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揭示愚与傻之真谛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揭示愚与傻之真谛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愚”是大智慧,“傻”是真聪明主讲:葛荣晋“大巧若拙”出自《老子》四十五章。“大智若愚”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它不仅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实施自我保护的法宝,而且也是每个人走向成功人生的根本保证。老子“大智若愚”的哲学智慧,是值得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玩味的。“大智若愚”是种高超的人生艺术,就是要在明确与糊涂、果断与含糊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揭示愚与傻之真谛

“愚”是大智慧,“傻”是真聪明

主讲:葛荣晋

“大巧若拙”出自《老子》四十五章。“大巧若拙”,也叫“大智若愚”或“大智如愚”。这一命题有特定的两层含义:一是“君子盛德,容貌若愚”;二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大智若愚”是一种人生大智慧,它不仅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实施自我保护的法宝,而且也是每个人走向成功人生的根本保证。

那么,何谓大事?何谓小事?如何算智?如何算愚?老子“大智若愚”的哲学智慧,是值得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玩味的。

一、“傻”要的是胸怀,“愚”也得愚得起

老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句话,是说内涵盛德之君子,由于不逞能显智,在举止、面容和言语上,好像傻子一样,而在本质上他却是深藏智谋不露,是世上最聪明、最智巧的人,切不可为圣人外在之愚而忘记了他的内在的大智大谋。老子从俗人和圣人比较中,揭示了俗人和圣人在“智”上的差别性,指出:“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如婴儿无知无欲,纯粹朴素);俗人昭昭(各炫聪明,各逞其能),我独若昏(好像昏昧不明);俗人察察(对各种事物皆能明察窥视),我独闷闷(闷然浑噩)。”这就是老子对“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命题的说明。深谙“大智若愚”精义的曹参是西汉时的一位名相,“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他发现臣下有“细过”,不是以“俗人察察”之态度揪着不放,而是按照“宽而勿察”的原则,宽恕臣下的“细过”,为发挥臣下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营造了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

宋宰相赵普,在团结官吏、笼络人心上,也是按照“大智若愚”的思想,主张对官吏的错误采取宽恕态度,甚至有些小错误主张不予处理。每当他收到士大夫之间相互告发和揭短的文书,连一眼都不看就扔进了早已准备的两个大瓮中,装满了就烧掉。这种做法好像是不负责任,实际上它有利于防止官吏之间的勾心斗角,保持江山的安定和稳固。

东汉开国皇帝刘秀斩杀了在河北称王的王朗后,从王朗文书中发现了王朗与当地一些官员勾结的几千封信件。刘秀一封也没有看,就当众都烧了。他说:“让那些睡不着觉的人安枕无忧吧!”刘秀“一烧了之”的做法,好像是昏昧不明,实际上是一种凝集力量、争取人心的高超艺术

宋太宗在皇宫花园设宴,大臣孙守正喝得酩酊大醉,竟在太宗面前与人争功,大吵大闹,有失礼节。陪宴群臣请宋太宗当场处罚,宋太宗含含糊糊地未置可否。第二天,孙守正上殿向太宗请罪,太宗笑着说:“当时,我也喝醉了,情况记不清也”。孙守正如释重负,安心地供职去了。

一般说来,明确和果断对于事业的成功,无疑是必要的。但是,有些时候,按照“大智若愚”的原则,含糊其辞,不置可否,比明确与果断可能更有价值。当上级批评部下时,含蓄与委婉比直截了当地粗暴教训人效果更好。因为它容易使错者接受批评,有利于缓和紧张关系,减少不必要的防备心理,在激烈的冲突的僵局中,有意的含糊其辞,不明确表态,可能是一种润滑剂。反之,明确表态,果断处理,只能火上浇油,可能引起爆炸性对抗;有些矛盾和冲突,马上果断处理,快刀斩乱麻,未必奏效。相反地,稍等片刻的“冷处理”或者不处理,效果可能更好。

【编辑注评】

装傻大有可能被认为糊涂,甚至可能被嘲笑愚笨,面子上是很难被人接受的,因而大多数人都喜欢表现得很精明。如上人物,或贵为宰相或贵为国君,却均在处理这些棘手的事情时选择装傻,可见,傻是需要胸怀、需要风度的,既能够愚,又要愚得起。《菜根谭》里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也就是说老鹰站在那里像睡着了,老虎走路时像有病的模样,这就是它们捕捉猎物前的手段。所以一个真正有才德的人最终功成名就、全身进退,并不是通过炫耀、显示才华去做到的。同时,帝王将相也好、普通百姓也好,遇事都该给别人留有余地,当你咄咄紧逼,让别人没有退路的时候,实际也把自己逼进了一个死胡同,不仅于事无补,甚至可能让事态向更坏的方向发展。“大智若愚”是种高超的人生艺术,就是要在明确与糊涂、果断与含糊之间找到一种平衡。

二、事事显得聪明善辩,处境可能最危险

孔子曾问礼于老子,老子在送别孔子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者送人以言’。吾虽不能富贵,而窃仁者之号,请送子一言乎?凡当今之世,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处境危险的人),好讥议人者也;博辩闳达而危其身者,好发人之恶者也。”意思是说,我的官职很小,也没有什么钱,不能送你钱财,那就送你两句话吧。这两句话意思是,那些聪明透顶的人总是喜爱深察他人的错误,讥讽挖苦别人,所以他是非常危险的;那些学识渊博、能言善辩的人总是在公开场所揭发别人的隐私,批评他人的缺点,这样的人也是非常危险的。

这两句话,讲的就是老子的“大智若愚”的哲学智慧。道家主张待人处世要“宽而勿察”,提倡“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的“糊涂哲学”。老子之所以认为上述两种人处境危险,是因为他们是聪明反被聪明误的小智者,而不是“大智若愚”的智者。千万不能对他人“察之又察”,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搞得很紧张,使自己时刻处于他人的怨恨和报复的危险境地。这是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人生法宝。

在《汉书》卷六十五《东方朔传》中有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水太清了,鱼就无法生存;对别人要求太严了,自己就会没有伙伴,讲的也是“大智若愚”的道理。

清代著名画家、书法郑板桥十分崇拜道家哲学,自号“板桥道人”。他的书法中,有两句话是非常有名的:一句是“难得糊涂”,一句是“吃亏是福”。这两句话,充分体现了老子的“大智若愚”的哲学智慧,值得每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中玩味。(www.xing528.com)

【编辑注评】

中国旧时的店铺里,店面是不陈列贵重的货物的,店主总是把它们收藏起来,只有遇到有钱又识货的人,才告诉他们好东西在里面。倘若随便将上等商品摆放在明面上,岂有贼不惦记之理。不仅是商品,人的才能也是如此。才华出众而喜欢自我炫耀的人,必然会招致别人的反感,吃大亏甚至埋下祸根而不自知,比如杨修,聪明绝顶又喜欢卖弄,处处显得比曹操才学高。猜中了曹操羞于启齿的心事,竟立刻宣扬出来,结果被早已对其嫉恨不已的曹操一怒杀了。所以,“满招损,谦受益”,无论才能有多高,都要善于隐匿,即表面上看似没有,实则充满,要能达到这样的境界。

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但水“至浊”也是会无鱼的,说的是不能“至清”,而不是“不清”;人也不是“不察”,而是不“至察”,不察则事必败,所以首先是要“察”,而且要明察秋毫,所谓不“至察”就是指在察后的对待上,是做事待人的方法上,不要斤斤计较,揪住不放,允许人犯错误,也给人改正错误的机会。

同样,“难得糊涂”不是真糊涂,而是得饶人处且饶人,是对问题看清楚后的一种胸襟坦然,气度雍容,对人对事不苛求。处理事情时能推己及人,换位思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样会使事情做的更得体,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

三、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

宋太宗经过考察,认为吕端是一个难得的人才,有意让吕端代替吕蒙正任宰相。有人对太宗说:“吕端为人糊涂。”太宗回答:“吕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吕端在北宋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做官,在日常生活和个人名利上,心胸豁达,从不计较。别人伤害他从不放在心上。淡泊钱财,朋友有难,慷慨解囊。宦海沉浮数十年,从不为升官而惊喜,也不为降职而丧气。所以赵普高度评价他说:“吕端真是宰相之才啊!”

每当军国大事,吕端从不糊涂,立场坚定,是非分明,行为果断。吕端任宰相后,依然保持谦逊态度。凡事皆以大局为重。吕端任左谏议大夫,官位本在寇准之上,而他却主动要求把寇准摆在自己前面。先于寇准任宰相后,恐寇准心里不平,请求才华横溢的寇准同他在政事堂轮流值班。保安军抓住了叛将李继迁的母亲,宋太宗和寇准商议将她斩于保安军北门外。吕端知道后,认为这不是妙计,马上找到太宗,他以刘邦为例,指出凡做大事者都不会因为亲人的安危而妥协,这样只能更加激怒叛将李继迁,于国家十分不利。宋太宗依照吕端之计,刀下留情,善待李母,以李母系住李继迁之心,最终使其投降。

宋太宗重病在床,宦官王继恩串通李皇后,密谋另立太子。吕端知道后,把王继恩扣押在房子里,马上进宫拜见李皇后。李皇后对吕端说:“皇上已经晏驾,你准备让谁继承皇位?”吕端严肃地回答:“先帝早已立太子,为今天做好准备。现在先帝逝世,尸骨未寒,难道要违背先帝之意另有图谋吗?”在皇位继承上,吕端是非明确,态度果断,毫不让步;并随即带太子登基即位,这就是北宋的宋真宗,从而避免了一场权力之争。

历史证明,在中国历代王朝中,无论是明君还是贤相,凡能安邦治国者,皆推崇道家的“大智若愚”。为人处世,齐家治国,玩弄小聪明者,只能陷入“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怪圈。

【编辑注评】

说“小事糊涂”,实际是揣着明白装糊涂,根本不把这点小事放在眼里,不屑于与其计较,哪里是真糊涂了?你小事上不计较,自然人家就会赞赏你,即使是在某些人面前吃了小亏,在众人眼中你也会赢得大度忠厚的美名,如此看还是失大于得。

乍听起来,这样似乎太“世故”了,人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变糊涂更难。想做到小事糊涂,实际是要求人跳出私利的圈子,做到这点可没那么容易。不少人很聪明,对很多事都很明白,本来矛盾没有大到不可缓和,却一定要大动肝火,怨天尤人,甚至摆出一种势不两立的架势。若针尖碰上了麦芒,吃了大亏,又会觉得社会一团漆黑,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尔虞我诈,普天之下,可以相信的就剩下“我自己”,这实际上就成了一种病态。如此这般必然是恶性循环。可见“大智若愚”其实未尝不是一种自我保护。

清朝名臣鄂尔泰曾经说过一句话:“大事不糊涂,小事必然糊涂。”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世上折折腾腾的小事是无限的,把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无限的小折腾中去,是不是太不划算呢?有这些精力和心思,放到大事上好不好呢?

怎样才能做到“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那就是分清何为大事,何为小事。何为“小事”?就是对那些只涉及个人利害得失、不关涉原则大道的问题。何为“大事”?就是对关涉是非、法理、道德的原则性问题,这些问题含糊了,就会让自己失大节、犯大忌。分清大事小事,说白了,是考验一个人的见识和素养。可见,“大智若愚”的人生艺术,是值得每个人慢慢寻味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