迅文学奖的遗憾。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举办的第五届“正泰杯”报告文学大奖和“迎奥运,颂神州”“我与奥运”征文、“中国改革开放优秀报告文学奖”评选等活动,也吸引了众多报告文学作家和社会作者参与,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

三是年尾发生的《报告文学》杂志事件。11月20日《中国青年报》揭发《报告文学》杂志有偿发稿和卖版面。国家出版部门责成湖北省有关部门严肃查处,从而引发了社会各界对报告文学作家及刊物应秉承良知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了包括报告文学在内的严肃文学期刊生存困境的话题。《报告文学》与《中国作家·纪实》是目前仅存的报告文学专门刊物,《报告文学》事件理应引起报告文学界的高度警醒和深刻反思。报告文学究竟该何去何从,应如何在困境中谋发展、生影响,都是摆在每一位关心报告文学事业的人面前的迫切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