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北白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提升培育成果

陕北白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提升培育成果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据14个重点育种县区普查统计,达到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标准的羊存栏14.18万只,占白绒山羊及改良羊的6.3%。陕北白绒山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高62.3cm,成年母羊56.2cm;周岁公羊平均体高51.5cm,周岁母羊51.3cm。该品种体重仅为辽宁绒山羊的75%,与内蒙古绒山

陕北白绒山羊高效养殖技术,提升培育成果

第一节 陕北白绒山羊的培育过程

一、品种形成

陕北白绒山羊是根据市场需要和陕北自然经济条件,以辽宁绒山羊为父本,陕北子午岭黑山羊为母本,采用两品种简单育成杂交方式,经过25年培育而形成的以产绒为主,绒肉兼用型山羊新品种。2002年4月通过国家羊品种委员会现场初审,2002年12月通过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审定,2003年2月由农业部命名为新品种,收录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品种名录,列为陕西省畜禽遗传资源重点保护对象。是继1985年辽宁绒山羊、1988年内蒙古白绒山羊宣布为地方新品种之后,国家宣布的第一个白绒山羊培育品种。200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授予“陕北白绒山羊培育”项目陕西省科技一等奖,2005年评为陕西省“十五”期间十大农业科技成果。

二、产地与分布

1.产地

陕北白绒山羊主要分布在陕西省榆林、延安两市。北邻内蒙古,东隔黄河与山西相望,南接渭北高原,西与甘肃和宁夏毗连。地处东经107°28″~111°15″,北纬35°20″~39°35″,总土地面积为8万平方公里。地貌自北而南分为长城沿线风沙滩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海拔由南向北为560~1900 m,年降雨量630~320 mm,且主要集中在7、8、9三个月。年日照时数在2400小时以上,≥10℃积温在3000℃以上,平均气温7.9~11.3℃,无霜期130~190天,气候特点为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强,昼夜温差大,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主要包括干旱、大风、沙尘暴、霜冻、冰雹暴雨等。

长城沿线风沙滩区位于陕西省北端、毛乌素沙漠的东南缘,土地面积1.98万平方公里,海拔1000~1900 m。地势为西北高而东南低。区内沙丘和沙梁绵延起伏,湖泊星罗棋布,下湿滩草地交错其中,形成独特的风沙草滩地貌。地势较平缓,可分为流动性沙地和固定、半固定沙地。冬春干旱,多风沙,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干冷漫长。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北接风沙滩地区,南接关中渭北旱原区。海拔800~1800 m,除山地、河川外,地表被黄土层覆盖,土壤为黄绵土,土层厚度达50~150 m。由于长期的水流冲刷,形成了原、梁、峁、沟等黄土高原特有的地貌景观。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

2.数量及分布

2001年,陕北地区存栏山羊248.9万只,其中白绒山羊及改良羊223.4万只。据14个重点育种县区普查统计,达到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标准的羊存栏14.18万只,占白绒山羊及改良羊的6.3%。重点选育群数量5.28万只。榆林市达到陕北白绒山羊品种标准的羊存栏8.75万只,集中分布在横山、榆阳、靖边定边、神木、府谷、佳县、绥德等县区;延安市5.43万只,主要分布在宝塔、甘泉、延长、安塞、志丹、子长等县区。2007年,陕北白绒山羊及其改良羊饲养量达到800万只(存栏337万只),其中榆林市640万只;达标羊已发展到71.4万只,占陕北地区绒山羊及其改良羊存栏总量337万只的21.29%。较验收时的2002年增长4倍。年产羊绒983t,其中榆林市842t。横山是陕北白绒山羊主产区,达标羊发展到30万只以上,占全县绒山羊及其改良羊的40%,占全省达标羊的37.5%。

三、特征与特性

1.体质外貌

全身被毛白色,外层着生长而稀的发毛和两型毛,内层着生密集的绒毛。体格中等,结实紧凑。头轻小,额顶有长毛,颌下有髯,面部清秀,眼大有神;公母羊均有角,角型以撇角、拧角为主(撇角占49.9%、拧角占41.3%),公羊角粗大,呈螺旋式向上向两侧伸展,母羊角细小,从角基开始,向上、向后、向外伸展,角体较扁。颈宽厚,颈肩结合良好。胸深背直,四肢端正,蹄质坚韧。尾瘦而短,尾尖上翘。母羊乳房发育较好,乳头大小适中。公羊头大颈粗,腹部紧凑,睾丸发育良好。

2.主要性能指标(验收时)

(1)产绒性能。在放牧和一般饲养条件下(见表2-1),成年公羊平均产绒量723.8±125.66g,成年母羊430.4±76.8g,周岁公羊448.4±101.93g,周岁母羊331.4±86.5g。羊绒自然长度在5cm以上,净绒率61.87%,羊绒细度公羊14.46±0.25μm,母羊14.3±0.13μm。

(2)体尺体重。陕北白绒山羊成年公羊平均体高62.3cm,成年母羊56.2cm;周岁公羊平均体高51.5cm,周岁母羊51.3cm。羔羊初生重,公羔平均为2.5kg,母羔为2.2kg;周岁体重公羊平均为26.5kg,母羊平为21.2kg,成年公羊41.2±6.2kg,成年母羊28.67±4.99kg,周岁公羊23.9±8.63kg,周岁母羊21.2±5.03kg。18月龄屠宰率45.6%,20月龄屠宰率47.2%。

表2-1 陕北白绒山羊产绒量、绒丛自然长度统计表

img8

(3)繁殖性能。陕北白绒山羊在生后4月龄出现初情期,母羊6月龄、公羊10月龄即可配种。母羊发情周期17.5±2.7天,发情持续期23~49小时,妊娠期150.8±3.5天。公羊射精量0.6~1.8毫升,精子活率0.7%以上。母羊产羔率为105.8%。

(4)遗传性能。陕北白绒山羊体质外貌、生产性能比较一致,产绒量等指标的整齐度逐年改善,纯白色羔羊占96.6%~97.6%。产绒量、绒自然长度遗传力分别为0.369和0.337(见表2.2)。改良低产羊效果显著。

表2-2 陕北白绒山羊部分经济性状遗传力、重复率估测值

img9

注:估测方法为父系半同胞组内相关

(5)适应性。陕北白绒山羊是在陕北地区气候干旱、风沙大、草场贫瘠的严酷生态条件下培育的,具有耐粗饲、耐寒冷、抗风沙、抗病力强等特点。

3.品种特性评价

根据国家羊品种审定专业委员会对陕北白绒山羊品种的审定意见,陕北白绒山羊具有以下特性:

(1)陕北白绒山羊绒纤维品质好。该品种绒色洁白,有色纤维含量符合GB1926~2000标准,手感柔软,纤维细长。特别是绒纤维细度在15μm以下,绒自然长度达5cm以上的个体占总数的80%以上更是国内羊绒纤维的上品。(www.xing528.com)

(2)与国内其他绒山羊品种比较(见表2-3),陕北白绒山羊具有单位体重产绒量高的特点。该品种体重仅为辽宁绒山羊的75%,与内蒙古绒山羊体重相似,但产绒量与辽宁白绒山羊相似。

表2-3 国内主要绒山羊品种单位体重产绒量对比表

img10

注:表中产绒量和体重均为该品种命名时的指标

(3)具有提高繁殖性能的潜力。在个体户中有产羔率高达150%的实例;更有一年两胎,实行频密产羔的实例。这表明陕北白绒山羊群体中,母羊有效利用可能达到一年两胎或两年三胎的提高繁殖力的潜力。据2001年对靖边县黄蒿界、榆阳区麻黄梁两个育种点132只适繁母羊产羔统计,年产一胎母羊的平均产羔率为116.5%,年产两胎每胎平均产羔率为115.9%。在有些育种点中存在着多胎的特征。经对榆阳区麻黄梁、宝塔区松树林2个育种点10个核心群504只适繁母羊1995~2002年繁殖统计资料分析,最高产羔率可达到198.6%,且产双羔母羊经继代选育可提高产羔率(见表2-4)。

表2-4 产双羔母羊经继代选育产羔率统计表  单位:只

img11

(4)在陕北白绒山羊群中,不同选育群间存在着多绒型的变异。这种类型绒山羊被毛中粗长毛稀少、光泽强,底绒细长,外观如绒球状,但绒根末缠结交叉,可清晰分出毛辫,如经认真选育,可在绒山羊选育上获得新的突破。另据余刚等对陕北白绒山羊多绒型变异的初步研究表明,在不同群体间多绒型出现比例为4%~6.6%,平均为5.4%,多绒型个体成年公母羊绒长分别为9.3±0.91cm和7.7±0.57cm,分别较群体高43.96%和40.77%,产绒量分别为1066±118.45g和726±48.29g,分别较群体高44.4%和63.57%。据阎昱测定,多绒型成年公母羊产绒量分别为1032±198.4g、667.9±132.4g,绒长6.2±0.56cm和5.4±0.55cm。对多绒型个体遗传性能分析,认为多绒型个体的出现,是横交固定育种过程中出现分离现象的具体表现;多绒型个体间交配产生的后代,其产绒量在双亲之间,极个别的后代高于双亲;同时绒纤维细度在14~15μm之间,未出现较粗的个体。

(5)育种方式上采取以种羊场带动农户,以核心群带动选育群,通过合同养羊,养羊协会,保证选育计划的实施,是本项目在组织形式上的重要创新。

四、关键技术措施

1.统一制定方案,有计划地开展育种

1977年,白绒山羊改良工作刚开始,甘泉、横山等重点县就制定了绒山羊改良计划。1986年,榆林、延安两市制定了绒山羊新品种类群选育规划、白绒山羊鉴定和分级标准、饲养管理技术规程。1992年省农业厅畜牧局印发了《陕西绒山羊育种方案〈试行〉》《陕西绒山羊鉴定标准》《陕西绒山羊个体鉴定办法》《陕西绒山羊育种工作要点》。1996年,省畜牧兽医总站修订印发了《陕西绒山羊育种方案》,制定了《陕西绒山羊标准综合体》。2000年,陕西绒山羊育种委员会印发了《2000~2002年陕西绒山羊育种实施方案》。这些都为陕北白绒山羊各阶段的培育提供了依据,使育种工作有章可循。

2.适时开展横交固定

针对级进代数增高,高代杂种羊体格变小,体质变弱,绒纤维变短的问题,从1987年开始,在抓面上改良的同时,对达到理想型的二、三代杂种羊适时开展横交固定。1992年,育种区开始了大规模的横交固定工作,具体措施:一是不过分追求杂交代数,对达到理想型标准的个体,组群进行横交;二是对种羊场达到理想型标准的母羊,组成专群,选择与其特点相似、血缘相近的公羊,实行有计划的近亲交配,加快优良性状的固定;三是对未达到理想型标准的个体,继续组织级进杂交。

3.严格选种,合理选配

在种羊选择上,坚持严格淘汰、多中选优的原则,突出产绒量、绒细、绒长、体重四项指标,根据外貌、生产性能、后代品质和血统等级综合评定。选择分三次进行,第一次在羔羊断奶后(4月龄),根据外貌、个体生长发育及父母等级进行选留。第二次在周岁时根据外貌和产绒性能初选。第三次在2.5~3岁进行,公羊根据后裔测定确定终身等级,母羊根据外貌和生产性能评定等级。

在选配上坚持个体选配与等级选配相结合,即一级母羊选用特、一级公羊交配。坚持以消除有色基因、保持细度在15μm以内、提高绒长和产绒量的选配原则,做好个体选配计划。对同一群中连续使用二年以上的种公羊及时进行调换,新调公羊等级不低于原有公羊。横交中坚持用绒长、绒细、绒密、产绒量高、体大等优良性状的理想型公羊,采取多元测交方法加强优良性状的固定,并适度近交,近交系数控制在6.25%左右,不超过9.38%。

4.加强羔羊培育

按照选育标准要求,每年选择高产公、母羊所产后代,进行集中培育。主要抓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加强怀孕后期和泌乳前期母羊的补饲,每只羊每天补喂混合精料200 g,自由采食青干草,使母羊奶水充足,确保母壮儿肥;二是及时做好羔羊的补饲,羔羊在生后10天左右开始训练吃草,15天后训练吃混合精料,由少到多逐步达到250 g左右,优质青干草自由采食;三是对羔羊精心细致地管理,断奶羔羊经鉴定,按性别组群进行管理,羔羊每日补喂精料0.5~0.8kg,分3次给料,每日供给优质干草2.5~3kg,自由采食。

5.坚持普查鉴定,建立育种资料档案

各重点县区每年坚持对羊群进行鉴定整群,对符合标准的公、母羊进行编号登记,佩戴耳标,建档立卡,建立良种羊登记制度。种羊场和重点育种专业户符合标准的个体组成专群,开展继代选育。1996年以来,组织技术人员2225人(次),鉴定种羊5.38万只,登记良种羊4.72万只。对育种资料,各育种场、站都建立了育种档案室(或专用档案柜),并由专人负责。核心种羊场系统地保存着各年度的配种、产羔、鉴定、抓绒、体重测定等记录。乡村专业户的育种资料由县畜牧站固定专人管理。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育种资料档案管理系统。

6.坚持组建育种群

鉴于我省绒山羊饲养分散,骨干种羊场少的具体情况,组织开展群众育种,在饲养户分别组建核心群和选育群,以“合同养羊”的形式管理专业养羊大户羊群,建立“技术服务组织+核心群+选育群”的良种选育体系。并制定了绒山羊组(整)群技术规范,推行“模式选育法”,即对群众户养的绒山羊,通过鉴定组(整)群,以其改良化程度和质量水平,分出级进杂交改良群——横交固定群——育种群,育种群内又分核心群、选育群、生产群的模式,分类指导,选育提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7.开展专题试验研究

在陕北白绒山羊品种培育过程中,省、市、县先后开展了辽宁绒山羊适应性研究,辽宁绒山羊与陕北黑山羊杂交改良试验,不同组合的横交固定试验,绒山羊体重和毛被性状研究,绒山羊选种方法研究,白绒山羊冷冻精液保存及受胎试验,陕北白绒山羊绒毛生长脱换规律,羔羊生长发育规律,部分经济性状相关分析及遗传参数估计,绒毛品质分析,肉用性能、繁殖性能等试验研究,为品种培育提供了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