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重要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理论条件

重要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理论条件

时间:2023-1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理论贡献申存良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它不仅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在理论上具有许多新亮点、新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十七大报告正是在回顾近3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理论做出了许多新论述,提出了不少新论断。

重要贡献:党的十七大报告理论条件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重要理论贡献

申存良

(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原常务副部长)

党的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它不仅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在理论上具有许多新亮点、新贡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对改革开放理论的新贡献

改革开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创立这一理论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实践的日益深入,全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改革开放的理论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十七大报告正是在回顾近30年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基础上,对改革开放理论做出了许多新论述,提出了不少新论断。这些新论述、新论断主要是:

三个“就是要”的科学论断,更全面准确地概括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精辟指明了改革开放的性质和目的。他指出,改革是又一场深刻的革命,改革开放的目的就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就是为了提高人民生活,同时改革也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不仅充分显示了改革开放在发展生产力、增强综合国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巩固完善社会主义制度等方面的巨大作用,而且充分显示了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方面的巨大作用,既证实了也深化了邓小平同志的上述论述。正是在此基础上,十七大报告对改革开放的性质、目的做了更全面更准确的概括。在改革开放的性质上,重申了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这就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的主体是人民,领导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实质是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伟大革命。在改革开放的目的上,则把它概括为三个“就是要”: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和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这三个“就是要”,把我党进行的改革开放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讲得更清楚了,标志着党对改革开放性质和目的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也标志着检验改革开放成效的检验标准更加全面科学,是对改革开放性质和目的理论的深化。

三个“永远铭记”的科学论述,进一步明确了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上的历史作用。十七大报告论述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另一新亮点,是第一次系统展示了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上的历史作用。报告指出,改革开放是三代领导集体一以贯之的伟大事业,要永远铭记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以及改革开放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要永远铭记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承发展并成功推向21世纪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把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报告》中三个“永远铭记”的精辟论述,具有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一是能使人们进一步认识改革开放的领导核心和性质。改革开放是党的三代领导集体亲自倡导和开创的,是他们一以贯之的伟大事业,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二是能使人们进一步认清三代领导集体在改革开放上的继承发展关系。改革开放是一个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深化过程。我们今天依然要在三代领导集体的基础上把改革开放继续深入进行下去。

新时期三个“最”的精辟论述,高度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历史作用。长期以来,邓小平同志多次肯定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和历史作用,把改革开放作为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内容。十七大报告紧密联系改革开放的新进展,进一步系统总结了近30年改革开放给我国带来的巨大变化,并把这种变化高度概括为三个“最”: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其中第一个“最”,反映了改革开放在制度变革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使我国成功地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第二个“最”,反映了改革开放对推进我国发展的巨大作用。由于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已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个“最”,反映了改革开放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使马克思主义更加焕发生机和活力方面的历史作用。它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了时代前进的潮流,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正是在这三个“最”的论述基础上,《报告》鲜明地提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了我党对改革开放历史作用的新认识。

十个“结合”的科学论断,系统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改革是世界潮流,而中国的改革为什么会取得成功,其宝贵经验是什么?报告首次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得出了十个“结合”的科学结论: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推动经济基础变革同推动上层建筑改革结合起来,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发展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十个“结合”既有改革开放指导思想上的总结,也有对改革开放方针政策的总结,还有对改革开放内容和任务的总结,还有对改革开放组织领导方面的总结。它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理性认识已经达到一个新水平,对改革开放客观规律的把握已经达到一个新阶段。认真学习和贯彻这些宝贵经验,必将进一步提高全党改革开放的能力。

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贡献

自党的十二大邓小平同志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来,党的每次代表大会都要重申党坚持的这一指导思想,阐述它的科学内涵、伟大意义,并为它补充新的理论成果。十七大报告也不例外。《报告》在回顾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时,进一步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新的论述和论断丰富了对这一科学理论的认识。

首先,《报告》把我党新时期以来有关旗帜的表述整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指明这一旗帜的内涵既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二大以来,关于党的指导思想曾有过不同的表述,但内容和实质是明确的、一贯的,这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以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并且把这一指导思想确定为全党要永远高举的旗帜。十七大报告把过去各种表述进行了整合,统一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既直接体现了这一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实际、时代精神的结合,也准确反映了邓小平创立这一理论时讲到的,这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同时也为全党继续探求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这一理论留下了空间。在此基础上,《报告》又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报告》所以把上述内容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要是从实践层面讲的,它指明了全党全国人民应遵循的路线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所从事的任务和使命是四大建设,所努力的目标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因而它是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必走的路径,是对全党全国人民在行动上提出的要求。《报告》把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理论成果,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是理论体系,是从理论层面来讲的。它表现为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什么是发展、如何发展等三大主题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它是指导实践和行为的理论基础。事实表明,高举旗帜,理论和道路缺一不可。只有理论形态的理论体系而无实践形态的道路途径,必将陷于空谈,而缺乏理论指导的实践行为也只能是盲目的实践行为。十七大报告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涵概括为道路和理论体系的统一,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贡献。

其次,《报告》深刻指明了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始终不渝高举旗帜的重要作用。《报告》在阐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时,特别强调了以上四个内容对高举旗帜的重要性、必要性,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和国家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全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这是我党首次揭示这四点对高举旗帜的重要作用,也是首次指明新时期以来党的理论和实践的内在逻辑。只有做到了解放思想,只有坚持了改革开放,只有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只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才算得上真正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第三,《报告》郑重表明了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态度。十二大以来我党在每次代表大会上都要表明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表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态度。就对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言,我党的态度是十分鲜明的,这就是要高举这面旗帜,同时把坚持和发展、继承和创新统一起来,不断赋予这一理论以新的生机和活力。十七大报告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贡献,不仅在于它更明确地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和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要始终不渝地高举,而且指明了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干扰所惑,不为任何风险所惧。

对发展理论的重要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一直注意发展问题。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探求的最新理论成果。胡锦涛等多位中央领导同志在不同场合阐发过这一思想,而十七大报告则首次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对这一理论成果做了系统全面的论述,它标志着我党对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认识已经达到了一个新水平,标志着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报告》主要论述了以下几个重要内容: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实质。《报告》从不同角度揭示了它的理论实质。从这一理论的主要内容看,它是党在发展问题上的根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从这一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的相互关系看,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从这一理论的指导作用看,它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思想。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依据。《报告》把这一依据概括为四个方面,即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报告》还把新的发展要求具体化为八个方面的阶段性特征,即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薄弱农村滞后状况尚未改变,缩小差距的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不断发展,同时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对发展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决定了我党必须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所以,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形势的需要和人民的愿望,是我党的必然选择、正确选择。(www.xing528.com)

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报告》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辟地概括为四句话: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其中第一句话指明了发展的意义和位置,科学发展观首先是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二句话指明了发展的目的和主体,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第三句话指明了发展的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第四句话指明了指导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与此同时,《报告》还对如何体现这四句话的实践要求一一做了论述。这样,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就既具有深刻的理论性,又具有了具体的可操作性;既便于思想上认识,又便于工作中贯彻。对更好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有重要意义。

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报告》提出了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一是要求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把它贯穿于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二是要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发展促进和谐,以和谐保证发展;三是要求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改革创新精神贯穿于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各个环节;四是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这四个方面的根本要求,对贯彻科学发展观确实非常重要。第一条要求是解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保证。其中“一个中心”是兴国之要,四项基本原则是政治基础、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活力源泉。背离了基本路线就谈不上贯彻科学发展观。第二条要求是提供贯彻科学发展观的社会环境。科学发展有助于社会和谐,但没有一个和谐的社会条件就不可能做到科学发展。所以必须把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统一起来。第三条要求是解决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动力和体制。只有深化改革开放,才能为科学发展创造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第四条根本要求是为科学发展提供政治和组织保障。加强改进党的建设,才能不断提高党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保持党的先进性,使党成为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核心。

当然,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随着实践的发展还会不断得到充实和丰富,但十七大报告毕竟已经初步构建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应当说这是十六大以来最突出的理论成果。

对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理论的新贡献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论,又是小康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的政治报告中,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五年来,我们已经朝着这个目标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但是为了适应国内新形势的新变化,为了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为了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十七大报告在原有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报告》提出的新要求主要是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在经济目标上,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此,《报告》把经济发展的方针由“又快又好”调整为“又好又快”,“好”字当头,把到2020年的GDP翻两番的指标要求由总量调整为人均,同时要求要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进展,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科学创新能力显著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基本形成,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在政治目标上,顺应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的不断提高,更加注重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的政治参与要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入落实,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三是在文化目标上,适应提高国家软实力和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的要求,更加注重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及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比重明显提高,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四是在社会建设目标上,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改善人民生活。特别注意解决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分配、医疗卫生等方面的问题。教育上,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就业上,社会就业更加充分;社会保障上,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分配上,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医疗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另外,还要做到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五是在环境目标上,适应资源环境方面的严峻形势,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建成小康社会应当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方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明显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总起来看,十七大报告在对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五个方面的新要求,既是对“十六大”报告中有关理论的继承,又是对它的展开、补充和深化,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小康社会的目标体系,标志着我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同时也为全党全国人民更全面地建设小康社会进一步明确了目标和方向。

对五大建设应用理论的新贡献

十七大《报告》的理论贡献不仅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方面,而且体现在与当前各项工作密切相关的应用理论方面。《报告》深刻总结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的新创造新经验,不断深化了对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规律的认识,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应用理论增添了新的内容。

在经济建设的应用理论方面,《报告》最突出的理论贡献,是明确提出了新阶段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关键环节及基本途径。指导方针:就是由原先的又快又好发展调整为又好又快发展。关键环节: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报告》指明了转变的基本途径,是进行结构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节能环保水平。特别提出,要努力做到“三个转变”:一是在需求结构方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二是在产业结构上,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带动转变;三是在要素结构方面,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都是对经济建设应用理论的新认识。

在政治建设应用理论方面,《报告》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内涵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报告》从五个方面概括了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一要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以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二要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三要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政治参与,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四要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五要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以上这些内容,为搞好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方向。

在文化建设的应用理论方面,《报告》的重要贡献是系统地阐发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和谐文化的途径和任务,论述了对待传统中华文化的科学态度,以及推进文化创新的途径和方法。特别是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论述,既指明了它的实质和内容,也指明了怎样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具体要求,是我党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新认识,是对搞好思想道德建设规律的新概括。

在社会建设的应用理论方面,《报告》的突出贡献是明确了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主要目标,初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建设理论框架。《报告》指出,社会建设要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就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点任务。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就是社会建设要达到的目标。在此前提下,《报告》在阐发社会建设各项任务的过程中,也都以新的论述丰富了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就业理论、分配理论、社会保障理论、社会管理理论等。

在党的建设的应用理论方面,《报告》的突出贡献是进一步明确了新阶段党的建设的总体要求、总体布局。总体要求就是要以改革创新时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总体布局就是,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贯彻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建设,以造就高素质党员、干部队伍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以健全民主集中制建设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使党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清正廉洁、富有活力、团结和谐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以上这些论述,都进一步丰富了党的建设理论,对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山西日报》2008年3月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