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彼此是非对错两面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彼此是非对错两面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那就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也是防止绝对化的观念。庄子认为人与动物都是天地所生,有平等权利,应该互相尊重。不了解对方的愿望,不尊重对方的选择,任何好东西,强加于对方,都可能造成伤害。实际上这是严重的误解。这说明辩论胜负不能确定是非。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彼此是非对错两面

彼此是非:凡事都可能有对错两面

主讲:周桂钿

在《齐物论》中有一句话受到反复批判。那就是“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一般论著都把它理解为“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似乎没有是非。从此又引出不可知论相对论,诡辩论

我们如果深入思考这个问题,却可能发现其中合理的因素,那就会有另一种评价。

一、客观条件变化,是非也会变化

彼,就是“那”,可以指时间,如那个时候,那个时代,也可以指空间,如那个地方,那个国家,还可以指其他内容,如那个民族、那个文化、那个宗教、那一种类等等。此,就是“这”,可以指时间,如这个时候,这个时代,也可指空间,如这个城市,这个国家。还可指其他内容。把“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翻译出来,就是“那有一是非,这也有一是非”,我们再将具体内容代进去,就像解代数那样,就会得出这样一些说法:“那时候有一个是非,这时候又有一个是非。”这是与时俱进。“这个地方有一个是非,那个地方又有一个是非。”那是因地制宜。

这些话仔细推敲,都有一定的合理性,它还包含一些辩证法的思想因素,可以防止是非观的僵化。我们讲一切都要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是非当然也要随着时间地点条件变化而变化。这是辩证法的重要内容,放在庄子那里怎么就变成相对论、不可知论了呢?

庄子这里还讲到“方生方死”,“方可方不可”。人刚生,就开始走向死亡。对于全人类来说,这个地方刚有人出生,那个地方有人刚刚死亡。这个地方正是中午,那个地方已经是傍晚,而有的地方正是早晨,还有的地方是黑暗的午夜。

【编辑注评】

“可”是正确,“不可”是错误。做一件事可以说是正确的,同时包含着错误。同样一件事做错了,其中却可能包含着合理的内核。这也是防止绝对化的观念。冷静、辩证地分析,反对片面性、绝对化。正确去理解彼此是非的内涵,我们也就能进一步去理解儒家的“和而不同”的思想了。也就是说,个人、团体之间,都有自己的是非,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

二、立场不同是非观点自然不同

在《齐物论》中,庄子讲到郦姬的故事:郦姬是郦戎国艾地守疆人的女儿。当她被晋国军队俘虏的时候,痛哭一阵子。到了晋国,因为长相漂亮,被晋王娶为姬,与晋王同床睡觉,同吃山珍美味,如在天堂,后悔当年被俘虏时的哭泣。这个时候与那个时候,对于同一件事的是非有了相反的认识,那时以为是遇难,这时认为是幸运。是非观产生了根本的变化。

一般人生儿子就希望像自己,但是,一个非常难看的人就会怕生出来的儿子像自己。这是人与人的不同。一个人认为没有辣椒吃饭就没味,另一人辣味不能入口。这都是人与人的差异,有不同的是非。美女西施,皱着眉头,也非常美。丑女东施以为皱眉头显得美,她也皱起眉头来,就更丑了,吓得大家都跑了。这叫“东施效颦”。

现在,美国人养宠物,一般都养狗,与狗有感情,所以不吃狗肉,认为吃狗肉是非常残酷的。韩国人有吃狗肉的传统,认为狗肉大补。美国人经常吃牛肉,而印度人不吃牛肉,他们认为牛是神,或者说是人的最好朋友。美国人认为印度人不吃牛肉,是愚昧落后,是不开化。这说明各国各民族之间是有差异的,不能以自己的习惯干预别人,也不能用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别人,需要和而不同,既保持自己的,也要尊重别人的。动物中,与人关系密切的有马、牛、驴、骡、狗、骆驼、猪、羊、鸡、鸭、鹅、兔等等,中国古人主张“亲亲、仁民、爱物”,“民胞物与”,将动物当作自己的朋友加以爱护。在马牛狗中,没有什么特殊的差别,它们对人类都是有特殊贡献的。(www.xing528.com)

西方有所谓“人是万物的尺度”,也就是用人的价值观来衡量万物的价值,对人有好处的,就是益虫益鸟,有害处的就是害虫害鸟。庄子认为人与动物都是天地所生,有平等权利,应该互相尊重。关于什么东西是美味,各种动物与人都有不同的爱好。例如,人们喜欢吃牛羊猪狗的肉。麋鹿喜欢吃茂盛的嫩草。蜈蚣爱吃蛇脑。猫头鹰乌鸦爱吃老鼠。谁真正知道美味呢?还可以举出大量类似的例子,说明人与其他动物相处,不能以自己的喜好代替它们的喜好。古代有一位国王获得一只很奇特的海鸟,十分喜欢,给鸟很多饲料,它都不吃,国王将自己最喜欢吃的东西都拿出来喂养,它就是不吃,国王说:“可能由于没有音乐伴奏,所以它吃不下。”于是召来一个乐队,高奏好听的音乐,海鸟因此死了。这是什么原因?以自己的喜好代替其他动物的喜好,再出自好心最终也是办了坏事。

有的不安好心做了坏事,却宣称自己在做好事。例如有人打着解救对方的名义,采取经济制裁,或者武力进攻,给对方造成极大伤害,那是霸权主义的借口,是强盗逻辑。就像日本军国主义打着“大东亚共荣圈”的名义,大举进攻朝鲜、中国和亚洲许多国家。那就是坏人找借口干坏事。

【编辑注评】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有什么教训呢?不了解对方的愿望,不尊重对方的选择,任何好东西,强加于对方,都可能造成伤害。这是常见的好心办坏事。而有的人经常标榜自己是为了对方好,实际上做的是伤害对方的坏事。判断这种是非很容易,就看他所标榜的这个“好”是不是站在对方立场上也能认为是好的。

三、辩论赢了也不能说明就是对的

许多人以为辩论可以确定是非。实际上这是严重的误解。《齐物论》载一大段话,大意是:我与你辩,你胜了,难道就能确定你是正确的,我就是错误的?或者我胜了,就是我对你错?也许全对,还可能都错了。来个第三者,他如果同意你的看法,难道你的看法就对吗?他如果赞成我的观点,我的观点就一定正确吗?或者他不同意我们的看法,提出另一种看法,那就更分不清谁对谁错了。他如果赞成我们的观点,那他也不能证明我们的观点正确。

在学术界常有这样的情况:当场辩论,口才好的胜了,口才差的输了。过一段时间,学术界认可当时输了的观点。这说明辩论胜负不能确定是非。口才好不等于学术水平高。带兵打仗也是这样,有的人纸上谈兵,好像水平很高,一打仗就暴露出来,常常因此丧命。有时由于政治原因,形势逼人,正确意见被压于地下,而错误说法被捧上天。当然还有这样的情况:哲人有远见卓识,不被俗人所理解,被当作谬误加以排斥,过若干时间以后,事实才证明了哲人的预见。

总之,在庄子看来,辩论虽然有胜负,却无法确定是非。那么有没有是非呢?庄子认为有是非,只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是非。这就是他说的“齐是非”。有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非”呢?也就是说,有没有古今中外都一致的,全人类的共同是非呢?或者有生命的物质的大是非?庄子认为从道的宏观角度来审视,没有这样一个绝对的是非。

【编辑注评】

庄子认为还是有是非的,不过,是非都是具体的。他的这种是非观是很深刻的,也有合理性,可以打破僵化观念,建立开放心态,提高辩证认识的理论水平。如果把庄子的思想误解为否定一切是非,不承认任何条件下的是非,那就会陷入相对论错误。具体条件下的具体事物是有是非之分的,这种具体是非也是可以确定的。由此可见,对庄子的批评,主要由于曲解与误解。再好的理论,经过曲解与误解,或者作了僵化的理解,都会变成谬误。

【编辑注评】

庄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理论的意义,可以归结为三个方面:一是个人、团体之间,都有自己的是非,要相互尊重,和而不同,和平共处;二是人与其他动物之间也有平等关系,这对于保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也是一种可以借鉴的理论;三是各种学说各有自己的合理性,应该互相吸取,而不应该一味排斥,自是而相非。在各学派之间,应该提倡平等的百家争鸣,这样才有利于学术的繁荣。各种文化之间,文明之间,需要对话,沟通,取长补短,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同时要避免冲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