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智”之实用篇:现代人怎样做才能得到大智慧主讲:龚鹏程儒、道两家都不太重视天生才智,正如他们也都不赞成我们以貌取人。容貌美丑、才性智愚,均由天生。才智还不像美貌。因此才智这方面,乃是人无法着力之处。张飞大惊其才思敏捷,这才上报刘备,对其重用。小说为什么要这样渲染人之才智呢?由于顺应天道,不用私智,所以才能不费神。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

“智”之实用篇:现代人怎样做才能得到大智慧

主讲:龚鹏程

儒、道两家都不太重视天生才智,正如他们也都不赞成我们以貌取人。容貌美丑、才性智愚,均由天生。但荀子写过一篇《非相》,反对以貌取人。说许多漂亮的人心术不佳,为人所鄙;反之,许多圣贤却其貌不扬。庄子也在《德充符》里讲了不少形貌丑陋,但因德行充实而受人敬爱的例子。后来苏东坡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即阐发此理。腹有诗书,乃积学之功。积学,连容貌丑陋的毛病都能遮掩过去,何况才智低下?一个笨人,只要努力,“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劝学》),照样可以成就。

这个态度,跟世俗社会明显不同。我们就来讲讲现代人怎样做才能得到大智慧。

一、天才能否成才关键在于勤学

其实早在诸葛亮之前,孔子就是诸葛亮式的人物。诸子传说里的孔子,不但博学,什么都懂,大家碰上什么奇事异物都去问他,而且本身才智就非常人所能及,不然为啥叫圣人呢?

现在泰山顶上还有一座孔子庙,明嘉靖时建,前面有座石坊,上题“望吴圣迹”四个大字。北面是孔子崖,又名望吴峰。这是什么典故?

原来,《韩诗外传》记载孔子与颜回游泰山,孔子在这儿朝南一看,就看见了吴国都城外一棵树下系着一匹白马,指给颜回看。颜回不敢相信,心想:千里之外,哪能瞧得见?回鲁以后,便亲赴吴国调查,果然在孔子南望时吴国都城外大树下系着白马。以此证明孔子确实天纵之圣,比一般人耳聪目明得多。现在泰山上的孔子崖和庙就是纪念这件事。

但此事在汉朝王充的《论衡》里就质疑了,觉得过分圣化了孔子。

后世儒家基本上也不爱谈这类事。一是孔子一再反对别人圣化他,也不承认他比别人聪明,只表示他比较好学而已。二是讲这些没意思,并不能增加孔子的伟大。孔子之所以为万世师表,其人文价值难道就只因他天生聪颖吗?三是讲这些对听众也无益处。

才智还不像美貌。容貌差些,可用化妆、衣着来修饰,现在还可以去整形,以人工代天巧,智商可没办法改造。因此才智这方面,乃是人无法着力之处。人能着力的,只有学习那部分。因材施教,根据自己的才智条件,予以打磨、施以教育,不断学习,才是正途。譬如一块玉材,经过刮垢磨光,雕琢整理,其材质之所有能量才能尽情发挥出来,儒家喜欢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此理不但对一般资质的人有用,对天才也是适用的。一般人本非天才,不靠后天之经营切磋,能怎么办?天才资质既美,似乎便不需努力学习了吗?王安石《伤仲永》一文曾举了个实例回答这个问题。仲永小时聪明绝顶、父亲老带着他出来炫耀,人人称奇,于是荒废了学业,后来王安石再见到他,已跟一般常人没太大不同了。

这是一个天才未成大器的故事,令人感伤。而事实上,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本是条铁律,要想把天生之才智发挥充分、彻底成就,切磋琢磨,仍是必要的。天才能否成才,关键仍在于勤学。

【编辑注评】

其实老庄也不是真的说愚蠢就是好的,这个愚是“大智若愚”的意思,是真正的大智慧。大智慧自然是针对小聪明来的,《红楼梦》说王熙凤是“聪明累”,古人也说“聪明反被聪明误”,一个“累”、一个“误”,足见耍小聪明的坏处,与其使劲地玩心眼,莫不如遵循天道知晓常理,以不变应万变的好。

二、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般人总是欣赏乃至歌颂才智和美貌的,君不见喜宴上宾客的贺词总是要称赞新人是“郎才女貌”吗?中国有无数才子佳人类小说、戏曲,在表达着这样的态度:一个女人,美貌是首要的。只要美,什么似乎都能得到;男人则要有才,才子不但在事业上可以宏图大展,爱情上更可春风得意,可以与美女匹配良缘,甚至可能和唐伯虎一样娶八个老婆。因此,大家对才子总是艳羡的,夸耀其才,往往予以神化。

以小说《三国演义》为例,它说庞统与诸葛亮齐名,一名凤雏、一名卧龙。诸葛亮写了推荐信让他带着去见刘备。可是庞统长得难看啊,刘备看了便不重视他,只让他去做一名小县令。庞统到任后,成天喝酒,不理政事,公文堆积如山。几个月后,张飞去巡查,听说县令如此懈惰,大怒,责他荒废公务。庞统大笑,要张飞稍坐一会儿,他开始上堂办公。审事、断案、批公文,两三下便把几个月的事都做完了。张飞大惊其才思敏捷,这才上报刘备,对其重用。

小说对同样才智超人的诸葛亮却分外偏爱,写他高卧隆中而洞察天下大势,出山以后,屡用奇计,联吴抗曹、草船借箭、借东风、烧曹营、七擒孟获,乃至空城计等,令人啧啧拍案称奇。把诸葛亮塑造得如神仙一般。(www.xing528.com)

小说还说蜀中有一位张松,被派去曹营当使者曹操见他矮丑,问:“你们蜀中没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张松答:“我们选派使臣是看地方的。长得帅又有才华的人出使好的地方,像我这样的人,当然就只能来这儿啦!”令曹操张口结舌。曹操是个自负的人,曾注解《孙子兵法》,又著有兵书,名《孟德新书》,取给张松看,说:“你们蜀中有这样的人才吗?”张松看了一遍,道:“你这是剽窃来的古书,蜀中早有流传,三岁小儿都晓得,不信我背给你听。”竟从头到尾背了一通,原来他看过一遍就能背下来,其才智机敏岂不惊人!

小说为什么要这样渲染人之才智呢?无非投观众之喜好罢了。才人之智被形容得离了谱,远超乎常人,所以文学史上批评《三国演义》,认为它的主要缺点之一就是“状诸葛之智而近妖”,意谓其夸张。

【编辑注评】

如今现代人也不能免俗,姑且不论征婚启事中的“体健貌佳”之类的条件,就说一些单位招聘也要先看看模样怎么样,真的就有因为长相比较“意外”找不到工作的。但是“路遥知马力”,容貌在同等条件下只能算作一张通行证,而进入到工作中,天长日久恐怕就要用才干说话了。

三、自以为是耍小聪明能累死

今存最早解释老子文献,是韩非子的《解老》、《喻老》。韩非虽为法家巨子,却钻研老子之学甚深,故后来《史记》中把他跟老子合传叙述。《解老》曾解释老子这个意思说:“聪明睿智,天也。动静思虑,人也。人也者,乘于天明以视,寄于天聪以听,托于天智以思虑。故视强则目不明,听甚则耳不聪,思虑过度则智识乱”。人之聪明,能聪明得过天吗?所以人不应胡思乱想、自以为是,应任天而动。由于顺应天道,不用私智,所以才能不费神。不耗不躁,反而见事见理清明。

此说亦不乏历史例证。比如殷之纣王,后来亡国了,并不是因为他笨,其实他“资辨捷疾”,聪明又有才干。但他虽精明强干却自以为是,结果把国家搞垮了,贤者皆望望然而去。

明末亡国的崇祯皇帝也是这样的人。史书上说他“察察为明”,宰相就换了五十位。结果清兵入关,上吊于煤山。临死前还愤愤不已,觉得自己又不昏庸,又十分精勤国事,为什么国家竟然亡了?所以愤恨臣僚耽误了他,说:“朕非亡国之君,而诸君皆亡国之臣也!”认为都是别人的错。后来论史者则说:就凭崇祯讲的这句话,即可知他果然是亡国之君了。君王临御,重点是掌握大政方向,顺天应人地施政,而不是东想西想,东弄一榔头、西打一扁担,事必躬亲,谁都不如我,谁都对不起我。这样,自己固然累死,国家也折腾得差不多了,故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

【编辑注评】

依老庄看,纣王或崇祯这种世俗人认为的才智,都只是私智,只是小聪明,不是大聪明真聪明,不是大智慧。我们现在的一些领导很勤勉,凡事都觉得自己是最高明的,每个环节都要控制、每个人员使用上都要干预,结果弄得下边的人无所适从,甚至人人自危。能干的处处受限制、耍滑的总有空子钻、弄权的进谗言就得逞,最后的结果自然就是自己累死,事业坏死。

四、智慧用于阴谋权术会违背常道

老庄要讲大智。韩非继承了这一点。不过,他扭转了方向。

例如《饰邪篇》说:“道法万全,智能多失,夫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万全之道也,明主使民饰于道之故,故佚而有功。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乱主使民饰于智,不知道之故,故劳而无功”。老庄说大智者要法道知常,韩非也如此说,但他把道具体化为国家的法。但要用法而禁人之私智,这就有可能导向专制了。《有度篇》又说:君主只有一个人,要“身察百官,则日不足、力不给”。那怎么办呢?不要紧,只需“因法数,审赏罚”,自然可以以逸待劳,百官皆不敢蔽善饰非。这又是把法当成君王督责臣民之工具了。

老子说任天而动者不用费神,故能虚静。韩非也认为君王任法之后,便可以“明君无为于上,群臣竦惧乎下”(《主道篇》)。可是这却是把无为当成“君王南面之术”了。

韩非的理解,告诉了我们:老庄智慧之语也有一个危险,那就是可能被用于权谋法术。知常法道的人,把纷纭万象看得透了,才看得出万象内中或背后那个“常”,所以才称得上是大智。但智者以其智操纵天下,便成阴谋、权术,这恰又与道相悖了。

老子自己曾说秉国者应“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用在有关才智的问题上,似乎也是如此。

【编辑注评】

才智不可恃,儒家教我们以正道,力学以补拙;使才性能充分地发展。道家教我们出奇,超越个人才智之格局,以道心法眼看世界。正道足以养志、正智可以立本;奇道可以用世,可以权衡。二者皆要选择而不可偏废!把悟出的智慧道法用于阴谋、权术,最终还是会与天道、法理相悖,那么,这样的智慧最终也不能算大智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