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北白绒山羊养殖技术:高效舍饲模式

陕北白绒山羊养殖技术:高效舍饲模式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这一指标将中国绒山羊分为4类,即高产型、优秀产绒型、中间产绒型和非专门化产绒山羊。在我国绒山羊中羊绒质量好的是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应优先保护。但中国山羊绒出口量和国际山羊绒市场价格波动很大。

陕北白绒山羊养殖技术:高效舍饲模式

第二节 我国绒山羊发展概况

一、数量与分布

绒山羊是我国畜禽遗传资源第一类保护的资源。我国绒山羊遗传资源最丰富,数量多,2004年存栏7400万只,占全国山羊存栏1.955亿只的37.9%,而且质量好,产量高。2004年产绒量14611.53吨,占世界总产量的80%以上,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长城沿线地区15个省区。大部在海拔500~4000 m的干旱、半干旱地形复杂的山区和荒漠,半荒漠化草场以及高原草地上,分布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气温变化剧烈,植被稀疏,风大沙多。其中内蒙古自治区羊绒产量占全国的41%,西北五省区占20.6%,河北、河南、山东、山西、辽宁、黑龙江和西藏合占36.9%,其他省区占1.5%。各省区1995~2004年山羊存栏、羊绒产量统计如表1-3。

表1-3 我国山羊主产省区1995年、1991年、2004年山羊存栏、羊绒产量统计表

img4

续表1-3

img5

二、主要品种与性能

中国是世界上绒山羊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主要有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包括阿尔巴斯,二郎山型,阿拉善型,罕山绒山羊和乌珠穆沁绒山羊)、陕北白绒山羊、新疆山羊、新疆博格达绒山羊、西藏那曲山羊、河北绒山羊、河西绒山羊、青海柴达木绒山羊、沂蒙黑山羊等品种和类群。其中辽宁绒山羊、内蒙古绒山羊和陕北白绒山羊为国家命名品种,产绒量最高,平均在400 g以上;其他为地方品种,产绒量平均在200~400 g之间。

据马宁教授2004年对全国10个省区绒山羊中16个类型,4547个样品检测表明:中国羊绒直径在15.05~16.10μm之间,而且大部分集中在15.00~16.00μm,直径变异系数为19.47%~21.43%,全束绒长度的细度差异在0.60~1.50μm之间的比例较大,高产绒长度在41.20~74.60 mm之间,都属于GB 18267-2000标准中细型绒。根据分析发现我国绒山羊不同品种之间羊绒直径的趋同现象,即10个省(区)的种羊群中,60%的羊绒直径都集中在15.33~15.84μm,该现象预示着我国绒山羊不同品种间羊绒直径多样性趋向减弱。这个现象不利于品种遗传资源的保护。同时证明,羊绒性状间直径与长度存在正的遗传相关,增加长度和提高产量可使直径变粗,应当引起绒山羊保种工作的高度重视。还指出绒山羊业应该加强纤维品质多样性的监测,提高产量是必须的,同时要在育种工作中约束羊绒直径变粗。只要注意选择就可以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减缓羊绒直径变粗,绒与绒毛总成分的质量比可以作为衡量绒山羊产绒潜力的指标。根据这一指标将中国绒山羊分为4类,即高产型、优秀产绒型、中间产绒型和非专门化产绒山羊。在我国绒山羊中羊绒质量好的是阿拉善型内蒙古绒山羊应优先保护。

三、羊绒市场情况

我国不仅是山羊绒生产大国,也是山羊绒进口大国。多年来,国内羊绒原料及其制成品的出口量一般占销售总量的60%以上,占国际贸易总量的65%。但中国山羊绒出口量和国际山羊绒市场价格波动很大。1983年我国山羊绒出口量为1131t,是历史上最低值;1994年为5303t,是历史最高值。近几年情况是:1995年为1826t,1997年为2257t,1998年为2003t,1999年5074t,2000年3123t,2002年为4196t,2005年为3662t,2006年1~9月份为2423.57t;同时国际市场羊绒价格也波动不定,1997年羊绒平均出口价为67美元/kg;1998年降为52美元/kg;1999年为47美元/kg;2000年上升为80美元/kg;2001年又回落为77美元/kg;2002年上升为56美元/kg,2006年又回升为73美元/kg。近年中国羊绒出口量及平均出口价格见表1-4。

表1-4 中国羊绒出口量及平均出口价格

img6(www.xing528.com)

受国际羊绒市场的影响,加之国内羊绒市场缺乏自律性,近十几年来一直难以摆脱价格大战的怪圈,原绒价格暴涨暴跌,国内羊绒市场曾先后在1988年、1994年、2000年出现三次价格大战,原绒价格最低时每公斤80~90元,最高时每千克400~500元。近三十年来我国山羊绒平均收购价格如表1-5。

表1-5 我国山羊绒平均收购价格一览表  单位:元/kg

img7

综合分析国际、国内羊绒市场波动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国际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影响,二是山羊绒生产受自然环境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限制,导致山羊绒的供给量有较大的不稳定性,三是受消费者收入、羊绒价格、羊绒制品价格及其他羊毛等类似替代产品的价格诸多因素的影响。同时,我国有山羊绒资源优势、产品优势,但没有品牌优势。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羊绒衫有3/4是中国产品,但真正挂中国品牌的不及20%。我国出口的羊绒制品大部分以OEM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成为国外知名品牌的“贴牌”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更为严重的是,国内羊绒企业几乎完全依靠代理商出口,形成了多头出口,以量取胜,压价竞销,使中国羊绒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一直高不起来,羊绒制品的价格仅仅是英国苹果牌羊绒制品的1/4,是意大利劳罗比亚娜牌羊绒制品的1/3。可喜的是这种局面正在转变,2005年由鄂尔多斯羊绒集团等国内二十余家企业发起成立了中国联合羊绒销售有限公司,实行统一羊绒原料收购保护价,统一对外销售无毛绒,成员按股份利,垄断控制世界60%的羊绒原料和制品的经销权。据2007年统计,中国的羊绒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以上,2000多家羊绒企业,实际控制了全世界93%的羊绒原料,同时发展了印染、纺纱、织衫以及其他各种制成品的下游产业。羊绒是中国传统外贸出口产品。海关统计显示,2006年羊绒及其制品出口15.7亿美元,其中羊绒及无毛绒出口3201t,金额2.38亿美元,羊绒衫出口2087万件,金额6.02亿美元;羊绒围巾出口3.3亿条,金额4.3亿美元。中国有众多规模不一的羊绒深加工企业,每年羊绒衫生产能力超过4000万件以上,是实际出口量的2倍。中国已成为羊绒制品的生产和出口大国。然而,中国的相当一部分羊绒产品还是在低端市场徘徊,在国际市场上中国羊绒制品的品牌影响力还远不够强,羊绒制品高端市场基本上以意大利、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产品为主。中国羊绒消费市场也有待开发和培育。随着人们富裕程度的不断提高,消费结构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而作为高档消费品的羊绒产品也将被更广泛的消费者接受。据调查,每100名人群中,美国人拥有7件羊绒衫,日本人拥有8件,而中国人只拥有0.6件。这种消费结构的巨大反差显示了我们作为世界羊绒大国的消费趋势和潜力十分广阔。

四、绒山羊的科研进展与育种方向

1.科研进展

20世纪60年代末期世界各国开始对绒山羊品种进行调查,80年代才全面开始对绒山羊及山羊绒进行研究,9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先后投入巨资、动用雄厚的科技力量,开始实施动物基因组计划,在短短的十多年的时间里取得了较大进展。澳大利亚绒山羊生产起步较晚,但由于绵羊业发达,技术力量雄厚,把绵羊系统技术移植到绒山羊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效果,育种群1~3岁混性别羊的净绒产量由1983~1985年间的49.6g、78.6g和85.9g,分别提高到1995年3个最好群的平均值达237.7g、247.7g和316.9g。这主要得益于他们实施科学的参数、育种值估计和选择指数制定方法,并研究和选择最优的育种规划方案,在育种方法和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

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了绒山羊系统选育阶段,20年来主要通过本品种选育、杂交改良来提高绒山羊的产绒量,并保持理想的绒纤维细度。由于对绒山羊育种目标的评估还停留在主观评定的基础上,定量化工作不多,选择进展较慢。在绒山羊遗传育种方面主要开展了绒毛生长规律的研究,选育方法的研究,绒山羊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研究证明绒山羊的绒毛生长受季节、光照周期、激素、营养水平等因素影响。辽宁和内蒙古分别制定了绒山羊选育目标和选配原则,2001年又分别提出了保种方案。饲养普通绒山羊较多的新疆、西藏、甘肃、青海、陕西等省区纷纷引进高产种羊杂交改良本地山羊,在新疆还开展了引入野山羊与家山羊杂交的育种工作。其中陕西省在2002年育成了中国第一个培育品种——陕北白绒山羊。一些科研单位对中国绒山羊主要品种估测了经济性状的遗传参数、选择反应、提出了综合育种值和选择指数等,做了大量工作,其研究结果看出中国绒山羊主要品种经济性状遗传力估计值以中等为主,产绒量、净绒量均属高或中等遗传力,绒层高度也属中等或偏高的遗传力,通过性状间的遗传相关的比较在品种间有很大的相似性,利用单元内半同胞相关法估测的辽宁绒山羊与利用相同方法估测的内蒙古绒山羊产绒量与绒直径的遗传相关均为中等和偏高的正相关,说明两个品种在提高产绒量时都会使绒直径有变粗趋势。马宁教授提出了优化育种方法,就是根据这些遗传参数的生物学特性,结合性状的经济加权数值,制定出适合中国不同品种绒山羊的育种目标。实施优化育种最好的方法是BLUP法。尤其在群体大、结构复杂、数据不均衡时BLUP法是最灵活的选种方法,它是一种无偏估计的线性模型分析方法,可以获得比传统育种值估计更准确的估计育种值。但BLUP法是一种特殊的统计分析方法,由于动物模型计算规模大,理论和方法复杂而灵活,要真正体现它的优越性,必须以一定的育种措施为基础。

在分子生物学方面主要利用多态丰富的分子标记(RAPD、AFLP、SSR等)进行动物遗传变异和育种研究,测定群体遗传纯度和群体间的遗传距离,为亲本的选择提供遗传信息,提高育种效率。通过微卫星标记研究山羊品种间的遗传距离和进化中的血缘关系。利用血液蛋白多态性分析品种或品系的种群结构和品系间的遗传相似关系,预测亲本选配和杂交配合的效果与某些生产性能。通过对绒山羊皮肤结构的研究,估计毛囊性状的遗传参数,以期发现品种间的差别,探讨毛囊性状在选种中应用的可能性。

2.育种方向

绒山羊生产在近20年中的迅速发展,正值动物育种从数量遗传学方法走向分子数量遗传学方法的大变革时期,主基因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的检测、识别和定位,只有结合数量遗传学方法,并足以形成进行QTL标记辅助选择(MAS)的条件时,才能在育种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对于绒山羊育种来说,今后的发展除了面临分子育种方法挑战之外,还由于其分布区域、生产方式、育种方法滞后等特点,需要在做好基础育种工作的前提下,逐渐引入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首先做好以数量遗传学方法为主的基础育种工作。一是研究和实施动物模型BLUP选种方法,使之成为绒山羊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协作组织,开展联合育种是绒山羊育种的方向;三是加强绒山羊生物技术和数量性状基因座(QTL)定位研究,将对推动绒山羊育种工作产生重大影响。

按照绒纺工业的要求,绒毛直径只要不超过16μm即属优质山羊绒。据专家介绍,国家将要修改羊绒品质标准,新标准将细度超过17μm的羊绒定为毛,再加上目前的羊绒加工企业广泛需要15μm以下的细绒,因此在保持适当产绒量的前提下降低羊绒细度,提高羊绒品质,是绒山羊育种所应追求的目标。但由于产绒量和绒纤维直径呈正相关,选择产绒量高的羊只,绒纤维直径也随之增加。因此,同时选择绒细、产绒量的两个性状有一定困难。我国绒山羊品种类型较多,细度和绒量均较理想的个体在各品种群中都有存在,辽宁绒山羊通过近年的强度选育,在保持产绒量高的同时,纤维细度开始下降,内蒙古白绒山羊在保持纤维细长的同时,产绒量逐步提高,特别是陕北白绒山羊具有与辽宁绒山羊相似的产量,又具有内蒙古白绒山羊绒细的品质,并且纤维长度在5cm以上,因此,要开展优质绒山羊品系的选育主攻性状应该说是细度、长度和产绒量,选育个体产绒量在300g以上,绒纤维直径在14μm以下的细型绒山羊品系,是未来中国绒山羊育种的主要方向。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优质绒山羊新品种选育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聚合优质(绒细度15μm)、高产、抗逆(饲料报酬高、适应性强、抗病)等性状基因,创制综合性状优良、目标性状突出的优异育种新材料,选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优质绒山羊新品种(系)。研究目标及主要经济技术指标是:成年公母羊绒长平均9.5cm、9cm,绒毛比2.0∶1,平均细度小于16μm,产绒量成年公羊1250 g,母羊680 g,净绒率60%以上,体重分别达到68kg、35kg以上,屠宰率52%,产羔率130%~15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