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及其重要性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及其重要性

时间:2024-02-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智”之儒家篇:没有智慧根本做不了仁者主讲:龚鹏程在仁、义、礼、智、信五德中,一般较少强调智。历史上,儒家就代表这种有知识跟智能的人。“圣”都解为睿智。孔子以博学著称,是先秦诸子所共同承认的,在当时有不少传说,其智者形象并不比他仁者的形象逊色。“约”也是在博学的基础上说的,没有博就谈不上约。因此,总括起来说,从儒家的观点看,唯有好学、博学,才能让人成为智者。

四大家解读儒道人生智慧及其重要性

“智”之儒家篇:没有智慧根本做不了仁者

主讲:龚鹏程

在仁、义、礼、智、信五德中,一般较少强调智。实则智极重要。智,既指知识,又指智能。人怎能没有知识又没有智能呢?

历史上,儒家就代表这种有知识跟智能的人。而其知识与智能,主要从学习得来。智的问题很复杂,我们就先从儒家的性质讲起。

一、圣人比仁者多的不是爱心而是智慧

儒家认为,仁与圣是不同的。这不同在哪儿呢?仁者爱人,可是行仁只能“能近取譬”,由近处做起,先“修己以敬”,再“修己以安人”。圣人则范围大得多,可以博施济众、可以“修己以安百姓”。这不是圣人比仁者更仁,而是他更智。

要注意这一点。圣人之圣,说的是智,而不是仁。

圣指智者,不是孔门独特之见,而是古代通说,各种古代注解,均可支持这个论断,如《大戴礼·四代》:“圣,知之华也”;《诗邶风·凯风》:“母氏圣善”;毛传:“圣,睿”;孔疏:“圣者,通智之名”;《书·大禹谟》:“乃圣乃神”;孔安国传:“圣,无所不通”。“圣”都解为睿智。这个字,从耳,呈声,《说文》云:“通也”,其实也就是孔子说“六十而耳顺”的意思。六十而耳顺,境界还在五十而知天命之上,许多人都搞不懂孔子为何如此说,朱子《集注》云:“声入心通,无所违逆,知之之至”,讲的正是圣的本义。以耳之聪,兼目之明,指一个人聪明极了,什么东西,不必看,只要一听就能明白。

人的聪明是天生的,所以智力颇有高下。王弼死时才24岁,可是他批注《老子》《易经》,注得那么好。鸠摩罗什十几岁就当了龟兹国的国师,宏开大乘,为我国佛教许多宗派共同的祖师。这些都是天才,更不要说文学艺术上的李白苏东坡一类人了。

孔门论学,很承认这一点,所以有上智下愚之分,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上智即是圣人,圣人天生聪明,而且因为太聪明了,什么都通晓通达,其特征即在于通博。

这种圣人观,在孔子那个时代早已普遍流行,并不是孔子的原创,所以太宰与子贡之应答如此,孔子说的圣人也是这个意思,并不从德行上讲,跟后世受儒家影响的圣人观颇有差异。

但孔子虽采用当时流行的圣人观,却又有所不同。不同者,在于孔子是重学的,圣人才华太高,生来聪明,根本用不着怎么学。这种人不用学,或者他们的学也跟一般人不一样,因此可以存而勿论,只针对该学应学的这部分人说话。

【编辑注评】

“其实,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句话,就是说除开圣人和白痴,人都是该学习的。一般人才智其实相差并不大,但通过学习,人却会显出差距来。有些人为了更智慧去学习;有些人为了摆脱贫困去学,总是等到遭遇困境才想到去学;又有些人就是碰到困难了,也还不知道要去靠学习改变命运;这几种抱着不同目的去学习的人,结果当然就很不相同。他们的不同,不仅在结果上显现,也会表现在他们对学的态度上。

二、好学、博学才能成为智者

论语》开篇即讲“学而时习之”。要学习,就不能不读书。因为“文武之道,布在方策”,先王之遗言,都记载在书上,所以要想继承古人的经验、检阅古人积存的财宝,就得去看书。

智力活动分两部分,一是对文献的诵读记忆,孔子也称此为学,是狭义的学;另一部分是理解与思考,孔子称为思。二者不可偏废,所以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是无论思还是学,都仍是“智性”的。(www.xing528.com)

什么都要靠学才能成就,因此当然要强调博学。

孔子以博学著称,是先秦诸子所共同承认的,在当时有不少传说,其智者形象并不比他仁者的形象逊色。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更把做学问当成是仁的体现,不唯用智成德,用智本身便显示为德。孔门仁智双彰,故可如此说,因为反过来子夏也说过:“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事,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学以行德,若德已行,自然也就显示为已有学了。

这段话的大意是:子夏说:“只要能坚持向有才德的人学习,不断改正自己爱好享娱之心,奉养父母能尽心尽力,为君王办事能舍身为国,与朋友交往能言而有信。虽然说不是在读圣贤之书,但我一定要说是在读圣贤之书。”

阮元曾子注》对此也有段解释:孔门论学,首在于博。孔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达巷党人以博学深美孔子。孔子又曰:“博学之,审问之”。颜子曰:“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故先王遗文有一未学,非博也。

博学,首先是从文献开始,所以说博学于文。从古代留下来的文献中吸取古人之经验、知识,观察古今是非通塞、各种人物表现,这是做学问的基础,其后才有慎思明辨笃志等一系列功夫。“约”也是在博学的基础上说的,没有博就谈不上约。

因此,总括起来说,从儒家的观点看,唯有好学、博学,才能让人成为智者。

【编辑注评】

“贤贤易色”一句,包含了几个意思。一是提倡向榜样学习,以榜样为标准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二是指明要向有才德的人学习才德,要多与德才兼备的人接近,自己的才德才会长进。三是指明声色享娱是人的本能,要改变是极其不容易的,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向有才德的人学习,必须坚持与有才德的人接近和相处才行。说明子夏十分重视洁净环境、优秀榜样、良师益友等对人的正面影响,也十分重视“声色”对人的负面作用;认为只有远离声色,只有改变人的享娱之心,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现在一些成天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是不是与声色太近了,是不是声色太多了,是不是声色之心太重了,而离有才德的师长朋友越来越远了,成才成德之心越来越淡了,到最后会不会成为既无才也无德的人呢?多数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都具有学习大幅下降、与人交流减少、情绪不稳定、现实与虚幻界限混淆等现象,应值得大家高度重视。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一句,是承上面内容,表明“践行”也是学习,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的观点。这一句表明了子夏与众不同的鲜明的观点:“只要以上四项做好了,表面上看并没有读圣贤书,但我一定要说已经读了圣贤书了,这是在实践中读的!”这一句也说明了古之学者在学习上是“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是特别重视理论学习最终回归于实践和运用于实践的意义的。

三、光有爱心没智慧充其量是滥好人

一般人论孔子论儒家,都说其宗旨在于论仁。孔门当然论仁重仁,可是孔门一样重智,而且论仁往往跟智合在一块说,这却是大家常忽略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两句话都是先说智再说仁,第二则兼说勇,后世因而把智仁勇称为“三达德”。但勇的地位不能跟仁智相提并论,孔子便说过:“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所以其实只是仁智对扬之格局。智者乐,正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相呼应,学了也才不惑。樊迟问智,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智矣”。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在孔门,对智的重视,是与其重学劝学配合的,孔子的弟子大概都能体会这一点,故樊迟问智,要兼问智与仁。为何如此?孟子说得好:“徒善不足以为政”。仁是善心,故仁者爱人。但光有爱心并不能使爱推达于天下。想行仁,须有方法,这就需要智慧。知人为智之表现,靠着知人才能行仁。孔子当然很重视仁,可是只有仁爱,却也可能只成了个滥好人,所以孔子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学,不仅可以行仁,更可以治仁之蔽。

四、除了挑粪,天下事没有不需要学问的

孔子推崇圣人而却不敢自居于圣人,只说自己是好学者,也鼓励每个人都去努力学习,其理论结构大抵如此。故其特征有三,一是重习不重性,对性讨论少,对学习强调多。其次,是以智言学。三是以学兴仁,以智行仁。

颜渊问仁时,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颜渊再请他细说时,孔子答的,就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视听言动,如不合乎礼,就不乱来,即是仁。可是要想达成此种仁,其功夫,首先当在“思”,用智去判断它合不合礼。若本不知礼,哪谈得上克己复礼?所有道德问题都是如此的:“由也,汝闻六言六蔽乎?”对曰:“未也”。“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智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意思是说,仁、信、直、勇、刚,都是德行上的事,但若欠了学问,这些德行也会坏事,好仁者变成了个无原则的滥好人,好直者容易说话尖刻伤人,好勇者容易闯祸,好刚者容易乱来,好信者如果只知道重承诺而不辨明事理之是非,反而害人害己。其中“好智而不好学”的智,是指天生的才智,凭着一点聪明去耍弄而不向学,就会放荡无归。总之,什么都是要学的。

【编辑注评】

清朝末年辜鸿铭曾开玩笑说:天下事,除了挑粪,没有不需要学问的。虽是粗话,其实正本于孔子。后世把学识跟道德分开来说,孔子并不如此。《论语》一书到处都在教人如何学着怎么去做个仁者、做个君子,基本上走的都是学以成德的路。学以成德,实际是用智以成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