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北白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豆科牧草实用指南

陕北白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豆科牧草实用指南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豆科牧草一、紫花苜蓿紫花苜蓿,别名:紫苜蓿、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苜蓿属草本牧草。被称为“牧草之王”。紫花苜蓿枝叶繁茂,生长迅速,因蒸腾而消耗大量水分,其产量形成与土壤水分保证程度密切相关。据分析,每生产苜蓿干草1000 kg,约需氮肥12.5kg,磷肥3.5kg,氧化钾12.5kg。青草产量每公顷57吨,干草14t,种子300 kg。

陕北白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豆科牧草实用指南

第一节 豆科牧草

一、紫花苜蓿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别名:紫苜蓿、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3000多年)、分布面积最广的一种多年生豆科苜蓿属草本牧草。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已有两千多年,现广泛分布于西北、华北、东北等地。被称为“牧草之王”。

(一)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紫花苜蓿为虫媒异花授粉植物,耐寒、耐旱、耐瘠薄,适宜半干旱半温暖气候,抗寒抗旱能力都很强。年降水量250~800 mm,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能耐-20℃左右的低温,对土壤要求不严格,最适于中性或微碱性的砂质土壤(PH7~9),不耐酸性土壤,喜光不耐荫蔽,不喜强酸、强碱土壤;不能连续24小时积水,地下水位过高、排水不良则易烂根死亡。耐刈、耐踏、耐牧,营养丰富,适口性好。一般寿命5~7年,长者可达25年。根系发达粗壮,直根系、主根5~6m,多根瘤;入土深3~6m,深者高达10以上。分枝能力很强,有根茎,从根茎生出新芽形成茎枝,根茎上一般有15~25个茎枝,多则上百。茎直立或半直立,草层60~80 cm,茎枝绝对高度可达60~150 cm或更高,花前茎枝幼嫩草质好,年刈3~4茬,亩产鲜草量3~5 t。小叶呈倒卵形,长2~3.5cm。总状花序,花紫色。夹果螺旋形,种子小,肾形,黄褐色,千粒重约1.5~2.33g,每斤种子约21万粒。

苜蓿的耐寒力较强,但又非常喜温,当气温达到4~6℃时,苜蓿开始返青,从返青到开花活动积温700~900℃,到种子成熟需要l200~2215℃,刈后再生至开花期为700℃。春天在7~9℃的温度下开始生长,幼苗可耐~6~7℃的低温。成株在较厚的积雪覆盖下,它能经受-44℃的严寒。干冬无雪或干旱冻融交替,苜蓿株体因气温升高已开始生长,若供水不足,便因生理干旱而死亡,并非冻死。

当灌溉时,紫花苜蓿能耐土壤表面70℃。其耐高温的能力是由于灌溉保证了它对水分的需要并且蒸发很强,使近地面的气层充分湿润的缘故,但干旱的地区由于土壤表层35~40℃以上的高温,使紫苜蓿幼苗往往受害甚至死亡。

紫花苜蓿抗寒能力的大小与其根中贮藏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多少和根颈入土深度关系很大。研究表明,总糖含量高的品种,抗寒能力较强。根颈入土深的品种抗寒能力强,根颈随生活年份的增加向土内收缩而下移,因而老龄植株的抗寒能力较幼龄植株强。春播苜蓿越冬前根颈入土深2.3~2.7cm,夏播苜蓿入土深0.8~1.0 cm。

紫花苜蓿抗寒能力因品种而异,如在内蒙古锡林浩特1月份-28.8℃的低温下,沙湾苜蓿、芋县苜蓿、公农1苜蓿等品种的抗寒能力较强,越冬率均在90%以上,而渭南苜蓿和新疆大叶苜蓿的越冬率则很低。

紫花苜蓿枝叶繁茂,生长迅速,因蒸腾而消耗大量水分,其产量形成与土壤水分保证程度密切相关。当土壤含水量为最低持水量的70%~80%时,苜蓿生长发育良好,而且青饲料产量最高。对于以收获种子为目的者,最有利的土壤含水量为最低持水量的60%~65%。凉爽和多雨年份苜蓿出现倒伏和徒长,开花和果实形成条件变坏。土壤过湿导致落蕾和落花。土壤湿度为最低持水量的80%~85%时导致大量掉荚,严重者掉荚率可达65%。

紫花苜蓿分枝多,茎叶繁茂,一年中刈割多次,因而生长发育需要的养分较多,如与小麦比较,需氮、磷多1倍,钙加倍;所以种植苜蓿欲获得稳产高产应多施肥。据分析,每生产苜蓿干草1 000 kg,约需氮肥12.5kg,磷肥3.5kg,氧化钾12.5kg。因它根部共生的根瘤菌多,固氮能力强,故除生活当年根瘤作用尚弱应少施些氮肥外,以后年份可不施氮肥。苜蓿特别需要磷肥,叶施可增加叶片率,增多茎枝数,促进根系发育,更有助于提高土壤肥力。但磷肥为迟效肥料,最好冬季施用,待春季苜蓿旺盛生长时,即可以充分发挥肥效。此外根外追施硼、锰、钼对苜蓿尤其是种子的增产效果也很显著。

(二)紫花苜蓿新品种

1.竞争者(RUNNER,代号FD2

竞争者,为加拿大20世纪90年代育成的紫花苜蓿品种。1997年引入我国,该品种苗期耐寒性强,最晚可以在9月初播种,安全越冬。返青早,4月10日~15日返青,返青后生长速度快。该品种是超耐旱品种,在降水量大于300 mm情况下,可收获2~3次,有灌溉条件的中等土地,亩产干草达到800~1200 kg。叶片量大,比重高,产品品质好。适于陕北黄土丘陵旱地种植,亦可作为风沙草滩区水地种植。

2.维克多(VECTOR,FD4

维克多,为加拿大20世纪90年代育成的紫花苜蓿品种。1997年引入我国,该品种苗期耐寒性强,最晚可以在10月初播种,安全越冬。返青早,3月10日~15日返青。返青后生长速度快,在降水量大于400 mm情况下,可收获3~5次。亩产干草量达800~1200 kg。有灌溉条件的中等土地,亩产干草达到1500 kg。叶片量大,比重高,产品品质好。适于陕北黄土丘陵台田种植,亦可作为风沙草滩区水地种植。

3.敖汉苜蓿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为集中产区,有近40年的栽培历史。本品种寿命长,抗旱抗寒耐风沙、耐瘠薄,适应性广、产量高、品质好、成熟早。但不耐涝,生育期101~110天左右,属于中早熟品种。产草量较高,在旱作下每年刈两次,每公顷生鲜草20~26 t,水浇地鲜草产量达52.5 t。株型整齐一致,播种当年生长缓慢,第二年发育加快,分枝数多,单株产草量高。鲜干比为4.05∶1,茎叶比为1∶0.92,每公顷产种子150~300 g。陕北干旱半干旱的黄土丘陵区、及风蚀沙化地区均可种植。

4.公农1号苜蓿

该品种属育成品种,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畜牧研究所吴青年等育成,1987年品种登记。该种再生性强,耐寒,在-35℃至~40℃下能安全越冬。青草产量每公顷57吨,干草14 t,种子300 kg。该种适于延安以北的黄土丘陵区。

5.甘农2号杂花苜蓿

该品种属育成品种,是甘肃农业大学贾笃敬、曹致中等人育成,1996年品种登记。本品种的主要性状是根据蘖性状明显,有水平根的株率在70%以上,抗旱、亩产干草800~1000 kg,适宜在陕北黄土丘陵旱坡地及风蚀沙化地种植,可作为混播及刈牧兼用品种。

6.甘农3号紫花苜蓿

该种属育成品种,是甘肃农业大学曹致中、贾笃敬等人育成,1996年品种登记。本品种春季返青早,初期生长快,在灌溉条件下产草量高,每公顷干草产量为12~15 t,为灌区丰产品种。适应于榆林风沙草滩区水地种植。

7.中牧1号苜蓿

该品属育成品种,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耿华珠、杨青川等人育成,1997年品种登记。本品种耐旱,也耐瘠。每公顷干草产量7.5~13.5 t。适应在榆林风沙区盐碱滩地种植。

8.金皇后

“金皇后”紫花苜蓿为美国培育生产的多年生豆科苜蓿属优质牧草,“金皇后”喜温暖半干旱气候,抗逆性强,适应性广,抗寒性强,非常耐旱,耐瘠薄,在降水量250 mm,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均可种植,“金皇后”叶量丰富、草质优良,粗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很丰富,是品种优良,产草量很高的紫花苜蓿新品种。亩产鲜草5600~7800 kg,干草1400~2000 kg,适应于陕北丘陵沟壑区种植。

9.牧歌

“牧歌”401+Z紫花苜蓿是美国最新培育出来的优秀品种,抗逆性强、适应性广、草质优良、产草量很高的紫花苜蓿新品种,全年亩产鲜草6000~8000 kg,亩产干草1180~1460 kg。秋眠级数4.0,与禾木科牧草混播也有极好的持久性,适于陕北丘陵沟区梯田、台田及风沙草滩区水地种植。

10.巨人

巨人201+Z紫花苜蓿,是美国培育生产的长寿多年生紫花苜蓿新品种。紫花苜蓿,喜温暖半干旱气候,具极高的遗传力和产量优势,有极强的耐践踏和频繁刈割能力,出色的耐旱和越冬能力,能在年降水量300 mm,无霜期100天以上的地区正常生长。秋眠级数2.0,“巨人”紫花苜蓿,叶量丰富,草质柔嫩,产草量高,全年可刈割2~4次,亩产鲜草5000~6500 kg,干草1100~1300 kg。适于陕北丘陵沟壑区梯田、台田及风沙草滩区水地种植。

(三)栽培技术要点

1.整地

苜蓿种子细小,要求耕翻整地,做到深耕细耙,使土壤紧密,无大土块,地平整。播时可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采取垄沟、大垄沟、水平沟、地膜种植。但下籽时要下在半坡,不要下在沟里,以防雨滞苗。在未种过苜蓿的土壤上栽培时要接种根瘤菌或增产素,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施足底肥(每亩施磷酸钙50~75kg或磷酸二铵15~20 kg、尿素5~10 kg,有条件的加施有机肥2~3 t),精细整地(尽可能耕得深些)。

2.播期

播期要求不严,以早春播(3月上中旬)、早秋播(8月下旬~9月上旬)为宜,也可冬季寄种,每亩用种量0.5~1.5kg。可春播,也可夏播、秋播或冬播,春季墒情好,风沙危害少的地区可春播。在春季干旱、晚霜较迟、风沙多的地区可在雨季夏播。冬季不太严寒,越冬前株高可达10 cm以上的地区可秋播。秋播墒情好,杂草危害较轻。也可在初冬土壤开始封冻前播种,当年不使发芽,待第二年早春利用土壤解冻的水分出苗。陕北种草一般适宜在七、八、九三个月,也就是雨季种草。

3.播种方法

播种方法有条播、点播和撒播等。条播、穴播,行距为25~30 cm,种子拌N、P肥和根瘤菌后,播深1.5~3cm;放牧用可与无芒雀麦或黑麦草或鸡脚草混播,可防止反刍畜患膨胀病。条播是利用播种机或畜力耧播,也可以开沟条播。条播,行距30 cm,条播的产量比点播的提高30%以上。点播是间隔一定距离,挖穴播种。撒播是在整地后用人工或撒播机把种子撒播地表,撒后用耙覆土。

4.播量及深度

紫花苜蓿的种子净度为90%,发芽率达80%以上的种子,每亩播种量为0.75~1kg,播种深度1~2cm。

5.田间管理

(1)施肥。苜蓿产量高;从土壤中吸去的养分多,不施肥会使产草量下降。需施厩肥,而钙和磷最需要。每亩施过磷酸钙20~30 kg,并与厩肥2000 kg同时施入。每年早春返青刈割首茬后,应追施磷、钾肥。炎热夏季,灌溉可显著增加苜蓿刈割次数和产量,冬灌可提高土温,应及时排除积水。

(2)除草。苗期应中耕除草。除去杂草是苜蓿管理中一项重要工作,除草愈早愈好。施肥和灌水都要在每次割后进行,灌后进行中耕以保墒,除去杂草,使苜蓿旺盛生长。试验表明,在苜蓿地喷施广谱性除草剂百草枯,效果十分显著。具体做法是在收割和搬运走苜蓿后5 d内(愈早愈好),每公顷喷施3.75kg百草枯,喷雾每公顷用水1380~4140 L,并附加:种附着剂,如orthO·XTT,其比率460 L水加入10.57 L。

(3)防虫灭鼠。危害苜蓿的害虫蚜虫、蓟马、浮尘子、盲椿等,可用乐果、敌敌畏等喷雾防治。鼠害有中华鼠、达乌尔鼠兔、黄鼠等,可用C·内毒素防治。

(4)收割或采种。紫花苜蓿最高可收割三次,供青饲和调制干草都应在始花期收割,此时产量最高,营养成分好。割茬要低,自地面收割能刺激分蘖,有利于再生。一般亩产鲜草2500~3000 kg,高产者可达5000 kg以上。

供收种子的苜蓿,株苗要稀,要施磷肥和灌水。种子的产量以第二至第四年最多,一年之中以第一茬的花最多,种子产量高达20~40 kg。应在荚变褐色时收割,捆成束晒干脱粒。第二茬花少,不作收籽用。

(四)营养价值

紫花苜蓿营养价值很高,所含营养丰富,粗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比较齐全,其中动物所需的必需氨基酸含量高。

表7-1 不同生长阶段苜蓿的营养成分含量

img71

(五)收获与利用

现蕾期刈幼嫩青草是猪禽及幼畜好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补充饲料。苜蓿干物质中营养成分足,是最好的饲料。可直接刈割鲜喂或切碎后与精料混合饲喂,鲜喂牛、羊、兔等草食家畜时多与其他牧草混喂,占比例30%~40%。一般在现蕾期至盛花期刈割,整株鲜喂;作青干草、加工成苜蓿草粉或青贮料应在初花期收获,为各类畜禽冬春的好饲料。也可晒干加工成草粉,或与其他禾本科牧草或秸秆混合青贮。草粉与精料混合时一般占混合料的5%~15%,视畜禽种类各异,若喂母猪或奶牛则可占50%~70%。也可采取轮流放牧羊、猪或鸡。苜蓿与白三叶是美国用作放牧鸡群的最常用牧草。

1.调制干草

紫花苜蓿最重要的利用方式是调制干草饲喂家畜。调制干草要在始花后选晴天及时收割晾晒,保持牧草青绿,调制要尽量防止叶片脱落。制成的干草粉碎与精料混喂或单喂,也可制成草捆出售。

2.青饲

青喂的苜蓿适口性好,消化率高,家畜易增膘,被毛光亮,青饲要注意随割随喂,有阴凉处散放。还可打浆发酵喂猪。

3.半干青贮

苜蓿含蛋白质多,幼嫩多汁,淀粉和糖分少,所以苜蓿不宜单独青贮,常与玉米、禾本科牧草混贮。现多用苜蓿调制半干青贮料,把始花和盛花期的苜蓿,割后经过凋萎,使含水量间减少到50%,切碎后调成半干青贮料,作为家畜的高蛋白质补充饲料。

4.加工草粉

将调制的干草加工成草粉,经过发酵后饲喂家畜,或制做成颗粒饲料饲喂家畜。

5.注意事项

用刚刈割后的鲜苜蓿饲喂家畜时,容易得臌胀病。发生臌胀病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苜蓿青草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蛋白质和皂素,它们是引起反刍家畜发生臌胀病的泡沫剂,能在家畜瘤胃中发酵产生气泡,从而形成大量的持久性泡沫。这种泡沫产生后妨碍了瘤胃中CO2、CH4等气体的排出,因而发生臌胀病。单宁能够沉淀可溶性蛋白质,即与可溶性叶蛋白凝固,产生一种不溶性的蛋白质——单宁络合物。同时,单宁还提供一种过瘤胃机制,以保护苜蓿蛋白不致过多地被分解并在前二个胃中损失掉。但由于紫花苜蓿本身不含单宁或者单宁含量很少,因而容易发生臌胀病。皂素存在于苜蓿的叶、根、茎和花中,最低含量为0.5%,最高含量可达3.5%,它也是一种泡沫剂。目前正在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选育含皂素低的紫苜蓿品种,减轻臌胀病的发生。在这一机理的基础上,加拿大工作者最近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即细胞机械破碎理论。该理论认为细胞壁(叶肉细胞壁和表皮细胞壁)的破裂和细胞内含物的释放是臌胀病发生的前提,由于细胞壁对家畜咀嚼的抗性不同,因而发生臌胀病的情况也就有所不同。

减少臌胀病发率的一种方法是不让空腹的家畜直接采食苜蓿青草,饲喂前宜喂一些干草或青贮料。近年来认为,聚氧丙烯对臌胀病有较好的疗效。方法是在饲喂苜蓿青草几天喂足量的聚氧丙烯,每日每45kg体重1~2g。可给家畜口服普鲁卡因青霉素钾盐等抗菌素,成年大家畜每次口服约50~75mg。

(六)苜蓿主要病虫害的防治

1.苜蓿锈病

(1)症状。地上部均可受害,叶片症状最明显。在叶片的两面产生小形退绿疱斑,叶背为多;疱斑近圆形,初为灰绿色,表皮破裂后露出棕红色或铁锈色状粉末,这些粉末即是锈病的夏孢子或冬孢子。孢子堆的直径多数小于1mm。病叶常皱缩并提前脱落。

(2)发生规律。在冬季比较温和的地区或年份,锈菌可借夏孢子及菌丝体在苜蓿上越冬。次年产生夏孢子,成为当地的初侵染来源。夏孢子也可借风力传播,在田间进行多次再侵染。

生长季节,以夏孢子进行多次再侵染。尤其在灌溉频繁或降水多、结露、有雾,植物表面经常有液态水膜,气温在16~26℃条件时,最为适合此病流行。草层过密,牧草倒伏均有利于此病发生。氮肥多,也降低寄主的抗病性。刈割过迟往往发病严重并大量落叶,牧草产量和品质显著降低。

(3)防治

①选育及使用抗病品种。苜蓿锈菌是严格寄生菌,对寄主有高度传化性。所以利用抗病品种防治此病是最有效的方法。据报道,堪利浦、莫伯、切罗克、阳高咸阳富平、武功、石家庄等品种都具有较强的抗锈性。银川苜蓿、临洮苜蓿、和田苜蓿等品种易感锈病,尤其是和田苜蓿感病最严重。

②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抗病性。

③合理排灌,勿使用间草层中湿度过高,以减轻病害。

④严重发病草地应及早刈割,不宜留种。

⑤种子地、试验地可以选用以下药物防治:

氧化萎锈病——百菌清混剂(0.4∶0.8kg/hm2),或先用前者,再喷后者;代森锌或代森锰0.2∶0.3kg/hm2;粉锈宁等。

2苜蓿霜霉病

(1)症状。感病叶片出现不规则形、边缘不很清楚的褪绿斑,随病斑的扩大或汇合,以至整片小叶呈黄绿色,叶缘向下方卷曲。潮湿时叶背出现灰白色至淡紫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又称孢子囊梗和孢子囊)。严重感病植株也可出现系统症状,全株出现褪绿矮化,茎变短,扭曲变形,枝叶腐烂,不能形成花序或发育不良,大量落花、落荚,甚至全株死亡。

(2)发生规律。苜蓿霜霉菌可以系统性寄生在寄主根茎芽中以菌丝体越冬,翌年春从系统性病株上产生孢子囊,成为田间初侵染源。病残组织中的卵孢子也可成为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孢子囊的产生必须在黑暗中,空气相对湿度在97%以上,但寄主表面不宜有液态水膜。在4~29℃时产生孢子囊,但最适宜温度为18℃。在最适条件下,孢子囊在8~19小时达到形态上发育成熟,至12小时达到生理成熟。光照能使孢子发育中断,直射光可使孢子囊脱落并很快丧失萌发力。弱光有利于孢子萌发。萌发必须在液态水中。在田间孢子借风及飞溅水滴传播。芽管由寄主的气孔侵入或产生吸器直接侵入表皮。此病在适宜条件下发展很快,每5日可完成一次侵染循环。

(3)防治

①使用及选育抗病品种,这是大面积防治苜蓿霜霉病惟一可行的途径。不同种苜蓿对霜霉病的反应有显著差异。据报道,国外已育成的抗苜蓿霜霉病的品种有:萨兰斯(Saranac)、派斯(Pacer)、托尔(Thor)W-307、纳拉甘赛特(Narragansett)、乌姆塔(Umta)、明尼苏达综合(Minn.syn)、M.犹地(M.Utah)等品种。我国的中牧32等也属抗病类型。

②草地管理措施:a.头茬草应尽早刈割利用,减少发病,降低损失。b.春季苜蓿返青后及时铲除系统发病的植株。c.合理排灌,防止田间过湿。d.增施磷、钾肥,提高植株抗病性。e.做好种子去杂、清洁工作。

③药剂防治:种子田和科研用地可以用以下药物保护:a.波尔多液。b.65%代森锌400~600倍液。c.70%代森锰600~800倍液。灭菌丹、甲霜安、乙磷铝等药物在发病期间应7~10天喷施1次。

3.苜蓿白粉病

(1)症状。地上部分包括叶、茎、荚果、花柄等均可出现白粉末状斑。初期为丝状小圆斑,后扩大并呈白粉状。后期白粉状斑中出现许多黄色、橙色至深褐色小点,即病原菌处于不同发育阶段的有性器官闭囊壳。

(2)发生规律。白粉菌以休眠菌丝体或闭囊壳在寄主组织上越冬,翌年产生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进行侵染。在生长季节以大量产生分生孢了了在田间进行多次侵染。条件适宜时蔓延相当迅速。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种子间夹杂的病株残株可远距离传播。

(3)防治

①选育和使用抗病品种。由于白粉菌是严格寄生菌,对寄主传化性强,抗病品种防治是十分有效。表型选择可显著提高抗病性。

②重病田块应尽早刈割,以减少菌源,减轻下茬草的发病。

③冬季进行耙地、焚茬等措施,减少田间病株残体。

④适当增施磷、钾肥,可以提高寄主的抗病性。

⑤种子田和试验地可选用灭菌丹、甲基托布津、苯来特、粉锈宁、喹硫磷等药物进行喷施。

4.苜蓿褐斑病

(1)症状。感病叶片出现褐色圆形小点状病斑,边缘呈齿状,直径0.5~3mm,病斑不扩大,也不汇合。后期病斑上出现浅褐色盘状突起物,直径约1mm。病原菌的子座和子囊盘生于叶面的病斑中。茎上病斑长形,黑褐色,边缘整齐。病斑多半先发生于下部叶片和茎上,感病叶片很快变黄,脱落。

(2)发生规律。病原菌以子囊孢子在病叶上的子囊盘中越冬,春暖之后随着苜蓿返青生长,田间越冬的病菌如遇适宜的温、湿度条件,子囊孢子便从子囊中弹射出来,随风传播到新叶,发芽侵入苜蓿植株,引起发病。潜育期5~13天,14天左右子囊孢子成熟。14℃时,有利于孢子的萌发和侵入。

在生长季节,病害可发生多次再侵染。因此,病情常随苜蓿生长时间的延长而加重。病情发展的快慢和病害高峰期出现的早晚,主要影响因素为湿度条件,因为一般苜蓿种植地区,当苜蓿返青后的气温能满足孢子发芽与侵入的要求。

(3)防治

①选用和使用抗病品种。比较抗病的品种有:澳洲苜蓿、沂阳苜蓿、渭南苜蓿、北高加索苜蓿、荷兰向阳二号苜蓿、杂花苜蓿、直立黄花苜蓿等品种。

②草地管理措施。与禾本科牧草混播,可明显降低发病率。留种草地可宽行条播。冬季清除病残体,减少次春初侵染菌源。田间流行加快时,应尽早刈割。

③药剂防治。百菌清、克菌丹、代森锰、锌等药物防治均可获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5.苜蓿春季黑茎病

(1)症状。植株地上部均可受害。病叶和茎上出现大量较小的深褐色斑点。茎部病斑边缘初呈水渍状。后期病斑扩大汇合,使病茎大部分变为黑色。嫩茎染病后常死亡。叶病病斑形状不规则,近圆形或三角形等,后期扩大汇合。颜色为浅褐色并呈轮纹状。病叶提前变黄干枯并脱落。根茎和主根染病后易腐烂。荚果染病后皱缩干枯,变为褐色。病株的种子发育不良,病粒在保湿时种皮上出现褐色斑点,产生大量小黑点(分生孢子器)。

(2)发生规律。此菌在越冬的茎和落叶的病斑上可形成大量分生孢子器。感病根颈和主根上部也是病原菌越冬的载体。种子的种皮带菌可高达83%,春季,病茎或叶上的分生孢子器遇雨水,孢子便从中溢出,被水、风或昆虫传播。第一茬草通常受害最重。发病适温为16~24℃。

(3)防治

①选择抗病品种。对本病尚无高抗品种。中抗品种有:美国A-169、A-155、128、阿利桑那、智利、格林;多叶苜蓿、察北苜蓿、奇台苜蓿、庆阳苜蓿、沙湾苜蓿、公农1号等新品种。

②病害发生普遍的草地应尽可能提前刈割利用,以减少损失。

③繁育使用合格种子,在干燥地区生产的种子可大大降低其带菌率。

④药剂防治:可用氯苯嗪、代森锰、福美双、二氯苯醌等药剂防治。

6.苜蓿菟丝子

(1)症状。春季苜蓿萌芽时,出现攀附于苜蓿上的黄色、粉红色、紫红色、橙色的细丝状物,缠绕成片,面积有时可达数十平方米,使苜蓿出现倒伏,生长逐渐迟缓衰弱,以至死亡。

(2)发生规律。菟丝子以种子在苜蓿种子、田间或土壤中越冬。土壤中的种子每年仅有少量萌发,其他休眠的可持续20年。自第四年种子萌发率增高。

菟丝子萌发后,长出一根很纤细的茎,此茎在空中缓慢旋转,若遇到合适寄主就产生大量的茎不断延伸缠绕,侵染周围的寄主植物。与寄主同时开花、结实。因此,菟丝子的种子极易混入苜蓿种子内,被内时收藏。部分种子落入土壤中。菟丝子萌发适温(土温)为25℃左右,土壤最适含水量为15%以上。

(3)防治

①加强种子检验,防止传入新的苜蓉种植区内。

②清选种子。

③在菟丝子开花之前,人工拔除或低刈割受侵染的草层(需多次),以防结实蔓延。刈割下的茎应深埋或烧毁。

④化防。可用二硝基邻甲苯酚和二硝基酚防治,其效果良好。

⑤使用鲁保1号(菟丝子炭疽病菌的制剂)在田间喷施,可收到良好防效。

7.苜蓿蚜

(1)形态

有翅胎生蚜:成蚜体长短1.5~1.8mm,黑绿色,有光泽。触角6节,第一至第二节黑褐色,第三至第六节黄白色,节间带褐色。第三节较长,上有感觉圈4~7个,以5~6个为多,排列成行。翅基、翅痣、翅脉皆橙黄色。各足的腿节、胫节、跗节各节背面均有便化的暗褐色横纹,第一和第七节各有一对腹侧突。腹管黑色,圆筒状,端部稍细,具覆瓦状花纹,长度为尾片的2倍。尾片黑色,上挠,两侧各有3根刚毛。

若虫体小,黄褐色,体被薄蜡粉,翅芽基部暗黄色,腹管细长,黑色,长为尾片的5~6倍,尾片黑色,短而不上挠。(www.xing528.com)

无翅胎生蚜:成虫体长1.8~2.0 mm,体较肥胖,黑色或紫黑色,有光泽,体被均匀的蜡粉。触角6节,第一至第二节、第五节末端及第六节黑色,其余部分为黄白色。第三节上无感觉圈。腹部体节分界不明显,背面具一块大形灰色的骨化斑。若虫体小,灰紫色或黑褐色。

卵:长椭圆形,初产为淡黄色,后变草绿色,最后呈黑色。

(2)生活史与习性。1年发生20余代,在山东一带主要以无翅成蚜和若蚜在荠菜、野豌豆、野苜蓿等植物或冬豌豆的心叶及根茎处越冬,少数以卵越冬。在新疆主要以卵在苜蓿距地表4~5cm的根茎处越冬。在南方各省,冬季气温较高,多在紫云英、豌豆、荠菜及其他豆科或十字花科植物上相继繁殖为害。

(3)防治方法。据资料,豆科牧草分枝期,每墩有蚜虫30~40头时,是防治适期。

8.苜宿籽蜂

(1)形态。成虫:雌蜂体长1.2mm,全体黑色。头大,有粗刻点,复眼酱褐色,单眼微带棕色。触角较短,共10节,柄节最长,第七、八节较粗,自第三节起,各节上排有整齐的感觉圈。胸部长期特别隆起,刻点粗大,无光泽。胸足基节带黄色,转节、腿节、胫节中间部分黑色,两端均淡棕色,跗节及爪淡棕色。腹部腹面有由一对腹产卵瓣、一对内产卵瓣相合所组成的产卵管,平时纳入由背产卵瓣所组成的外鞘之内。腹部侧扁,腹末腹板呈犁形。

雄蜂体长1.4~1.8mm,触角较长。由9节组成,柄节基半部淡棕色,端部膨大,为黑色;第三节上有3~4圈较长的细毛,第四至第八节各有两圈,最后一节上则不成圈。腹部末端圆形。

卵:卵圆形,长0.04mm,宽0.02mm。一端具细长的丝状柄,为卵长的2~3倍。卵有光泽,半透明。

幼虫:初龄幼虫绿色,长大后白色。头部有棕黄色的上颚一对,其内缘有一个三角形的小齿。无足,体长2毫米。

蛹:初化的蛹为白色,后变乳黄色,近羽化时为黑色,复眼红色。

(2)习性。成虫羽化时,如苜蓿尚未收割,用口器咬破种皮,再在种荚上咬一羽化圆孔,如已收割脱粒,羽化更为容易。由于籽蜂体形微小,在田间不易被人发觉,但只要看到种荚上有许多小圆孔,就可断定发生了这种危险害虫。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要轮作更换的老苜宿地应及时翻耕。不宜在同一块苜蓿地内,连续两年作留种用。应将第一茬苜蓿作留种用,在苜蓿种荚75%呈棕褐色时开始收割,收割时防止掉粒,尽快脱粒,打场后的一切残屑、秸秆要烧毁或冬天及时利用掉。向外调运或运进的种籽,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和处理,防止害虫的蔓延扩散。

②种子处理。盐水选种,把种籽浸在15%~20%的食盐水中,将上浮的种子清除消毁。选好的种籽用清水冲洗后备用。开水烫种。用开水烫种30秒,可烫死全部幼虫,且有利于种子发芽。据实验,用50℃的热水,烫种30 min效果也好。种子入库时,一层种籽一层萘的存放。每50千克种子用药50~150 g。

③药物防治。由于苜蓿籽蜂世代重叠,成虫产卵于豆荚种粒内,幼虫在种籽内蛀食,给化学防治造成困难,至今尚未特别有效的药剂。一般在苜蓿结荚,成虫大量出现时为较有利的防治时机,用80%的敌敌畏2000倍液或90%敌百虫1000倍液喷雾,效果较好。

9.苜蓿叶象甲

(1)形态。成虫:体长4.5~6.5mm。全体被覆黄褐色的鳞片,虫期愈老,颜色愈深。头部黑色,喙细而长,且甚弯曲。触角膝状,着生于喙的前端两侧,触角的鞭状部分7节,触角沟直,前胸背板有两条较宽的褐色条纹,其间夹有一条细的灰线。鞘翅上有三段分别等长的深褐色纵行条纹,其中,中间的一段最窄、最长,其长度达鞘翅的3/5。

卵长:0.5~0.6mm,宽0.25mm。椭圆形,黄色而有光泽。近孵化时变为褐色,卵顶发黑。

幼虫:初孵化的幼虫淡黄色,以后逐渐变为草绿色,最后为绿色,但头部始终为黑色。老熟幼虫体长8~9mm,背线和黑线为白色,背线两侧各有一条较深绿色的纵条纹。体两端及背面被有大头针状的短刚毛。幼虫无足,利用腹面具有刚毛的缩状突起来行动。

蛹:蛹为褐蛹,初为黄色,以后变为淡绿色或暗绿色。蛹具茧,茧近乎球形,白色而具有丝质光泽,编织疏松呈网状而富于弹性。茧长5.5~8mm,宽约5.5mm。

(2)习性。越冬成虫对春季气温的变化极为敏锐,当气温上升到11~12℃时,便脱离越冬场所出土活动。成虫活动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夏季当温度达24~25℃时,使潜藏于荫凉之处。夏天的温度高于24~25℃时,成虫便进入滞育状态。

雌虫多产卵于茎秆中,用喙在茎上咬出一个小洞,然后产卵其中,一洞中少时仅产一粒,多时达30~40粒,一般为10粒左右。产毕卵后以排泄物封闭洞口,在茎上留下一个圆形小黑疤。越冬代成虫在第一茬苜蓿上产卵的部位,多在茎秆上部离地约10厘米处,有时产在老苜蓿茬的茎上。第一代成虫在第二茬苜蓿上产卵的部位,随植株的生长,逐渐转移到中、上部。一雌虫能产卵400料,多时达800粒至2500粒,每天产卵1~77粒之间,当温度增高时,产卵速度加快,产卵期缩短,在这种情况下,就潜伏着幼虫大发生的可能性。

1龄幼虫从卵中孵出后立刻钻入嫩枝、叶芽和花芽中,在其中为害小叶和生长点,或者一开始就在叶腋中或在苜蓿茎秆内取食,在茎秆内孵化的幼虫,除少部分立即爬出外,大部分在茎内蛀食为害,使茎内形成黑色隧道,影响苜蓿生长。2龄幼虫在叶面、茎秆顶端取食,不仅剥食,且可咬穿叶子,啃食花的基部。3龄以上幼虫便在叶上暴露取食,食去叶肉,仅剩叶脉,状如网络,造成子房干枯,花蕾脱落,苜蓿田间呈现灰白色的景观。严重影响苜蓿干草和种籽的产量。

幼虫在正趋温性,多在植株上层取食,但当温度超过35℃时,则又转为负趋温性,离开顶部到蔽荫处。幼虫虽无足,但常常为了寻找食物,能从一株植物上迁移到另一株植物上。

(3)防治方法

①农业防治法。春季在苜蓿再生萌发前耙地,可疏松土壤,减少水分蒸发,加速苜蓿的生长。作收割干草与留种苜蓿应交替进行。一般将第二茬苜蓿作留种用,可大大减少种用苜蓿的受害。春季受害严重时,可提早收割并实行低割,留茬不超过4~5cm。把割下的苜蓿尽快运出田外,可消灭大量幼虫和卵。作干草刈割的时间应在孕蕾期,或者开花率达10%时进行。在大田轮作区中,苜蓿的利用年限不能多于2~3年;新的苜蓿地应与老苜蓿地间隔500 m。

②化学防治。为了保护天敌,一种方法是早春成虫出蛰而还未大量产卵,天敌尚未活动之前施药,可减少成虫产卵;另一种方法是秋季最后一茬苜蓿收割后,在茬地上施药,以降低田间越冬虫口。

为保护传粉昆虫,应避免在花期喷药。或者在早上6点之前,晚上传粉昆虫不活动的时间施药。

防治标准:据国外资料,幼虫平均每昆虫网8~10头,或植株的芽和叶子为害率达25%~30%时,应采取防治措施。如果在收割前1周内,幼虫危害严重时,最好立即收割。

③防治药剂。50%甲基一六○五稀释1500~2000倍液。安全间隔期15天。

50%二嗪农,每公顷2.25~3.75kg。安全间隔期10天。

80%西维因可湿性粉剂,每公顷有效用量1.5kg左右,或80%敌百虫,每公顷1千克。施药后,即可收割。

50%马拉硫磷1200~2000倍液。施药后,即可收割。

能防治苜蓿叶象甲的药剂还有呋喃丹(安全间隔期14天)、亚胺硫磷(安全间隔期7天)、杀扑磷(安全间隔期10天)和速灭磷(安全间隔期1天)。

10.籽象甲类

(1)形态

①苜蓿籽象甲:成虫体长2.3~2.8mm(不包括喙),体黄色。头部暗棕色,着生较小的黄白色鳞片,自触角着生处至喙末端为棕黄色,无鳞片。喙长几乎与前胸背板相等。前胸背板密布由两侧斜向背中央的黄色鳞片,并相遇成背中线。鞘翅鳞片黄色,合缝处有深色鳞片4列组成的条纹。纵行条纹之间,有不整齐的刻点。胸足基节和转节黑色,其他各节棕黄色。爪为双枝式,内侧一对较外侧的小。腹部第二腹片两侧向后延伸成三角形,完全盖住第三腹片的两则。

②草木樨象甲:成虫体长2.3~2.4mm(不包括喙),体灰色。喙长明显短于前胸背板,复眼不突出于头部的轮廓。胸部鳞片较窄,末端较尖,以白色为主,兼有黄色。在鞘翅缝合处,有较宽大的白色鳞片组成的条纹。胸足基节、转节、腿节均为黑色,仅胫节和跗节为棕色。雄性前足胫节内侧近基部2/5处有一刺突。腹部第二腹片向后延伸更多,超过第三腹片,并略盖住第四腹片的前沿。

(2)习性。春季气温达11℃以上时,越冬籽象甲出土活动,在苜蓿叶背面刮食叶肉,严重时,仅留叶脉呈网状,使苜蓿地点片枯黄。孕蕾后,成虫转而咬食花蕾、花萼及花冠,并取食花器的内部。苜蓿结荚时;成虫自植株下部转至上部,常常向别的苜蓿地作较远距离的迁飞。雌虫产卵于幼嫩的豆荚内,大部分产在外缝上。一荚上有卵1~4粒,以1~2粒为多。幼虫孵化后,蛀入种籽内,蛀孔直径0.15~0.2mm,离蛀孔1mm处留下卵壳。1头幼虫在豆荚内可自由爬行,咬食2~4粒种籽,并以排出的黑色粪便填充其中。幼虫老熟后,将豆荚壳咬出一个孔落入土中,脱出孔径约0.5~0.6mm。

(3)防治方法。防治苜蓿象甲的措施仍以化学防治为主。菊脂类杀虫剂:氯氰菊酯乳油的最佳适宜用药量为833.37ml/ha,兑水49654.2ml/ha,效果好,灭治率高。用白僵菌来防治此种害虫,防效为80%左右;但单施菌感病期为7~15天,植株仍受到不同程度的危害,为了提高防治效果,用白僵菌加入少量农药不仅能提高幼虫田间感病率,而且可以加速杀虫速度。还可用瓢甲敌、甲维盐+顺式氯氰菊酯混剂及印楝素、甲维盐+顺式氯氰菊酯混剂对苜蓿象甲成虫及2至4龄幼虫均有灭杀效果。

二、沙打旺

沙打旺学名:Astragalus huangheensis H.C.Fu。英文名:Erect Milkvetch。别名:直立黄芪、麻豆秧。

沙打旺为我国特有牧草,栽培历史达数十乃至上百年,原在河北、黄南、山东、江苏等省的黄河故道地区广泛栽培,20世纪70年代随着沙打旺大面积在陕北飞播成功,逐步成为陕北地区的主要草种。

沙打旺耐旱、耐瘠、适应性很强,产草量高,是饲用、绿肥的优良牧草和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的理想植物,适合陕北地区种植种植。近年来,种植范围不断扩大,已在河北、河南、山东、山西、陕西、甘肃、辽宁等省区大面积推广。它根系发达,固氮能力强,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效果显著。可春播(3月1日至5月15日),也可秋播(8月31日至10月5日),亩播量1公斤左右。

1.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沙打旺是豆科黄芪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1~2m,全株密生丁字形茸毛,主根粗而长,侧根很多,具大量根瘤。茎中空园硬,直立或斜向上生长,丛生,主茎不明显。奇数羽状复叶,对生、椭圆形。总状花序,蝶形花冠,花兰紫色。荚果矩形两室。种子黑褐色,种子千粒重1.7~2.2g,每斤种子25~30万粒。

沙打旺喜温暖气候,在20~25℃的温度下生长最快,适宜在年平均温度8~15℃的地区生长。沙打旺对气候适宜性很强,具有耐旱、耐寒、耐瘠薄、耐盐碱、抗风沙等特点。

2.栽培技术

(1)整地。沙打旺适应性强,对土地要求不是很严格,荒地、二荒地、退耕地均可种植。但是沙打旺种子小,破土出苗力弱,播种前必须认真整地。要深耕细耙,土壤疏松,细碎无大土块,清除杂草。同时应推广旱作农业技术及抗旱保水技术,以保证苗率及成活率。

(2)播种期。沙打旺可以春播、夏播、秋播或冬前播,一年四季均可播种。在春旱严重的地区可以早春顶凌播种,夏季下透雨后可播。秋播,土壤水分好,杂草少,最利幼苗生长。冬前播种(也叫寄籽播种),也就是陕北所推广的冬闷,当年不出苗,第二年春天可利用早春解冻水,尽早出苗。但是陕北要抓住七、八、九三个月的雨季种草。

(3)播种方法。播种方法可条播、撒播或点播。大面积的荒山、荒坡可采取撒播,或飞机播种,但必须处理地面,退耕地、收草地宜条播,点播行距30~40 cm。

(4)播种量及播种深度。沙打旺的播种量根据墒情及用途、净度、发芽率决定,净度不能低于90%,发芽率不能低于75%。割草地每亩播量0.2~0.25kg,每亩保苗3000~4000株。收种子的每亩播量0.15kg即可,株数约2600~3000株,飞机播种每亩0.2~0.25kg。播种深1~1.5cm最为适宜。

(5)田间管理。追肥和喷药:在沙打旺生长旺盛期追施速效肥料和磷肥,对产草和产籽有明显效果。如发现菟丝子,可用农药喷杀,效果显著。有鼠害可用C·内毒素灭鼠。

除草:沙打旺幼苗期生长缓慢最不能与杂草竞争,苗期需立即进行中耕除草,第二年春季萌生前用齿耙除掉残茬,返青后和每次收割后都需要及时除草以利再生。

3.收割

沙打旺花期晚,作为青饲应在株高50~60 cm或生长50~60天收割一次,一年内刈割2~3次为宜。沙打旺一般亩产3000~4000 kg,高者可产5000~10000 kg。

采种:沙打旺开花晚,花期长,无限花序,种子成熟不整齐,成熟后果荚易自裂,造成落粒少收。因此应分批剪穗采收。且已到深秋,可全部收获。一般亩产25~50 kg;陕北山地种植的沙打旺不加任何措施产量可达55公斤。

4.营养价值

沙打旺是一种豆科牧草,营养价值高,沙打旺幼嫩时,尤其是早春时放牧,牛羊十分喜欢采食。花前期调制的干草是牛羊很好的饲料,但营养价值次于苜蓿和三叶草。

表7-2 沙打旺的营养成分(%)

img72

5.利用技术

(1)青饲。沙打旺幼嫩期牛羊都可吃,喂牛、喂兔可与其他牧草混喂,或用嫩草切碎饲喂。喂猪需打浆发酵后再喂。

(2)青贮料。沙打旺质地松脆,调制青贮料以花前为宜,所制青贮料与玉米青贮料相似,气味芳香适口,牛羊均极喜食。沙打旺可以单贮,也可与其他牧草混贮。单贮时要注意含水量,如含水量大,需晾晒后再贮。

(3)调制干草。沙打旺在生长后期,叶片和嫩枝脱落多,茎杆粗硬有毛,适口性降低,品质不好。因此调制干草应在株高达到60~80厘米或在花蕾初现时收割,进行调制干草。

(4)加工草粉。将调制的干草加工成草粉制作颗粒饲料,或发酵喂家畜。

三、柠条

学名:Caragana korshinskii Kom。英文名:Korshinsk peashrub。别名:柠条锦鸡儿、大白柠条、毛条等。

柠条是豆科多年生强旱生沙生落叶灌木。广分布于我国东北、内蒙古、河北、陕西等地,不少地区引种栽培,用以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并作为很好的饲草用。柠条株丛高大,枝叶繁茂,产草量高,营养丰富,适口性好,是各类家畜的良等饲用灌木。绵羊、山羊均喜食其幼嫩叶和花,夏秋因木质化加剧而采食较少,秋霜后因茎枝干枯变脆而乐意采食,柠条荚果和种子经过加工,对羊的催肥作用不低于大豆。

1.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

柠条耐干旱,喜生于沙地或半固定沙丘。耐寒、抗旱,不怕沙压和风蚀,在丘陵沟壑黄土区生长良好,壤土次之,红土又次之。幼苗阶段生长较慢,2~3年生长加快,平茬之后,当年高达1m以上。柠条根系发达,具有根瘤,高1.5~3m。幼枝有棱,密生绢毛,长枝上的托叶宿存并硬化成针刺状,小叶12~16,羽状排列,倒披针形或长园状披针形,两面密生绢毛,花单生,浅黄色,荚果较短,长2~3cm,种子肾形。种子千粒重35~37g。

2.栽培技术

一般多采用直播,在沙地上一般不用整地,在粘重的土壤上则可带状整地,在黄土丘陵沟壑区,多采用小穴整地,或沿等高线横向成行整地,播种期春到秋都可进行,但以雨季抢墒播种最好。雨季气温高,湿度大,出苗早而整齐。可以条播、撒播、点播。播种必须覆土镇压,也可以脚踏代替镇压,以利于种籽吸水发芽。播量每亩1~1.5kg,每亩约500穴,覆土深度3~4cm。

播后管理:柠条虽有强大生命力,能耐干旱,但幼苗生长缓慢。为了促进幼苗生长,应加强保护,实行封育,绝对禁止放牧,待二年生后方可放牧。柠条播后,应加强病虫害防治工作,用25%滴滴涕剂,50~200倍溶液可喷杀柠条荚螟。

茎枝平茬:为了促进幼枝嫩叶旺盛生长,应于冬末或春初土壤解冻前将干枯茎贴地皮砍去,以利从根茎上长出新的枝条,也有利于刈割和放牧。

采种:柠条种子一般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成熟。因为它是无限花序,种子成熟不一致,但又落粒性强,应在荚果变硬,种皮呈棕红色或浅褐色时随熟随收。每亩可收籽30~50 kg。种子采后应用熏蒸法,消灭害虫。

3.营养价值

柠条含丰富的蛋白质,在幼嫩时,枝叶利用较好。

表7-3 柠条的营养成分(%)

img73

4.利用技术

柠条含营养成分高,含丰富的蛋白质,但适口性较差。羊在春季采食其幼嫩枝叶,夏秋则采食很少,霜后又开始喜食,马牛等采食较少,骆驼喜食。经青贮后,喂家畜均喜食。

柠条幼嫩枝叶收割后,经调制成干草后,加工成草粉,发酵喂家畜均喜食,并提高了牧草的利用率。

柠条是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重要植物,枝可编筐篓,皮能拧绳,籽可榨油,茎可沤肥,花期长,亦是良好蜜源植物。

四、毛苕子

一年生或越年生豆科作物,是典型的短期绿肥。抗旱、耐瘠、适应性广,全省各地均可种植,既可作绿肥直接翻压,也可通过饲喂畜禽、过腹还田,培肥地力。它适口性好,各种畜禽均喜食,且不含有毒成分,对家畜家禽无任何副作用,又是果园套种的优良绿肥作物,因为其生长时期主要集中在冬季和早春,与果树生长季节不矛盾,因而很少与果树争肥、争水。可秋播,也可春播,秋播时间为8月下旬至10月上旬,春播时间为3月上旬至5月上旬,亩播量3~4kg。

五、草木樨

豆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多为白花草木樨,其耐旱、耐瘠、耐盐碱,固氮能力均优于毛苕子全省各地均可种植,是改造中低产田,治理盐碱地理想的优良绿肥。它根系发达、防风固沙,保持水土。适宜果园套种,抑制杂草生长,增加土壤肥力,改良土壤结构,提高果园经济效益。但与毛苕相比,草木樨的适口性差,且含有一定的香豆素。(一种低毒物质),但一般饲喂条件下,可以作搭配饲料。草木樨可春播(3月1日至5月15日),也可秋播(8月31日至10月5日),亩播量为1公斤左右(脱壳种子)。

六、羊柴

学名:Hedysarum laeve Maxim。别名:塔落岩黄茂。

分布于我国内蒙古中西部、宁夏东部和陕西北部的沙地上,引种栽培历史较长,但深入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现已成为北方重要栽培牧草,也是良好的防风固沙植物。

羊柴枝叶繁茂,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羊喜食其叶、花及果实,尤其花可补饲羔羊,花期刈割调制的干草为各类家畜喜食。一般每公顷可产干草2250~3750kg,种子150kg,成为广大沙区人民实现“沙漠变草地”的宝物,不仅改变了生态环境,而且通过养育脱贫致富。

1.植物学特征

羊柴为多年生落叶半灌木,株高100~150 cm。主根圆锥形,入土深达200 cm;侧根多在15~70 cm土层中;根颈粗大,可长出2~33个分枝;距地下横走根茎,距土表20~40 cm土层内生长,延伸面积达48m2,总长度达100 m以上,其节处可产生不定根和不定芽,因而可形成许多于植株。茎直立,当年枝条绿色,老龄后呈灰褐色。奇数羽状复叶,有小叶13~21枚,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先端钝尖,基部圆楔形;托叶三角形,膜质。总状花序腋生,花疏生,红色;荚果椭圆形,有1~3节,多发育1节,内含种子1~3粒,以1粒多见,荚果外皮厚,不易与种子剥离。种子圆球形,黄褐色,千粒重11g。

2.生物学特性

羊柴为长寿命沙生植物,性喜沙质土壤,耐旱、耐寒、耐热、耐瘠薄和抗风沙能力极强,在年降水量250~350 mm、干旱、风大、沙多的严酷条件下仍能正常生长,冬季可忍受-35℃以下的严寒,夏季能耐45℃以上的沙地高温,在瘠薄的沙质土壤上仍能获得较高产量,成年植株不怕风蚀沙埋,抗风沙能力可与沙打旺相比。但幼苗不耐风刨蚀沙埋,耐旱性也弱,耐盐性更差,在土壤含盐量0.3%~0.5%时就难于出苗。

羊柴种子萌发温度至少10℃以上,17℃以上时5~7 d即可出苗,苗后20 d株高4~50 cm,而根长达10 cm,2个月后根与茎长度比达3∶1。总体来看,第1~2年地上部生长缓慢,而主要生长根系;3年后才形成产量,生长第4~6年产量最高且稳定。一朵花从开花至种子成熟历时33~35d,羊柴的无性繁殖能力很强。据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在内蒙古清水河县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测试(1984年),一株7年生羊柴,从主根根颈上长出9条地下根茎,总长度48.3m,蔓延占地24.6m2,生出66株地上子植株;生活3年的羊柴播种区自然盖度仅为35%,到第4年上升为60%,第6年达65%。

3.栽培技术

羊柴以荚果播种,因荚果皮坚韧不易透水,故发芽率极低,不到30%。为此播前须进行机械处理,剥去果皮,可使发芽率提高到60%以上。在沙地原植被盖度为20%以下的播区,可开沟或耙地后直接播种。否则,应耕翻、耙耱各1次后才可播种。陕北应在雨季或雨季来临前播种为宜,春墒好、风沙小或少的地区也可抢墒春播,但要注意春旱对幼苗的为害。条播行距30~45cm,每公顷用去果壳种子30~45kg,覆土2cm。点播、撤播或飞播均可,不管何种方式,均要注意播后必须镇压,用网形镇压器镇压或驱赶羊群踩压,以促使种子与土壤紧密接触,保证出苗效果。

种子少时,可进行催芽育苗移栽。方法是先将种子浸泡一昼夜,捞出后拌入湿沙,保持湿润,待少量种子萌动后,按每100 m2苗床600 g种子撒播,第2年春季刚解冻时或秋季结冻之前移栽,移栽时选取健壮株苗挖出,截取15~20 cm长的小段根茎,埋入湿润土中即可萌发新枝。

大面积种植羊柴,一般不具备灌溉、施肥条件,防除杂草应视杂草为害程度给予适当处理即可。野鼠、野兔及蚜虫、脐螬、金龟于、象鼻虫、草地螟、豆蛾虫等应给予密切关注,它们有的剥食种子,有的啃食幼根和根茎,有的蚕食嫩芽和叶片,而且破坏相当严重,应适时针对性地施药防治。

4.利用技术

羊柴植株一般在生长第4~5年衰老死亡,此后再从根颈部萌发出根茎并蔓延生长出新植株。如果从生长第2年开始,每年采种后的秋冬季节进行齐地面平茬刈割,可促进地下根颈和根茎的分蘖分枝生长及加速地上茎叶的生长,且不影响下一年的开花结实,从而起到复壮更新的作用。羊柴不耐牧,且再生性不强,生长第1~2年切不可利用,3年后可每年于秋季刈割1次,年内应避免或多次刈割。羊柴落粒性强,采种要及时,应分期分批进行。栽培羊柴除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外,主要用于采种扩大羊柴人工草地,或打草做冬春缺草料时补饲。若以全株补饲羊,因下部茎粗老致使利用率仅为60%~70%,但粉碎成草粉,再制成颗粒饲料或草饼则利用率几乎达100%。目前,在饲草料和燃料尚缺的地方,常将采种后木质化不太严重的部分,粉碎制成草粉做饲料,木质化程度高、家畜难以利用的部分则用做薪柴。

七、花棒

学名:Hedysarum scparium F1sch.et Mey。英文名:S1ender branch sweetvetch。别名:细枝岩黄芪、花帽、花柴等。天然分布在北纬37°30′~50°、东经83°~108°之间,包括蒙古、哈萨克及我国西北地区。

花棒适口性好,绵羊、山羊喜食其嫩枝、叶、花和果实;花期刈割调制的干草,各种家畜均喜食。只是在开花之后,因茎秆木质化程度急剧增高,才使适口性降低。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在陕北榆林沙区、内蒙古的毛乌素沙地引种,主要用于固沙,同时兼作饲用。

此外,花棒花多,且花期长,是极好蜜源植物;种子含油率达20.3%,比大豆17.4%的含油率还高,油质芳香,可供食用;脱脂后的油饼可制酱油和豆酱;老茎树皮因纤维长,韧性强,可代替麻制绳、编织口袋;茎秆花后木质化,粗硬而含有油脂,干湿都能燃烧,火力甚旺,是很好的薪柴植物。

1.植物学特征

花棒为多年生半灌木沙生植物,株高90~260 cm。主根不长,侧根发达,多分布在20~80cm沙层内,成年植株根幅宽达10 m多,根颈粗壮。茎直立,分枝多达70~80个,幼嫩时呈绿色或黄绿色,老熟时呈黄色,老死树皮常呈条片状剥落。奇数羽状复叶,小叶7~11个,稀疏排列,呈披针形或条状披针形,长2~3cm,宽2~6mm。总状花序腋生,总花梗长于叶,有小花5~7朵,松散排列,花紫红色。荚果有2~4节,荚节两面膨胀呈卵状,具网纹,密生白色毡状柔毛,成熟时英节(此为播种用种子)脱落,应及时采摘,其千粒重25~40g。

2.生物学特性

花棒具有很多旱生特性。如叶小,角质层厚,气孔凹陷,数目较多,细胞较小,栅栏组织发达,上部枝条的小叶退化或脱落,代替以绿色叶轴进行光合作用等。花棒不仅耐旱,而且耐热和耐寒。在陕北榆林地区,春夏季干沙层厚达25~40 cm时,其他沙生植物受旱已大都枯死,而花棒仍能正常生长;夏季沙面温度高达69.3℃时仍未能灼烧致死;冬季-36.5℃严寒下也没有冻死。花棒耐沙埋能力特强,生活第1~2年因干旱胁迫而使地上部茎叶常常枯死,但当进入第3年后因根系形成而不再枯死,同时在其基部每年还能萌发出许多新枝,枝条叶腋处长出腋芽的能力也很强,当根部被风吹外露0.5m时仍能生存,即使茎全被沙埋也能再生出分枝,此时生长更旺盛。

人工种植的花棒,自2~3龄起,少量开花结实,5龄后大量开花结实,幼龄阶段生长快,生活第3年株高达2m,5~6年株丛冠幅达3~4m,其后生长缓慢。水分条件好时,花棒寿命长达70年以上;在条件差的沙地上,生活14~20年后即开始衰弱死亡。

3.栽培技术

花棒依土地条件不同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或扦插,流动沙丘上则宜于植苗。即使在同一沙丘的不同部位,由于沙埋和风蚀程度有异,生长也有显著差异,以沙丘侧翼生长最好,丘顶、迎风坡中下部渐差,风蚀严重的迎风坡须有沙障防护才能立足。有试验表明,l龄幼株在风蚀超过10 cm时即干枯死亡。因此,种植花棒应选择适宜地段,除考虑地形外,尚需选择排水良好、含盐适中、轻质土壤为宜。

花棒种子极易吸水,发芽率高达90%以上,扎根快,出芽慢,子叶不出土,适宜穴播和条播。播期以雨季到来前的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宜,每公顷播量7.5~15kg,株行距100~200 cm。苗期应注意鼠害,最好播前用磷化锌毒化种子或用0.30%氟乙酰氨浸制毒饵予以防鼠。植苗以春季进行为主,在风蚀沙埋较轻的地区可在秋季栽植,在雨水较多的季节也可进行栽植。多用l~2年生苗,苗根长度至少30 cm,以40 cm长为宜。

植苗深度应为40 cm,栽时要防止窝根,株行距一般为100 cm×100 cm或200 cm×200 cm。在年降水量300 mm左右的沙区,可结合平茬进行扦插,方法是选0.7~1.5cm粗的枝段,截成40~60 cm长的插穗,浸水1~2d,即可挖坑插条。飞播花捧也取得良好效果,据在陕北榆林地区飞播测试,飞播3年后,稳定保存面积率达6.5%~7.5%,9年后的覆盖度仍可达7.5%。在地广人稀的沙区,花棒是很有应用前景的固沙植物。

4.收获与利用

花棒花序长而繁茂,牲畜适口性好,饲用价值大,是喜食的饲用灌木。羊、牛、马喜食幼嫩枝叶和花,骆驼一年四季喜食。可以采收嫩枝鲜叶花序青饲或调制干草后补饲。也可以放牧,花棒荚果成熟后容易脱落,种子成熟时期一般在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荚果呈灰白色时就应采收。5年以上株龄的植株,结实多而种子成熟饱满,是采种的主要对象。

除饲料、绿肥外,也是很好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燃料、麻用及蜜源植物,它的枝干光滑端直,红中透黄,美观耐久,是做农具柄、笆房、编筐等的优质材料,用途广泛,经济和生态效益均高。

另外,优质高效的豆科牧草还有:红三叶、紫穗槐、紫云英、百脉根、甘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