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家解读儒道智慧实践

四大家解读儒道智慧实践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德和礼,君子必备的修养(上)主讲:钱逊我们说志于道、修己以安百姓,讲的是人生理想追求、核心价值。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那么,我们今天就讲一讲做君子需要有哪些修养。总之,不规矩无以成方圆,礼是君子的基本修养。在这里讲君子的必备修养,简单一句话,作为君子应该有爱人之心。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之恩,和子女的报恩之情,这种血缘亲情,是丧礼的基础,也是孝的基础。

四大家解读儒道智慧实践

德和礼,君子必备的修养(上)

主讲:钱 逊

我们说志于道、修己以安百姓,讲的是人生理想追求、核心价值。这一讲,要讲做人的基本要求。做什么样的人?孔子在《论语》中提出了一个要求,要做君子,不要做小人。《论语》中许多地方都是说君子如何如何,小人如何如何,全面描述了君子的形象。那么,我们今天就讲一讲做君子需要有哪些修养。

一、文质彬彬才算是君子形象

《论语》中最能概括说明君子形象的是这一段: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文质彬彬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和外表的礼仪,能够很好地统一起来,这样的人才是个君子。也就是说,对君子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两方面:一个是仁,一个是礼。孔子讲的德,就是仁,一般人都知道。对于礼,可能知道的比较少一些,或许有人还认为,儒家思想的特点就是以道德为基础,只要注意道德修养就可以了,何必还要学礼呢?《论语》里有这么一段: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

棘子成说,君子只要注意道德修养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讲究礼呢?子贡回答,文和质是同样重要的。他做了个比喻,说虎豹的皮如果去掉了毛,那个革就和狗、羊的革一样了。就是说,没有了礼,君子和小人之间的区别也就没有了。这是首先要明确的一个概念。

【编辑注评】

这一讲的题目叫:德和礼,是君子必备的修养。首先就要建立一个概念,讲做人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个德、一个礼;这两个方面不可偏废。我们在前几期讲到“礼”的时候就详细解读过了,现代人对传统的“礼”存在很多误区,首先就是狭隘地将“礼”理解为礼仪、礼节,实际上,传统的“礼”更多的是指中国特有的一种维护社会秩序的规范,是中国人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论语》好几处都讲“不学礼,无以立”,立就是立身,立身就要依据礼。不学礼,就没有立足社会的依据。讲治国,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讲教育,说“博学于文,约之以礼”。总之,不规矩无以成方圆,礼是君子的基本修养。

二、君子必须有爱人之心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爱人,是仁的根本精神。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乡党》)马厩着火了,孔子不问别的,只问伤着人没有?就是体现了爱人的精神。不过只说爱人还比较抽象,爱人的精神要通过孝悌忠恕的道德要求来体现。

【编辑注评】

关于仁,在这里不再多说,前几期我们在这个问题上解读得很细致了。在这里讲君子的必备修养,简单一句话,作为君子应该有爱人之心。(www.xing528.com)

三、不孝不能成为君子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从爱的对象方面讲,爱人首先是从对父母兄弟的孝悌开始。孔子、儒家说的爱人,不是抽象的普遍的爱,而是以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亲疏关系为基础的,有差等的爱。因为父母兄弟是一个人最亲近的人,一个人来到世上,生活在这个家庭里面,首先接触到的是父母,是兄弟姐妹,这是关系最亲密的人。所以对亲人的爱,是爱人的起点。后来孟子讲亲亲,仁民,爱物,首先是对亲人孝悌,然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广到其他的人,对其他人也要有爱心。再由人推广到物,人是生活在自然中间的,天地万物都是人类的朋友,所以要爱物。对人的爱和对物的爱有所区别,所以叫亲亲,仁民,爱物。这段话中把孝悌与不会犯上作乱相联系,这是反映了当时宗法制度的情况。在现代已经不适用了。当时是宗法制下的封建社会天子是天下共主,天子位实行嫡长子继承,其他庶子就分封为诸侯;诸侯也是嫡长子继承,庶子分封为大夫。这样,社会的政治结构和宗法结构是同一的,天子和诸侯、诸侯和大夫的关系,同时就是父子、兄弟关系。孝悌自然也就成为维系社会稳定的最重要的道德规范。只要孝悌就不会犯上作乱。孝悌的这种作用,现在是不存在了。这是孝悌的特殊性的方面。

当然,孝还有更重要的普遍性的基础。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阳货》)

宰我提出,服丧三年时间太长了。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孔子没有要求宰我一定怎样做,只是问他说:“才一年时间就吃大米饭,穿锦缎衣,你心安吗?”宰我说:“安。”孔子说:“你心安,你就那样去做吧!”然后解释说,君子的服丧,吃美味不觉得香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像平时一样的生活不能安心,所以才不这样做。现在你既觉得心安,那就那样去做吧!宰我出去后,孔子说:“宰我真是不仁啊!孩子生下来,三年以后才能脱离父母的怀抱。服丧三年,是天下通行的丧礼呀。宰我对他父母是不是也有三年的爱呢?”

孔子这样说的意思是,服丧三年的规定是适应了人们在丧期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的感情需要。这种情感的基础,是在“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父母养育之恩。父母对子女的抚养之恩,和子女的报恩之情,这种血缘亲情,是丧礼的基础,也是孝的基础。孝是子女对父母之爱的回报。这种回报不是父母或任何人强加的,而是发自子女内心的要求。服丧三年的规定正是适应了这种感情需要。如果没有这份感情,在丧期中照常吃喝玩乐也可以心安,那么三年之丧也就失去了基础,勉强为之也没有意义。

【编辑注评】

其实孔子的意思,并不是说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只限于这幼时的三年。人的生命是父母赋予的。来到人世之后,一个人从生理上的成熟到心理上的成熟,从生活上的自理到在社会上自立,十余年间都离不开父母的抚养、爱护和教导。正是父母的爱,父母的恩情,成为孝的最深刻的基础。这一点是不受时代、地域和文化差异限制的。只要人类继续生存,家庭仍然存在,就有孝的基础,也需要孝。这是孝的普遍性的方面。

四、不择手段去尽孝实为无德

百善孝为先,孝是一切美德的基础。父母是一个人最亲近的人,如果对父母没有爱,不能孝,怎么能够爱其他人?但是孝又不是全部。不能说一个人只要能孝,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

有两个例子:其一,有一位学生对老师说,自己幼年丧父,全靠母亲含辛茹苦,抚养自己长大。所以自己学成之后,一定要赚很多钱,报答母亲,让母亲晚年享受幸福的生活。老师很高兴,难得学生有这样的孝心。就问学生,你要怎样去赚钱呢?是不择手段吗?学生答,是的。其二,报纸报道,父母病了,为了给父母筹措医药费,兄弟俩大白天在马路上绑架了一位妇女

可以说,他们都是出于孝心,但不择手段,绑架勒索,就违背了上一讲讲的做人的基本原则,走上了邪路。可见只讲孝还是不够的。

【编辑注评】

孝是一个基础和起点,从爱父母开始,推广开来,可以爱他人、爱国、爱自然、爱生活。但这也不是自然而然就能做到的。拿最简单的事来说,对自己的父母能孝,对丈夫的父母就不容易做到,很多人婆媳关系处不好;有的人在家能孝,在外连给老人让座都做不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里有一个“推”的问题。孟子说: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作为君子,这个“推”的功夫很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