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时评写作技巧:说什么怎么说

网络时评写作技巧:说什么怎么说

时间:2024-0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体而言,网络时评的写作技术与传统新闻评论类似,要求有精彩的故事、精辟的道理和精美的语言,其之于传统新闻评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写作意图需要更加富有针对性,观点更加一针见血,结构要更加简洁明快,篇幅要更加短小精悍,表达要更加注重效率,情绪要更加饱满等。

网络时评写作技巧:说什么怎么说

这里说的网络时评,是网上比较正式的网络评论文体形式,基本可以视为与传统新闻评论同等的评论文章,它主要是指由网络媒体组织评论作者撰写和以专栏或时评方式发布的评论文章。如:新华网的“新华网评”、人民网的“人民时评”、千龙网的“千龙时评”、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华龙网的“两江评论”、南方网的“南方时评”、东方网的“东方时评”等,均属此类。

总体而言,网络时评的写作技术与传统新闻评论类似,要求有精彩的故事、精辟的道理和精美的语言,其之于传统新闻评论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写作意图需要更加富有针对性,观点更加一针见血,结构要更加简洁明快,篇幅要更加短小精悍,表达要更加注重效率,情绪要更加饱满等。

以目前中国新闻奖中网络新闻评论作品的评价指标看,主要强调四个方面:一是原创性,即必须是网络媒体(或称网站)自己组织撰写和首发的原创评论;二是长短适宜,即鼓励短评论,字数限制在2000字以内(其实我们更提倡千字文);三是文风鲜明,即立场明、立论新,言有物,分析深,文笔好,评及时,言鲜活;四则是要求具有网络特色。此项尚无具体说法,但笔者认为大抵就是本章第一节中所列六点显著特点而已。在这四方面的指标中,前几项指标与传统新闻评论的要求基无区别,唯独“网络特色”是个极具个性的指标。这里不妨列举几个重要的方面:

一 标题要亮明观点

一般来说,评论的标题是要表达观点的,而网络时评的标题更是要求要尽可能清晰地表达出明确的观点来,让人一目了然,支持什么,反对什么。2005年“反日入常”期间,笔者曾给一作者改过这样一个标题,原题是“在反日入常取得阶段性胜利之后”,改后标题为“反日入常需要政治智慧和正确方法”。当时写这篇评论的目的是引导广大网民冷静理智合法有序表达爱国热情。

信息含量大小是评价评论标题优劣的重要标准。网络时评文章的标题应该至少包括两个要素:一是事实要素、二是观点要素,如“CNN应就其辱华言论向中国道歉”、“达赖和‘藏青会’是‘藏独’的两张脸”。只有事实要素没有观点要素,那不是评论文章的标题,多为新闻消息的标题,如2012年5月14日人民网标题:“美国华人在菲驻美使馆举行示威活动”;只有观点要素没有事实要素,无针对性,放之四海皆准,多是政论文章,如“祖国万岁”,而且只有观点没有事实,基本无法区别此评论和彼评论。

表达观点的标题是传播效率最优的标题,网络评论文章的标题尤其强调要突出观点。尽管我们知道,评论的标题通常可以直接表达论点、间接表达论点和不表达论点,但是作为网络评论,我们倡导直接表达观点。

标题间接表到论点,如“世界文明外交的光辉典范”、“不平中之最不平者”、“重庆事件与东北问题”等和不表达论点,如“毛泽东先生来了”、“我们如何表达爱国热情”、“为什么要统一国家财政经济工作?”等,都不是最有效率的网络评论标题。而直接表达论点,则可以把评论中最重要的观点和判断揭示在标题中,使读者一看标题就被它吸引住了。比如1941年6月29日解放日报社论“苏必胜,德必败”、1948年11月10日大公报社评“和平无望”。还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马少华老师讲过两个故事,耐人寻味。解放军日报评论员写作的一篇反“台独”的评论获得第十一届中国新闻奖言论一等奖。其标题起初拟了几个类似“一个中国原则是祖国统一的基石”,都不太令人满意。经过再三推敲,最后确定为“‘台独’即意味战争”。“一竿子插到底”,简洁明快,痛快淋漓。1941年,重庆新华日报为批驳大公报社论“可耻的长春之战”写了一篇社论,原来起的标题是“驳大公报社论”,周恩来将题改为“可耻的大公报社论”,把一个非判断句改成一个判断句,力量马上凸显出来。

1962年12月15日,人民日报社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共同的敌人”。这篇社论是邓小平同志送审的:“主席:这是我们经过几次修改的稿子,拟由刘周阅后,在后(十五)日登出,晚了不好。文章很重要,希望你看看,给予指示。邓 十三日下午”。毛泽东在审改时,经斟酌后对原标题“坚持真理分清是非团结对敌”做了修改,并作了批示:“小平同志:此文已阅,认为写得很好,有必要发表这类文章。毛泽东 十二月十四日,零时二十五分。又,题目似宜改一下,更为概括和响亮些,请酌定。”

毛主席改稿

2008年5月15日,针对“5·12”汶川地震的情况,网络媒体刊发的一些网络时评文章的标题,观点很鲜明,针对性很强。如“中国挺起脊梁”、“抗震救灾是当下最要紧的”、“抗击震灾不需要口水和杂音”、“地震是天灾,非人祸,不要把攻击政府当时髦”、“救灾战士跪下大哭:求求你们让我再去就一个”等。

二 导语宜直入主题

导语写作的一般要求,这里不再赘述,只讲作为网络时评的导语对开门见山、直入主题的特殊渴求。中国青年报知名评论员曹林在他的书里也说到这个问题,他说,初学评论者一个常犯的毛病是,进入评论主题的节奏太慢,起承转合之间很不协调,绕来绕去说半天都没有进入主题,在“起”上做过多的铺垫和说明,由于篇幅所限,很多时候刚“起”,无承无转无合,就不得不赶紧收尾了。

美国传播学者尼尔森研究发现,人们在网上阅读新闻的时候通常采用快速阅读的方式,即力图在15秒钟时间内得到想要掌握的信息要点。统计表明那些只阅读新闻简要内容的人是坚持阅读完全文的人的3倍,即便是阅读“全文”的读者,实际上也只阅读了全文内容的75%而已。因此,导语要尽量使用直截了当、生动的、不拘形式的语言和短句子,最好有一个兴奋点,要能调动网民的情绪。

笔者2009年在写作《造谣者理应受到惩罚》一文时,导语几经修改,最后确定为一句精炼的句子:“一则谣言让北京廉租户郭春平一家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言简意赅,直入主题,表达的效率很高。这篇评论文章2012年5月被北京市推荐参评第二十二届中国新闻奖作品。全文如下:

造谣者理应受到惩罚

蒲红果

2012年1月7日

一则谣言让北京廉租户郭春平一家陷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和痛苦之中。

谣言散布郭春平是某交警支队公务员并非廉租户,她和女儿经常国内外奢侈旅游,77元月租是造假等信息,并煽动网民在网上对郭春平进行人肉搜索。恶意谣言,混淆视听,误导网民,扰乱人心。一时间,引发网民污言秽语,恶言相向。

目前,随着更多媒体的深入调查,事实已经完全清楚。一是“廉租户身份属实”:郭春平就是一个普通的失业人员,曾在一个小区做保安和在三间房乡政府做保洁,目前她们全家的收入就是政府每个月发放的600元失业金;她家是一个单亲家庭,失业之后,她独自带着孩子生活,很不容易;二是相关媒体已经证实“77元月租符合实际”。用北京市廉租房租金政策公式对郭春平一家的廉租房租金进行计算,郭家的实缴月租金标准(约数)=35元×(1+0.02—0.02)×45平方米×(1—0.95)+(480元—480元)×0.1×2人=78.75元。郭春平的廉租房为东南朝向,有电梯,住房为二层,根据政策附件一,调节系数分别为2%与—2%。因此月租77元是符合实际情况的;三是“网传旅游照片纯属张冠李戴”:经过查实,网上所流传的照片与郭春平本人只是有点相像,但并非郭本人。其实,只要仔细分辨也能看出,确非同一人。

尽管真相已经大白,舆论趋于理性。但是,谣言和因此而起的社会舆论,给郭春平及其家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和伤害,同时,严重损伤了社会诚信和政府形象,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极为恶劣。

谣言可恶,造谣者可耻。所幸的是,据有关部门证实,造谣者已经被查实,其为南方某市公职人员。此人是在看了相关新闻后,为发泄不满情绪,在家中使用个人笔记本电脑,采用无线上网方式,登录论坛,以“走漏风声”的网名编造发布了“77元房客租金涉嫌造假,其身份为北京ZF 公务员”的帖子。获悉实情后,包括笔者本人在内的众多网民,义愤填膺,纷纷发帖强烈谴责造谣者:“网上造谣者真是其心当诛!”“严重同意户主起诉造谣和传谣者”、“古人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我们都有责任不传谣、不信谣。”

互联网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为人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的便捷渠道,但是,也为谣言的流散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乘之机。近年来,无中生有,鱼目混珠、造谣生事,殃及社会的事件屡屡发生,给公众和社会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柑橘大蝇虫不实信息导致柑橘销售受阻一年损失15亿”、“西瓜注红药水的谣言令地方整个产业面临崩溃”、“麻疹疫苗是慢性毒药的谣言导致政府工作被动人心惶惶”、“博客艾滋女谣言捏造事实给当事人闫德利造成了巨大的精神伤害”,等等。

谣言危害之大不言自明。它可能伤害个人,使之有口难辩,甚至产生轻生念头;它可能使企业、单位甚至行业名誉受损,经营受挫,困扰不断,破产倒闭;它还可能误导舆论,引发民众激愤,导致社会动荡。

因此,造谣者理应受到惩罚,造谣者必须受到惩罚。

人民日报知名评论员陈家兴2008年5月26日发表的“对‘有一种恶搞丧尽天良’的再思考”一文的导语也与上类似:“一向对网络‘恶搞’持宽容态度的网友,这一次彻底被恶搞激怒了。”新华网原知名评论员窦含章2011年3月31日发表的“美国是对世界网络自由的最大威胁”一文的导语写道:“自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以来,鼓吹‘网络自由’最卖力的是美国,可对网络自由威胁最大的恰恰也是美国。”环球时报2011年8月12社评“人类面临对政治制度的空前困惑”一文导语写道:“当前世界各地的混乱,从本质上说都是政治上的迷惘。阿拉伯之春的目标是民主,而民主的美国和欧洲在付出政治制度软弱无力的另类代价。中国社会的困惑也在互联网上表现得淋漓尽致。那么什么样的政治制度才是真正完美的?是民主、威权,还是我们尚不了解的别的什么呢?”秦亚洲、李代祥2012年6月13日发表的“校车安全律令别在基层悬空”一文导语写道:“河南省濮阳市一辆超载幼儿园校车11日发生燃烧事故,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四名花朵一般的幼儿过早凋谢令人神伤,而生命的沉痛代价更令人警醒:校车安全律令别在基层‘悬空’。”均是如此。

其实,这样的要求不独评论,其他很多文体,常常同理。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第一段就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直入主题,干净利落。消息亦然。如毛主席1949年4月22日“我三十万大军胜利南渡长江”的导语写道:“英勇的人民解放军二十一日已有大约三十万人渡过了长江”,都是追求快快地点出核心信息。网络评论更欢迎这样的单刀直入。

三 结构和节奏要更紧凑

写网络评论文章的目的是要讲道理,紧凑、合理的结构和节奏则能让评论文章的说理和传播更加高效。而如何能把要讲的道理说明白且让人信服,则首先需要掌握如何用论据去论证结论的方法。这个方法的关键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逻辑思维的方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比如唯物的观点、实践的观点、辩证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生产力的观点、群众的观点等。另外,我们知道,大多网民是形象思维,尽情嬉笑怒骂,不讲逻辑,也无须论证。形象思维的特征是运用并借助于情感和意志体验,形成表象或意象,于是意象就成了一种表达手段。一般网民重在情绪表达、观点表达。然而,我们写网络时评却是决然不能不讲逻辑的,不仅应该有理性的内容,而且应该有理性的形式。即既要符合论点、论据、论证等理性内容的一般要求,也要遵循人们思想交流的一般逻辑规则。我们需要运用逻辑思维,遵循一定的逻辑规则,按照一定的逻辑秩序展开思维活动。只有这样,我们评论文章讲道理的目的才能达到。

在掌握了说理方法的关键之后,评论文章的结构和节奏就顺理成章了。结构和节奏为说理和传播服务,要求布局合理、层次清晰、逻辑顺畅,无论你是归纳式结构、演绎式结构、并列式结构、递进式结构还是对照式结构。

中国青年报知名评论员曹林认为,结构与节奏是一体的,节奏是结构的感觉,结构是节奏的形式,归根到底,它们体现的是评论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开头、铺垫、论证、结尾间如果衔接得非常好,环环相扣非常紧凑,该简略的简略,是重点的分配较多的资源,我们称之为评论节奏很协调,评论结构很均衡,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心理节奏,符合评论的规律,也符合形式上的审美。反之,该一笔带过的地方耗费了太多笔墨,该重点论述的地方简要带过,进入主题太慢,又仓促收尾,就没有了节奏感,结构也非常散乱。再就是,为了表述效率,在写作中要尽可能少地使用修辞和铺陈,因为修辞和铺陈很大程度上只是表达某种情绪,渲染某种情感,而无助于说理。许多评论都容易陷于这种修辞和铺陈所组合的煽情中,其实,看起来很有气势的排比,表达的不过都是重复的意思;看起来很有力的反问,不过是表达一种情绪罢了。少量使用修辞和铺陈可以增加文章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强化论证的力量,如果通篇文章都是这些技巧性的修辞,论证与说理就没有了表达的空间。总之,写评论的时候一定要有全局性的节奏和结构意识,不能意识流地想到哪里写到哪里,起承转合心中一定要有数。(www.xing528.com)

由此可见,好的结构和节奏,让评论文章说理和传播更加高效,比如高度概括的叙事,尽早出现的判断,简洁流畅的直笔等。曹林列举了增强评论文章表达效率的几个具体要求,很有道理:一是引述新闻时要尽可能简洁,当然,不能为了简洁而断章取义;二是铺垫部分要尽可能短,快节奏地进入主题;三是开始就要向读者言简意赅地亮出自己的观点。注意,言简意赅,就是观点应该比较短,最好能精炼成一句话,让读者很清楚地把握你的观点。观点是否言简意赅有一个衡量标准,就是能不能将观点浓缩到标题之中;四是论述中引述别人观点和新闻事实时,要尽可能地简略,否则给人拖沓之感,影响评论的节奏感;五是论点间应该有层次感,或并列,或递进,不要在一个论点上进行重复论证;六是最好在结尾处以引人注目而又不让人有重复之感的方式重申你的核心观点。研究表明,前后呼应的“首尾效应”有利于加深读者对观点的印象。这些具体要求,都很有针对性。

在网上有很多不错的范文可以借鉴。笔者最推崇的一篇非网络评论而可做网络评论范文是鲁迅先生写的《文学与出汗》。短短一篇杂文,层层递进,逻辑严密,说服力强。那结构,那节奏,几近完美。

四 文章篇幅能短则短

新闻跟帖一两句、几句话,微博140字表达清楚,网络时评则提倡千字文。篇幅不要长,传统新闻评论向来有此要求,但是网络时评更是要求“不要长”,要写短评,说短话。

网络时评尤其适合短评。短评常常是千字文,还常常是五百字文。因为篇幅短,短评一般不承担重大题材的评论任务。如《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一定要搞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这样的题目,短评这种形式难以胜任。不单这种“大题目”短评写不了,就是一般的题目,短评的写法同社论也有明显的不同。他的特点是“评其一点,不及其余”。表彰一个先进人物,你只能从他的事迹中选择一点闪光的东西加以评论;批评一个坏的典型,你也只能选择一点加以抨击。选择一点,那就还有展开的余地。两点、三点,并列起来去谈,就没法展开议论了。[1]面面俱到,大而全,分散了评论文章的表达效率。

比如2012年6月初在围绕最美司机吴斌的网络评论中,网上很多评论都是泛泛地赞美,没有抓住一点深入评论。笔者在与一些作者的交流中,很多人也表示千字文很难深刻,很难做论证。其实不是这样。很多优秀新闻评论作品就是明证。毛主席是新闻写作的大家,他曾在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就专门论述过“一两千字的评论能否做分析”这个问题。他说,有人认为,几百字、一两千字一篇的杂文,怎么能作分析呢?我说,怎么不能呢?鲁迅不就是这样的吗?分析的方法就是辩证的方法。所谓分析,就是分析事物的矛盾。不熟悉生活,对于所论的矛盾不真正了解,就不可能有中肯的分析。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列宁有一部分文章也可以说是杂文,也有讽刺,写的也很尖锐,但是那里面就没有片面性。邓拓先生在谈到“三家村札记”文章的写法时也曾说道,文章不要太长,以《前线》一个页码为准,千字文,题目自选,各按专长随便写。

写短评,不是浅尝辄止,不是漂在水面上,而是要求一事一议,论述到位,把矛盾分析透,把所论事物本质深刻揭示出来。以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网络评论获奖作品为例,一等奖:“国际金融危机暴露美式经济弊端”1210字;二等奖:“CNN应就其辱华言论向中国道歉”530字、“达赖和‘藏青会’是‘藏独’的两张脸”863字;三等奖:“伟大中华民族在灾难中复兴”1988字、“‘13个人’感动了‘13亿人’”1327字、“刘翔有权受伤,13亿人的期望不该由一个人扛”1293字。这六篇获奖作品无论是从选题,还是立意、论证等层面都体现出很高的写作水平。

达赖和“藏青会”是“藏独”的两张脸

2008年4月11日

窦含章

拉萨打砸抢烧暴力事件发生后,一个名为“藏青会”的激进“藏独”组织开始引起世人关注,正是这个组织,直接参与策划组织了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从今年1月起,该组织正式宣布实施“西藏人民大起义运动”,并连续举办包括游击战、爆破技术培训在内的各种培训班,招募人员、策划暴力袭击。事实证明,“藏青会”的所作所为与恐怖组织毫无二致,它的恐怖活动,已经对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安全构成了严峻挑战。

在藏独势力内部,达赖和“藏青会”可谓是一文一武:一个宣扬所谓的“和平非暴力”,蒙蔽世人;一个则招兵买马、囤枪囤弹,处心积虑以恐怖手段破坏西藏的安宁与稳定。两者对外表现形式不同,但其本质都是要分裂中国,扰乱世界。

自70年代以来,达赖提出所谓“中间路线”,宣扬以“和平非暴力”方式解决西藏问题,妄图以此蒙骗世界人民,向中国政府施压。一方面,他以高僧面目示人,刻意撇清自己与“藏独”激进势力之间的关系,以拓展“藏独”的国际活动空间;另一方面,他又暗中等待时机,随时准备以暴力制造西藏动乱。“藏青会”正是达赖藏在台面下的打手,是达赖破坏北京奥运会图谋的忠实执行人。

在“藏青会”的组织章程中,明确提出“遵从达赖喇嘛的正确领导和指引”,“不惜生命代价,勇往直前”。这说明,“藏青会”完全是达赖进行“藏独”分裂活动的暴力工具,达赖拼命撇清自己和“藏青会”的关系,显然欲盖弥彰。

对于达赖,我们不但要听他说了什么,更要看他做了什么。虽然他口口声声宣称“和平非暴力”,但以他为首的西藏流亡政府却煽动暴力,精心策划什么“西藏人民大起义运动”,在流亡政府中最有势力的“藏青会”则大量囤积炸药、雷管,进行爆破技术培训,伺机制造恐怖事件。难道这些,就是达赖所谓的“和平非暴力”吗?

达赖的两面手法在西方蒙蔽了不少人,为“藏独”势力骗取了不少同情,也让达赖有了更大的活动空间。但“藏青会”的恐怖组织本色已经彻底戳穿了达赖编织的谎言。在拉萨“3·14打砸抢烧事件”中无辜遇难的18位藏汉同胞,也以鲜血再次警醒世人:不要被达赖虚伪的外表所蒙蔽!

五 文章情绪要更加饱满

网络评论需要更加饱满的情绪,没有更加饱满的情绪无以迎合网民的阅读需求,无以调动网民的阅读欲望,无以实现引导舆论的目的。一定要融入一种情绪,文章才会有感染力。这也是网络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之一。

2010年新一轮的大力度清退代课教师行动开始了。教育部门出于提高师资水平的愿望和初衷想必是好的,但是其采用的不近人情的“清退”的方式却备受质疑。质疑者中就有易中天教授,笔者不敢肯定笔者完全赞同他的观点,但是,他的评论文章着实影响了笔者,引领了很多人的思考和判断。这不能不说与这篇评论文章饱满的情绪有关。

谁该清退,该清退谁

易中天

2010年1月20日

这些年,中国教育的德行,怕是越来越接近中国足球了。前两天,在一个论坛上,我曾利用担任主持人之便,向著名教育学家杨东平请教:中国教育和中国足球,你看哪个更有希望一点?东平想了一下说,恐怕还是教育。我问为什么。东平说,因为教育跟我们每个人的关系更密切,关心教育的人也更多。

我想也是。更何况,中国教师的敬业精神和职业操守,总体上要超过中国球员。时至今日,仍有许许多多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忍受着清贫甚至歧视,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他们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传播知识,教书育人。其中,就包括数十万所谓“代课教师”。没有他们,许多最基层的学校根本就不可能维持。我不想说,代课教师是中国教育的脊梁。我想说,他们是中国教育的脚板。没有这些穿着草鞋、长满老茧的脚板,中国教育早趴下了。

但,听说他们就要被“清退”。

又听说,有些地方,一名辛勤耕耘34年的教师的“清退费”,竟只有区区600元。

这可真是“鸟未尽,弓已藏”。过河拆桥,卸磨杀驴,忘恩负义,冷漠无情,也不至于此吧?在崎岖山路上艰难跋涉几十年的脚板,说砍掉就砍掉了;把中国教育搞得就像中国足球的人,却官运亨通、青云直上、弹冠相庆。请问,还有没有天理,还有没有公道?

谁没受过教育,谁没有自己的老师?当你们大笔一挥下达“清退令”时,良心可曾有一刻的不安?难道你们当真忘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区区600元,居然拿得出手,说得出口!何况,这还不仅仅是一个“合理补偿”的问题。人,不是房子。难道给了点钱,就可以“拆迁”?也不要说什么“教育质量”。当年没有他们,教育都没有了,哪来的“质量”?更不要说什么“回归田埂,以特有的方式做出更大的贡献”。如果“回归田埂”就是“更大贡献”,你咋不把清华、北大改成农场?你以为代课教师是机器人,他跟学校、跟孩子、跟教育事业没感情吗?这几十年的情感、心血,还有希望,难道就像某人的博客,是可以一夜之间“清零”的?难道这回,哥清退的不是教师,是寂寞?难道你妈喊你回家吃饭的时候,都不跟老师说声再见?

我们不反对基层教育的正规化,更不反对教育质量的提高。我们也清楚,就算是“正式教师”,也迟早会有退休的一天。但,退休和清退,一样吗?你就不能也给人家一个退休的待遇吗?就算不能,你就想不出一个比“清退”更体面的办法,非得用这该死的名词吗?而且,就算你愚蠢到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就不能做得有人味一点吗?

听说,这事好像要缓行了。听说而已,但我希望是真的。我希望,教育当局的新决定,能够对得起这数十万代课教师,也对得起良知和良心。搞教育和管教育的,如果也没有良知和良心,那么,该清退的,就真不知是谁了。

2007年3月23日凌晨4时20分,毛岸青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4岁。人民日报评论员陈家兴随后发表了一篇“角度好,有感情”,“立意、情感、表达俱佳”,“情真意深的好文章”“‘凡人’毛岸青”。他后来在谈到写作这篇评论的体会时说,文章不仅说“理”,更含“情”,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情理交融”。“‘凡人’毛岸青”是一篇评论,但人们却读出了它的感人。这里的关键就在于“情”的表达。我以为,此“情”不宜“泪飞顿作倾盆雨”,而要有所“忍而不发”,似乎是那么平静地表达人们的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怀念、想念、思念、感念。这便是贯穿全文的感情“基调”。同时,把众人口里的“情”隐在文章的说“理”中,“理”又在“情”中透出。这便是希望达到的“情理交融”的状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