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展现心胸之大、事业之广!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展现心胸之大、事业之广!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心胸有多大,能做的事就有多大主讲:葛荣晋所谓“上德若谷”,是形容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一切。在老子看来,大江大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因为它能对沿途的河流、小溪兼容并蓄,不论河流清与浊、大与小皆能接纳。地位越高,心胸越要大度,真正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只有坦诚承认自己是有缺点的人,才是能保证事业成功的人。在一定范围内,“以德报怨”是一种化解仇怨的有效办法。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展现心胸之大、事业之广!

心胸有多大,能做的事就有多大

主讲:葛荣晋

所谓“上德若谷”,是形容具有崇高道德的人胸怀如同山谷一样深广,可以容纳一切。要求人在待人接物上,要有宽宏、宽容、忠厚、大度的品格,切忌以狭隘的心态,待人尖酸、刻薄。宽则得人,宽则得福,宽则得乐。宽厚之德,是构建和谐人生和快乐人生的道德保证。

老子看来,大江大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是因为它能对沿途的河流、小溪兼容并蓄,不论河流清与浊、大与小皆能接纳。每个人应如江海一样,容物、容事、容人。切不可眼光如豆、心胸狭窄、排斥他人、孤芳自赏。地位越高,心胸越要大度,真正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实践证明,“有容乃大”是一条走向成功的人生智慧。

一、“上德若谷”之待人:多看别人的优点,多看自己的缺点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是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既有功劳也有过错。对于人不以小恶妨大美,切忌“吹毛求疵”,应持宽容态度。选择一件东西不要因为小的瑕疵而否认它总体的美观;寻求一个朋友不要因为他的小缺点,而看不到他的长处。

明代思想家刘基在《郁离子·捕鼠》一文中讲到了这样一个故事:赵国有个人家老鼠成患,就从中山国讨了一只猫。这只猫善捕鼠,也爱吃鸡。过了一个月,老鼠捕尽了,鸡也被它吃光了。赵人的儿子问他:“为什么不把这只猫赶走呢?”赵人回答:“目前我们家最大的祸患是老鼠而不是鸡,老鼠偷吃粮食,咬坏衣服,穿墙壁,破坏家具,我们就得受冻挨饿,没有鸡吃顶多没有肉吃,为什么要把猫赶走呢?”这则故事使我们懂得“论人当取节其长,曲谅其短”的道理,以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

在待人上,明代杨继盛说:“见人之善,则对人称扬不已;闻人之过,则绝口不对人言。”“人之胜似你,则敬重之,不可有傲忌之心;人不如你,则谦待之,不可有轻贱之意。”这是对待他人的正确态度。

针对骄傲者,老子指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即善于识别他人的品行和才能的人是最智慧的;能够正确地认识自己缺点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现在流行于民间的谚语,如“老鸦笑猪黑,自丑不觉得”、“牛不知角弯,马不知脸长”、“见人之过易,见己之过难”,都是提倡“人贵自知之明”,告诫人们要戒满戒盈,敢于正视自己的缺点和不足。

有个现实职场中的故事,两个女孩到世界著名企业IBM公司应聘会计,其中张小姐学历高,会弹钢琴,人又漂亮;王小姐学历不高,性格内向,显然张小姐优于王小姐。但结果却是主考官录用了王小姐。原因是面试时,张小姐只讲自己的优点而不讲缺点,当主考官询问她的缺点时,她为自己辩护说:“我太追求完美”,“有时候太坦白不够圆滑”。而王小姐在主考官面前既讲自己的优点,又坦诚地讲了自己“有时候比较软弱”的缺点。而IBM公司在用人上有一条原则:“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受欢迎的”。他们认为世上“没有缺点的人”是不存在的。只有坦诚承认自己是有缺点的人,才是能保证事业成功的人。一个竭力为自己的缺点辩解、掩饰的人是一个伪君子,切不可用这种人。

【编辑注评】

主考官的评判标准,正诠释了《老子》所说的“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命题的深刻含义。只有敢于正视自己缺点的人,才能改正缺点,超越自我,走向完美。常言道“人贵自知之明”,有自知之明才能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才能清醒地看到自己的缺点。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才能时刻保持谦逊的态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时刻清醒看到自己的缺点,才能坚持真诚的原则,懂得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才能为自己创造和谐幸福的生存环境。

二、“上德若谷”之恩怨: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

正因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胸怀,所以在恩怨问题上,老子主张“报怨以德”。人世间,由于价值观念和利害冲突,人与人之间难免产生恩怨。对待恩怨有三种态度:一是“以怨报德”,这是小人的卑鄙伎俩;二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这是常人的做法。三是“以德报怨”。这是老子所主张的。老子既反对“以怨报德”,也不赞成“以怨报怨”,认为圣人应包容万物,甚至包容仇怨,主张“以德报怨”,即以恩德回报仇怨。在一定范围内,“以德报怨”是一种化解仇怨的有效办法。例如成吉思汗,虽与泰赤乌部有仇,但当他得知他们的粮食、帐篷不足时,非但没有害他们,反而主动地提出一块住宿、平分猎物。这一“以德报怨”的态度,感动了仇人,纷纷向他投降。这就证明,宽恕别人,不计私仇,是避免仇怨循环相报的正确途径之一。

明代洪应明在《菜根谭》一书中,提出对待恩怨的正确态度应是“记恩忘怨”:“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杨继盛也称赞这种“以德报怨”的品格,告诫他的儿子说:“人有恩于吾,则终身不忘;人有仇于吾,则即时丢过……有人向你说:某人对你感恩戴德,你就说是他有恩于我,我对他并没有什么恩德啊,那么对你感恩的人听了,感恩之心就更深了;如果有人对你说,某人对你很怨恨,常说你坏话,你就说他和我平日关系最好了,怎么可能说我坏话呢?那么对你不满的人听了,心里的怨恨自然就化解了。

老子提倡的“以德报怨”虽有化解矛盾、感化对方、化仇为友的好处,但是人间的恩怨不能单靠道德,还必须依靠法律,这就是孔子说的“以直报怨”,即以正直公正的法律来化解怨恨。商家坑害消费者,我虽不去找他打架,但可依法索赔。可见,老子的“以德报怨”的方法,具有一定的片面性。(www.xing528.com)

【编辑注评】

印度圣雄甘地说:“不宽容本身就是一种暴力”,很多暴力事件是由鸡毛蒜皮的小事发展成的,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不宽容让人失去了客观判断矛盾的能力,小矛盾被无限扩大,最终仇恨吞噬理智酿成大错。实际上,不宽容的人要么用别人的错误折磨自己,要么因别人的错误毁灭自己,到头来痛苦受伤的还是自己。做到小怨宽以待之,大怨斥之理法,人便会豁然开朗了。

三、“上德若谷”之是非:宽恕是结束苦痛最美的句号

在待人接物中,明是非,去诽谤,乃是常人之情。而道家则主张采取“无辩”、“不争”的宽容态度。

如何对待是非呢?清人金缨在《格言联璧》中主张:“彼之理是,我之理非,我让之;彼之理非,我之理是,我容之。”提倡“是非窝里,人用口,我用耳;热闹场中,人向前,我落后”。这是一种“以无心息天下之争心”的人生艺术

“何以息谤?曰无辩。”认为“人之谤我也,与其能辩,不如能容”。宋朝有个名叫富弼的大臣,当有人告诉他“有人在骂你”时,答曰:“恐怕是骂他人吧。”又告之:“是指名道姓在骂你。”答曰:“天下难道就没有同姓同名的人吗?”富弼并非不知道有人在诽谤他,咒骂他,只是“无辩”、“能容”而已。这种宽容态度,也是一种化解矛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的有效方法。

【编辑注评】

“宽恕,是结束苦痛最美丽的句号。”一位政界人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你原谅他(伤害我的人)的时候,你也会变得有尊严起来,而且这种不与其计较的态度,不仅消解了愤怒和仇恨,也让自己获得了愉悦的感觉。”人难免会受到这样或那样的委屈和责难。面对这些无辜的伤害,凡有宽容之心的人都能够坦然面对,既不去解释,也不去争辩,更不去报复,都能够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用一种豁达、宽容的心境去处理、去对待。“谣言止于智者”,有没有这个“智”取决于有没有一颗宽容之心。

四、“上德若谷”之荣辱:“宠辱不惊”和“宠辱若惊”

正因为圣人具有“上德若谷”的胸怀,所以在荣辱观上,老子提倡“宠辱不惊”。在老子看来,世俗之人由于名利得失之心太重,缺乏“无私”、“无我”的人生境界,在他们的心目中,“宠为上,辱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即一旦受到宠爱或屈辱都会感到意外的惊喜。惊与喜是以“小我”的得失利害为转移,失去心灵宁静和平衡,整天为宠荣与屈辱所惊扰,这叫“宠辱若惊”,是老子所反对的。

在老子看来,只有“知其荣,守其辱”的“上德若谷”的人,方可达到“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的圆满人生境界。楚国宰相孙叔敖“三次做宰相而不知荣耀,三次离职也没有忧色”。隐士肩吾称赞孙叔敖确有过人之处,孙叔敖回答说:“我哪里有过人之处呢!我认为爵位之来不能推却,它的失去也不能阻止。爵位之得失不在于我,故无忧色。况且不知道可贵的是在宰相还是在我?如在于宰相,就和我无关,如在于我,就和宰相无关。我整天踌躇满志,逍遥四方,哪里顾得上人间的贵贱呢?”由此可见,只有真正做到“爵禄不入于心”,方可以“空字解忧”。

“宰相肚内能行船”这句名言,是对老子的“宠辱不惊”思想的形象说明。这一思想已经积淀于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成为中国优秀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宋代名相王安石挂冠而归南京时,不用官船,微服归行。他的一名亲吏江居禀道:“相公白龙鱼服(比喻权贵人物化装微行),隐姓潜名。倘或途中小辈不识高低,有毁谤相公者,何以处之?”荆公道:“常言‘宰相腹中撑得船过’,从来人言不足恤:言我善者,不足为喜;道吾恶者,不足为怒。只当耳边风过去便了。”

【编辑注评】

一个人要真正成熟起来,宠辱不惊委实是一个重要的标志。宠辱不惊难,难在它是一种极高的素养,是一种深植于内心的“定力”。这定力靠的是深刻的自知之明和坚定的人生志向;难在它是一种在痛苦经历中获得的崇高品格,这种品格或涵养,源于他对人生哲理的深彻认识,源于他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深邃洞察;难在它需要有一种大智慧和大毅力,任何一个成功者都要经得住大悲喜的考验,都要深悟到韬光养晦的真髓,都要明白“天旋地转,方寸不乱”和“小不忍则乱大谋”的意义,才能笑到最后;难在它要有极强的分辨力和洞察力,正确对待遭遇的信任和反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