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巴比伦与亚述:从汉谟拉比到尼布加尼撒的历史辉煌

巴比伦与亚述:从汉谟拉比到尼布加尼撒的历史辉煌

时间:2023-11-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汉谟拉比以铁腕制服了两河流域诸小邦,同时公布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法典。《汉谟拉比法典》,于1902年在Susa出土。绿玉圆柱的一端,即刻有“《汉谟拉比》谨受于太阳神Shamash”字样。一部《汉谟拉比法典》,可说系以苏美尔人的法典为依据,并参照当时巴比伦人的实际情况草拟而成。汉谟拉比希望每一个人经由这部法典,知道什么是他的权利。一部完整的法典,只是汉谟拉比的若干伟大成就之一。

巴比伦与亚述:从汉谟拉比到尼布加尼撒的历史辉煌

巴比伦现代文明之贡献——两河平原——汉谟拉比——汉谟拉比之都——Kassite人之统治——Amarna书信——亚述的征服——Nebuchadrezzar——巴比伦全盛时期

文明有如生命,要生存必须和死亡不断斗争。生命和死亡斗争的方法,最巧妙的就是新陈代谢——不断创造新细胞,不断创造新生命。世界上,许多文明之所以绵延不绝,就是由于它们不断开创新境,不断注入新血的缘故。从这个观点来看,我们可说,巴比伦及犹太文明,是乌尔文明的新血;尼尼微文明,是巴比伦文明的新血;Persepolis、Sardis、Miletus等文明,是尼尼微文明的新血;埃及、克里特、希腊、罗马等文明,是乌尔以及各种文明的新血。

今天,凡是去巴比伦遗址参观的人,差不多都会这样想:沿幼发拉底河这一片干燥的荒丘,怎会是一个璀璨文化富强古国的首都所在地。但历史斑斑可考:巴比伦创造了天文学,丰富了医学,建立了语言学,制定了第一部伟大法典。希腊人从它学到的,有数学、物理学和哲学;犹太人从它学到了神学,并将之弘扬于世;阿拉伯人从它学到了建筑学,并以之影响了整个中世纪欧洲。但站立在静静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畔,实在令人有点不相信,这儿会是苏美尔、Akkad及巴比伦文明的摇篮,而所谓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就在这里。

事实上今天这里的这些河流,已非往昔的那些河流。当然这不仅是“涉足于水,抽足复入,已非前水”的问题,而是河流曾经多次改道,以致形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问题。和埃及的尼罗河一样,底格里斯与幼发拉底这两条河,不但从南到北数千英里有舟楫之利,而且在其南端每年也有天然泛滥形成沃土以利农耕。不过,这两条河的泛滥不在夏天而在春天。因为巴比伦除冬季之外,5至11月间完全无雨。这一带地区一旦河流不再泛滥,转眼就会变成不毛之地。古代,巴比伦之所以成为闪族传说中的伊甸园,西亚的谷仓[1],人力之外,主要即是靠河流的定期泛滥。

就历史文化及人类血统方面分析,巴比伦乃Akkad人及苏美尔人的综合产物。巴比伦具有Akkad人的血缘,但其文明却充满苏美尔人的形态。

作为巴比伦历史的开端者,是一位强有力的人物汉谟拉比(2123-2081 B.C.)。他是法律秩序的创造者,一共统治巴比伦43年。根据历史文献的描绘,汉谟拉比是一位聪明绝顶,脾气火暴的青年。他所率领的部队,翻山越岭,来去如风。他一生打过很多次仗,总是每战必胜。他对敌人或叛逆,手段非常残酷。五马分尸,就是他所最喜欢用以处置反对者的方式。汉谟拉比以铁腕制服了两河流域诸小邦,同时公布了一部史无前例的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于1902年在Susa出土。条文系刻在绿玉圆柱上。此绿玉圆柱,曾于公元前1100年以战利品流入伊拉蒙。[2]

摩西的《十诫》一样,《汉谟拉比法典》也是天赐的。绿玉圆柱的一端,即刻有“《汉谟拉比》谨受于太阳神Shamash”字样。下面是法典的前言,这些话就是神乎其神的:

当神圣庄严的Anu,Anunaki之王及Bel,皇天后土的主宰,兼巴比伦命运决定者,伴同Marduk,对全人类进行统治时;……当诸神郑重提及巴比伦之名时;当诸神就全世界特别选定巴比伦,并于其上建立1万年不拔之基的王国时,Anu及Bel叫道,汉谟拉比,值得赞美的人君,诸神的虔敬者,你当使正义广被四方,你当产除邪恶,你当抑强扶弱,……你当教化万民,你当增进万民福祉。汉谟拉比,Bel指着我的名字说,你使巴比伦繁荣昌盛;你敬奉Nippur及Durilu;……你保全了Uruk的全城生命;你使百姓用水无缺;……你美化了Borsippa大城;……你为Urash储藏粮食;……你满足了百姓的需要;你保全了巴比伦的生命财产,你确是我们的忠心奴仆,你的所作所为,使我们深感高兴

在这篇前言中,有些话,例如法律之目的在“抑强扶弱”,“教化万民”,“增进万民福祉”,在近代我们还常常听到。这些话,当然也不是这位公元前2100年的东方君主一个人所发明的,因为有些话,距此6000年前,苏美尔人早已说过了。

一部《汉谟拉比法典》,可说系以苏美尔人的法典为依据,并参照当时巴比伦人的实际情况草拟而成。就现代眼光来看,这部法典有许多地方是不伦不类的。例如,开头是假借神的口吻说话,但转入世俗的条文后,却把神抛开了。又例如,有些条文非常的进步,有些条文又非常野蛮——进步的,如精密的审判程序;野蛮的,如采用“复仇法”(lex talionis);及许多不合理的婚姻规定等。不过,大体上说;这285条法规,各方面都顾到了。按其顺序,所规定者有“私有财产”,“不动产”,“商务”,“亲属”,“伤害”及“劳动”等。这部法典,一般而言是文明的,进步的,不但较它晚出1000多年的《亚述法典》赶不上它,即使是与现代欧洲某些国家的法规相比,也并不逊色。[3]

在《汉谟拉比法典》之末有一段话,是历史上任何法典所没有的。

这部合乎正义的法典,是汉谟拉比,一代贤明君主制定的。这部法典,乃社会安宁,政治清明的根基。……他是万民的保护者……无论苏马人或Akkad人,他均给予同等的重视。……汉谟拉比其所以要制定这部法典,目的在勿使强凌弱,在保护孤儿寡妇。……任何受压迫的,都可到正义之王的面前来申诉。让他知道,这部法典是有效的。汉谟拉比希望每一个人经由这部法典,知道什么是他的权利。汉谟拉比希望他们的问题都能获得解决,(他们当这样说):“汉谟拉比真是爱民如子;……他使人民富足,政治修明……”……

在未来以至永远,汉谟拉比虔诚希望巴比伦的每一位国君,都能重视其所刻的代表正义的这部法典。

一部完整的法典,只是汉谟拉比的若干伟大成就之一。另一成就是,在他策划下,开了一条沟通Kish和波斯湾的运河。这条运河,不但使一大片荒地变成良田,而且使南部许多城市永绝水患之灾——未开运河前,这些城市常因底格里斯河泛滥成灾。另就留存至今的许多碑文中,我们还可看到他的其他贡献,诸如,给水(水在巴比伦无分贵贱都是一种奢侈品),维持治安,抚恤流亡等。

当Anu及Enlil(Uruk及Nippur之神),把苏马和Akkad两地治理的责任交付给我时,我即决心要开一条运河。现在运河开通了,大家把它叫做Hammurabi-nukhush-nishi运河(意即汉谟拉比惠泽运河)。有了这条运河,不但苏马及Akkad两地用水不致匮乏,而且运河两岸,由荒地变成了良田。现在,人民有着堆积如山的粮食,有着喝不完用不尽的水,……流亡的百姓,我收容他们。给他们吃,给他们穿,给他们住。(www.xing528.com)

一部尽是规定俗事的法典,汉谟拉比却使它穿上了神制的外衣。这是他的聪明过人处。因为要利用神,所以大修庙宇,厚待祭师。他为巴比伦之神,Marduk,修了一座巍峨壮丽的神庙。他把粮食,装满神庙的谷仓。这项投资,所获报酬是很丰硕的。人民的守法,奠定了社会秩序。社会的安定,带来了充足的财富。他美化巴比伦,他美化宫殿,他美化庙宇,他横跨幼发拉底河修了一座大桥,使两岸可以交通,他造了许多大船,每船可以容百人乘坐,往来于大河上下。经由汉谟拉比的整顿,巴比伦大城,在公元前2000年,即已成为世界最为壮观的都会[4]

巴比伦在种族上有着许多闪族的特点:黑头发,多胡须,肤色略黑。男女都喜欢蓄长发。两性,特别是男性,很喜欢使用香料。男女平素所著服装,均为白麻布长可及地的紧身衣。女性着紧身衣时,常有一肩裸露在外。男性除紧身衣外,加着披风及罩袍。随着财富之增加,人们对颜色渐感兴趣。此时的罩袍,有红底,有蓝底,其上花纹,有点,有长条,有格子,有圆圈。苏美尔时代的赤脚风气不见了,差不多的人都穿一种精致的凉鞋。汉谟拉比时代,男性都用布包头。女性一般都戴项圈、手镯、护符及首饰。男性喜欢提一根手杖,杖头雕刻得很精致。在男性的腰带上,经常挂着一颗小巧的私章,因为无论公私文书没有盖章是不生效的。祭师可能系不愿以真面目见人,头上常戴一顶圆锥形的大帽子。

这几乎已成历史公例,财富带来文明,同时也带来腐化。艺术是文明的花朵,安逸是腐化的根源。黄金,白银,锦缎及其他奢侈品,为野蛮民族所嫉妒。当他们入侵,由舒适而趋于软弱的文明社会便无法抗拒。

巴比伦的东边山地,住着一伙人,自称为Kassites族。这族人,对巴比伦的财富,早就垂涎三尺。只因慑于汉谟拉比的声威,不敢轻动,等到汉谟拉比逝世后,他们便倾巢而出了。最初,他们侵入巴比伦,只是抢劫之后便走。后来,进来之后便不肯走了,他们变成了巴比伦的征服者及统治者。Kassites和闪族的巴比伦人不是同族。史学家推断,他们可能是新石器时代来自欧洲的移民。他们征服巴比伦,只可说是西亚种族斗争的一个回合。此后几百年间,巴比伦政治杌陧不安,科学艺术也毫无进展。研读过Amarna书信的人都知道,这一时期的巴比伦、叙利亚,由于Thutmose三世的东征,已沦为埃及的附庸。这些附庸国家的国君,常常以贡品换取埃及的支援——有时为讨平内乱,有时为抵御外患。[5]

600年后,像埃及人赶走Hyksos人一样,巴比伦人也起来驱逐Kassites人。不过,异族虽赶走了,巴比伦并未振兴。此后400年间,巴比伦仍是一片混乱。在此期中,出现了一批不怎么有名的统治者。这些统治者,那奇怪的名字,如果用作《格雷哀歌》(Gray’s Elegy)的配音,那倒是不错的[6]

结束这一混乱局面的,是来自北方的新兴强国亚述。亚述尼尼微诸王,统治巴比伦期间,巴比伦曾一度反抗,但那次反抗所召来Sennacherib的镇压,几乎使整个巴比伦大城夷为平地。幸好继之而来的是开明专制的Esarhaddon,在他的温厚政策下巴比伦又渐趋繁荣。

米底亚人的崛起,削弱了亚述人的势力。巴比伦领导者Nabopolassar,趁机借米底亚人之力,使巴比伦挣脱亚述控制。独立后的巴比伦,再传到Nebuchadrezzar二世之手。在Danie书中,他是有名的坏蛋,但在巴比伦历史上,他是重建巴比伦的大英雄。Nebuchadrezzar的性格及雄图壮志,从下面他的这篇就职文告可以略窥一二:

庄严华美的巴比伦,我视你一如我的生命。除你之外,任何地方我都不愿意住,……在你仁慈的Marduk庇佑下,我愿尽我的力量,使你成为超古迈今,无比繁华,无比昌盛的大城。你将接受万国的进贡,以及全人类的膜拜。

他所说的,差不多都兑现了。Nebuchadrezzar二世,尽管有人说他不学无术,尽管有人说他有点疯狂,但他在他那个时代,的确为近东最伟大的统治者。他不但是最成功的军事家,最英明的政治家,而且也是最伟大的建筑师。他对巴比伦的贡献,除汉谟拉比外,即无人可和他相提并论。当Nebuchadrezzar二世之世,埃及与亚述共谋置巴比伦于附庸地位。但当埃军到达幼发拉底河上流要隘Carchemish时,经他一击,即全军覆没。趁战胜余威,Nebuchadrezzar进兵巴勒斯坦及叙利亚。巴、叙相继投降,西亚再无人敢和巴比伦抗衡。此时,巴比伦商人,随着国威的发扬,控制着从波斯湾到地中海的一切贸易。

Nebuchadrezzar利用属国的进贡,本国的田赋,及商人的税收,大肆美化其都城及神庙。“重建巴比伦并不是我惟一的任务,”他为了与老百姓接近,曾常常出巡。老王Nabopolassar在世之时,曾拟有重建巴比伦大城计划,目标在把这一大城建为当时最大最美的都市,但来不及实现便去世了。现在,Nebuchadrezzar有力量有了时间——他统治巴比伦达43年——于是便把老王计划付诸实施。希腊多德150年后游历于此,曾这样惊叹:“好宽广的都市!”巴比伦大城,环以长56英里之高墙。这一墙不但长高,而且宽广——足可容一辆4匹马的战车在其上奔驰。城内面积,足有200平方英里。横跨幼发拉底河上的大桥极其壮观的。[7]

巴比伦建筑,主要材料为砖,因为美索不达米亚不产石头。这些砖,制作极为精致。表面不单上有蓝、黄、白色的釉,而且刻有动物花卉图案。今天,巴比伦所有出土砖,大部分均是Nebuchadrezzar时代所制。这些砖上,大都刻有“Nebuchadrezzar,巴比伦之王”等字样。

去观光巴比伦的人,走近大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深入云表的高塔。此塔是以巨石砌成,共7级,计高650英尺,猛然看去,简直似一座山。塔顶有座华丽宽广的神龛,龛中设有一桌一床,桌床皆精雕细镂。桌上布满黄金;床上睡着美女,这两种东西,都是供神用的。上面这个巨构,比埃及金字塔还高。据史学家考证,这就是希伯来神话中所提到的“通天塔”(Tower of Babel)。照神话说,有一族人,不知敬奉耶和华,欲造一塔以通天,塔未造成,神即令他们说话彼此互不相通[8]

通天塔往北600码处,有一富丽巍峨的神庙。庙中所供Marduk,即巴比伦的守护神。环着神庙向外延伸,即是由大街小巷运河商店住宅等所交织而成的市区。从神庙至Ishtar门,是一条宽广的“圣道(Sacred Way)”。这条路是以砖石铺成,以便神走时不会把脚玷污。圣道两旁,为五色瓦砌成的墙,墙上刻有120只狮子。这些狮子都作怒吼状,据说这样即足以避邪。Ishatar门,是以彩陶砌成,占据圣道的一端。此门,上刻动物花卉,色彩奇丽,形态逼真[9]

通天塔往南,有一台地名叫Kasr。在台地上,就是Nebuchadrezzar的壮丽宫殿。所有宫殿,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居中寝宫,尤为别致。宫,墙,为一色黄砖,地,是白色及杂有花纹的石。门墙俱有浮雕装饰,门外列有巨型石狮。宫殿附近,就是赫赫有名的空中花园——希腊人称之为世界七奇之一。空中花园,建于无数高大巨型圆柱上。作为花园的地面,所实之土其深厚,不但可植花草,而且可种大树。支撑花园的圆柱,高可75英尺,所需灌溉花木的水,即潜行于柱中,水是由奴隶分班以抽水机自幼发拉底河中抽来。空中花园,是Nebuchadrezzar为其宠妃而作。这位宠妃据称为米底亚王Cyaxares的公主。由于她不耐巴比伦的烈日风沙,所以Nebuchadrezzar就比照其故乡景物建造了这个花园。空中花园,高踞天空,绿树浓荫,名花处处。后妃畅游其中,虽不戴面幕,也不不必顾虑凡人窥见。在空中花园下面,生活着的就是巴比伦的庶民。他们一代又一代,男耕女织,不停地以双手双肩支撑着整个巴比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