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小儿汗证分类与治疗方法

小儿汗证分类与治疗方法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八节汗证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本节主要讨论小儿无故自汗、盗汗,至于因温热病引起的出汗,或属重急病阴竭阳脱、亡阳大汗者均不在此例。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②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小儿汗证分类与治疗方法

第八节 汗 证

汗证是指不正常出汗的一种病证,即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日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多发生于5岁以下小儿。小儿汗证有自汗盗汗之分。睡中出汗,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无故汗出者,称自汗。小儿汗证,多属西医学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本节主要讨论小儿无故自汗、盗汗,至于因温热病引起的出汗,或属重急病阴竭阳脱、亡阳大汗者均不在此例。

一、诊疗思维

(一)病因病机分析

汗是人体五液之一,由阳气蒸化津液而来。如《素问·阴阳别论》所说:“阳加于阴,谓之汗”。心主血,汗为心之液,阳为卫气,阴为营血,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津液内敛。反之,若阴阳脏腑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卫阳不固,腠理开阖失职,则汗液外泄。小儿汗证的发生,多由体虚所致。其主要病因为禀赋不足,调护失宜。

1.表虚不固 小儿肌肤疏薄,若因病邪所侵或病后失调,或先天不足,或发散太过等,致使表气虚弱,卫阳不固,腠理开泄,均可导致津液外泄而时时汗出。

2.营卫失调 在正常情况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营行脉中,以滋阴血;卫行脉外,以固阳气。阳气足,腠理密,则不令汗出。小儿营卫薄弱,易受损伤,若四时杂感,或发散太过,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致使脏腑失调,均可导致营失所藏,卫失外护,营卫不和,腠理开合失常,而汗液外泄。

3.气阴两虚 小儿气血嫩弱,若因大病久病,或病后失调,或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均可导致气血虚弱。气虚则不能敛阴,血虚则心失所养,心液失藏,汗自外泄。另一方面,气虚则阳不足,阳不足则阴必乘之。因此,气阴两虚所致汗出,其病机一为气血虚弱,自失敛养,二为阴阳两虚,阴乘阳凑。

4.脾胃积热 小儿体禀“纯阳”,若调护不当,饮食失调,疾病影响,均可导致脏腑积热,热蒸津液,外泄为汗。最常见的有胃肠积滞,湿滞化热。六阳之脉皆上至于头,三阴之经至颈而还,故阳明积热,头颈多汗出。

由此可见,小儿汗证有虚实之分,虚证有肺卫不固、营卫失调、气阴亏损,实证则多因湿热迫蒸所致。

病因病机示意图

(二)诊断思维

1.辨病思维

(1)诊断要点

①小儿在安静状态下,正常环境中,全身或局部出汗过多,甚则大汗淋漓。

②寐则汗出,醒时汗止者称盗汗;不分寤寐而出汗者称自汗。

③排除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结核感染、风湿热传染病等引起的出汗。

(2)鉴别诊断:自汗、盗汗应着重与脱汗、战汗、黄汗和鉴别。

①脱汗:脱汗表现为大汗淋漓,汗出如珠,常同时出现声低息微,精神疲惫,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散大无力,多在疾病危重时出现,为病势危急的征象,故脱汗又称为绝汗。

②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的征象。若汗出之后,热退脉静,气息调畅,为正气拒邪,病趋好转。

2.辨证思维 汗证多属虚证。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肺卫不固证多汗以头颈胸背为主;营卫失调证多汗而不温;气阴亏虚证汗出遍身而伴虚热征象;湿热迫蒸证则汗出肤热。

(三)治则思维

汗证以虚为主,补虚是其基本治疗原则。肺卫不固者益气固卫,营卫失调者调和营卫,气阴亏虚者益气养阴,湿热迫蒸者清化湿热。除内服药外,尚可配合脐疗等外治疗法。

(四)辨证论治

1.肺卫不固

【证候】 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舌淡,苔薄,脉细弱。

【辨证】 本证主要见于平时体质虚弱的小儿。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治法】 益气固表。

【主方】 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芪15g,白术12g,防风5g,牡蛎15g,浮小麦15g,麻黄根10g。(以5岁为例)

2.营卫失调

【证候】 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缓。

【辨证】 本证多为表虚者,病后正气未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缓均为营卫失调之象。

【治法】 调和营卫。

【主方】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处方举例】 黄芪15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9g,浮小麦15g,煅牡蛎15g,大枣5枚。(以5岁为例)

3.气阴亏虚

【证候】 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弱或细数。

【辨证】 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汗为心液,汗出则心血暗耗,血虚则心神不宁,故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气阴亏损故哭声无力。口唇淡红,舌质淡,脉细弱,均为气阴不足之象;苔少或见剥苔,脉细数,则为阴亏之征。

【治法】 益气养阴。

【主方】 生脉散加减。

【处方举例】 人参10g,麦冬10g,五味子10g,生黄芪15g,瘪桃干10g。(以5岁为例)

4.湿热迫蒸

【证候】 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辨证】 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均为湿热之象。

【治法】 清热泻脾。

【主方】 泻黄散加减。

【处方举例】 石膏20g,栀子10g,防风10g,藿香10g,麻黄根15g,糯稻根15g,甘草6g。(以5岁为例)

(五)病程观察

1.在肺卫不固证型中,脾胃虚弱,纳呆便溏者加山药15g,炒扁豆10g,砂仁(后下)5g;汗出不止者,每晚在睡前用龙骨、牡蛎粉外扑,以敛汗潜阳。

2.在营卫失调证型中,精神倦怠、胃纳不振、面色少华加党参10g,淮山药15g,健脾益气;口渴、尿黄、虚烦不眠者加酸枣仁10g,石斛10g,柏子仁10g,养心安神;汗出恶风,表证未解者,用桂枝汤祛风解表。

3.在气阴亏虚证型中,精神困顿,食少不眠,不时汗出,面色无华,为气阳偏虚,去麦冬,加白术10g,茯苓15g,益气健脾固表;睡眠汗出,醒则汗止,口干心烦,容易惊醒,口唇淡红,为心脾不足,脾虚血少,心失所养,可用归脾汤合龙骨、牡蛎、浮小麦补养心脾,益气养血,敛汗止汗。

4.在湿热迫蒸证型中,尿少、色黄加滑石10g,车前草10g,清利湿热;汗渍色黄甚者加茵陈10g,佩兰10g,清化湿热。

(六)预后转归

单纯出现的自汗、盗汗,一般预后良好,经过治疗大多可在短期内治愈或好转。伴见于其他疾病过程中的自汗,尤其是盗汗,则病情往往较重,治疗时应着重针对原发疾病,且常需待原发疾病好转、痊愈,自汗、盗汗才能减轻或消失。

(七)预防与调护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3.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4.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5.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6.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八)疗效评定

1.痊愈 小儿出汗停止,临床诸症消失,随访3个月以上未复发者。(www.xing528.com)

2.好转 小儿出汗减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汗止,1~2个月后又多汗者。

3.未愈 小儿出汗及其他症状无明显改善。或出汗暂时减少,但停1个月即多汗者。

二、名家医案

1.罗和古医案——肺卫不固

患者,男,4岁6个月。

【初诊日期】 1993年5月8日。

【现病史】 患儿头部出汗多3月余。曾到其他医院诊治(用药不详)未见好转,于今日来本院就诊。小孩平素易感冒,体质差,头面前额颈背部出汗多,动则更甚,面色少华,无咳嗽发热现象,眠好,二便调,精神较差,体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弱。

【既往史】 无特殊。

【实验室检查】 摄胸部正位片未发现异常征象。

【诊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汗证)。

【辨证】 肺卫不固。

【治法】 益气固表。

【方药】 黄芪30g,白术5g,防风8g,桂枝5g,甘草10g,煅牡蛎30g,浮小麦10g。5剂。每日1剂,水煎服。

药用5剂后,患儿出汗已止,临床症状、体征已明显好转。继服10剂后病愈。1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 本案辨证属于肺气虚弱,卫表不固所致自汗,治疗以益气固表为法,方选玉屏风散合牡蛎散加减。方中重用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走表御风调节开阖;煅牡蛎敛阴止汗;浮小麦养心敛汗;桂枝调和营卫。

[选自罗和古,曾令真,朱秋俊,等.中华名医医案集成.儿科医棠.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344]

2.时毓民医案——脾气亏虚,表卫不固

王某,男性,4岁。

【初诊日期】 2000年9月12日。

【主诉】 盗汗5月余。

【现病史】 患儿每于整夜遍身出汗湿衣、需2次换衣。日间时有多汗,动则更甚,易乏力,食欲减、面色萎黄,舌质淡红。

【诊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汗证)。

【辨证】 脾气亏虚,表卫不固。

【治法】 益气健脾固表。

【方药】 生黄芪10g,炒白术5g,防风3g,煅龙骨15g,煅牡蛎15g,麻黄根10g,炒谷芽10g。每日1剂。2周后复诊,遍身多汗已减,食量略增,于原方中加生山楂10g。服药1个月后多汗消失,食欲明显改善,体重增加,面色好转。

【按语】 盗汗在小儿时期多见,以脾气虚为主。《汤液本草》曰:“黄芪,治气虚盗汗并自汗……”方用玉屏风散加味,玉屏风散最早源于《究源方》,已沿用近800年。该方以黄芪补气固表为主药,白术健脾固表为辅药,防风引黄芪走表而御风邪,防风得黄芪不致发散太过,全方配合严密,相得益彰。加用煅牡蛎、煅龙骨、麻黄根加强敛汗作用,炒白术、炒谷芽、生山楂健脾消食,改善食欲,故收效神速。

[选自时毓民.黄芪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杂志,2002,(2):7]

3.罗和古医案——营卫失调

王某,男,5岁。

【现病史】 患儿形体瘦弱,面色少华,常自汗出,汗后肢凉,口和不渴,纳谷不馨,鼻出血时作,血色暗红。极易感冒,每月数作。关节酸痛而无红肿,活动自如。舌苔薄白质润。

【实验室检查】 血沉、抗“O”等均正常。

【诊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汗证)。

【辨证】 营卫失调。

【治法】 调和营卫。

【方药】 炙桂枝3g,炒白芍10g,煅龙骨20g,煅牡蛎20g,桔梗6g,炙甘草6g,糯稻根12g,碧桃干10g,玄参10g,生姜2片,大枣5枝。5剂。水煎服,每日1剂。

药进5剂,汗出大减,关节酸痛已止,鼻出血未作,精神振作,食欲增进,舌苔薄净。原法已效,加减再进。上方去炙甘草、糯稻根、碧桃干,加炙黄芪10g,连服10剂,诸证悉除。

【按语】 本案辨证属营卫不和,治以调和营卫,方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方中桂枝汤调和营卫,加煅龙骨、煅牡蛎潜镇摄纳,阳能固摄,阴能内收,则汗不致外泄;加糯稻根、碧桃干、玄参以滋阴止汗。

药用5剂汗出大减,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方用黄芪益气固表;桂枝温通卫阳;配芍药敛护营阴;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煅龙骨、煅牡蛎敛阴止汗。

[选自罗和古,曾令真,朱秋俊,等.中华名医医案集成·儿科医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343]

4.王烈医案——气阴亏虚

王某,男,4岁。

【初诊日期】 1982年10月19日。

【现病史】 患儿于诊前1年起病。症见汗出,白天多汗,夜间尤甚。因自汗、盗汗并重而多处诊治均未收效。近1个月来,汗出如洗,外观似如雨露。形体渐虚,自觉乏力、饮食减少,体重下降,大便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小便短少。

【查体】 精神不振,表情淡漠,营养欠佳,面色苍白,口唇干淡,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无力。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血沉、X线胸透未见异常。

【诊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汗证)。

【辨证】 气阴亏虚。

【治法】 益气养阴。

【方药】 黄芪10g,当归10g,太子参5g,玉竹10g,五味子5g,白芍10g,白术10g,地榆10g。7剂。每日1剂,水煎服。合用五倍子末5g,醋调敷脐,1天1次,连用7天为1个疗程。经治2日症大减,3日汗不出,巩固治疗4d而愈。

二诊方药:石斛10g,玉竹10g,白芍10g,佛手10g,山楂10g,麦冬10g,党参10g,苍术5g。水煎服。调其脾胃,连用20天而痊愈。

【按语】 本案辨证属于气阴亏虚,气虚不能敛阴,津液外泄所致汗证,治疗以益气养阴、固摄止汗为法,方用生脉散加减。方中黄芪、太子参、白术益气固表,当归、玉竹、白芍滋阴养血,合用则益气养阴;五味子、地榆收敛止汗。外用五倍子以敛表止汗。二诊以益气养阴、健脾助运以治后天之本,使气阴生化有源。

[选自王烈.婴童病案.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227]

5.曾绍裘医案——湿热迫蒸

李某,男,13岁。

【现病史】 反复发作头痛、出汗淋漓3年,近半月加剧。头痛以前额、太阳穴处明显,痛时大汗淋漓,齐颈而还,有时伴呕吐、纳呆,口渴喜冷饮,小便频,饮后即欲便,无泄泻。幼年曾经各大医院诊治,疑为头痛型癫img210而脑电图检查无异常。舌红苔薄黄,脉细数。

【诊断】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中医:汗证)。

【辨证】 湿热迫蒸。

【治法】 清热泄脾。

【方药】 生地黄10g,茵陈8g,黄芪5g,炒白术5g,石斛5g,麦冬10g,桑白皮6g,茯苓30g,黄连2g,煅龙骨12g,煅牡蛎12g。2剂。每日1剂,水煎服。

服后头痛减轻,头汗止。旋因头面外伤,停服上药,1个月后病复发,后以原方继服而愈。

【按语】 本案辨证属于胃热上攻,迫津外泄,治宜清热泻火,养阴敛汗,方选甘露饮加减。方用茵陈、黄连、黄芩、桑白皮泻火清胃;生地黄、麦冬、石斛清热养阴;茯苓、枳壳健脾理气化湿;煅龙骨、煅牡蛎收敛止汗。

[选自曾松吟.曾绍裘治顽固型汗证经验.中医杂志,1994,35(10):588]

(万力生 邱静宇 黄慧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