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神启《汉谟拉比法典》揭示的世界宗教文化

神启《汉谟拉比法典》揭示的世界宗教文化

时间:2024-01-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并不是只有一根,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发现这样的石柱已有三根,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尚是未知数。在《汉谟拉比法典》序言中汉谟拉比宣称,自己的权力来自神授,自己是在代神立法,法典是神启的,代表了神的意志。可以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奴隶制法典。

神启《汉谟拉比法典》揭示的世界宗教文化

考古发掘证实,古代“两河流域”的乌尔王朝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实行法制的国家。公元前三千年左右,乌尔第三王朝的创立者乌尔纳木颁布的《乌尔纳木法典》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这部法典的主要内容有三个方面。其一是宣扬“王权神授”;其二是宣扬法律的“神圣性”;其三是宣扬统治者的权威和功德。这部法典虽然比较简单,但从结构和内容而言,都为其后产生的法典提供了借鉴,在世界法制史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汉谟拉比法典》在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内容结构等方面都是《乌尔纳木法典》的继承和发展。

《汉谟拉比法典》的创立者汉谟拉比是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代国王。汉谟拉比即位之初,雄心勃勃,立志要使巴比伦强盛起来,要统一两河流域,建立强大无比的巴比伦王国。

汉谟拉比懂得,要使王国称雄于两河流域,首先要巩固内部,积蓄力量。于是他登基伊始,便整顿内部,发展经济,扩充军备,积蓄国力,准备打统一战争

到了汉谟拉比统治的第六年,他联合北方的马里、南方的拉尔萨,一举消灭了南方的敌国伊新。随后就与马里加强联系,于公元前1764年,帮助马里击败了它的强邻埃什努那,进一步取得了马里的信任。然后联合马里,于公元前1760年征服了最强大的敌人拉尔萨。拉尔萨王东逃埃兰,两河流域南部完全归入巴比伦版图。南方已定,剩下的征服对象就剩下北方的老盟友马里了。此时的马里王虽觉察到老朋友汉谟拉比的野心,但为时已晚,面对北上的巴比伦大军,只能俯首称臣。两年之后,马里兴兵叛离,受到残酷镇压,马里被夷为平地。此后,汉谟拉比又沿幼发拉底河而上,占领了远在叙利亚的厄布拉。接着汉谟拉比又向亚述用兵,占其南部国土,亚述以称臣方式幸存下来。汉谟拉比用了35年时间统一了两河流域全境,创立了一个南尽波斯湾,北逾今土耳其南境,东起扎格罗斯山、西至叙利亚的奴隶制大帝国,成了西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谟拉比自诩为“强大之王,巴比伦之王,阿穆鲁的全国之王,苏美尔、阿卡德之王,世界四方之王”。

巴比伦国王依据《汉谟拉比法典》审理案件

巴比伦王宫内,中间站着的医生在为自己的医术辩护,担架上躺着愤怒的病人,正在请求国王根据汉谟拉比法典给予医生严厉的惩罚。文官把整件事情纪录下来,人群中有士兵、牧师、原告和被告的朋友以及旁观者。

在成就武功的同时,汉谟拉比还加强了文治。其中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创立了《汉谟拉比法典》。法典的创立与武功拓疆、控制国内政治局面的措施是互为补充的。武功立邦是基础,以法治国是确保基业的重要国策

《汉谟拉比法典》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法典,但它是早期法典之一,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完备的成文法典。

它的原文雕刻在黑色的玄武岩石柱上。石柱高2.25米,上部周长为1.65米,底部周长为1.90米。石柱上端为精致的浅浮雕,刻着太阳神夏马什将王杖授予汉谟拉比的场面;柱身四周是用阿卡德楔形文字刻写的法典原文,共3500行。石柱曾被埃兰人掠往埃兰都城苏萨,并被磨去部分条款。这可能是因为埃兰王想将法典加以修改,作为埃兰法典使用的缘故。当年法国考古队发现石柱时,曾在全世界史学界、考古学界、法学界引起很大轰动。《汉谟拉比法典》石柱并不是只有一根,到目前为止,考古学家发现这样的石柱已有三根,会不会有新的发现,尚是未知数。同时,还应指出,除石柱“版本”的法典外,还有许多泥版的抄本。现在保留下来的法典原文,就是根据各种抄本补充齐全的。

《汉谟拉比法典》的结构分为序言、正文和结束语三部分,比《乌尔纳木法典》更为完善。这种结构后来成为编纂法典的范本,后世世界各国的政治制度不论如何千差万别,其法典的基本结构都离不开这三部分。(www.xing528.com)

在《汉谟拉比法典》序言中汉谟拉比宣称,自己的权力来自神授,自己是在代神立法,法典是神启的,代表了神的意志。他声称:“当此之时,安努(天神)和恩利勒(地神)为人类的幸福着想,命令我,即荣耀神、敬畏神的君主汉谟拉比,发扬正义于世,翦除不法邪恶之人,使强不凌弱,使我如夏马什(太阳神)照耀着老百姓那样,光耀大地……当马尔都克(暴风雨之神)命令我统一天下百姓的意志并使国家获得安宁之时,使我的公道与正义流布天下,并为人民造福……”他的这段话,无非是标榜君权神授,使法典罩上神明的光圈,让百姓以虔诚的宗教信仰来加以遵守。序言中,还列举了汉谟拉比的功德,如修建城池、宫室、运河,赐给神庙土地、牧场、祭品等等。还列举了对被征服地区人民生活的关怀,对于原住民宗教信仰和习俗的尊重等。

《汉谟拉比法典》石雕

约刻于公元前1792年至公元前1750年,现收藏巴黎卢浮宫。石雕的雕刻比较精细,表面高度磨光。石雕上刻满了楔形文字,全文282条,对刑事、民事、贸易、婚姻、继承、审判制度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正文是法典的主要部分,原文并没有分条,经现代学者整理,分成为282条。内容包括诉讼手续和程序、盗窃处置、军人份地、租佃、雇佣、商业高利贷、婚姻、继承权、伤害与赔偿、债务、奴隶地位等方面。这种分条目的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有的地方容易产生异议。学术界另有人按条目顺序将正文分为五部分或十部分,还有人主张分为道德(1—25条)、国家(26—41条)私人社会(42—282条)三部分。在这三部分中,有关道德的内容地位最高,可以说是神的领域,涉及某些不可饶恕的罪行;关于国家的内容,代表王室利益;关于私人社会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关系,较复杂。

古巴比伦楔形文字

约在公元前3200年以前,苏美尔人就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因笔划形似楔子而称为楔形文字,后来发展成表意和指意符号。它被亚述人、巴比伦人和波斯人继承,逐渐成为音形结合的文字。由于苏美尔人把它们刻在石板上和泥板上,后人常称之为“不朽的文字”。

尽管汉谟拉比表白他要为老百姓谋福祉,但法典中充斥着对下层平民的压迫。可以说,《汉谟拉比法典》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奴隶制法典。它竭力保护的是奴隶主、贵族、僧侣、大商人和高利贷者的利益,而把奴隶完全视为牲畜。如法典的第十五条至二十条规定,奴隶主对奴隶拥有所有权,逃亡奴隶必须交还原主,盗卖奴隶或藏匿奴隶者处以死刑。第二百四十七条规定,伤害奴隶的一只眼睛,与伤害一头牛的眼睛处罚相同。法典中,还有16条关于士兵的份地及其他待遇问题的规定。规定从国有土地中授予每个士兵一份土地,一般为13公顷,有的还要加上房屋、园圃和牲畜等。这些财产不准出卖、转让、抵债,也不准由妻子、儿女继承。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士兵乐于应征。法典规定了一系列严酷的刑罚,如子殴父,斩双手;医死人,剁十指;护士婴儿,割双乳;强奸、拐带儿童、盗窃、乱伦、谋杀亲夫者,或溺死、烧死,或刺死、绞死。还采取了“以眼还眼”、 “以牙还牙”、 “以命抵命”等同态复仇这类属于原始社会的习惯做法。

法典结束语再次宣扬王权神授理论,鼓吹其法律如何公正:“我受命于伟大之神明,而为仁慈之牧者,其王笏正直。”并警告:“如果不注意到我写到碑上的话……,无论他是个王,或君主,或地方长官,或名人,愿伟大的安努,众神之父,我的任期的任命者,夺取他王权的光辉,打碎他的权杖,诅咒他的命运。”

《汉谟拉比法典》是古代两河流域法律的集大成者,它吸收了古代苏美尔、阿卡德法律之精华,对亚述、希伯莱、波斯甚至东方希腊化国家的法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巴比伦本地,这部法律在巴比伦王国灭亡后二千年还在继续使用,足见其生命力的顽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