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第四辑:来因困惑出路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第四辑:来因困惑出路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对于历史形成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必须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的合理解决,主要思路如下:第一,由省委、省政府出面协调,恳请教育部收回部分原属中央的骨干高等院校,或由中央和地方共建部分陕西省高校,以减轻陕西财政压力;或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出发,重新认识和定位“陕西高等教育”,中央通过财政转移的办法对陕西高等教育实行特殊的补助政策。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第四辑:来因困惑出路

中国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
——由来、困惑和出路

徐德龙[1]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西安 710055)

【摘 要】提出了中国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并就何谓中国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陕西现象”的成因和困惑以及解决“陕西现象”的出路等三个方面做了阐述,希望引起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注,使陕西的高等教育能一如既往地为我国创新型国家的建设,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关键词】高等教育;陕西;现象;对策

1.问题的提出——何谓中国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

陕西现象的本质是“后开发和欠发达”的陕西经济基础与众多高水平、门类齐全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化事业单位上层建筑事业之间难以调和的矛盾。通俗一点讲是“穷省办了一个大教育”的问题。“陕西现象”的主要特征为:

1.1有限的财力支撑不了众多高水平大学的生存

陕西现有普通高校87所(不含军事院校9所,19所成人高校和20个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其中国办的59所,民办的17所,国有民办的三本独立院校12所。在国办院校中6所归中央部委管,1998年以来由中央部委划转地方共建的院校22所,占陕西省国办大学数37%,在校生占国办院校70%左右。以我校为例,1998年划转地方时博士、硕士和本科生在校折合人数共计7112人,2007年为3.3万余人(其中博士生增加10倍,硕士生增加10倍,本科生增加近4倍),而十年来基本教育经费(人头费)没有增加。也就是说在中央各部委和兄弟省市高等教育经费大幅度增加的时候,我们是用7100多人的经费养活了3.3万的学生。

陕西财政负担尽管十分沉重,但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教育,去年预算内教育经费158亿,占陕西GDP的2.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居全国前5位。尽管这样,部属院校的生均教育费为8300元,省属高校的仅2400元,为国家拨款人头费的28%左右,且不提算法的不一致和各种名目繁多的专项拨款。陕西至今尚有大量中小学教师工资欠账无法偿还。

1.2欠发达的经济基础无力提供充裕的人才市场

由于陕西经济欠发达,对人才的需求自然不足,而低下的工资待遇更加促使人才外流。近五年各类毕业生就业情况的统计表明,80%的毕业生在外省就业,只有不足20%的毕业生留在陕西。以我校为例,近五年就业的平均情况为:中西部地区占30%,在沿海和东部地区占70%。招生情况为:陕西生源占50%,外省占50%,特别是经济发达的山东、江苏等地区占40%。陕西的考生将通过上大学跳出陕西作为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因而,陕西的大学是全国的大学,陕西是为全国培养人才。就陕西而言,有点“人才辈出,江山依旧”。

1.3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对陕西经济发展的支撑度不高

如何解决科技教育大省和经济落后穷省这一矛盾,一直是困惑我省历届党委政府领导的头等难题。陕西省科技综合水平一直位居全国第6~8位,而科技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指数居全国第24~26位,主要科技成果不能实现“本土转化”而“远嫁他乡”。其本质是中央在陕的大学和科研院所从业人员占全省的90%,他们所承担的主要是国家任务;其次是落后的陕西经济无力吸纳和转化陕西诞生的许多原创性科技成果,全省科技拨款多年来位居全国第23~25位。

2.“陕西现象”的由来与困惑

在高度计划经济和有计划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文化教育现象的出现都不完全是根据区域的进步和发展需求自然生成的,而是有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政治背景,中国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也不例外

尽管抗战期间东北大学北洋大学、北平大学、焦作学院等一批国内知名院校西迁陕西,给陕西带来了丰厚的教育资源,直到1949年解放,陕西也只有6所像样的高等院校,它们分别是西北工学院、西北医学院、西北大学、西北农学院、西安师专和西安医专。

1955年党中央、国务院为解决当时“高等教育多集中在沿海十七个大城市,同我国的国防建设与工业发展规划不相适应的矛盾”,决定迁建和并建八所院校,其中4所定在西安。它们是西安建筑工程学院、西安动力学院、交通大学和西安航空学院。1955年至1958年间又继续贯彻中央精神,迁建和新建了西安电子学院、西安公路学院、西安矿业学院、西安地质学院、西安石油学院、西安工程学院等一大批院校,使在陕普通高校达到23所。

文革”中,从备战备荒和三线建设的需要出发,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机械学院等迁至陕西,清华大学、北京农大等在陕西设分校,使在陕高校增加到36所。这些高校中的80%以上属中央部委直管。陕西高校的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北京。

改革开放后,依托陕西固有的文化和高校资源,中央各相关部委为了行业发展继续在陕扩建高校,先后成立如西安邮电学院、西安统计学院、西安财经学院等一批院校。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依托陕西国办高等教育在师资力量、办学经验、实验条件等方面的丰富资源,民办院校在陕西异军突起,形成了全国最大的民办教育群体。使陕西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00万人左右,其中国办院校在校生75万人左右,民办院校约为20多万人。(www.xing528.com)

纵观以上历史,我们不难发现:

一是陕西高校的主体是中央为全国的整体发展布设的,不是专为陕西区域发展设立的。国家的事应由国家来办,不能简单地通过划转等办法一推了之。因为,“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

二是必须认真地评估“陕西高等教育”对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大崛起的战略意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处理好陕西高等教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之间的关系,实现纵向的和谐发展。

3.解决“陕西现象”的基本思路

将财政收入主要用于构建社会和谐的公共事业,并通过统筹兼顾的办法来实现教育事业的区域合理布局,是党的十七大的主要精神之一。但对于历史形成的中国高等教育的“陕西现象”,必须从国家的角度出发,实事求是的合理解决,主要思路如下:

第一,由省委、省政府出面协调,恳请教育部收回部分原属中央的骨干高等院校,或由中央和地方共建部分陕西省高校,以减轻陕西财政压力;或从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开发出发,重新认识和定位“陕西高等教育”,中央通过财政转移的办法对陕西高等教育实行特殊的补助政策。

第二,呼吁中央在陕布点战略重点项目或通过加大立项的办法,支持陕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逐步实现陕西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事业之间的和谐。

第三,省、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委托具有国家级重点学科的高校进行科技攻关,强化高校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意识,实现大学健康发展与地方持续繁荣的共赢。

第四,陕西是科教大省,人才汇聚,建议国家在分配特殊人才指标时,如“长江学者”等,对西部院校特别是省属院校划出一定名额。

第五,借鉴发达国家经验,通过体制改革,出让国有股本,依《民办教育促进法》实现国有大学的民营化经营,缓解政府财政性教育投入严重不足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西安:人民出版社,2007

[2]周济.历史性的跨越新征途的重任.中国高等教育[J],2002,(17)

[3]刘少雪.高等教育改革:理念与实践.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105~110

[4]李文利.从稀缺走向充足——高等教育的需求与供给研究.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100~104

[5]陕西省教育委员会.陕西教育志资料续编.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6]陕西省统计局.陕西统计年鉴(2003).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7]陕西省教育厅.陕西教育年鉴.西安:三秦出版社,2008

【注释】

[1]徐德龙,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