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时间:2023-12-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西安理工大学的探索实践,在当前发展阶段,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自主型发展能力是推进教育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加强内涵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

进一步加强内涵建设 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周孝德[1] 刘 丁[2]

(西安理工大学,陕西西安 710048)

【摘 要】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趋势以及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多样化特征,使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高校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竞争局面,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和学校管理者研究和实践的焦点。基于西安理工大学的探索实践,在当前发展阶段,加强内涵建设,增强学校自主型发展能力是推进教育发展、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等学校;内涵建设;核心竞争力

1.引 言

西安理工大学属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经过近60年的建设,已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鲜明特色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特别是最近十年,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我校经历了教育发展外延扩张(1999~2003年)和稳定规模(2004~2008年)两个阶段,实现了从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保障教学条件、稳定培养质量的“外延式”拓展到致力于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提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的战略转变,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发展。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国际化趋势明显,教育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特征,高校之间的竞争形势日趋严峻。对地方高校而言,如何集中有限资源,充分发挥潜在优势,不断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学校思考和实践的主要问题。我们认为,在当前发展阶段,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科学研究为先导,以人力资源为关键,以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和谐校园建设为基础,不断增强学校内涵发展能力,是推进教育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本文将从上述几方面谈谈我校的具体做法。

2.大力推行改革创新,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在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校着力深化改革,积极推进创新,这已成为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活力源泉和不竭动力。

2.1稳步推进完全学分制改革

在实行学生自主分级选课、教师挂牌上课、适度重新选择专业和主辅修制等制度的基础上,学校从2004级本科学生起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引入了学分绩点制、导师制、弹性学制、按学分收费制等新的制度,实施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全省首家本科高校学分制改革试点单位。通过一个培养周期的探索与实践,学校初步积累了学分制全过程教学管理经验;培养方案和教学管理突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调动,个性化发展趋势明显;教师忧患意识增强,授课质量和师德师风明显改善;教育资源利用率大幅度提高,管理效能和信息化程度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学分制在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管理效能等方面的作用得到充分体现。现已有1名2005级学生提前一年、98名2004级学生提前半年完成学业,与往届相比,实施学分制后的学生毕业率和学位授予率均提高2%,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成绩平均提高了近10%。

2.2大力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2002年底以来,学校新一届党委积极探索进一步完善议事规则、规范决策程序、在干部任用决策中扩大党内民主的办法和措施,对所有聘任、任命和推荐的处级干部均采用党委会票决制。通过五年多的实践,完善了干部人事管理机制,体现了党管干部和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形成了“出以公心选人才,凭着党性用干部,坚持标准定取舍”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局面。自2002年底以来,常委会提交党委全委会审议的处级干部任用议案均以高票获得通过;在校、院两级教代会民主评议处级干部的工作中,干部优秀率平均达到68.8%,优良率平均达到95.4%;在近年测评中,干部优秀率平均为73.9%,优良率平均为96.3%。

2.3积极推行产业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按照校企分开原则成立了独资的资产经营管理公司,统一监管学校经营性资产,优化科技产业资源配置,提高了教育投资效益。特别是2007年底我校工厂成功实现股份制改造,注册成立了学校控股的有限责任公司——“西安理工晶体科技有限公司”,成为省内首家完成改制的校办企业。这次改制对发挥投资各方在晶体生长设备制造、硅材料生产行业和领域所具有的技术、市场等资源优势,使企业在晶体生长设备制造、光伏发电产品生产行业继续保持技术领先和主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2007年公司实现产值近2亿元,2008年合同订货额已超过3.5亿元。

2.4进一步推进人事管理及分配制度改革

为不断增强学校内部凝聚力,近年来学校实施了人事代理和流动编制制度,为聘任制向聘用制过渡奠定了基础。2007年,按照党政管理人员实行岗位竞聘、教师队伍实行职务聘任、实验队伍按类别实行岗位聘任与职务聘任结合的原则,组织并顺利完成了第三轮全员岗位聘任。通过此次全员竞聘,各类人员岗位职责更加明确,管理队伍结构更趋合理,事业编制、流动编制、计划外用工比例协调。在教师职务聘任中,对长期不在岗的人员不予聘任,对12名未达到考核要求的在岗正、副教授予以缓聘,缓聘期间按低一级职务享受校内津贴,此举开创了办学先例,在校内外引起了较大影响。

2.5全面深化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稳步推进后勤社会化服务改革,实行了“小机关、多实体”的后勤管理模式和目标管理制度,逐步走上了后勤服务主体企业化、服务成果商品化、服务对象社会化和服务方式多样化的道路。我校曲江校区自开园起就以“新校区、新模式”为目标,采用后勤社会化运作模式,引进具有较强实力的社会力量,在食堂经营、校园保洁、绿化美化、公寓管理等方面全方位开展后勤保障服务工作,在学校监管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形成了新的合作式竞争机制,服务质量、服务水平稳步提高。学校还成立了馨园物业公司,负责住宅区的管理,公司运营良好,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2007年学校住宅区获得“西安市文明小区”的荣誉称号。

3.协调推进学校中心工作,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在大力实施“内涵发展”战略的过程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内涵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涉及学校方方面面的管理艺术,是校际间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其根本在于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其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加强内涵建设,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必须坚持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核心,坚持以学科建设和知识创新为引领,坚持以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己任,坚持以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能力为发展根基,充分整合有限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办出特色中拓展发展空间。(www.xing528.com)

3.1教学质量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学校发展的生命线,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为契机,举全校之力深入开展评建创优活动。学校将2006年确定为“本科教学评建创优年”,将2007年确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整改年”,在以优秀成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后,2008年又启动实施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致力于构建保障教学质量的长效机制。几年来,学校与时俱进,进一步明确了办学指导思想;持续投入,改善了办学条件;深化改革,积极推进教学建设;创新制度,提高了教学管理水平;教学相长,树立了良好的教风学风;互动共赢,产学研协调发展;传承创新,开创了特色办学新的局面,并在实践中形成了“两课堂、三平台、四贯通、五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在研究生教育中,学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为重点,全面修订培养方案,切实落实以科学研究为主导的导师负责制,积极探索与大型企业、研究机构联合培养机制,加大科技创新资助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特别是2007年开创了以学科为单元的集中答辩制度,首轮集中答辩中有7.3%的论文未能通过,对学生和导师产生了巨大触动。在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的同时,学校取得了一批优秀教学成果和学生创新成果。近三年,学校先后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陕西省教学成果奖17项,建成国家精品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19门,获批国家精品教材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8部,教育部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陕西省教学名师6名。我校学生还在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赛事中,获得全国各类竞赛奖50余项。在2001年学校实现全国优秀博士论文零的突破后,2007年一篇博士论文又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一名工程硕士获全国“作出突出贡献的工程硕士学位获得者”荣誉称号。

在学生实践能力和知识的培养中,学校与时俱进,提炼升华,形成了“突出实践、注重创新”,培养高素质型人才的办学特色,有效提升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和就业能力,培养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人才。近三年学校本专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分别为95%、94%、96%,研究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100%,就业质量也逐步提升,学校连年被评为陕西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日益优化的教风学风和育人环境,稳步提高的教育质量和就业水平,为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多年来,学校生源充足,在全国第一志愿录取率平均为93.8%,2007年实录省理工类一本线以上考生达到理工类招生人数的75%。

3.2学科建设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引领

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龙头,是承载教学、科研、产业等工作的基础和载体,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声誉的重要标志。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在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中起着关键作用。为此,我校坚持学术治校和学科强校的基本理念,按照“突出重点、推进创新、优化结构、协调发展”的工作思路,注重学科内涵建设。整合学科资源,优化学科结构,依靠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或领先方向的学科带动相关学科群的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六大学科群,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不断增强,学术研究方向得到拓展;以一级学科为基础建立了学科带头人制度,构建了“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青年学术骨干、青年骨干教师”四级梯队格局;积极跟踪科学研究前沿领域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促进了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增强。目前,学校拥有水利工程、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等4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26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71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学位授权点覆盖全部本科专业;建有水利工程、电气工程、机械工程、土木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5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2007年国家重点学科考核评估、增补认定工作中,我校水利工程学科获批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成为全省拥有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为数不多的高校之一。学校已经形成了学科建设、科学研究、梯队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3.3科技服务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先导

我校始终坚持将推进科技创新作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一项根本战略举措,在长期的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逐步形成了以集成创新为主攻方向的技术创新体系,科技工作质量与水平不断提高,在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多年来,学校坚持面向国家特别是西部地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实施科技水平与效益并重的科技发展战略,以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为重点,形成了与制造业、水利水电行业和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科研特色。一是构建科研平台,提升科技创新实力。这是汇聚人才、凝练方向的平台和载体,也是技术集成创新的必备条件。目前,依托我校建设的省部级科研基地已达18个,其中: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省重点实验室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学校已与40多家大中型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或共建了校企联合技术研发中心,与23家科技院所采取学术交流、合作培养研究生,合作进行课题研究、合作申报国家重点重大课题等形式进行了务实的合作。二是培育创新团队,凝聚创新力量。学校坚持以创新平台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为牵引凝聚学术队伍,并依靠团队的带动作用,着力提高教师的创新能力,实现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校已形成10余个具有鲜明特色、与国民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团队,在承担国家基金项目、“863”项目、攻关项目以及省市重大产业化项目中,起到了明显的示范带头作用。三是重视成果转化,不断提升学校创新技术成果转化能力。我校坚持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主动纳入我省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之中,注重引领研发工作的重点方向,形成了具有综合优势与特色的电气设备与自动化、机械设计与制造、机电测控与制造、材料成型与表面处理、水利水电工程与水文水资源等多个科技创新方向。我校研究开发的“电站锅炉空气预热器间隙测控系统”“CuW/CrCu自力式整体高压电触头生产技术”“铝、镁合金微弧氧化处理设备与工艺”三个项目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近30亿元。按照发展规划,我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良好转化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将陆续在学校科技园做进一步的产业化发展或孵化,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成果孵化与转化、产业化为一体的技术创新基地。学校科研成果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大会奖等国家级奖16项、省部级奖249项,科研总经费、发表论文数、专利申请及授权数等科技指标稳居全国高校80名左右。学校也先后取得了“全国普通高校科技管理先进集体”“‘十五’全国高等学校科技管理先进团队”“‘十五’期间陕西省产学研联合开发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3.4人力资源是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

为学校可持续发展聚集人力资源,特别是加强核心人才的培育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近年来,我校坚持“立足培养、加快引进、强化竞争、优化结构”的方针,按照“以人为本、优化结构、培育团队、成就名师”的师资队伍建设思路,全面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着力建设一支适应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所需要的优质师资队伍。一是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凝聚机制,努力做到正确处理成果、人才与效益的关系,处理培养、引进与稳定的关系,处理领军拔尖人才与创新团队的关系,坚持在教育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学校事业的不断发展中凝聚人才。二是积极启动“高层次人才建设工程”,通过实施“双百”人才工程和学术带头人建设工程,构建了人才梯队培养模式。三是建立新型的引才机制,实施“人才引进工程”,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原则,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吸引高层次优秀科技、教育人才和团队来校工作,积极引进和利用国内外优秀智力资源。四是强化团队建设,结合学科建设,学校每年投入500余万元用于人才队伍建设,并立项资助创新团队建设计划项目15项。五是积极探索建立青年教师终身发展规划和青年骨干教师跟踪培养机制,学校每年投入200万元用于支持教师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合作研究或参加培训,促进青年教师教育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全面提高。通过以上措施,师资队伍整体结构得到有效改善,涌现出一批学术水平高、造诣深,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的中青年学术骨干,其中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获得国家及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及中青年专家称号,9人入选陕西省“三五人才”。

总之,在加强内涵建设的过程中,我校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统筹协调学科、教学、科研、产业的关系,紧密围绕国家制造业和水利水电等行业的需求,致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努力建设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近年来,根据社会发展以及国家制造业和水利水电等行业的发展趋势,学校适时进行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加快了兴校育人的发展步伐。坚持以人为本,构建了人才培养新模式,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体系;坚持质量第一,确保了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促进了学校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全面发展,办学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多学科、开放性大学特征明显,生存和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学校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

4.积极构建和谐校园,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

大学和谐校园是以校园为纽带的各种教育要素综合、协调、整体优化的育人氛围,是以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发展为宗旨的整体效应,是学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保障,也是学校核心竞争力在校园内部的整体体现。我校在加强内涵建设的过程中,特别重视和谐校园建设,努力实现学科发展和谐、规模与质量和谐、人的发展与学校发展和谐、法制与法治和谐、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和谐、学生个性和全面发展和谐,初步形成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校园环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和制度保障。多年来,我校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较快的发展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最根本的经验就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保持校园的和谐。

实践中,我校特别重视夯实稳定安全基础,这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基础保障。为此,我们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工作理念,及时总结,积极探索,不断增强学校化解不稳定因素、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努力做好新形势下的稳定安全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推动学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强化组织和技术保障,形成讲安全、保稳定的强大合力。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稳定安全办公室牵头协调,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各校区、各学院整体联动的学校稳定安全工作格局;通过不断加强技防建设,构建了“红外报警、可视监控、校卫队巡逻”的人防和技防三位一体的安全防范体系。二是整章建制,健全预案,完善工作机制,构建学校稳定安全长效机制。结合实际,学校先后制定了20余项稳定安全工作制度和一系列工作预案,构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工作体系,形成了校院两级应急工作机制。在完善工作机制的过程中,还特别注重建立、健全信息工作机制,按照纵有校、院、系,横有学生、后勤、教务、保卫等部门分别负责的模式,在全校建立起具有较强生命力和活力的稳定安全工作信息网络,确定了3000余名安全信息员,使学校能在第一时间掌握情况,迅速反馈,科学决策,及时化解。三是落实责任,真抓实干,保证工作效果,这是做好稳定安全工作的关键。我们突出强调了稳定安全责任的落实与追究,不断强化各级组织、干部和教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明确各院(处)级单位院(处)长是本单位稳定安全工作总负责人,对本单位稳定安全工作负有领导责任;各基层党委(总支、直属支部)书记对本单位政治稳定负责;建立并实施了校园稳定安全、治安综合治理和消防安全“一票否决制”。实际工作中,学校以政治安全、消防安全、饮食安全、交通安全和财产安全为工作重点,深入开展校园矛盾纠纷和安全隐患的排查调处,与相关部门配合,大力开展校园周边环境的综合治理,达到了消除隐患、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目的,校园秩序井然。得益于学校健全的信息网络、有效的安全教育、认真的安全检查和整改、完备的大型会议等活动安全方案和应急预案、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有效的心理预防和危机干预系统、日渐完善的突发事件防控体系和稳定安全长效工作机制,我校稳妥应对了一系列重大政治和治安事件,妥善解决了一系列涉及教职工和学生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学校两年来无重大责任事故、无重大火灾火险、无重大治安刑事案件、无非正常死亡现象,始终保持了安定团结的局面,为实现教育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营造了稳定、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和氛围。2005年、2006年,学校先后被省委、省政府授予“文明校园”“平安校园”的荣誉称号。

在构建和谐校园、推进内涵发展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内涵发展本质上是一种自主型发展,它要求学校逐步摆脱外在功利目标的约束,向高等教育的本质回归。在此过程中,学校精神和文化积累所形成的现实力量,将以其独特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过程的各个方面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在长期的建设与发展历程中,广大西理工人凝练了“育人为本、知行统一”的办学理念,传承了“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学校精神,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践行了“祖国、荣誉、责任”的校训。这些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构成了西理工之魂,是学校加强内涵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同时,在学校精神、办学理念的引领下,近年来,西安理工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不断加强、内部管理体制日趋完善、资源配置和运作更加合理、社会声誉持续攀升,学校的软实力也得到明显提升。

综上,内涵建设水平体现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内涵发展是学校赢得未来的必然选择。在新的发展阶段,我们仍然要立足内涵发展,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学校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注释】

[1]周孝德,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党委书记。

[2]刘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安理工大学校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