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认为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全面创新发展,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构建大学精神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影响高校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若干关键性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则构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其三,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人才资源既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内在的主导因素。高校如何吸引、培养、使用好人才,尤其是构建人才辈出的良性机制,已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陕西高等教育论坛: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大学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途径

陈治亚[1]

(西安电子科大学,陕西西安 710071)

【摘 要】根据高等教育领域的激烈竞争而引入核心竞争力的概念,解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提出高校核心竞争力是由其制度体系、学科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综合系统。认为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全面创新发展,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构建大学精神是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核心竞争力;途径

在全社会关注高等教育发展、改革之际,一种由新的管理概念——“核心竞争力”引入到高等教育中,并成为高等教育研究关注的热点问题。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首先来源于面临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企业,根据美国麦肯锡咨询公司的观点,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从上个世纪末开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急剧变革时期,不仅高校之间竞争加剧,而且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还要参与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应该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引入对高等教育发展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如何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管理者需要研究的重点课题。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在高等教育领域,竞争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对优质生源的占有。二是对优秀师资的占有。三是办学资源的占有。四是学科制高点的占有。以上几个方面是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有了雄厚的资金,才能有良好的办学条件,有好的办学条件,才能有优质的师资,有了优质的师资,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有了高水平的学科,反过来又可吸引优秀的学者和优秀生源,同时,又能吸纳社会资金对高校的投入,从而形成高校发展的良性循环。在影响高校竞争力的诸多因素中,若干关键性要素及其相互联系,则构成了高校核心竞争力。依据高校组织性质及其目标的特定性,高校核心竞争力应有以下几个层面的内涵:其一,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种使高校长期保持可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这种能力以学术水平为核心,通过对高校软硬件资源的有效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显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是学校竞争优势的源泉。其二,高校核心竞争力,是一所高校独有的、高人一筹的、具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不能轻易被竞争者模仿与替代。其三,高校核心竞争力,具有其自身的生命周期。其四,它是高校长期孕育、持续积淀而形成的能力,深深扎根于大学文化之中。简而言之,所谓大学核心竞争力其实就是一个由其制度体系、学科体系和文化体系有机结合而成的系统。

2.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2.1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高校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资源的竞争,谁占有大量的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占领了竞争的制高点。人才资源既是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同时又是内在的主导因素。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的人才问题,已越来越多受到人们的关注。高校如何吸引、培养、使用好人才,尤其是构建人才辈出的良性机制,已成为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梅贻琦老先生有一句至理名言,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中心工作是教学和科研,教师则处于培养人才的第一线,是教学和科研的主力军。教师是办好学校“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因此抓好教师队伍建设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大计”。其次在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和策略上,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要着眼长远,立足当前,从学校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全局和长远目标出发,制定教师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同时要突出重点,兼顾各方。对于学校的发展而言,教师队伍、管理干部队伍、后勤产业服务队伍都是必不可少、缺一不可,但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所以教师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点,而教师队伍建设中,大师级人才的培养和造就又是重点中的重点,因此要处理好教师队伍与管理干部队伍及其他队伍的关系,教师队伍建设中质和量的关系、点和面的关系、教师群体和大师个体的关系。对重点工作必须下更大的工夫,作更大的投入,给更大的倾斜。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和氛围上,要统一认识,达成共识。要坚持能力本位,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在人才使用中要鼓励冒尖,允许失败,要用人所长,容人所短。要以宽松、宽容的态度去做好人才队伍建设工作。

加强规划,集中力量,促进学校人力资源有序、和谐、持续发展。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学校引进人才的优先顺序应为:第一层次,能创建学派的大师级人才,能发展和改造传统学科的精英人才。第二层次,能创建新学科的杰出科研人才。第三层次,能强化现有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优秀人才。第四层次,擅长教书育人、博学多智的杰出授课人才。应大力鼓励并在机制上保证吸引第一层次人才,重点引进第二、三层次人才,常规引进第四层次人才。在加强引进的同时要加强对现有师资队伍的培育与人力资源的开发。要加强岗前培训,完成基本教育理论、教育心理学培训,加强教育教学研究,建立青年教师与老教师“结对子”及传帮带制度;加强教师师德教育,加强实践培养,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加强国际化意识;鼓励教师开新课,办新专业,建设新学科,进行教育科学研究,并在人力上保证,在经费上落实。要着眼于学校的新发展,全力以赴地调整教师队伍和管理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和能力结构。建立以课程带头人为中坚,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基础的学科和专业队伍。同时要着力建立一支知识丰富、业务精湛、精干高效、廉洁奉公的管理干部队伍。

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建立起吸引优秀人才的良性机制。第一,坚持用优厚的待遇吸引人。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拉开各层次人员收入档次,体现不同人的不同价值。要彻底破除平均主义的分配方式,建立有利于拔尖人才成长的分配机制,提高高层次人才的待遇。第二,用科学的体制稳定人。进一步完善学校体制环境,确立人才竞争的体制,为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作用创造机制平台。第三,用真挚的感情留住人。对真正的人才,无论是学校领导、组织人事部门、学院(系)党组织还是教学科研基层负责人,都要以诚相见,真心付出,以情感人。实实在在地为人才想难事、办实事。第四,用和谐的环境凝聚人。要将“特色、一流”凝聚成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要形成以真才实学、事业、实效、创造性,以及团结、和谐、平等、宽松的人文与科学环境。第五,用一流的事业鼓舞人。吸引优秀人才最根本的是学校事业的发展前景。学校的学术地位与学术制高点的抢占,高质量的学科沉淀和高水平的研究积累,学校能提供施展个人才能的平台,良好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的窗口,最终使优秀人才的事业感、荣誉感、成就感得到满足,才是建立吸引优秀人才良好机制的最高境界。

2.2坚持全面创新发展,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动态性特征,所以创新和发展是培育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在知识经济社会,其主导要素是知识,核心特征是创新。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两个方面的要求来看,高校的观念、制度和管理创新都还有相当程度的不适应,因此深化高校教学、科技和社会服务创新,打造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刻不容缓。

首先要坚持教学创新。一个国家的高等教育同时向大众化和一流大学迈进,意味着既要继续造就社会精英,又要满足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高等教育也应探索强化分类指导,分层施教,培养具有个性的学生。因此,要以本科教学评估和质量工程为契机,全面加快教学创新,提高教学质量。要坚持教学观念创新,应通过坚持通才与专才相结合的教育模式,积极探索以大的“科类”框架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坚持教学制度创新。实行跨院(系)选修的主辅修制和双学位制,避免过早地将学生限定在某一专业学科;要坚持教学管理创新。要积极改革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构建适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评价新体系,建立起课程和教材内容的更新机制,及时调整补充教学内容;加强教学方法的创新,要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由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变,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突破传统,使他们能够通过参与研究发现和创造新知识和形成新思想;要加强教学手段创新。将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作为高等教育创新的制高点或突破口,利用技术创新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模式的创新。(www.xing528.com)

其次要坚持科技创新。高校具有较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和较高的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基础研究的主力,应用研究的重要方面军,高科技产业化的生力军,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具重要的作用和地位。高校科技创新与教学创新的结合,可以使学生通过参与研究活动,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培养他们开放的思想和浓厚的兴趣。增加高校科技创新资源和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一是加强学科建设。以学科建设为龙头,进一步发挥高校在学科交叉综合、人才基础雄厚、学术氛围宽松、国际合作交流活跃、信息灵通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交叉学科之间、院系之间和教师之间的合作。二是推进创新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大学科技园等创新基地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提高科技基础设施使用效率投资效益,促进高校科技资源的共享,使高校科研条件建设迈上新水平。三是加强创新队伍建设。依托重点研究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有效地组织起学术创新的团队,合理配置人才资源,造就学术带头人和优秀群体。四是加强对外合作。增强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的结合,提高高校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第三是坚持服务创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作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科学技术的主要机构,其建设与发展和地方或区域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就高校而言,它依托于地方,随地方发展而发展;就地方而言,它可以从高校获得强大的人才资源和智力支持。纵观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认为高校不仅要立足地方,而且要主动融入地方,主动服务地方,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求发展。高校应紧紧围绕所服务地区或区域的地缘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以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结合本校实际,坚持服务创新,不断提高为地方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一是要把学科建设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实现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二是要调整高校科研工作的价值取向和目标模式,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和地方经济的发展,以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三是要努力培养为地方服务的人才,确保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持续稳定的人才资源;四是要建立推动区域产学研相结合的长效机制,主动融入区域创新体系建设。

2.3着力加强特色学科建设,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

学科是构成大学的基本元素,是大学发展的支撑,正如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所述:“无论哪里,高等教育的工作都按学科和院校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学科建设水平是一所大学科研水平、队伍建设、人才培养、硬件设施的综合实力体现。因此加强学科建设,努力提高学校学科建设水平,是构建和培育高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内容。

加强学科规划,准确进行学科定位。学科定位包括学科性质定位和学科发展定位。学科性质定位是指本校学科门类结构的调整,并确立在学术系统中的学科地位。它是对本校学科现状的审视,是回答“现在能做什么”的问题;学科发展定位是指本校学科体系的发展目标定位,是回答“将要做什么”的问题。无论是学科性质定位还是学科发展定位,都是对学科建设的特色定位。学科定位要考虑如下因素:第一是学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和整体定位。第二是区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对本学科的需要情况。社会需要是学科发展的推动力。学科建设只有紧密结合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有所创新,有所作为,才能创出特色。第三是办学基础。包括本学科的基础和实力(学术力量配置、实验室和科研基地、成果和业绩、学术声誉),综合化的学科结构与相邻、相近学科的支持能力等。第四是国际、国内、区域内本学科的发展趋势。

优化学科结构体系、培育学科特色。要结合学校发展战略从多学科综合、协调发展的角度,着力于优化学科结构,营造学科发展的生态环境;从学术力量配置、教学科研设施建设、学科建设经费等方面提供保障;学术力量配置要注意学科之间的结合与重大科研项目上的联合。要加强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强化学科发展的整合力、凝聚力、协同力和互动力。要确定学科建设的体制和机制,要建立绩效优先的重点建设机制,对处于优势的基础学科、国民经济急需发展的新兴学科和能够对国家和地方经济作出重大贡献的应用性学科重点优先支持。要引入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学科项目管理制度、学科评估制度。要确立特色优势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并通过重点建设和逐步调整来强化这种优势。

坚持学科建设创新,在内涵发展上形成特色。要坚持学术环境、学术风气人际关系与协作精神、学科组织和制度的创新。要不断吸收并着力培养新生学术力量,完善学术批评制度,营造持续创新的条件;要发挥“无形学院”的作用,加大学术交流力度,浓厚学术研究的氛围;要注重学科组织的创新,构建以优势学科为依托的学科群组织。利用这种学科群组织的多学科综合优势,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分化,以形成跨学科的实验中心和研究中心。实践表明,在学科梯队建设、学术建设、硬件建设和学科建设的创新中培育学科特色是符合学科发展规律的,是推动学科发展的有效措施。

抓好学科团队建设,推动特色优势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关键是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学术队伍。一个学科的水平归根结底体现在该学科学术带头人、梯队和学科成员的水平上。一是要着手抓好学术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尤其是要注重青年学术带头人这一后备力量的培养,要敢于和善于把那些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学术水平较高、学术思想活跃、治学严谨、科研组织能力较强的中青年选拔出来并委以重任。二是组建合理的学术梯队。科学的学术梯队的组成,从年龄上讲应是老、中、青三结合,以中青年为主。从学历上讲应是博士、硕士、学士等搭配合理,从知识结构上讲要求成员的专业知识有交叉并可以互补。三是构建团结协作的学术班子。作为学科、专业的群体,要求学术班子的各成员能做到志同道合,只有学科班子团结协作,才能促进学校学科建设的水平,才能有利于学校学科建设事业。

2.4加强大学精神的构建,提升大学核心竞争力

综观世界一流大学,其核心竞争力无不是蕴含在其长期积淀的大学文化精神之中。实际上著名学府与其他大学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各自校园的文化氛围,也就是那种无形的,最具不可替代性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不像制度和技术那样容易模仿或扩散,其演变和形成固然需要经过漫长的时间,但优秀的人文精神一旦形成,又往往构成最基本和最持久的竞争优势。如何形成、保护并发挥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是大学核心竞争力建设不容忽视的重要课题。我们认为,当前高校文化建设尤其应当重视和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学校文化建设应当坚持学术性价值导向。有竞争力的大学并不单纯以一流的设备、条件取胜,大学的竞争力还表现在浓厚的文化氛围、自由的学术空气,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民主、宽容的科学精神等文化层面上。独特的校风和严谨的学风,理性的批判精神和止于至善的探索精神,有容乃大的平等包容精神,学无疆域的开放精神等。大学的使命在于研究高深学问,传播和发展文化科学技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贡献科学理论和知识。要完成上述使命,对于高校而言,就必须坚持学术性价值导向,建设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尊重学术、尊重人才,在行政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良性互动、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为学术发展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二是营造富有特色的学科文化氛围。学科是大学的内核,学科文化是学科的成长环境,也是大学履行其使命,发挥其社会职能的基本底蕴。长期以来,国内大部分高校都比较重视学科的形式方面,比较重视学科的外延的拓展,而不太重视学科的内在品质的培育,不重视学科文化建设。所以,尽管我国高校的学科数量在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学科的规模虽在逐步扩大,但学科的传统积累却没有能够同步增加,学科的底蕴不足,特色不鲜明,优势不显著,文化氛围淡薄,导致学科的学术竞争力较弱,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术质量始终得不到实质性的提高。因此,要提高大学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高度重视学科的内涵的培育,发展底蕴深厚的学科文化,着力营造富有特色的学科文化氛围。

三是注重大学形象设计和建设。大学的品牌是师资水平、科学研究、专业特色、学生素质、学校声誉等方面长期积累的综合反映,是核心竞争力的具体表现形式。大学形象是公众对一所大学客观现实的整体印象与评价,其实质乃是大学客观现实的外在表现,是大学办学质量、水平与实力的显示。大学形象是大学的无形名片,也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资源,是大学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历史性的累积而成的声誉。大学形象不但影响社会公众对大学的认知,而且具有规范大学师生员工的教育行为,约束大学的发展方向的作用。大学形象必须经过大学自身的形象设计、形象宣传和传播媒介的中介造势,才能广为人知,深入人心。在市场体制下,面对世界范围内激烈的高等教育竞争,大学不能像以往那样对自身的形象漠然处之,必须注重形象设计与建设,塑造良好的大学形象,以增强大学的竞争力。

总之,伴随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积极推进和不断深化,以及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国际化、信息化、产业化和教育需求的多样化,大学之间的竞争日益加剧,在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只有切实把握大学核心竞争力组成内涵,努力培育、维持并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大学才能获取持续的、独特的、整体的竞争优势,才能肩负起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的使命,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有更大的作为。

【注释】

[1]陈治亚,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