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锡伯族:社会现状与综合素质提升

中国锡伯族:社会现状与综合素质提升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83年6月25日,成立辽宁沈阳市兴隆台锡伯族镇。2005年10月25日,成立吉林松原市扶余县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在各科研和专业机构中,锡伯族的比例与总人口相比也是名列前茅,表现出整体民族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目前,锡伯族社会的和谐水平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次年新疆射箭队正式成立,其中教练员、运动员均为锡伯族。

中国锡伯族:社会现状与综合素质提升

第三节 社会现状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国各地的锡伯族人民同各族人民一起步入社会主义。新疆宁西县(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前的称呼)在新疆和平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广大贫苦农民翻身做了主人。1953年11月,将霍城县锡伯族聚居区作为推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地区,建立了伊车嘎善锡伯族乡。1954年3月17日,废除了宁西旧称,以锡伯族人民喜爱的渠名“察布查尔”命名锡伯族自治县,成立了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1983年6月25日,成立辽宁沈阳市兴隆台锡伯族镇。1984年3月5日,成立辽宁开原市八宝屯满族锡伯族朝鲜族乡。1984年6月20日,成立辽宁沈阳市黄家锡伯族乡。1985年9月25日,成立辽宁锦州市义县高台子满族锡伯族乡。1988年12月17日,成立辽宁丹东市龙王庙满族锡伯族镇。1990年9月,成立黑龙江哈尔滨市双城市农丰满族锡伯族镇。1990年,成立辽宁沈阳市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2005年10月25日,成立吉林松原市扶余县三骏满族蒙古族锡伯族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锡伯族才迎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几十年来,锡伯族干部结构及综合素质逐年得到提高,到2010年,在新疆近3.5万锡伯族人口中,在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工作的人员已超过3300多人,与总人口相比,在新疆各民族中名列前茅。在各科研和专业机构中,锡伯族的比例与总人口相比也是名列前茅,表现出整体民族较高的综合素质水平。

在民族关系方面,锡伯族与汉、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建立起了兄弟般的关系。首先,各民族间相互学习各自的语言,不但锡伯族群众不同程度地掌握了汉语、维吾尔语和哈萨克语,而且很多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群众也不同程度地掌握了锡伯语,消除了各民族间交往的最大障碍。其次,锡伯族、汉族之间的联姻已非常普遍,表现出民族间深层次的交往,尤其是城镇居民中这种联姻更趋普遍。目前,锡伯族社会的和谐水平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锡伯族地区的经济有了明显的变化,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的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社会文明程度大大提高,文化生活不断丰富。

锡伯族历来重视文化教育工作。文化教育使锡伯族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也认识到以文化教育振兴民族的深刻道理。十几年来,每年被录取到重点院校的全国各地锡伯族考生逐年增多,其中许多人考进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一些人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不少学生又分别赴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法国、德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留学。20世纪80年代末,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还派相关人员分别到新疆塔城市喀尔哈巴克乡、沈阳新城子区兴隆台锡伯族镇小学教授锡伯语,获得较好效果。

在锡伯族文化项目中,体育占据着重要地位,尤其是射箭运动50多年来一直被重视。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有“射箭之乡”的美称,新中国成立伊始,察布查尔县各县、镇、乡级学校多数组建了业余射箭队。1973年该县成立了业余射箭队,为新疆射箭队培养和输送运动员。1979年国家拨款在县城修建一座800平方米室内射箭馆。次年新疆射箭队正式成立,其中教练员、运动员均为锡伯族。20余年来,锡伯族运动员在国内外各项比赛中频频夺冠,显示了本民族悠久而擅长的运动文化项目。(www.xing528.com)

报刊与图书出版是锡伯族50余年来最重要的文化活动之一。新中国成立前,文人志士曾编辑刻印《朝霞》等油印期刊。1946年,部分锡伯族知识分子在新疆伊宁市油印《自由之声报》,1949年改成《新生活报》。1956年底社址迁至察布查尔,1966年停刊,1974年10月复刊后易名《察布查尔报》,至今仍在出版,为全国唯一的锡伯文报纸。1954年,新疆人民出版社设立锡伯文编辑室并开始出版图书。1956年,新疆教育出版社成立后又设立了锡伯文编辑室。两家出版社在断断续续数十年的锡伯文出版活动中,先后出版各类锡伯文读物近500种。此外,区内外出版机构又先后出版有关锡伯族历史、语言、文化等方面的汉文著述近50种,其中的《锡伯族简史》《锡伯族史》《锡伯族历史与文化》《锡伯族研究》《锡伯族习俗志》《锡伯族百科全书》《汉锡简明对照词典》《锡伯族古籍资料辑注》等在国内外读者中产生了较大影响。自1987年始出版的丛刊《锡伯文化》至今已出版38期,成为宣传和反映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窗口。图书报刊的出版与质量的提高,与一代又一代锡伯族知识分子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新中国成立至今,在出版、社科研究和其他文化领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文化人,多年来,他们将锡伯文化一步步向前推动发展,并受到了社会的认可。他们当中有的已作古,有的已至耄耋之年,有的处于正当年,频频出成果,成为促进锡伯族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

文学艺术创作作为锡伯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方面,50余年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批文学创作者先后推出汉锡文字的长短篇小说、纪实作品、回忆录、散文诗歌、译作等数十部。改革开放后先后创作演出的舞蹈《狩猎舞》《萨满舞》《射箭姑娘》《婚礼舞》及歌曲《世世代代铭记毛主席的恩情》等,不仅受到各族群众的喜爱,传播国内外,有的还在各类竞赛中获得了不同奖项。

在人民生活中每日离不开的广播、影视通信等,近几年在锡伯族地区已有了飞速发展。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广播站自创建至今,便一直用锡伯、汉等语言广播,几十年来为宣传党的民族政策,传达国内外及本县各类信息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电视进入百姓家,有线电视电缆(或光缆)入乡镇农户,虽然时间并不长,但其发展速度可谓飞速,十几套甚至数十套电视频道为群众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节目源,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

锡伯族历来重视各种民间文艺活动。在节假日、喜庆场合都可以欣赏到锡伯族的各类艺术表演,如民间舞蹈、说唱、歌剧小品等,都带着浓厚的民族特点,成为锡伯族广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后,这些表演艺术的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不仅其内容日益丰富,而且其文化含量更有所提高。目前,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各乡镇都设有文化馆、老年活动室等,往往通过这些部门开展上述文化活动。可以相信,随着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的进一步加大,民间文艺活动的开展将会更加规范,艺术表演水平也将更加提高。

锡伯族的民间文化团体是因锡伯族文化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民间社会组织。这种组织自民国以来不断被创办,它们为锡伯族的文化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如1915年和1916年在锡伯营创立的尚学会和兴学会、1935年左右在迪化(今乌鲁木齐)成立的锡伯索伦满洲文化促进会、新疆三区革命时期在伊宁成立的锡索文化协会等,均为新中国成立后组建这类文化团体提供了经验。1980年12月28日,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在乌鲁木齐成立,随后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成立分会;1987年5月15日,辽宁锡伯族史学会成立,翌年大连成立分会;20世纪90年代,辽宁、吉林、黑龙江等锡伯族聚居区先后成立锡伯族联谊会等民间组织。其中新疆锡伯语言学会和辽宁锡伯族史学会,始终以开展本民族历史、文化学术活动为要务,先后召开了十几次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有关锡伯族语言、历史、民俗、爱国精神等方面的专题学术研讨会,组织会员撰写各学科论文200余篇,先后出版文集、专著、资料集等近10部。此外,这些民间团体还为东北及西北锡伯族同胞之间的交往和交流起了桥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工作的逐步开展以及锡伯族民间文化团体的相继成立,东北与西北锡伯族同胞之间的人员交往和经济、文化沟通逐步多了起来,不仅促进了民族内部感情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为发掘和整理本民族文化,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及爱国精神,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